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变化研究

邓润智;唐恩溢;周炳荣;卢明星

关键词:功能性颈清, 胸锁乳突肌, 萎缩
摘要:目的:评估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改变.方法: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50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灶同侧的功能性颈清术,术后3月复诊,同时行颈部CT扫描检查颈清术后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结果: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形态学变化以胸锁乳突肌下段为显著. 结论: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产生显著萎缩,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中对神经支配、血供或肌肉本身损伤所致.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口腔癌细胞周期及周期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乳铁蛋白(Recombinate human lactoferrin,rhLF)对口腔癌Tca8113细胞周期及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9 和 p27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分析细胞周期及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9和p27的mRNA水平.结果:50 μg/mL、100 μg/mL rhLF作用Tca8113细胞后,细胞增殖减慢,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a8113 细胞的cyclin D1mRNA表达下降显著,50 μg/mL和25 μg/mL rhLF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9和p27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不明显.结论:rhLF通过下调口腔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来调控周期阻滞,为乳铁蛋白用于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王雷;蔡研;孙宏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釉基质蛋白对碱热处理纯钛表面磷灰石生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釉基质蛋(EMPs)对碱热处理纯钛表面磷灰石涂层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法提取猪EMPs.纯钛片碱热处理后,在含不同浓度EMPs(0、50、100、150、200 μg/mL)的模拟体液中浸泡1周、2周后取出.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 X射线衍射分析晶相结构.结果:各组试件表面均有类骨磷灰石(CHA)生成.EMPs浓度为50、100 μg/mL时,钙磷涂层的沉积受到抑制;EMPs浓度为150、200 μg/mL时,钙磷涂层的沉积增强,且涂层粗糙度增加,有直径约300~600 nm孔隙生成,晶体呈(002)方向择优取向生长.结论:EMPs对碱热处理纯钛表面磷灰石生成的影响与浓度密切相关,较高浓度EMPs可促进钛表面生成CHA,并改变磷灰石晶体的形态与生长方向.

    作者:王晓洁;黄慧;杨斐;张富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侧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1例

    根管治疗术的成功取决于对根管解剖和形态的正确认识、根管系统的彻底清理、消毒和充填.遗漏根管是根管治疗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牙根及根管的数目变异可能导致遗漏根管.

    作者:刘霞;孙宏晨;苗雷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龈下刮治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全身反应的研究现状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是牙周基础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去除龈下病原微生物,改变龈下菌群生态环境,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医生通常采用的是分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Q-SRP)的方法,即将全口分为4个象限,间隔一定时间分次治疗.

    作者:赵涵;束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STK15基因在口腔疣状癌和鳞癌的表达研究

    目的:研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erine/Threonine kinase15,STK15)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探讨其在疣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0例口腔疣状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上述标本STK15基因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口腔疣状癌组织STK1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333,P<0.05);口腔鳞癌组织STK15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正常组织,其差异显著(t=2.498,P<0.05);STK15基因mRNA在口腔疣状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口腔鳞癌(t=2.199,P<0.05).结论:STK15基因可能在口腔疣状癌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STK15基因在疣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较在口腔鳞癌中小.

    作者:潘建芬;唐艳萍;李健;唐瞻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型臂影像系统引导定位、美容小切口行颧骨、颧弓骨折手术38例报告

    颧骨、颧弓是面侧部比较突出的部分,容易受撞击而受骨折[1].骨折后很容易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及颧面部塌陷畸形等功能障碍,并且严重影响到患者颜面部的美观.

    作者:熊利峰;赵吉宏;米修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7例婴幼儿先天性唇腭裂同期整复术

    先天性唇腭裂是口腔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唇裂常与腭裂相伴发,愈早修复,可恢复患儿正常生理功能.同期整复,可减少对患儿及家属的多次打击,恢复信心,对患儿日后颜面部的美容也十分重要.

    作者:李宏;张晓辉;周晓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TEN基因联合多西环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Dox)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将野生型PTEN基因导入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再用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处理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应用HE染色判定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PCNA和EGFR蛋白表达.结果:PTEN基因转染联合Dox组癌细胞增殖抑制显著,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凋亡,多数癌细胞阻滞于G1期,癌细胞中PCNA和EGFR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弱,比PTEN基因转染或Dox单用作用更强.结论: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具有显著的协同抑制效应.

    作者:刘斌;曹云新;关素敏;吴军正;王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青少年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研究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DA)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以及自制青少年心理行为问卷表对400例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被调查者性别、是否有牙科治疗史以及3种不同的心理行为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75%;不同性别和对DA的发生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r=0.27;是否有既往口腔科治疗史对DA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11;紧张与焦虑行为和自我控制力行为与DA有关(P<0.05),r分别为0.55和0.35;而内向和羞怯行为与DA无明显关联.结论:DA在青少年患者中常见,性别、既往口腔科科治疗史以及部分心理行为对DA有影响.

