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带拔牙创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

王吉

关键词:牵引成骨术, 传送盘, 拔牙创, 下颌骨节段缺损
摘要: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头颈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头颈部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观察HE表现,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CD20、CD79a、CD3、CD68、Bcl-2、CD10、Bcl-6、MUM-1、CD138、ALK、Ki67的表达特点.结果:男性14人,女性11人,平均年龄58.8岁.临床表现为突起肿物,可发生溃疡.镜下肿瘤细胞较大,空泡状,核仁明显.瘤细胞均广泛表达B细胞标记.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应与大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苏颖颖;马卫东;高岩;罗海燕;张钢;杜启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软衬材料改善慢性下颌牙槽嵴疼痛的临床评价

    下颌骨全牙列缺失会导致下牙槽嵴的吸收,部分患者由于牙槽嵴重度吸收,黏膜变薄松弛.在总义齿修复时,出现普通调改无法缓解的疼痛,此时使用软衬材料重衬组织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颜学忠;周贤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牙周状态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kgp基因差异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kgp基因型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个,根据kgp-cd基因序列的不同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将P. gingivalis分为4个基因型.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和病变轻部位检出率高的分别为kgp-cdⅡ型(56.25%)和Ⅰ型(51.72%),对照组仅检出kgp-cdⅠ型(25%)和Ⅲ型(75%).结论:kgp-cdⅡ型P. gingivalis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密切,在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kgp-cdⅠ型可能与慢性牙周炎无关,为健康人群或牙周健康部位的定置菌.

    作者:李琛;刘静波;潘亚萍;林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目的:对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PAc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制备高纯度重组蛋白rPAc.方法: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0b(+)-AP对不同培养基、诱导浓度,温度和时间等进行筛选确定佳条件,采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rPAc蛋白.结果:含原核表达载体pET20b(+)-AP的大肠杆菌在LB培养基中培养至A600=0.6时,终浓度为1 mM的IPTG诱导,30 ℃继续振荡培养4 h,可使rPAc的表达量达到大.分离纯化的蛋白在SDS-PAGE中显示为单一条带.结论:对PAc A-P区的重组质粒pET20b(+)-AP表达的rPAc经纯化后可用于动物免疫,为探索防龋DNA疫苗pCIA-P的新型免疫策略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作者:卢冠凡;杜霞;金洁;樊明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影响复合树脂微渗漏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树脂、不同粘结剂、不同光源、不同光照时间、不同光照角度对复合树脂微渗漏的影响.方法:64颗离体磨牙,随机分为32组,每组2颗牙,分别采用不同材料及方法充填牙齿,2%碱性品红染色,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微渗漏情况.结果:粘结剂、光源、光照角度3种处理因素自身不同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树脂与光照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结论:粘结剂、光源、光照角度、树脂和光照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光固化复合树脂微渗漏有影响.

    作者:孙丽华;袁杰;张志慧;李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带拔牙创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

    作者:王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超微结构的观察与探讨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并探讨其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实验组6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采取肘静脉全血制备6份PRF标本,分别行光镜、SEM和TEM观察.采集对照组2名志愿者静脉全血制备PRP进行SEM观察.结果:PRF中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疏松的立体网络结构,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分布于纤维蛋白网中,血小板内α颗粒部分破裂.PRP中血小板伸出大量的伪足并且聚集成簇相互堆叠,少量白细胞散在.结论:PRF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是其相对延长生长因子作用时间的结构基础,所含的大量白细胞可能具有很高的免疫学价值.

    作者:孙洁;张剑明;李彦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6种复合树脂在水中浸泡的重量改变

    关于复合树脂的吸水性和溶解性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在蒸馏水中浸泡7 d并反复干燥脱水的方法来计算吸水值和溶解值.然而,树脂在口腔内并不存在反复彻底干燥的过程,且吸水与溶解同时发生.

    作者:郝晓星;朱松;刘广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变化研究

    目的:评估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胸锁乳突肌形态学改变.方法: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50例,术前行颈部CT扫描,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灶同侧的功能性颈清术,术后3月复诊,同时行颈部CT扫描检查颈清术后的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结果: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不对称指数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形态学变化以胸锁乳突肌下段为显著. 结论:功能性颈清术后胸锁乳突肌产生显著萎缩,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术中对神经支配、血供或肌肉本身损伤所致.

    作者:邓润智;唐恩溢;周炳荣;卢明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专业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分析与对策

    口腔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在给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给身体带来各种危害,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医疗主管部门对口腔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管理,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水平,使员工在有限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作者:李中琴;刘剑波;李成章;尚姝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单根管离体牙68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7颗,常规根管预备后进行超声冲洗,A组:0.5%次氯酸钠、B组:3%双氧水、C组:1%氯亚明、D组: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其中每组12颗超声冲洗后根管充填,并测量根尖微渗漏长度;每组剩余5颗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根尖微渗漏D组与A、B、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C三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电镜扫描观察根中1/3牙本质小管口打开数目,D组优于A、B、C组(P<0.05).结论: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配合超声能获得好的冲洗效果.

