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颉伟博;王建荣;张宝平;刘斌
1 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06~2008年就诊的病例,完成修复治疗的修复病例4241例,共计5141件修复体,进行分析,将所有的修复体按其类型统计并总结临床要点.
作者:钟智红;刘春华;马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前牙的美学树脂修复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其修复程序精细复杂,医师工作量较大,但修复后树脂的脱落时有发生.本文从四手操作的护理角度出发,对四手操作在前牙美学树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四手操作的认识.
作者:曹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
作者:王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将促粘附分子RGD七肽(GRGDSPC)固定于Ⅰ型胶原材料,研究其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A组:耦联组,采用化学交联剂Sulfo-LC-SPDP,使含RGD肽的GRGDSPC肽与胶原支架结合.B组:混合组,将GRGDSPC肽与Ⅰ型胶原直接混合后涂层.C组:单纯胶原涂层组.D组:未涂层孔板组.采用贴壁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鉴定其细胞起源;检测细胞贴壁率,评估不同时间、不同浓度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效果.结果:成功建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方差分析分组变量、浓度变量及时间变量对贴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A、B、C、D分组(P<0.05)、GRGDSPC浓度分组(P>0.05)及时间分组(P<0.05),各因素间无交互作用;A组与B、C、D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耦联组GRGDSPC肽固定Ⅰ型胶原后细胞粘附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呈时间和肽浓度依赖性.
作者:朱丽红;李晓宇;林爱娟;吴勇;赵素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硚口区高中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情况,为本地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硚口区5000名17~19岁高中毕业生进行(牙合)关系和牙颌畸形调查,按Angle错(牙合)分类法分类.结果:本组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29.26%,男生为33.81%,女生为24.9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错(牙合)畸形构成比以Angle I类为多,常见的牙(牙合)畸形为牙列拥挤、个别牙错位、深覆(牙合).结论:武汉市硚口区高中学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较低,错(牙合)畸形以Angle I类多.
作者:虞清;向国林;田立华;张元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kgp基因型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根据kgp-cd基因序列的不同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P. gingivalis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和病变轻部位检出率高的分别为kgp-cdⅡ型(56.25%)和Ⅰ型(51.72%),对照组仅检出kgp-cdⅠ型(25%)和Ⅲ型(75%).结论:kgp-cdⅡ型P. gingivalis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kgp-cdⅠ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置菌.
作者:李琛;刘静波;潘亚萍;林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27颗隐裂牙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127颗诊断为牙隐裂的患者年龄、性别、牙位、隐裂线走向,临床症状和体征被记录,降低咬合并根据牙髓状态分别采用树脂充填、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的治疗措施,并进行6个月的临床疗效随访.结果:40~60岁间患者牙隐裂发生率高,男女无明显差别,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隐裂线多为近远中向.牙髓活力正常组经治疗后成功率78.3%,好转率6.5%,失败率为15.2%,有效率为84.8%;不可复性牙髓炎组治疗后成功率90.1%,好转率6.2%,失败率3.7%,有效率达96.3%.结论:对牙隐裂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保留患牙,恢复咬合功能.
作者:唐三保;王化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窝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7例咽旁颞下窝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行耳前、下颌下切口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边界相对较清楚的咽旁颞下窝肿瘤,单纯耳前、下颌下切口可顺利切除肿瘤,该手术入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卫红;朱谨;夏斌;孙鑫;许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5岁. 10年前下、上唇先后出现反复肿胀,初期肿胀可消退,近2年来唇肿持续不退,上唇重于下唇,并伴发面部肿胀,患者无自觉疼痛、无瘙痒感.
作者:闫翠翠;穆森;张瑞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bag-1基因是BAG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属于抗凋亡基因,Bag-1蛋白有多种异构体,能与多种蛋白产生相互作用,它存在于多种肿瘤,包括口腔鳞癌中[1~5].
作者:张玉慧;王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改变.方法: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50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灶同侧的功能性颈清术,术后3月复诊,同时行颈部CT扫描检查颈清术后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结果: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形态学变化以胸锁乳突肌下段为显著. 结论: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产生显著萎缩,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中对神经支配、血供或肌肉本身损伤所致.
作者:邓润智;唐恩溢;周炳荣;卢明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检测Cyclin D1和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与ACC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Cyclin D1和Ki67在10例正常涎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NSG)及40例ACC组织中的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yclin D1和Ki67在NSG中基本无表达,而在ACC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且实体型组高于腺管型组和筛孔型组,复发组和转移组比无复发组和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生部位无相关性.结论:Cyclin D1在ACC中高表达,提示其表达异常是ACC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Cyclin D1和Ki67的表达与ACC的生长亚型显著相关,提示实体型ACC预后更差;两种蛋白的过度表达与ACC的复发转移显著相关,故联合检测Cyclin D1和Ki67将有助于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宁;朱恩新;张茜;刘婷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入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作者:钟志华;贺国权;周先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单根管离体牙68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7颗,常规根管预备后进行超声冲洗,A组:0.5%次氯酸钠、B组:3%双氧水、C组:1%氯亚明、D组: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其中每组12颗超声冲洗后根管充填,并测量根尖微渗漏长度;每组剩余5颗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根尖微渗漏D组与A、B、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C三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电镜扫描观察根中1/3牙本质小管口打开数目,D组优于A、B、C组(P<0.05).结论: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配合超声能获得好的冲洗效果.
