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慧;袁杰;孙丽华;李蕾
目的:探讨127颗隐裂牙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127颗诊断为牙隐裂的患者年龄、性别、牙位、隐裂线走向,临床症状和体征被记录,降低咬合并根据牙髓状态分别采用树脂充填、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的治疗措施,并进行6个月的临床疗效随访.结果:40~60岁间患者牙隐裂发生率高,男女无明显差别,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隐裂线多为近远中向.牙髓活力正常组经治疗后成功率78.3%,好转率6.5%,失败率为15.2%,有效率为84.8%;不可复性牙髓炎组治疗后成功率90.1%,好转率6.2%,失败率3.7%,有效率达96.3%.结论:对牙隐裂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保留患牙,恢复咬合功能.
作者:唐三保;王化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根管治疗术的成功取决于对根管解剖和形态的正确认识、根管系统的彻底清理、消毒和充填.遗漏根管是根管治疗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牙根及根管的数目变异可能导致遗漏根管.
作者:刘霞;孙宏晨;苗雷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金属烤瓷釉层材料中添加无机抗菌剂LZB-G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8例作2颗以上烤瓷修复患者,其中28颗烤瓷修复体的釉层添加LZB-GC抗菌剂,另外28颗作为对照组不添加抗菌剂,临床大体观察修复后牙龈情况,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状况,检测烤瓷牙修复前及修复后1、3、6月的菌斑指数(GI)、牙龈指数(SBI)和龈沟出血指数(PLI)指标.结果:电镜观测LZB-GC抗菌剂在釉层的分布大致均匀,但出现少量颗粒团聚现象.戴入6月后的抗菌烤瓷修复体龈缘无发黑现象,颜色大致与对照组一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 GI、SBI、PL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中SBI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月后,GI没有变化,SBI、PLI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添加了LZB-GC抗菌剂的釉层,可以起到早期控制金属烤瓷修复体引起的牙龈炎的作用.
作者:张东;颉伟博;王建荣;张宝平;刘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颧骨、颧弓是面侧部比较突出的部分,容易受撞击而受骨折[1].骨折后很容易导致患者张口受限及颧面部塌陷畸形等功能障碍,并且严重影响到患者颜面部的美观.
作者:熊利峰;赵吉宏;米修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上颌牙槽嵴延伸术中采用自攻螺钉和结扎丝辅助固位的唇颊沟塑形术后的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间在上颌牙槽嵴延伸术后采用自攻钉和结扎丝辅助固定塑形的患者12例,对其术后效果与术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唇颊侧前庭沟可以形成较为理想的向上弓形,牙槽嵴的义齿基托可伸展区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上颌采用辅助固位后有利于牙槽嵴延伸术中的唇颊沟固定塑形和术后义齿基托的固位.
作者:周立伟;郑苍尚;刘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将促粘附分子RGD七肽(GRGDSPC)固定于Ⅰ型胶原材料,研究其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A组:耦联组,采用化学交联剂Sulfo-LC-SPDP,使含RGD肽的GRGDSPC肽与胶原支架结合.B组:混合组,将GRGDSPC肽与Ⅰ型胶原直接混合后涂层.C组:单纯胶原涂层组.D组:未涂层孔板组.采用贴壁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鉴定其细胞起源;检测细胞贴壁率,评估不同时间、不同浓度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效果.结果:成功建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方差分析分组变量、浓度变量及时间变量对贴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A、B、C、D分组(P<0.05)、GRGDSPC浓度分组(P>0.05)及时间分组(P<0.05),各因素间无交互作用;A组与B、C、D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耦联组GRGDSPC肽固定Ⅰ型胶原后细胞粘附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呈时间和肽浓度依赖性.
作者:朱丽红;李晓宇;林爱娟;吴勇;赵素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采取肘静脉全血制备6份PRF标本,分别行光镜、SEM和TEM观察.采集对照组2名志愿者静脉全血制备PRP进行SEM观察.结果:PRF中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疏松的立体网络结构,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分布于纤维蛋白网中,血小板内α颗粒部分破裂.PRP中血小板伸出大量的伪足并且聚集成簇相互堆叠,少量白细胞散在.结论:PRF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是其相对延长生长因子作用时间的结构基础,所含的大量白细胞可能具有很高的免疫学价值.
作者:孙洁;张剑明;李彦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显微CT在根管峡区形态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单根上颌前磨牙,显微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筛选出五颗有根管峡区的牙,分析峡区横断面百分比以及横断面峡区类型,测量峡区至釉牙骨质界距离(DCEJ)以及至解剖根尖距离(DApex),并分析峡区根管的结构模型指数(SMI).结果:峡区横断面百分比为81.8%,其中完全峡区(CI)占72.8%,部分峡区(PI)占9%;DCEJ为(0.79±0.55) mm,DApex为(1.55±0.86) m;峡区根管的SMI为1.20±0.43.结论:显微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对根管峡区形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研究根管峡区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苏征;范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在健康牙周组织(PDL)和病变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例健康PDL和病变PDL组织样本,用ELISA法检测其中的MMP-2,TIMP-2水平.结果:牙周炎患者组PDL中的MMP-2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牙周炎患者组PDL中的TIMP-2的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但MMP-2/TIMP-2明显增高.结论:研究提示MMP-2/TIMP-2失调与牙周组织破坏有关.
