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

朱丽芳;郑瑜谦;闫福华

关键词:齿垢密螺旋体, 牙周, 实时荧光定量PCR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牙龈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情况,探讨该微生物与不同牙周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慢性牙周炎、5例牙龈炎患者和5例牙周健康者,共70个位点的龈下菌斑,采用TaqMan 16S rRNA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齿垢密螺旋体的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炎病变位点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是86%,牙龈炎的是86%,牙周健康的是100%,3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的检出量经对数转换后,3组之间及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灵敏度高,检出率高;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与牙周状态密切相关.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Bag-1蛋白的功能及其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bag-1基因是BAG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属于抗凋亡基因,Bag-1蛋白有多种异构体,能与多种蛋白产生相互作用,它存在于多种肿瘤,包括口腔鳞癌中[1~5].

    作者:张玉慧;王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TCDD和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二恶英(TCDD)和维生素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孕期10 d(GD10)的小鼠,分别胃饲TCDD 24 μg/kg,5 mg、10 mg、20 mg B6/kg+TCDD 24 μg/kg,对照组胃饲芝麻油50 ml/kg,然后分别在GD12.5、GD13.5、GD14.5、GD15.5和GD17.5处死孕鼠,检查GD17.5胎鼠有无腭裂的发生,GD12.5、GD13.5、GD14.5、GD15.5胎鼠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TCDD组的腭裂发生率为55.56%,对照组未见腭裂发生,TCDD+B6组浓度梯度下腭裂发生率为31.81%(5 mg),44.44%(10 mg),40.90%(20 mg).扫描电镜对照组腭中嵴上皮细胞形态规整,有大量微丝,伪足,随着孕期增加,融合的进行,微丝,伪足逐渐消失.TCDD组细胞肿胀变形,表面光滑,未见微丝,和伪足,而且形态并不随孕期的延长而改变,B6组腭中嵴上皮完全消失和TCDD组类似.结论:维生素B6不能恢复小鼠腭中嵴上皮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从而无法逆转TCDD导致腭裂效应.

    作者:李承浩;石冰;何苇;蒙田;卢胜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组人乳铁蛋白对口腔癌细胞周期及周期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乳铁蛋白(Recombinate human lactoferrin,rhLF)对口腔癌Tca8113细胞周期及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9 和 p27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分析细胞周期及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p19和p27的mRNA水平.结果:50 μg/mL、100 μg/mL rhLF作用Tca8113细胞后,细胞增殖减慢,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ca8113 细胞的cyclin D1mRNA表达下降显著,50 μg/mL和25 μg/mL rhLF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9和p27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不明显.结论:rhLF通过下调口腔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来调控周期阻滞,为乳铁蛋白用于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王雷;蔡研;孙宏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超微结构的观察与探讨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采取肘静脉全血制备6份PRF标本,分别行光镜、SEM和TEM观察.采集对照组2名志愿者静脉全血制备PRP进行SEM观察.结果:PRF中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疏松的立体网络结构,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分布于纤维蛋白网中,血小板内α颗粒部分破裂.PRP中血小板伸出大量的伪足并且聚集成簇相互堆叠,少量白细胞散在.结论:PRF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是其相对延长生长因子作用时间的结构基础,所含的大量白细胞可能具有很高的免疫学价值.

    作者:孙洁;张剑明;李彦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变化研究

    目的:评估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改变.方法: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50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灶同侧的功能性颈清术,术后3月复诊,同时行颈部CT扫描检查颈清术后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结果: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形态学变化以胸锁乳突肌下段为显著. 结论: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产生显著萎缩,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中对神经支配、血供或肌肉本身损伤所致.

    作者:邓润智;唐恩溢;周炳荣;卢明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头颈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头颈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观察HE表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20、CD79a、CD3、CD68、Bcl-2、CD10、Bcl-6、MUM-1、CD138、ALK、Ki67的表达特点.结果:男性14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58.8岁.临床表现为突起肿物,可发生溃疡.镜下肿瘤细胞较大,空泡状,核仁明显.瘤细胞均广泛表达B细胞标记.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应与大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苏颖颖;马卫东;高岩;罗海燕;张钢;杜启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单根管离体牙68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7颗,常规根管预备后进行超声冲洗,A组:0.5%次氯酸钠、B组:3%双氧水、C组:1%氯亚明、D组: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其中每组12颗超声冲洗后根管充填,并测量根尖微渗漏长度;每组剩余5颗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根尖微渗漏D组与A、B、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C三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电镜扫描观察根中1/3牙本质小管口打开数目,D组优于A、B、C组(P<0.05).结论: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配合超声能获得好的冲洗效果.