作者:张志慧;袁杰;孙丽华;李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下颌骨全牙列缺失会导致下牙槽嵴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牙槽嵴重度吸收,黏膜变薄松弛.在总义齿修复时,出现普通调改无法缓解的疼痛,此时使用软衬材料重衬组织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颜学忠;周贤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面部软硬组织与美的微笑的关系.方法:用数码相机拍摄60名个别正常(牙合)的青少年面部正面像各数张(男30名,女30名),由正畸医生和普通人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判美的微笑,用微笑网格软件测量微笑照片相关15项数据后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经方差分析(F=7.415,P<0.05),显示正畸医生与普通人的微笑主观评分有统计学差异.2)经Pearson相关分析,正畸医生对美的微笑的主观评分高低与牙龈暴露量呈负相观(r=-0.275,P<0.05),与上切牙暴露量呈正相观(r=0.209,P<0.05),与上下唇间隙呈负相观(r=-0.40,P<0.05),普通人对美的微笑的主观评分高低与上切牙暴露量呈正相观(r=0.345,P<0.05).3)正畸医生对美的微笑主观评分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牙龈暴露量,上切牙暴露量,上下唇间隙,普通人对美的微笑主观评分的影响因素仅为上切牙暴露量.结论:1)正畸医生与普通人对美的微笑的审美观不一致,正畸临床诊治患者过程中,双方需加强沟通.2)上切牙暴露量是影响正畸医生与普通人对美的微笑主观评分的主要因素,提示正畸医生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应注意上切牙位置.
作者:郑元华;栗震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托盘粘结剂对硅橡胶印模材料与不同托盘材料间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选用GC和3M二种硅橡胶,托盘材料为不锈钢和自凝塑料,托盘粘结剂为GC和3M公司提供的专用粘结剂,进行交互使用,不涂粘结剂的作为对照组,共12组.各组均为6个样本.印模材料的调和按厂商说明进行,注入专门的测试装置中.等印模材料完全凝固后,把整个装置连接到万能测力仪上进行拉力测试,以5 mm/min的速度拉伸直到粘附脱落.所得数据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托盘粘结剂的使用能显著提高硅橡胶印模与托盘的粘结强度(P<0.01).在不使用托盘粘结剂时,不同托盘之间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9);且不同托盘材料与不同硅橡胶印模材料间无交互影响作用(P=0.8226).无论使用哪种硅橡胶印模材料或哪种托盘材料,应用GC托盘粘结剂组的粘结强度均高于3M托盘粘结剂组(P<0.01).结论:临床取模过程中在托盘表面应用粘接剂能有效的改善硅橡胶印模材料和托盘的粘接强度,从而提高印模的精确性.不同厂家提供的专用粘结剂可交互使用.
作者:孙健;曹轶婷;张富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金属烤瓷釉层材料中添加无机抗菌剂LZB-G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8例作2颗以上烤瓷修复患者,其中28颗烤瓷修复体的釉层添加LZB-GC抗菌剂,另外28颗作为对照组不添加抗菌剂,临床大体观察修复后牙龈情况,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状况,检测烤瓷牙修复前及修复后1、3、6月的菌斑指数(GI)、牙龈指数(SBI)和龈沟出血指数(PLI)指标.结果: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大致均匀,但出现少量颗粒团聚现象.戴入6月后的抗菌烤瓷修复体龈缘无发黑现象,颜色大致与对照组一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 GI、SBI、PL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中SBI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月后,GI没有变化,SBI、PLI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添加了LZB-GC抗菌剂的釉层,可以起到早期控制金属烤瓷修复体引起的牙龈炎的作用.
作者:张东;颉伟博;王建荣;张宝平;刘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Dox)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将野生型PTEN基因导入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再用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处理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应用HE染色判定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PCNA和EGFR蛋白表达.结果:PTEN基因转染联合Dox组癌细胞增殖抑制显著,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凋亡,多数癌细胞阻滞于G1期,癌细胞中PCNA和EGFR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弱,比PTEN基因转染或Dox单用作用更强.结论: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具有显著的协同抑制效应.
作者:刘斌;曹云新;关素敏;吴军正;王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测量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人工牙近远中径、颊舌径、牙尖高度、中央窝深度、牙尖平衡斜面斜度,用于全口义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排牙与平衡(牙合)分析.方法:使用光学多自由度扫描仪扫描得到解剖(牙合)型全口义齿28颗人工牙数据,经逆向工程软件数据筛减并三维建模,坐标转换建立基于人工牙解剖概念如牙长轴、近远中向、颊舌向、(牙合)平面的局部坐标系.在人工牙局部坐标系下进行人工牙近远中径、颊舌径、牙尖高度、中央窝深度、牙尖平衡斜面斜度的测量.结果:得到28颗人工牙的颊舌径、近远中径、牙尖高度、中央窝深度、牙尖平衡斜面斜度的数据.结论:基于人工牙局部坐标系进行人工牙解剖特征的测量方法简便可行.传统解剖(牙合)型总义齿人工牙凸面的牙尖平衡斜面形态是形成稳定顺畅的咀嚼过程的不利因素.
作者:刘明丽;王勇;陈小冬;吕培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