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德成;杨达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目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有增高趋势,发病特点是反复缠绵,难以根治,因此探讨其发病机理,深化中医学对哮喘的理论认识,提高中医药对哮喘的防治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许爱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作者:万晓刚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蚂蚁亦称鳅柱,又名玄驹,《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它的食用价值.近十年来,国内对蚂蚁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蚂蚁或其提取物制成的单方或复方制剂已被广泛应用.笔者对蚂蚁的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杨志欣;王艳宏;邓伟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荔枝核的降糖机制与双胍类降糖药物相似.用链脲霉素制造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荔枝核水提物对正常小鼠及模型鼠降糖作用.结果显示:荔枝核水提物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但对正常小鼠不起作用.指出,荔枝核兼具磺胺类及双胍类降糖药效的结论略有差异.
作者:罗红;杨光;毕伟连;刘金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胆汁返流性胃炎其病机为肝胆失疏、胃失和降而致,若肝胆之气受郁不得升发疏泄,必将克伐脾胃,而脾胃不健运,则肝胆疏泄不能,相互影响,而致通降升清机能紊乱或失常脾胃不健运.和胃止痛胶囊具有疏肝利胆、和胃降气之功.临床观察优于吗丁啉、得乐组.
作者:李大卓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近几年来,为了寻求其佳治疗方案,采用针罐配合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86例,其中包括病程两年以上的病例3例.治疗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率为94.19%,有效率为100%.由此可见,该法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佳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刘世琼;骆文郁;雒成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认为过敏性鼻炎其病在鼻而属肺,为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与肾气不足有关,痰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应肺、脾、肾三脏同治.指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虽为两种疾病,但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马南兰;刘海燕;曹世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病理改变复杂,虚实互见,以痰瘀阻络为病机特点.治疗中应遵循络病理论,以指导对病机、立法的认识,须注意其治疗的特殊性,并灵活应用虫类药、藤类药、引经药等.
作者:谢席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笔者1997年8月~2000年5月选用通痹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30例并与复方丹参滴丸对照比较,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齐泽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趋势及死亡率逐上升.为寻求有效冠心病的途径,我们对1999年以来的冠心病人100例采用中药舒冠合剂配合中医血疗,收到了满意疗产,并作了动物实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张丽霞;王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胆石症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统称,其形成原因是胆道感染、寄生虫栖居、肠道疾患等多种因素导致胆盐的生成障碍或丢失过多,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多,使胆固醇、胆红素、碳酸与钙相结合而沉淀所致.胆石症无论在国内外都是常见病,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作者:王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慢性盆腔炎常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月经期感染、流产、分娩等诱因而使疾病发作迁延所致.治宜温肾助阳,行经活血,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78例.其中,治愈54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无效2例.指出:少腹逐瘀汤温经通络活血,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消退.
作者:姜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戴思恭(约1324~1405),明代名医.字原礼,号肃斋,浙江浦江(今浙江义乌、兰溪一带)人.少年时即从学于丹溪,尽得其传,为丹溪的得意门生.戴氏医术精深,治病多获奇效.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被朝廷征为御医,晚岁任太医院史.戴氏之学根于丹溪之学,并深受刘河间、李杲的影响,撰有《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等书.戴思恭不断推求师意,阐其师意义所未尽,为承丹溪之学有成就者之一.
作者:胡方林;刘仙菊;易法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本院1996~2001年间使用黄芪、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现将临床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寇松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清政府下令禁止针灸,对针灸学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由于针灸独特的疗效,针灸学术仍有很大的发展,在灸法方面,即表现为太乙神针的出现.太乙神针的运用,标志着烧灼灸法向无痛灸的发展,现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艾条灸法就是从太乙神针的悬起灸法发展起来.太乙神针在古书的记载中疗效极好,值得中医界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温建恩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从五个方面综述了蒙药制剂药理作用,即: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蒙药制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蒙药制剂、具有收敛抗炎作用的蒙药制剂和具有保肝作用的蒙药制剂.指出,研究应注重与蒙医药基础理论相结合.
作者:花拉;王秀兰;金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陈潮祖教授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多种证型及兼见证.外寒日久,肺闭水停治宜宣肺开郁,温阳利水;肺热未尽,肺气闭郁治宜开宣闭郁之肺气.指出小青龙汤中有散有收,有泄有补,气津兼顾,开合相宜,配伍精当,应用于咳喘效果不可勿视.咳而遗尿治宜振奋中阳;咳而兼喘治宜外散表寒,内宣肺气;咳引胸胁痛治宜肺肝同治;咳兼溢饮治宜温肺散饮,宣肺平喘.
作者:江泳;陈建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育龄期妇女月经异常的明确诊断方法,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对322例育龄期月经异常患者,应用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验,结合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瘀热型月经异常,宫腔镜检查发现多见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炎症及子宫肌瘤占91.6%;肾虚型多见卵巢功能失调,占44.9%.结论:官腔镜检查为月经异常的临床明确诊断及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提高了宫腔镜下手术治疗月经病的疗效.
作者:时燕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现.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心衰的证治探析如下.
作者:董波;刘静;司秀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85例均为门诊及住院病例,按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选择,按该标准记分6~8分可诊断AR.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6~65岁,平均38.2岁,病程1~38年,平均11.12年,平均诊断积分7.52分.对照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9~59岁,平均年龄36.8岁,病程1~40年,平均9.87年,平均诊断积分7.35分.另选18例为健康组,男7例,女11例,年龄15~52岁,平均35.2岁,均排除有变态反应病史.
作者:马洪 刊期: 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