    作者:张志慧;袁杰;孙丽华;李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托盘粘结剂对硅橡胶印模材料与托盘材料间粘结强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托盘粘结剂对硅橡胶印模材料与不同托盘材料间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选用GC和3M二种硅橡胶,托盘材料为不锈钢和自凝塑料,托盘粘结剂为GC和3M公司提供的专用粘结剂,进行交互使用,不涂粘结剂的作为对照组,共12组.各组均为6个样本.印模材料的调和按厂商说明进行,注入专门的测试装置中.等印模材料完全凝固后,把整个装置连接到万能测力仪上进行拉力测试,以5 mm/min的速度拉伸直到粘附脱落.所得数据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托盘粘结剂的使用能显著提高硅橡胶印模与托盘的粘结强度(P<0.01).在不使用托盘粘结剂时,不同托盘之间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9);且不同托盘材料与不同硅橡胶印模材料间无交互影响作用(P=0.8226).无论使用哪种硅橡胶印模材料或哪种托盘材料,应用GC托盘粘结剂组的粘结强度均高于3M托盘粘结剂组(P<0.01).结论:临床取模过程中在托盘表面应用粘接剂能有效的改善硅橡胶印模材料和托盘的粘接强度,从而提高印模的精确性.不同厂家提供的专用粘结剂可交互使用.

    作者:孙健;曹轶婷;张富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牙周状况的调查

    目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牙周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按要求选取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普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0例,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查六颗指数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松动度(M)的情况.结果:1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牙周炎患病率为95.0%,其中轻度牙周炎11例,占9.2%;中度牙周炎35例,占29.2%,重度牙周炎68例,占56.7%.共检测4320个位点,平均PD值为(2.92±0.67) mm、平均CAL值为(2.87±1.31) mm.57.1%的患者至少有1颗牙脱落.年龄、性别、吸烟、城乡差异、空腹血糖水平、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是影响代谢综合征患者牙周状况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与牙周病严重程度无关.120名受检者中103人从未接受过牙周治疗,占85.8%,有17人曾接受过洁牙,占14.2%,无1例接受过正规的牙周系统治疗.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牙周破坏严重,口腔卫生教育及防病、治病意识急待加强.

    作者:张建全;赵溪达;钟慧敏;潘亚萍;林莉;马丽;谭丽思;刘静波;危晶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种复合树脂在水中浸泡的重量改变

    关于复合树脂的吸水性和溶解性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在蒸馏水中浸泡7 d并反复干燥脱水的方法来计算吸水值和溶解值.然而,树脂在口腔内并不存在反复彻底干燥的过程,且吸水与溶解同时发生.

    作者:郝晓星;朱松;刘广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LZB-GC抗菌剂在金属烤瓷修复体中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评价金属烤瓷釉层材料中添加无机抗菌剂LZB-G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8例作2颗以上烤瓷修复患者,其中28颗烤瓷修复体的釉层添加LZB-GC抗菌剂,另外28颗作为对照组不添加抗菌剂,临床大体观察修复后牙龈情况,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状况,检测烤瓷牙修复前及修复后1、3、6月的菌斑指数(GI)、牙龈指数(SBI)和龈沟出血指数(PLI)指标.结果: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大致均匀,但出现少量颗粒团聚现象.戴入6月后的抗菌烤瓷修复体龈缘无发黑现象,颜色大致与对照组一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 GI、SBI、PL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中SBI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月后,GI没有变化,SBI、PLI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添加了LZB-GC抗菌剂的釉层,可以起到早期控制金属烤瓷修复体引起的牙龈炎的作用.

    作者:张东;颉伟博;王建荣;张宝平;刘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类牙周膜组织中MMP-2及TIMP-2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在健康牙周组织(PDL)和病变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例健康PDL和病变PDL组织样本,用ELISA法检测其中的MMP-2,TIMP-2水平.结果:牙周炎患者组PDL中的MMP-2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牙周炎患者组PDL中的TIMP-2的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但MMP-2/TIMP-2明显增高.结论:研究提示MMP-2/TIMP-2失调与牙周组织破坏有关.

