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弘;韩光丽;程正清;华先明;程祥荣
目的:比较不同镀膜钕铁硼磁体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以评价其细胞毒性.方法:制备100%、50%、25%这3种浓度未镀膜钕铁硼磁体,氮化钛(TiN)镀膜钕铁硼磁体,类金刚石(DLC)镀膜钕铁硼磁体浸提液.以上述9组浸提液和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分别进行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培养后以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相对增殖率.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不同镀膜磁体组中正常活细胞和凋亡细胞数量差异.结果:MTT结果显示TiN组、DLC组、未镀膜组、阳性对照组的细胞毒性分别为1级,0~1级,2级,4级.流式细胞仪散点图显示,空白对照组中以正常活细胞为主;DLC组和TiN组中主要为正常细胞和早期凋亡细胞;未镀膜组中主要为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坏死细胞.结论:未镀膜钕铁硼磁体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TiN镀膜和DLC镀膜磁体的细胞毒性符合细胞毒性测验制定的安全标准.
作者:唐镇;吴建勇;陈溪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成骨细胞(OB)-破骨细胞(OC)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混合(比例1∶10)培养的方法建立OB-OC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并观察培养基中加入10-6 mol/L PGE2和10-8mol/L VitD3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应用聚酯微孔扩散膜隔断的双室24孔板间建立非直接接触OB-OC共培养体系.实验分2组:A组为直接接触法,B组为非直接接触法.2组培养基中均加入PGE2和VitD3.于培养第7、9天分别采用TRAP染色和牙本质磨片的扫描电镜(SEM)观察评价OC生成情况.结果:A、B组细胞均有TRAP阳性多核OC生成,并在牙本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A组所形成的OC数目及吸收陷窝显著多于B组.在直接法共培养体系中,PGE2和VitD3有效促进了OC生成.结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法均可用于破骨细胞培养,面前者效果更好.在共培养中PGE2和VitD3可有效促进OC生成.
作者:丁士育;董伟;戚孟春;冯晓洁;温黎明;梁永强;李金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介绍特殊全面部骨折手术中一种经颌下置管全麻的方法并探讨其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方法:7例全面部骨折、无法实施鼻插全麻患者,口插全麻并稳定后制备口底与颌下间隧道并将气管导管导出颌下、固定.手术结束后将导管导回口腔.结果:所有患者口腔插管和口底导出均顺利,导管位置无改变,双肺呼吸音对称.术中麻醉平稳,管理方便,不影响手术操作.术后局部无气肿、感染、气道阻塞、神经损伤.结论:在无法鼻插全麻前提下,经颌下置管全麻避免了气管切开,同时满足了颌骨骨折术中咬合对位的要求,是特殊全面部骨折麻醉手段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永功;候明;王买全;彭利伟;闫德民;李亚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正畸螺旋缩弓器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单侧正锁(牙合)后上颌牙弓宽度、前牙覆(牙合)和覆盖的长期变化.方法:对23名(男13,女10)经正畸治疗后的患者4个阶段(治疗前,T1;螺旋缩弓后,T2;MBT治疗后,T3和去除保持器后2年,T4)的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缩弓后上颌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5).MBT治疗后尖牙宽度复发明显(P<0.05).停戴保持器2年后,尖牙宽度、第一前磨牙宽度、第一磨牙宽度、前牙覆(牙合)和覆盖分别净减小(1.2±0.96) mm,(3.9±1.19) mm,(4.6±0.23) mm,(1.8±0.42) mm.(0.8±0.13)mm.结论:单侧正锁(牙合)经正畸螺旋缩弓器和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后上颌牙弓宽度稳定.
作者:夏大弘;韩光丽;程正清;华先明;程祥荣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中VEGF、MMP-9和TIMP-2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VEGF、MMP-9和TIMP-2在50例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与其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加(P<0.05).MMP-9的表达率与其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分期越高,MMP-9的表达越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9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加(P<0.05).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T分类、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有关.随着T分类、临床分期的增高,TIMP-2的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TIMP-2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VEGF、MMP-9的高表达和TIMP-2的低表达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MMP-9的高表达和TIMP-2的低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和疾病进展有一定关系.
