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石坚;陈燕;陆兆威;杨剑少;王少英
目的:二恶英(TCDD)和维生素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孕期10 d(GD10)的小鼠,分别胃饲TCDD 24 μg/kg,5 mg、10 mg、20 mg B6/kg+TCDD 24 μg/kg,对照组胃饲芝麻油50 ml/kg,然后分别在GD12.5、GD13.5、GD14.5、GD15.5和GD17.5处死孕鼠,检查GD17.5胎鼠有无腭裂的发生,GD12.5、GD13.5、GD14.5、GD15.5胎鼠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TCDD组的腭裂发生率为55.56%,对照组未见腭裂发生,TCDD+B6组浓度梯度下腭裂发生率为31.81%(5 mg),44.44%(10 mg),40.90%(20 mg).扫描电镜对照组腭中嵴上皮细胞形态规整,有大量微丝,伪足,随着孕期增加,融合的进行,微丝,伪足逐渐消失.TCDD组细胞肿胀变形,表面光滑,未见微丝,和伪足,而且形态并不随孕期的延长而改变,B6组腭中嵴上皮完全消失和TCDD组类似.结论:维生素B6不能恢复小鼠腭中嵴上皮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从而无法逆转TCDD导致腭裂效应.
作者:李承浩;石冰;何苇;蒙田;卢胜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本文研制热触发自组装型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胶原复合材料并测定了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相交融合法(Interdigitation-Fusion,IF)制备载Ca2+或Pi脂质体,考察其包封率及相变温度.提取I型鼠尾胶原,与脂质体混合成前驱液, 观察前驱液37℃时的显微结构及矿物质形成情况.结果:发现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68%,前驱液34~35 ℃时开始形成HA/胶原复合体.因此提示前驱液在体温下可形成HA/胶原复合凝胶,可为新的根尖屏障材料提供方向.
作者:蔡洁明;李玲;王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5岁. 10年前下、上唇先后出现反复肿胀,初期肿胀可消退,近2年来唇肿持续不退,上唇重于下唇,并伴发面部肿胀,患者无自觉疼痛、无瘙痒感.
作者:闫翠翠;穆森;张瑞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窝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7例咽旁颞下窝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行耳前、下颌下切口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边界相对较清楚的咽旁颞下窝肿瘤,单纯耳前、下颌下切口可顺利切除肿瘤,该手术入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卫红;朱谨;夏斌;孙鑫;许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给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给身体带来各种危害,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医疗主管部门对口腔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管理,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水平,使员工在有限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作者:李中琴;刘剑波;李成章;尚姝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下颌骨全牙列缺失会导致下牙槽嵴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牙槽嵴重度吸收,黏膜变薄松弛.在总义齿修复时,出现普通调改无法缓解的疼痛,此时使用软衬材料重衬组织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颜学忠;周贤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研究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DA)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以及自制青少年心理行为问卷表对400例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被调查者性别、是否有牙科治疗史以及3种不同的心理行为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75%;不同性别和对DA的发生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r=0.27;是否有既往口腔科治疗史对DA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11;紧张与焦虑行为和自我控制力行为与DA有关(P<0.05),r分别为0.55和0.35;而内向和羞怯行为与DA无明显关联.结论:DA在青少年患者中常见,性别、既往口腔科科治疗史以及部分心理行为对DA有影响.
作者:刘鑫;董天贞;邓蔓菁;岳玲;杨光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激光与镍钛器械联合应用于前牙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50例240颗慢性根尖周炎的前牙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123颗牙,采用镍钛旋转器械Hero 642系统预备根管,Nd:YAG激光消毒,即刻完成根管充填;对照组,117颗牙,手用不锈钢器械预备根管,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消毒后再完成根充;对二组的根管充填质量、治疗期间的急症、术后3个月、半年、1年、2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较少发生糊剂超填(P<0.05);两组的急症发生率,各阶段疗效则无明显差别.结论:激光与镍钛器械联合应用于前牙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作者:黎石坚;陈燕;陆兆威;杨剑少;王少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辛伐他汀促进拔牙术后牙槽骨修复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8只和对照组28只,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载辛伐他汀PLGA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单纯 PLGA作为对照,于术后5 d、1周、2周和4周分别处死大鼠,设计针对VEGF mRNA的寡核苷酸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拔牙窝 VEGF 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和2周实验组VEGF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且阳性表达细胞少于术后2周.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通过增加VEGF mRNA的表达促进拔牙窝骨损伤的愈合.
作者:方鸿满;刘畅;吴哲;许莹莹;赵磊;孙宏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Dox)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将野生型PTEN基因导入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再用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处理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应用HE染色判定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PCNA和EGFR蛋白表达.结果:PTEN基因转染联合Dox组癌细胞增殖抑制显著,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凋亡,多数癌细胞阻滞于G1期,癌细胞中PCNA和EGFR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弱,比PTEN基因转染或Dox单用作用更强.结论: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具有显著的协同抑制效应.