    作者:韩建国;王丽;韩斐斐;丁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目的:对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PAc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制备高纯度重组蛋白rPAc.方法: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0b(+)-AP对不同培养基、诱导浓度,温度和时间等进行筛选确定佳条件,采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rPAc蛋白.结果:含原核表达载体pET20b(+)-AP的大肠杆菌在LB培养基中培养至A600=0.6时,终浓度为1 mM的IPTG诱导,30 ℃继续振荡培养4 h,可使rPAc的表达量达到大.分离纯化的蛋白在SDS-PAGE中显示为单一条带.结论:对PAc A-P区的重组质粒pET20b(+)-AP表达的rPAc经纯化后可用于动物免疫,为探索防龋DNA疫苗pCIA-P的新型免疫策略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作者:卢冠凡;杜霞;金洁;樊明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牙周状态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kgp基因差异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kgp基因型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根据kgp-cd基因序列的不同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P. gingivalis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和病变轻部位检出率高的分别为kgp-cdⅡ型(56.25%)和Ⅰ型(51.72%),对照组仅检出kgp-cdⅠ型(25%)和Ⅲ型(75%).结论:kgp-cdⅡ型P. gingivalis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kgp-cdⅠ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置菌.

    作者:李琛;刘静波;潘亚萍;林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局部应用辛伐他汀对拔牙窝内VEGF 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辛伐他汀促进拔牙术后牙槽骨修复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8只和对照组28只,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载辛伐他汀PLGA支架材料,对照组植入单纯 PLGA作为对照,于术后5 d、1周、2周和4周分别处死大鼠,设计针对VEGF mRNA的寡核苷酸探针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拔牙窝 VEGF 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和2周实验组VEGF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且阳性表达细胞少于术后2周.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通过增加VEGF mRNA的表达促进拔牙窝骨损伤的愈合.

    作者:方鸿满;刘畅;吴哲;许莹莹;赵磊;孙宏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种植外科手术定向模板的制作及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种植外科手术定向模板的制作,初步评价其在1~2个相邻种植体植入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种植体把持器在研究模型上确定种植体植入方向及位置,采取空气压膜技术制作成带植入隧道的外科模板,用该模板对1~2个相邻牙缺失的20 例患者共27枚种植体的植入手术进行引导.结果:32枚种植体位置、方向均合适,并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结论:该种植外科手术定向模板在1~2个相邻牙缺失的种植义齿修复中可获得理想的种植体的位置和方向.该法制作简单,费用低,尤其对初学者值得推广.

    作者:郑刚;刘希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显微CT在根管峡区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显微CT在根管峡区形态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单根上颌前磨牙,显微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筛选出五颗有根管峡区的牙,分析峡区横断面百分比以及横断面峡区类型,测量峡区至釉牙骨质界距离(DCEJ)以及至解剖根尖距离(DApex),并分析峡区根管的结构模型指数(SMI).结果:峡区横断面百分比为81.8%,其中完全峡区(CI)占72.8%,部分峡区(PI)占9%;DCEJ为(0.79±0.55) mm,DApex为(1.55±0.86) m;峡区根管的SMI为1.20±0.43.结论:显微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对根管峡区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研究根管峡区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苏征;范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激光与镍钛器械在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联合应用

    目的:观察激光与镍钛器械联合应用于前牙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150例240颗慢性根尖周炎的前牙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123颗牙,采用镍钛旋转器械Hero 642系统预备根管,Nd:YAG激光消毒,即刻完成根管充填;对照组,117颗牙,手用不锈钢器械预备根管,氢氧化钙糊剂根管封药消毒后再完成根充;对二组的根管充填质量、治疗期间的急症、术后3个月、半年、1年、2年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较少发生糊剂超填(P<0.05);两组的急症发生率,各阶段疗效则无明显差别.结论:激光与镍钛器械联合应用于前牙慢性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治疗,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作者:黎石坚;陈燕;陆兆威;杨剑少;王少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修复膜与自体髂骨联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9~12岁单侧牙槽嵴裂具恒牙阻萌者,自体髂骨松质骨在口腔修复膜作用下在牙槽嵴裂植骨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对9例牙槽嵴裂患者,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同期口腔修复膜覆盖修复,术后给予临床效果评价及分别于第1周、1月、3月、6月进行X线检查.结果:7例正常愈合,2例术后1周出现牙龈缘局部裂开,1周后黏膜自愈;随访6~12月,植骨效果满意.结论:自体髂骨与胶原膜联合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方法简便、成骨快、效率高,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

    作者:姜群;傅国;毕先燕;潘志勇;慈丽华;郑海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热触发自组装型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

    目的:本文研制热触发自组装型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胶原复合材料并测定了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相交融合法(Interdigitation-Fusion,IF)制备载Ca2+或Pi脂质体,考察其包封率及相变温度.提取I型鼠尾胶原,与脂质体混合成前驱液, 观察前驱液37℃时的显微结构及矿物质形成情况.结果:发现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68%,前驱液34~35 ℃时开始形成HA/胶原复合体.因此提示前驱液在体温下可形成HA/胶原复合凝胶,可为新的根尖屏障材料提供方向.

    作者:蔡洁明;李玲;王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