    作者:刘鑫;董天贞;邓蔓菁;岳玲;杨光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牙周状态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kgp基因差异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kgp基因型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根据kgp-cd基因序列的不同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P. gingivalis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和病变轻部位检出率高的分别为kgp-cdⅡ型(56.25%)和Ⅰ型(51.72%),对照组仅检出kgp-cdⅠ型(25%)和Ⅲ型(75%).结论:kgp-cdⅡ型P. gingivalis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kgp-cdⅠ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置菌.

    作者:李琛;刘静波;潘亚萍;林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激光与镍钛器械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联合应用

    目的:观察激光与镍钛器械联合应用于前牙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50例240颗慢性根尖周炎的前牙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123颗牙,采用镍钛旋转器械Hero 642系统预备根管,Nd:YAG激光消毒,即刻完成根管充填;对照组,117颗牙,手用不锈钢器械预备根管,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消毒后再完成根充;对二组的根管充填质量、治疗期间的急症、术后3个月、半年、1年、2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较少发生糊剂超填(P<0.05);两组的急症发生率,各阶段疗效则无明显差别.结论:激光与镍钛器械联合应用于前牙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作者:黎石坚;陈燕;陆兆威;杨剑少;王少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疣状癌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右下颌反复肿痛10个月,面颊部溃疡3个月而入院.10个月前,患者发现右下牙龈一米粒般肿物,略疼痛,有异物感,经抗生素、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停药后反复发作且逐次加重,半个月后右面颊部肿痛,抗生素效果不佳,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诊.

    作者:黄谢山;谈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专业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分析与对策

    口腔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给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给身体带来各种危害,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医疗主管部门对口腔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管理,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水平,使员工在有限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作者:李中琴;刘剑波;李成章;尚姝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颌骨骨肉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目的:总结颌骨骨肉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2例颌骨骨肉瘤的临床表现、X线影象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9岁;病变位于下颌骨20例,上颌骨12例;临床多以颜面部肿胀伴皮肤麻木和牙痛就诊,X线主要表现为境界不清的骨破坏区;镜下均可见到肿瘤性成骨,并可分为骨母细胞型(13例)、软骨母细胞型(11例)和纤维母细胞型(8例)3种类型.获得随访15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患者,分别发生于上颌窦和下颌骨升支.结论:肿瘤性成骨是病理诊断重要依据;颌骨骨肉瘤发病年龄较晚,其预后较好,但发生于上颌窦、下颌升支的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预后相对较差.

    作者:陈菲;陆东辉;张庆庆;陈湘华;王三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助攻型和自攻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入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作者:钟志华;贺国权;周先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NGF及其受体P75与肝素酶在口腔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P75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以及与ACC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组织中HPA、NGF和P75的表达,并对他们在不同病理类型和组织学部位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GF和P75在嗜神经(PNI)组和非嗜神经(NPNI)组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正相关(r=0.429,P<0.05).嗜神经组HPA和P75的表达正相关(r=0.558,P<0.05).P75在神经周组织和远离神经部位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NGF在神经组织和远离神经处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在ACC的神经浸润中,NGF及其受体P75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NGF可以通过和受体p75结合可以提高HPA的表达率和生物活性,进而促进ACC对神经组织的浸润.

    作者:骆树瑜;张玉茹;李宏捷;朱晓红;李秋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种复合树脂在水中浸泡的重量改变

    关于复合树脂的吸水性和溶解性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在蒸馏水中浸泡7 d并反复干燥脱水的方法来计算吸水值和溶解值.然而,树脂在口腔内并不存在反复彻底干燥的过程,且吸水与溶解同时发生.

    作者:郝晓星;朱松;刘广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软衬材料改善慢性下颌牙槽嵴疼痛的临床评价

    下颌骨全牙列缺失会导致下牙槽嵴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牙槽嵴重度吸收,黏膜变薄松弛.在总义齿修复时,出现普通调改无法缓解的疼痛,此时使用软衬材料重衬组织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颜学忠;周贤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耳前、下颌下切口治疗咽旁颞下窝肿瘤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窝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7例咽旁颞下窝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行耳前、下颌下切口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边界相对较清楚的咽旁颞下窝肿瘤,单纯耳前、下颌下切口可顺利切除肿瘤,该手术入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卫红;朱谨;夏斌;孙鑫;许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带拔牙创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

    作者:王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