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颌下腺肌上皮分化的研究

汤晓飞;文胡实;高文涛;欧阳喈

关键词:肌上皮细胞, 分化, 体外培养
摘要:目的:观察组织块原代培养法是否可用于涎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研究,并探讨肌上皮细胞的组织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通过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手段,对不同时期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肌上皮样细胞及含有分泌颗粒的分泌细胞见于体外培养第3d.肌微丝及Actin阳性细胞分别早出现于培养第6d和7d.此结果与体内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肌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上皮干细胞;体外组织块培养方法亦适用于细胞分化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气管切开在严重口腔颌面部复合伤救治中的应用(附1例报道)

    严重口腔颌面部复合伤,创伤范围广泛,伤情复杂,出血多,常导致上呼吸道阻塞.特别是伴有软组织、颌骨和鼻明显错位时,影响经口腔或鼻腔气管内插管术的顺利实施.

    作者:李瑞平;刘汕宗;申叶春;韩秀荣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固定矫治器在切牙切缘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切牙切缘缺损多见,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各不相同[1].作者用固定矫治器治疗切牙切缘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旭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塑化失败后根管再通的研究

    目的:探讨塑化失败后根管再通的有效方法.方法:对79例83只牙184只根管塑化失败后的患牙分别采用手用法、机用法、超声法进行根管再通,并按此三种根管预备法分为三组进行比较.结果:机用法比手用法和超声法成功率高(0.01

    作者:邬继东;项立新;李森;丁亚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弹性咬合板在磨牙症治疗中的运用

    材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选择牙齿排列整齐,无牙列缺损,存在明显的干扰且伴深覆的磨牙症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16~38岁之间.其主诉均为精神紧张、焦虑烦恼,颌面部肌肉不同程度疲劳酸痛,且发生时间不长,部分患者开口初、闭口末期颞颌关节有弹响,开口度无明显异常.X线片检查颌关节无骨质改变,关节间隙未见异常.

    作者:徐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软腭内肌肉排列的显微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目的:旨在了解软腭内肌肉排列.方法:应用正常和唇腭裂胚头标本13例,做冠、矢和水平切片、染色、光镜观察;另用3例正常儿童标本作腭肌显微解剖.结果:悬雍垂肌沿软腭中线纵行;腭帆提肌和舌腭肌横行;咽腭肌在软腭内斜行,与悬雍垂肌和腭帆提肌纤维相混杂,腭裂胎儿更是如此.

    作者:张元鑫;韩辉;张奎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颌下腺导管巨大结石一例报告

    颌下腺及其导管结石较为常见.笔者接诊一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结石的形态,体积实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冬彬;姚士林;牛志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三维CT影像在颌骨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7例颌骨骨折的三维CT影像及二维CT影像进行观察,分析其各自的特征并进行比较. 结果:三维CT影像在显示骨折的空间位置方面,如骨折线的行走路线,骨折片的移位距离与方向等都有独到的优势,但在显示上窦前壁线型骨折,骨折断端周围的软组织改变等方面不如二维CT影像. 结论:三维CT影像在显示颌面骨折处的空间关系上有很大的诊断意义及治疗指导意义,可以弥补二维CT影像的不足,但不能取代二维CT影像.

    作者:李正峰;吴关鑫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氟化钠涂膜在正畸临床防脱矿和龋坏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氟化钠涂膜对正畸临床固定矫治器治疗中产生的牙釉质脱矿或龋坏的预防作用.方法:170例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85例做为处理组,在托槽粘着后立即在托槽周围的牙面上涂布氟化钠涂膜,以后每三个月涂布一次;另85例做为对照组,在正畸治疗中托槽周围的牙面不做任何特殊处理.结果:处理组患者牙釉质表面脱矿发生率3.7%;对照组16.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使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时,配合使用氟化钠涂膜对预防正畸治疗中产生的牙釉质脱矿或龋坏是有效的.

