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85例

马洪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 变态反应性鼻炎
摘要: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85例均为门诊及住院病例,按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进行选择,按该标准记分6~8分可诊断AR.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6~65岁,平均38.2岁,病程1~38年,平均11.12年,平均诊断积分7.52分.对照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9~59岁,平均年龄36.8岁,病程1~40年,平均9.87年,平均诊断积分7.35分.另选18例为健康组,男7例,女11例,年龄15~52岁,平均35.2岁,均排除有变态反应病史.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风温肺热病的辨证论治述要

    风温指感受风温病邪所致的新感温病.始见于《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篇》,多发于冬、春二季,初起者,病在肺卫.风温肺热病是[1]风温病与肺热病的合称.其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机制为痰热瘀毒互阻,致肺脏功能失常.

    作者:孟繁甦;马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从肺论治鼻病八法浅析

    鼻为肺之外候,鼻病源于肺脏疾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各种原因所致的鼻阻力增加和二氧化碳的刺激都可引起支气管收缩,影响通气量,称鼻肺反射(属神经反射);同时,肺泡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可使鼻粘膜血管收缩,鼻翼煽动,鼻阈增宽,使鼻腔阻力减少而增加通气量.[1]证实鼻病与肺的疾患紧密相关.

    作者:任水祥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龙虎蛇丹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2例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毒邪蕴积为其发病之本,故清热解毒化湿法应贯彻治疗的始终.认为:初期多为湿热蕴结,疏泄失司,湿热为病,每胶结难解,湿郁滞血,热郁络阻,稽留日久必致瘀血内生,采用自拟龙虎蛇丹治疗112例,结果治愈42例,好转64例,无效6例.指出,治疗慢乙肝血瘀是不可忽视的病机,活血化瘀是关键一环.

    作者:王修锋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非婚性行为导致性功能障碍50例分析

    探讨未婚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与性功能障碍的关系及其危害.50例性功能有障碍中,26例为早泄,24例为勃起功能障碍(以下简称ED).50例病人有未婚性行为史占38例,其中早泄占18例;婚外性行为史的12例病人中早泄占8例.环境及精神紧张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采用心理疏导及西地那非(伟哥)治疗,树立病人自信心,后期采用至宝三鞭丸(烟台中药厂生产)治疗有效.

    作者:董自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针罐药并用治疗面神经麻痹86例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近几年来,为了寻求其佳治疗方案,采用针罐配合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面神经麻痹86例,其中包括病程两年以上的病例3例.治疗三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率为94.19%,有效率为100%.由此可见,该法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佳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刘世琼;骆文郁;雒成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变蒸学说的科学内涵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医变蒸学说的科学内涵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变蒸学说的基本内涵、观察周期、临床表现、症候处理、合理内核、局限性和重要地位.结果:变蒸是婴幼儿时期个体心身发展发育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变蒸学说是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和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学说的研究基础与共同核心.但在分辨生理病理与变蒸的周期数等方面有其局限性.结论:变蒸学说是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核心学说之一,其基本思想与现代心身医学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视和加强变蒸学说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儿科学术,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作者:谭峰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乌灵胶囊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乌灵胶囊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苯酚-硫酸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灵胶囊多糖的含量;结果:乌灵胶囊多糖的含量在26.0mg粒-1以上,平均回收率为99.2%,RSD为1.3%(n=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药的含量测定.

    作者:钟荣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玉簪透骨液热敷治疗骨质增生568例

    自1996年6月~2001年12月,采用自拟玉簪透骨液热敷治疗骨质增生症56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单德成;杨达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辨证分型治疗乳腺癌85例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85例女性乳腺癌,年龄小28岁,大70岁,平均年龄49岁.癌组织学类型:80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5例为小叶癌,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构均有转移.本组术式70例为改良根治术,15例为根治术.

    作者:王洪武;孟雅哲;王素银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降粘胶囊治疗高脂蛋白血症60例分析

    笔者自2000年5月开始采用降粘胶囊治疗高脂蛋白血症6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光;张凤先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三黄汤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32例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重要的胃病致病因素,绝大多数胃病(90%)由HP感染引起[1],仅少数由于其他病因包括胆汁反流、非甾体抗炎药、吸烟和酒癖等所致.西医抗菌治疗的根除率虽高,但依从性差,易复发,且副作用亦多,长期服用抗菌素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笔者临床应用三黄汤治疗HP感染3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其总结如下.

    作者:徐静波;徐海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集粹

    慢性前列腺炎论其病因为湿、虚、瘀,治疗宜清热利湿、补肾益气、活血化瘀为大法.从辨证论治、中成药、外治疗法(中药灌肠、中药熏法)及针灸方法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进行综述.指出,前列腺诊断标准不规范,实验研究方法不科学,可重复性差,中药剂型单一,给药途径单一,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亟待提高与完善.

    作者:罗光浦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面部扁平疣98例

    扁平疣多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病程较长,可持续多年不愈,西医治疗扁平疣效果欠佳.笔者自1999年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扁平疣,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昌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证治相关性辨识

    认为过敏性鼻炎其病在鼻而属肺,为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与肾气不足有关,痰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应肺、脾、肾三脏同治.指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虽为两种疾病,但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马南兰;刘海燕;曹世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络病理论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病理改变复杂,虚实互见,以痰瘀阻络为病机特点.治疗中应遵循络病理论,以指导对病机、立法的认识,须注意其治疗的特殊性,并灵活应用虫类药、藤类药、引经药等.

    作者:谢席胜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热病机理及其康复简析

    中医热病康复学说作为中医康复医学的一部分,是关于热病恢复期通过积极的康复措施,使身体的功能和精神状态尽量、尽早地恢复到原来健康状态的综合性学说.

    作者:龙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月经失调辨证分型与宫腔镜检查32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育龄期妇女月经异常的明确诊断方法,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对322例育龄期月经异常患者,应用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验,结合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瘀热型月经异常,宫腔镜检查发现多见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炎症及子宫肌瘤占91.6%;肾虚型多见卵巢功能失调,占44.9%.结论:官腔镜检查为月经异常的临床明确诊断及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提高了宫腔镜下手术治疗月经病的疗效.

    作者:时燕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金匮要略》血水同治法探析

    血水同治法即血瘀与水停同治的方法.根据《金匮要略》相关原文之精神,从血水同行、血水同病和血水同治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血与水在生理上不但同源,而且同行.血瘀与水停可互为因果而出现血水同病之证,当血水同治.二者任何一方的运行发生障碍,则可相互影响而出现血水同病之病理变化.二者任何一方的运行障碍,则可相互影响而出现血水同病之病理变化.血水同病时,当血水同治.血瘀兼水滞,治以活血兼利水,方如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血瘀、水停并见,当活血利水并施,方如当归芍药散、大黄甘遂汤.

    作者:戴天木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血疗中药并用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趋势及死亡率逐上升.为寻求有效冠心病的途径,我们对1999年以来的冠心病人100例采用中药舒冠合剂配合中医血疗,收到了满意疗产,并作了动物实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红;张丽霞;王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援药的源流发展及其内涵与外延考释

    所谓援药是指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能够作用于确切靶器官,对病、因、症有明显治疗作用,配伍到方中可缓解症状或改善实验室异常指标的药物.特点有三:其一,它不属传统君、臣、佐、使的范畴,不能用中医理论或中药效用解释;其二,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人体某些靶点有确切的作用,配伍到方中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实验室异常指标;其三,与君、臣、佐、使并列成为制方之法.

    作者:孙西庆;王新陆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