作者:刘斌;曹云新;关素敏;吴军正;王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关于复合树脂的吸水性和溶解性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在蒸馏水中浸泡7 d并反复干燥脱水的方法来计算吸水值和溶解值.然而,树脂在口腔内并不存在反复彻底干燥的过程,且吸水与溶解同时发生.
作者:郝晓星;朱松;刘广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改变.方法: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50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灶同侧的功能性颈清术,术后3月复诊,同时行颈部CT扫描检查颈清术后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结果: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形态学变化以胸锁乳突肌下段为显著. 结论: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产生显著萎缩,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中对神经支配、血供或肌肉本身损伤所致.
作者:邓润智;唐恩溢;周炳荣;卢明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颌骨骨肉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2例颌骨骨肉瘤的临床表现、X线影象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9岁;病变位于下颌骨20例,上颌骨12例;临床多以颜面部肿胀伴皮肤麻木和牙痛就诊,X线主要表现为境界不清的骨破坏区;镜下均可见到肿瘤性成骨,并可分为骨母细胞型(13例)、软骨母细胞型(11例)和纤维母细胞型(8例)3种类型.获得随访15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患者,分别发生于上颌窦和下颌骨升支.结论:肿瘤性成骨是病理诊断重要依据;颌骨骨肉瘤发病年龄较晚,其预后较好,但发生于上颌窦、下颌升支的骨母细胞型骨肉瘤预后相对较差.
作者:陈菲;陆东辉;张庆庆;陈湘华;王三锡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入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作者:钟志华;贺国权;周先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头颈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观察HE表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20、CD79a、CD3、CD68、Bcl-2、CD10、Bcl-6、MUM-1、CD138、ALK、Ki67的表达特点.结果:男性14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58.8岁.临床表现为突起肿物,可发生溃疡.镜下肿瘤细胞较大,空泡状,核仁明显.瘤细胞均广泛表达B细胞标记.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应与大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苏颖颖;马卫东;高岩;罗海燕;张钢;杜启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P75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以及与ACC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组织中HPA、NGF和P75的表达,并对他们在不同病理类型和组织学部位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GF和P75在嗜神经(PNI)组和非嗜神经(NPNI)组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正相关(r=0.429,P<0.05).嗜神经组HPA和P75的表达正相关(r=0.558,P<0.05).P75在神经周组织和远离神经部位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NGF在神经组织和远离神经处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在ACC的神经浸润中,NGF及其受体P75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NGF可以通过和受体p75结合可以提高HPA的表达率和生物活性,进而促进ACC对神经组织的浸润.
作者:骆树瑜;张玉茹;李宏捷;朱晓红;李秋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金属烤瓷釉层材料中添加无机抗菌剂LZB-G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8例作2颗以上烤瓷修复患者,其中28颗烤瓷修复体的釉层添加LZB-GC抗菌剂,另外28颗作为对照组不添加抗菌剂,临床大体观察修复后牙龈情况,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状况,检测烤瓷牙修复前及修复后1、3、6月的菌斑指数(GI)、牙龈指数(SBI)和龈沟出血指数(PLI)指标.结果: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大致均匀,但出现少量颗粒团聚现象.戴入6月后的抗菌烤瓷修复体龈缘无发黑现象,颜色大致与对照组一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 GI、SBI、PL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中SBI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月后,GI没有变化,SBI、PLI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添加了LZB-GC抗菌剂的釉层,可以起到早期控制金属烤瓷修复体引起的牙龈炎的作用.
作者:张东;颉伟博;王建荣;张宝平;刘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采用氢氧化钙-地塞米松糊剂根管封药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慢性根尖周炎、牙髓坏死、残根、残冠,需行根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氢氧化钙-地塞米松糊剂封药,对照组用FC封药,每组100例.结果:实验组急症发生率(4%),显著低于对照组(28%).结论:氢氧化钙-地塞米松糊剂能有效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和降低约诊间疼痛程度.
作者:王国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kgp基因型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根据kgp-cd基因序列的不同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P. gingivalis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和病变轻部位检出率高的分别为kgp-cdⅡ型(56.25%)和Ⅰ型(51.72%),对照组仅检出kgp-cdⅠ型(25%)和Ⅲ型(75%).结论:kgp-cdⅡ型P. gingivalis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kgp-cdⅠ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置菌.
作者:李琛;刘静波;潘亚萍;林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情况,探讨该微生物与不同牙周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慢性牙周炎、5例牙龈炎患者和5例牙周健康者,共70个位点的龈下菌斑,采用TaqMan 16S rRNA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炎病变位点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是86%,牙龈炎的是86%,牙周健康的是100%,3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的检出量经对数转换后,3组之间及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灵敏度高,检出率高;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与牙周状态密切相关.
作者:朱丽芳;郑瑜谦;闫福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