用自拟方中风Ⅱ号汤治疗治疗出血性中风68例(治疗组),并与用甘露醇等西药治疗的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5例,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死亡10例,总有效率82.35%;对照组分别为8例,12例,13例,17例,14例,51.56%,除死亡例数外,其余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复查CT证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证明:中风Ⅱ号汤有确切而稳定的降低颅压作用,其降颅压作用主要是通过减轻脑水肿实现.
作者:杨泽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为研究王旭高肝病病因理论,从王氏医案着手,探讨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均可致肝病:风、暑、燥邪所致肝病以肝风为主;火热之邪既可发为肝火,又能形成肝风;寒湿邪易致肝气凝滞为病.因此认为王旭高论六淫致病理论丰富了肝病病因学说.
作者:胡方林;易法银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从十个主要环节入手,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其一,重视学生入科前教育,提出临床教学的要求、特点和要达到的目标;其二,选用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固定带教;其三,加强临床操作管理,实行三级医师带教责任制;其四,利用典型病例引导,强化望、闻、问、切和视、触、叩、听等专业基本技能;其五,坚持教学查房,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判断病情的能力;其六,抓好病案书写,提高病案质量;其七,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其八,定期进行临床专题讲座,拓展专业知识视野;其九,加强实习辅导,定期解难答疑;其十,严格出科考核,全面评价临床教学效果.指出,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是使中医学生从课堂理论有效地过渡到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的关键.
作者:吴启富;陈宝田;罗仁;肖长虹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生存质量(QOL)评估是现代医学新兴的,对疾病的发展、愈后,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作出客观判断的手段,它已被广泛用于内科、外科、肿瘤甚至精神疾病等各个领域,并在临床应用中体现出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本文试图从生存质量(QOL)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在中医领域运用的前景与可能性.
作者:蓝海;周莲英;林丽珠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唐蜀华教授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标实为瘀血、水饮、痰浊.治疗大法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用药重在益气健脾,温阳不在重,重视补心阴,强调活血利水,肺肾宜兼调.重视结合现代药学知识,强调中西医结合.
作者:赵东杰;范群丽;刘福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通过止痛搽剂对小鼠镇痛、抗炎作用的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止痛搽剂能提高小鼠对乙酸所致的腹膜疼痛的镇痛率、减少扭体次数.止痛搽剂具有提高小鼠对化学刺激及热刺激所致疼痛的痛阈值,抗三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的作用.提示此止痛搽剂对疼痛患者特别是癌症患者具有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刘艳菊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通过运用中药肝阳平片治疗48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用西药尼群地平片治疗48例,双盲对照.结果降压作用中药组总有效率93.8%,优于西药组,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兼有降血脂的作用.提示中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具有疗效可靠,且能明显改善症状,并兼有降血脂、降肾素的作用.
作者:李武明;何玉香;刘冬兰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对中西复方制剂芒果止咳片的药效学试验表明,本品及其中西药组分对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均有止咳作用,且有明显提高小鼠气管分泌功能的作用;本品及中药组分对小鼠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中西药组分对小鼠气管分泌功能有明显的协同增强作用,对小鼠二氧化硫引咳及巴豆油所致的耳廓肿胀有一定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郑作文;邓家刚;周智 刊期: 2002年第07期
喻昌(约1585~1664),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其传世之作<尚论篇>不仅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而且反映了喻氏治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本文就喻氏脾胃思想作一初步探讨,概论如下.
作者:陈更新;劳绍贤 刊期: 2002年第07期
自创调经针法治疗急性期中风.方法是,以身体的纵轴为界,在选取左右同名经同名穴位,同时按下、等力、等时间,如痛-不痛,则为阳性点,针刺在不痛的经穴上,垂直进针,略有针感即可.调经法通过治疗反应点,使两侧不平衡的经络趋于平衡.
作者:王树春 刊期: 2002年第07期
根性腰突症采用针刀作用于椎管内刺激,可直达病所.1996~2002年我院镇痛科在住院患者中筛选根性腰突症随访2年以上的病例,共300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任月林;任旭飞;孔维宽;李树勇;段颖;尹秀荣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脑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疾病.中医中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就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作者:张爱林;张家玮;徐秋萍;孙建宁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静灵口服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色谱柱为Zirchrom Science C18(4.6×150mm)柱,乙腈:磷酸二氢铵(27:73)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45nm.结果:本法可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其线性范围为2.0~40.0μg/mL.盐酸小檗碱的加样回收率为100.4%.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桂凤;初金芝;邱枫;肇丽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食管癌在北方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胃癌.治疗方法手术为首选,配合放疗、化疗.认为辨证论治,临证加减,采用半夏厚朴汤、六味地黄汤、启膈散、三黄汤、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对延长存活期,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裴正学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艾灸血清培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对荷瘤小鼠的抑瘤效应.方法:采用G57BL/6小鼠移植实体瘤模型,局部注射艾灸血清培养的TIL,观察荷瘤小鼠瘤结节出现时间及瘤湿重.结果:局部注射艾灸血清培养的TIL与正常血清培养的TIL相比,可以减缓荷瘤小鼠肿瘤结节出现时间,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结节的生长.结论:局部注射艾灸血清培养的TIL较正常血清培养的TIL在荷瘤小鼠体内具有更显著的抑瘤效应.
作者:马晓芃;赵粹英;仲人前;吴焕淦;陈云飞 刊期: 2002年第07期
简介西部中医药的发展概况,提出了加强西部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作好西部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重视西部民族民间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创建西部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创建西部中医药研发机构,以促进西部大开发、中医大发展的具体建议.
作者:苏礼 刊期: 2002年第07期
1一般资料门诊病人127例中,男51例,女76例;病程1~15年,年龄小的19岁,大68岁.其中风寒偏胜型30例,湿热偏胜型35例,气滞血瘀型29例,肝肾亏损型33例.均在四肢关节肌肉有不同程度的红、肿、重着、疼痛典型的临床表现.
作者:文碧玲;熊毅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中风的病因、病机、临床主症等方面,探讨了脾胃功能与中风病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了在临床治疗中风时,以调理脾胃为主要的治疗法则以及顾护脾胃与中风预后的密切联系.
作者:杜美茹 刊期: 2002年第07期
通过对近十几年有关中医病名规范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从中医病名现存问题、中医病名存在的必要性、中医病名规范的关键和前提、中医病名规范原则及病名规范的思路与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中医病名规范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述.认为中医病名应以继承性、实用性、特异性、先进性、准确性、公认性(权威性)、稳定性七项标准为原则.并根据中医病名规范研究的现状指出:鉴于中医病名规范研究的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建议该问题应由有关部门组织整个中医界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指出:中医病名不可废,有其存在的必要,中医病名不应被西医病名所干扰或代替.同时还强调了应重视中医病名之合理继承.
作者:苏丽娜;李其忠 刊期: 200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