作者:张瑛;钱忠义;普苹;杨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先天畸形,现在临床上手术方法比较成熟,但是绝大部分报道中对于硬腭黏膜前缘的出切牙管的鼻腭神经血管束的处理上面鲜有具体提及.现就我科在腭成形术中解剖游离鼻腭神经血管束的手术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黄长波;闫寒松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牙周膜干细胞在不同粗糙程度的钛板表面的增殖情况及成骨基因表达.方法:常规酶消化法培养牙周膜干细胞,按照接种面性质及钛盘表面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5组;将牙周膜干细胞按照相同的细胞浓度植于上述5组培养皿内,检测细胞的增值情况和成骨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EM检测钛板表面处理情况:第1组常规机器处理组(G1);第两组75 μm Al2O3喷砂组(G2);第3组125 μm Al2O3喷砂组(G3);第4组阳极电压处理组(G4);第5组空白对照组(G5).细胞增殖情况:第1天细胞增殖较慢,但是G2和G3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其他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第3天细胞增殖增快,G3和G4细胞增殖明显加快;第6天G2表现出快的细胞增殖率,G5则表现出比其他各组明显缓慢的细胞增殖率.基因表达检测:培养后第1、3、6天GAPDH表达相对稳定,骨桥蛋白的表达在各组无显著性差异;骨钙蛋白的表达则有显著性,到第6天,骨钙蛋白在G5的表达明显降低,而在G2/3的表达明显增强.Ⅰ型胶原的表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G5表达较高水平,而在G2,G3轻度降低,在G5明显降低.结论:牙周膜干细胞在粗糙面增殖优于光滑平面,与塑料表面相较,钛板表面能更利于牙周膜干细胞的骨向分化.
作者:张清彬;张兆强;刘亚蕊;郑日成;杨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人工骨颗粒对于骨再生的引导作用.方法:将人工制备的无机骨颗粒分为直径300~500 μm和850~1000 μm植入GBR动物模型,分别在植入后4周及10周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测量.结果:术后4周时,2个实验组均可见新生骨自颅骨骨面沿人工骨颗粒向扩增区域内部生长;术后10周时,小颗粒组新生骨数量明显多于大颗粒组,且更加成熟致密,多处可见桥连样结构.新生骨面积比、新生骨与人工骨颗粒的接触长度、新生骨与人工骨颗粒之间空隙的比值、新生骨与人工骨颗粒的接触长度比,两组均随时间的延长发生显著性增加;且在术后4周与10周时,前3个指标均为小颗粒组高于大颗粒组,而接触长度比则在4周和10周时大、小颗粒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人工骨颗粒周长和人工骨颗粒空隙比,小颗粒组在4周和10周时均显著高于大颗粒组.结论:在人工骨材料植入的早期阶段,小颗粒组较大颗粒组具有更强的骨引导再生能力.
作者:周新文;张振庭;刘希云;徐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评估上颌垂直骨劈开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不同年龄患者40位,使用牙槽骨劈开手术同期种植体植入.6月后,制作固定义齿,并定期随访.结果:使用上颌垂直骨劈开法同期植入种植体共122枚,其中有11枚种植体于观察期间失败,结果显示,Frialit-2与Frialit-synchro存活率87.5%,Frialit-XiVE(TPS)与Frialit-XiVE S cellplus存活率96.0%.结论:利用垂直骨劈开法使上颌牙槽嵴扩张,行种植体同期植入,与常规有足量骨量种植相比,存活率相近.
作者:方赵平;陈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短种植体表面设计和长度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影响,为指导短种植体临床应用和开发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12种包含不同长度和不同表面设计短种植体的上颌后区骨块三维有限元模型:V形螺旋设计、反支撑形螺旋设计、支撑形螺旋设计和鳍式非螺旋设计分别建立种植体长度为7 mm、6.0 mm和5.0 mm模型,对所有模型进行垂直和侧向加载,分析比较周围骨组织的应力分布和Von-Mises应力峰值.结果:垂直加载时,鳍式非螺旋设计的应力分布合理,在螺纹设计中6.0 mm反支撑形表现出较好的应力分布.侧向加载时,在同一长度下,鳍式非螺旋设计的应力分布佳.结论:短种植体表面设计以鳍式非螺旋设计佳,在螺纹设计中,反支撑形的应力分布更合理,应避免应用V形螺旋表面设计;螺纹表面设计的短种植体长度不应小于6 mm;鳍式非螺旋设计的短种植体长度可以更小,甚至可以小于5 mm.
作者:薛洪权;衣红梅;李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比较正畸采用不同拔牙模式后第三磨牙位置的改变,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后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下颌第一磨牙(15例)、第一前磨牙(20例)及非拔牙(20例)的3组青少年病例,3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2年后拍全颌曲面断层片,对第三磨牙萌出的各项评价指标变化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正畸治疗前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改变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畸保持2年后萌出间隙变化量虽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磨牙萌出角度变化量拔第一磨牙组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和非拔牙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增大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第三磨牙更加直立,对第三磨牙的萌出有利.