作者:韩建国;王丽;韩斐斐;丁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组织中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受体P75的表达和相互作用,以及与ACC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ACC组织中HPA、NGF和P75的表达,并对他们在不同病理类型和组织学部位的表达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GF和P75在嗜神经(PNI)组和非嗜神经(NPNI)组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呈正相关(r=0.429,P<0.05).嗜神经组HPA和P75的表达正相关(r=0.558,P<0.05).P75在神经周组织和远离神经部位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NGF在神经组织和远离神经处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在ACC的神经浸润中,NGF及其受体P75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NGF可以通过和受体p75结合可以提高HPA的表达率和生物活性,进而促进ACC对神经组织的浸润.
作者:骆树瑜;张玉茹;李宏捷;朱晓红;李秋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运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评价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在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第2、3、4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即刻植入种植体,并在颊侧形成3 mm×3 mm×5 mm骨缺损区,按自身同期对照研究设计,右侧为实验侧,骨缺损区上覆盖海奥膜;左侧为空白对照侧,骨缺损区不覆盖海奥膜.术后1、4个月分别处死一组动物,摘取下颌骨,采用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测定等方法检测缺损区骨组织再生的情况.结果:实验侧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较空白对照侧新骨生成量多,加速了骨组织的再生过程.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用作骨组织引导再生膜,促进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作者:文勇;马跃;徐欣;黄海云;陈琳;朱洪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牙周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按要求选取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普查出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20例,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查六颗指数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松动度(M)的情况.结果:12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牙周炎患病率为95.0%,其中轻度牙周炎11例,占9.2%;中度牙周炎35例,占29.2%,重度牙周炎68例,占56.7%.共检测4320个位点,平均PD值为(2.92±0.67) mm、平均CAL值为(2.87±1.31) mm.57.1%的患者至少有1颗牙脱落.年龄、性别、吸烟、城乡差异、空腹血糖水平、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是影响代谢综合征患者牙周状况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与牙周病严重程度无关.120名受检者中103人从未接受过牙周治疗,占85.8%,有17人曾接受过洁牙,占14.2%,无1例接受过正规的牙周系统治疗.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牙周破坏严重,口腔卫生教育及防病、治病意识急待加强.
作者:张建全;赵溪达;钟慧敏;潘亚萍;林莉;马丽;谭丽思;刘静波;危晶晶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研究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DA)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以及自制青少年心理行为问卷表对400例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被调查者性别、是否有牙科治疗史以及3种不同的心理行为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75%;不同性别和对DA的发生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r=0.27;是否有既往口腔科治疗史对DA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11;紧张与焦虑行为和自我控制力行为与DA有关(P<0.05),r分别为0.55和0.35;而内向和羞怯行为与DA无明显关联.结论:DA在青少年患者中常见,性别、既往口腔科科治疗史以及部分心理行为对DA有影响.
作者:刘鑫;董天贞;邓蔓菁;岳玲;杨光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估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改变.方法: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50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灶同侧的功能性颈清术,术后3月复诊,同时行颈部CT扫描检查颈清术后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结果: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形态学变化以胸锁乳突肌下段为显著. 结论: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产生显著萎缩,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中对神经支配、血供或肌肉本身损伤所致.
作者:邓润智;唐恩溢;周炳荣;卢明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给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给身体带来各种危害,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医疗主管部门对口腔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管理,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水平,使员工在有限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作者:李中琴;刘剑波;李成章;尚姝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采用氢氧化钙-地塞米松糊剂根管封药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慢性根尖周炎、牙髓坏死、残根、残冠,需行根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用氢氧化钙-地塞米松糊剂封药,对照组用FC封药,每组100例.结果:实验组急症发生率(4%),显著低于对照组(28%).结论:氢氧化钙-地塞米松糊剂能有效预防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和降低约诊间疼痛程度.
作者:王国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下颌骨全牙列缺失会导致下牙槽嵴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牙槽嵴重度吸收,黏膜变薄松弛.在总义齿修复时,出现普通调改无法缓解的疼痛,此时使用软衬材料重衬组织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颜学忠;周贤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bcl-xl反义寡核苷酸(ASODN)与博莱霉素(BLM)联用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Tca8113)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设计合成bcl-xl的ASODN在脂质体的介导下转染Tca8113细胞,设无义寡核苷酸组(NSODN)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48 h后博莱霉素作用于转染后的细胞.以荧光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检测bcl-xl反义寡核苷酸与博莱霉素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bcl-x1反义寡核苷酸与博莱霉素的作用机理为激活细胞的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使核小体内DNA断裂出现缺口,产生凋亡.ASODN组、BLM 组和ASODN+BLM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NSODN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ASODN+BLM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ASODN组和BLM组(P<0.05).结论:Bcl-xL反义寡核苷酸与博莱霉素能协同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施磊;张斌;王伟;史金娜;赵尔杨;张梅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检测Cyclin D1和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与ACC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Cyclin D1和Ki67在10例正常涎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NSG)及40例ACC组织中的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yclin D1和Ki67在NSG中基本无表达,而在ACC中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且实体型组高于腺管型组和筛孔型组,复发组和转移组比无复发组和无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生部位无相关性.结论:Cyclin D1在ACC中高表达,提示其表达异常是ACC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Cyclin D1和Ki67的表达与ACC的生长亚型显著相关,提示实体型ACC预后更差;两种蛋白的过度表达与ACC的复发转移显著相关,故联合检测Cyclin D1和Ki67将有助于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宁;朱恩新;张茜;刘婷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咽旁颞下窝肿瘤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4月7例咽旁颞下窝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行耳前、下颌下切口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边界相对较清楚的咽旁颞下窝肿瘤,单纯耳前、下颌下切口可顺利切除肿瘤,该手术入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王卫红;朱谨;夏斌;孙鑫;许彪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