    作者:陆苇;朱维建;王佛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上颌窦内含牙囊肿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因左上后牙拔牙创未愈并流脓2d入院.患者因左上后牙咬合痛,后出现冠周溢脓2个月在外院拔除(|)6.

    作者:冯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大鼠颌下腺肌上皮分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组织块原代培养法是否可用于涎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研究,并探讨肌上皮细胞的组织发生.方法: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通过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手段,对不同时期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肌上皮样细胞及含有分泌颗粒的分泌细胞见于体外培养第3d.肌微丝及Actin阳性细胞分别早出现于培养第6d和7d.此结果与体内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肌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上皮干细胞;体外组织块培养方法亦适用于细胞分化研究.

    作者:汤晓飞;文胡实;高文涛;欧阳喈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血管瘤常发生于口腔颌面部,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常见.用抗癌药物治疗血管瘤始于1966年Rush首先报道,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平阳霉素成功治疗血管瘤.为进一步观察平阳霉素在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方面的临床效果,作者对42例患者进行了一年的治疗随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童勇;钟霓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下颌骨间叶性软骨肉瘤1例

    下颌骨间叶性软骨肉瘤临床上比较少见,我科于1998年12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平功;程训;梁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腮腺混合瘤术后放疗疗效分析

    材料与方法本组27例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16~72岁,发病部位:耳前区15例,耳前下区8例,下颌角区4例.肿瘤大小:直径小于2.0cm者18例,2.0~5.0cm者6例,大于5.0cm者3例.

    作者:李东石;王锦泰;陈帮干;葛兰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

    材料与方法1. 一般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从1990年至1997年我科行下颌骨切除后修复病例中,资料完整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小14岁,大69岁,平均42.1岁.病例随访长4年,短2年.病变分布情况见表1.

    作者:廖天安;郑长泰;蒋封运;钟少波;王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固齿散治疗成人牙周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将13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30例).在牙周基础治疗结束后2周开始用药,每日两次,连续30天.记录用药前、用药30天和停药60天时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同时观察了固齿散对20例成人牙周炎患者全身的影响.结果:用药30天,试验组牙动度和咬合力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这些结果一直保持至停药60天后.用药30天后,齿散组平均比对照组咬合力增加2.26公斤/牙,停药60天后仍比对照组增加1.02公斤/牙.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药对心、肝、肾及血液系统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口腔粘膜也无明显的改变.结论:固齿散用于治疗成人牙周炎安全、有效.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作用(附二例报道)

    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30岁.住院号:255212.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查体:左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及内侧面,可触及肿块5.0cm×3.0cm×3.0cm,无压痛,可左右活动,上下动度差,未闻及血管音.

    作者:邹爱萍;姜晓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第一双尖牙低位埋伏阻生矫治1例

    患者,女,14岁.因右下后乳牙滞留,恒牙未萌出,于1996年9月15日前来就诊.

    作者:韩亚萍;江笑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脉冲Nd:Y AG激光治疗牙齿敏感症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应用脉冲Nd:Y AG激光治疗牙齿敏感症,并与传统脱敏药物75%氟化钠甘油作了自身对比观察.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方法加以分析讨论.

    作者:魏兆君;潘洪祥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开口困难易被忽视的病因上颌第三磨牙慢性牙周炎、冠周炎

    开口困难的病因很多,对于排除了其它鉴别诊断后仍无法解释的开口困难患者,应仔细检查8(|)8.

    作者:王国庆;刘玉学;郭俊梅;王志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侧咬合(牙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的观察

    目的:研究侧咬合型(牙合)及牙接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牙合)基础.材料方法:活体观察146名青年人侧咬合(牙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结果:侧咬合时,(牙合)型分组牙功能(牙合)多(45.21%),尖牙保护次之(34.25%),混合型少(20.54%);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牙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以(牙合)多(31.06%).结论:青年人侧咬合时以组牙功能(牙合)多,尖牙保护(牙合)次之,混合型少;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

    作者:皮昕;韩新光;皮婧;王纪;马征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