作者:何玉宏;席兰兰;毕迎春;潘继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在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取出根管中下1/3断针的临床效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收集5年来门诊根管预备断针发生在根中下1/3的患者36例,均在显微镜下用超声根管工作尖取断针.结果:36例根管内断针取出29例,失败7例,成功率为80.5%,4例建立旁路,1例拔除,2例留内观察.结论: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取出根管内断针相对安全有效.
作者:徐强;邵红;邓永强;许小虎;尹晓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即刻、精确与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5例下颌骨缺损需即刻行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患者,先行三维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外科,确定手术部位、截骨点、重建钛板的方向和角度;同时,制作出缺损区骨质的树脂模型,指导修整移植骨块.术中,切除部分下颌骨后,根据术前模拟的方案,进行血管化的髂骨移植加重建钛板固定,或者单纯重建钛板固定.结果:5例下颌骨病变切除后均即刻行修复重建治疗.手术过程明显快捷、顺利,移植骨和重建钛板均简单修整即就位植入,术后患者的双侧面形对称,余留牙咬合关系良好、稳定,医患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精确、快速地修复下颌骨缺损、恢复面部对称性、重建咬合功能等,是一种简便、有效、可推广的方法.
作者:董青山;郭家平;李志进;王翔;孙传孔;侯君;唐建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二膦酸盐类药物是临床上重要的抗骨吸收药物之一,作用机理在于能够特异性的与骨质中羟磷灰石结合,破坏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临床应用包括治疗代谢性骨疾病、骨质疏松症、肿瘤骨转移以及关节成形术后骨溶解并发症等[1].2003年Marx首次报道该药物应用导致颌骨坏死并发症[2],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并对该并发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回顾近几年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李儒煌;蔡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对氟保护漆与含氟自酸蚀粘结剂预防固定正畸治疗早期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氟化物应用方法.方法:随机选择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22名,在每个患者的1区和3区使用含氟自酸蚀粘结剂粘固托槽,在2区与4区常规酸蚀后使用化学固化型京津釉质粘结剂粘固托槽,随后涂布氟保护漆.采用DIAGNOdent激光荧光诊断仪分别对不同区域的牙面釉质脱矿程度进行定量诊断,并在患者1个月、3个月复诊时重复监测.结果:粘结完成即刻与粘结后1个月时,含氟自酸蚀粘结剂使用区(1区、3区)与涂氟保护漆区(2区、4区)之间DIAGNOdent读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读数低于后者.粘结后3个月时,两组间的DIAGNOdent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含氟自酸蚀粘结剂降低了正畸托槽粘结时釉质的脱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正畸治疗早期釉质脱矿的进一步发生、发展.氟保护漆在促进脱矿釉质再矿化方面的作用优于含氟自酸蚀粘结剂.
作者:徐嘉莉;贺永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时误入邻近组织间隙的原因,诊断与处理方法,并对自制的吸引/钳取装置在异位阻生牙取出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方法:对11例误入邻近组织间隙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设计合理的手术进路,使用自制吸引/钳取装置取出患牙,并记录下手术取出时间.结果:所有患者选用合理的手术进路,配合自制吸引/钳取装置的使用,均将患牙顺利取出,平均耗时13.5 min.结论:本文在分析、诊断与处理过程中,有3项新的发现,且发明的吸引/钳取装置有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效果优良等特点,这些工作为异位患牙的顺利取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莹;鄢少君;章歌雅;马理;田薇;范祖元;邓瑾成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检测含补肾中药合剂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成骨细胞(hFOB 1.19)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MTT分别评估低和高剂量含补肾中药血清中成骨细胞分化与增值的能力,BrdU标记法来评估药物血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人成骨细胞在含补肾中药血清中培养24 h后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培养时间到48 h后细胞生长活力进一步增强(P<0.05).结论:含补肾中药合剂血清可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作者:郭吕华;杨岚;杜发亮;黄江勇;方颖;刘文静;施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双侧下颌骨制备缺损模型.A组植入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B组植入BMSCs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C组单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意义.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B组C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该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统计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作者:郭延伟;李松;房殿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口腔黏膜发生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预后极差.本文报告综合治疗1例腭部大范围恶性黑色素瘤,并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原发灶冷冻、手术以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应是目前提倡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鲁勇;杨旭东;徐明耀;韦元;文建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颌骨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9例颌骨血管外皮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比为8∶1,年龄38(23~51)岁;下颌骨6例,行根治性手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上颌骨3例,行根治性手术,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例放疗,2例化疗.术后随访49(10~101)月,1例肺转移,1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结论:手术是治疗颌骨血管外皮瘤主要手段,辅助放疗对改善预后可能有益.
作者:白岫峰;阿里木江·吾守;刘伟;田臻;齐红;张志愿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