    作者:张志慧;袁杰;孙丽华;李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龈下刮治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全身反应的研究现状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是牙周基础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去除龈下病原微生物,改变龈下菌群生态环境,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医生通常采用的是分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quadrant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Q-SRP)的方法,即将全口分为4个象限,间隔一定时间分次治疗.

    作者:赵涵;束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GD七肽固定对胶原粘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的影响

    目的:将促粘附分子RGD七肽(GRGDSPC)固定于Ⅰ型胶原材料,研究其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A组:耦联组,采用化学交联剂Sulfo-LC-SPDP,使含RGD肽的GRGDSPC肽与胶原支架结合.B组:混合组,将GRGDSPC肽与Ⅰ型胶原直接混合后涂层.C组:单纯胶原涂层组.D组:未涂层孔板组.采用贴壁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鉴定其细胞起源;检测细胞贴壁率,评估不同时间、不同浓度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粘附效果.结果:成功建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方法;方差分析分组变量、浓度变量及时间变量对贴壁率的影响,结果显示A、B、C、D分组(P<0.05)、GRGDSPC浓度分组(P>0.05)及时间分组(P<0.05),各因素间无交互作用;A组与B、C、D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耦联组GRGDSPC肽固定Ⅰ型胶原后细胞粘附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呈时间和肽浓度依赖性.

    作者:朱丽红;李晓宇;林爱娟;吴勇;赵素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7例婴幼儿先天性唇腭裂同期整复术

    先天性唇腭裂是口腔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唇裂常与腭裂相伴发,愈早修复,可恢复患儿正常生理功能.同期整复,可减少对患儿及家属的多次打击,恢复信心,对患儿日后颜面部的美容也十分重要.

    作者:李宏;张晓辉;周晓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TEN基因联合多西环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Dox)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将野生型PTEN基因导入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再用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处理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应用HE染色判定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PCNA和EGFR蛋白表达.结果:PTEN基因转染联合Dox组癌细胞增殖抑制显著,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凋亡,多数癌细胞阻滞于G1期,癌细胞中PCNA和EGFR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弱,比PTEN基因转染或Dox单用作用更强.结论:PTEN抑癌基因联合多西环素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增殖具有显著的协同抑制效应.

    作者:刘斌;曹云新;关素敏;吴军正;王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疣状癌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右下颌反复肿痛10个月,面颊部溃疡3个月而入院.10个月前,患者发现右下牙龈一米粒般肿物,略疼痛,有异物感,经抗生素、中药治疗后症状减轻,停药后反复发作且逐次加重,半个月后右面颊部肿痛,抗生素效果不佳,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诊.

    作者:黄谢山;谈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TCDD和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二恶英(TCDD)和维生素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孕期10 d(GD10)的小鼠,分别胃饲TCDD 24 μg/kg,5 mg、10 mg、20 mg B6/kg+TCDD 24 μg/kg,对照组胃饲芝麻油50 ml/kg,然后分别在GD12.5、GD13.5、GD14.5、GD15.5和GD17.5处死孕鼠,检查GD17.5胎鼠有无腭裂的发生,GD12.5、GD13.5、GD14.5、GD15.5胎鼠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TCDD组的腭裂发生率为55.56%,对照组未见腭裂发生,TCDD+B6组浓度梯度下腭裂发生率为31.81%(5 mg),44.44%(10 mg),40.90%(20 mg).扫描电镜对照组腭中嵴上皮细胞形态规整,有大量微丝,伪足,随着孕期增加,融合的进行,微丝,伪足逐渐消失.TCDD组细胞肿胀变形,表面光滑,未见微丝,和伪足,而且形态并不随孕期的延长而改变,B6组腭中嵴上皮完全消失和TCDD组类似.结论:维生素B6不能恢复小鼠腭中嵴上皮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从而无法逆转TCDD导致腭裂效应.

    作者:李承浩;石冰;何苇;蒙田;卢胜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引导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再生能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运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评价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在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第2、3、4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即刻植入种植体,并在颊侧形成3 mm×3 mm×5 mm骨缺损区,按自身同期对照研究设计,右侧为实验侧,骨缺损区上覆盖海奥膜;左侧为空白对照侧,骨缺损区不覆盖海奥膜.术后1、4个月分别处死一组动物,摘取下颌骨,采用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测定等方法检测缺损区骨组织再生的情况.结果:实验侧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较空白对照侧新骨生成量多,加速了骨组织的再生过程.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用作骨组织引导再生膜,促进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作者:文勇;马跃;徐欣;黄海云;陈琳;朱洪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影响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因素

    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因其相对于传统支抗的诸多优势逐渐成为正畸医生的新宠.由于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作者:肖微;曾妮;胡帆;吴中兴;东耀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类牙周膜组织中MMP-2及TIMP-2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在健康牙周组织(PDL)和病变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例健康PDL和病变PDL组织样本,用ELISA法检测其中的MMP-2,TIMP-2水平.结果:牙周炎患者组PDL中的MMP-2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牙周炎患者组PDL中的TIMP-2的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但MMP-2/TIMP-2明显增高.结论:研究提示MMP-2/TIMP-2失调与牙周组织破坏有关.

    作者:韩建国;王丽;韩斐斐;丁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