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林源;艾开兴;黄新余;陈巍
[目的]探讨胆汁CA19-9、CEA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胆管癌30例,胆道良性病变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和胆汁中CA19-9、CEA的水平,比较血清与胆汁中CA19-9、CEA的水平以及与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胆汁CA19-9、CEA均明显高于血清检测结果(P<0.01).不同临床分期胆管癌患者胆汁CA19-9、CEA的浓度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但各期胆汁CA19-9、CEA的浓度显著高于血清CA19-9、CEA的浓度,且有统计学差异,尤其在I期胆管癌其胆汁CA19-9、CEA的水平明显高于血清.[结论]胆汁CA19-9、CEA的测定对胆管癌,尤其早期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优于血清CA19-9、CEA 的测定.
作者:郭召军;石丽红;刘永哲;费素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504S在结直肠癌(CRC)、结直肠上皮内肿瘤(CRIN)和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8例CRC、30例CRIN和30例癌旁正常黏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自制组织芯片上检测P504S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P504S在CRC、CRIN和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率依次下降,分别为70.0%、33.3%和0,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504S在CRC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表达率分别为85.7%和2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504S在CRC的TNM低分期组和高分期组间的表达率分别为73.5%和62.5%,两组间无显著件差异(P>0.05).[结论]P504S在CRC的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可作为结直肠肿瘤的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但在低分化CRC中低表达.
作者:徐元成;郑娟;胡清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诱导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尼美舒利作用后OBC939细胞周期及凋亡率变化;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到凋亡的QBC939细胞,流式细胞仪也检测到尼美舒利诱导QBC939细胞凋亡,并随着尼美舒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蛋白水平检测表明尼美舒利促进QBC939细胞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调.[结论]尼美舒利可能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表达诱导OBC939细胞凋亡.
作者:孔琦;黄强;翟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术后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均明确诊断,根据肿瘤厚度扩大切除切缘1~3cm,治疗组23例应用带神经血管蒂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缺损,随机抽取同期45例采用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者作对照组,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全组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随访48.6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生存率相仿.治疗组足底内侧皮瓣除1例坏死外,其余22例全部成活.且皮瓣均感觉灵敏,能正常穿鞋、行走,足跟外形满意,足及足趾活动良好,无溃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足跟部形态、功能修复具有显著优势.[结论]在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是可行的、有效的、理想的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陈道宝;杨红健;谢尚闹;孙才兴;俞洋;李涛;莫文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MIC-1和uP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探讨两指标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及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正常胃黏膜30例,胃炎组织12例,胃癌组织76例,石蜡标本中MIC-1和uP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IC-1及uP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和胃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正常胃黏膜组和胃炎组问其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组织中,MIC-1及uPA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病理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76例胃癌组织标本中MIC-1、uPA表达共阳性者43例,共阴性者16例,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MIC-1和uPA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在胃癌组织中MIC-1与uP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栾天燕;刘巍;杨渤彦;王志宇;王亚茹;韩强;张兰凤;程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密度(LMVD)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对50例大肠癌组织、正常肠组织分别采用5'-Nase-酶组织化学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测定LMVD和VEGF-C.[结果]VEGF-C阳性组中的LMVD高于阴性组(11.86±2.42 vs.7.82±2.69,P<0.01),大肠癌LMVD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大肠癌LMVD与VEGF-C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相关(P<0.01).[结论]VEGF-C的过表达可促进淋巴管生成,导致LMVD的升高,进而促进大肠癌淋巴转移,LMVD与VEGF-C可作为大肠癌淋巴转移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光明;范跃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43例年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65岁)作为对照组,老年患者(≥65岁)37例,接受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记录毒副反应.[结果]老年组腹泻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8.9%(7/37)和48.6%(18/37),而对照组为7.0%(3/43)和51.2%(22/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白细胞,血小板及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7.8%(14/37)、13.5%(5/37)和13.5%(5/37),而对照组依次为34.9%(15/43)、9.3%(4/43)和11.6%(5/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为18.9%(7/37),较对照组11.6%(5/43)高,但统计学分析提示两者之间无差异(P>0.05).两组中肝肾损害及发热的发生率均较低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出现Ⅲ级毒副反应的例数极少,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Ⅳ级毒副反应出现.[结论]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对化疗具有与年轻患者相似的安全性.
作者:韩兴华;陈振东;郝加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淋巴冈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与单独LAK、CIK细胞的杀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LAK细胞;用肺癌A549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冲击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抗原冲击和未经抗原冲击后其表型变化;把CIK细胞、DC-CIK细胞、IAK细胞和DC-LA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肺腺癌原代细胞作为靶细胞,共分为4组,在10:1、20:1.50:1的效靶比时,进行杀伤试验,使用LDH释放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经肿瘤抗原冲击后在镜下呈典型成熟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经肿瘤抗原冲击和未经肿瘤抗原冲击其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和HIA-DR的表达,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DC-CIK细胞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DC-LAK细胞、CIK细胞和LAK细胞(P<0.05),随着效靶比的升高,DC-CI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效应随之增强(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可诱导特异性CIK细胞.DC-CIK细胞对肺腺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DC-LAK、CIK、LAK细胞.
作者:李可;吕章春;陈海祥;张立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系,并研究细胞永生化过程中以及食管肿瘤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方法]用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E6/E7(HPV16 E6/E7)转染正常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连续传代培养.检测HPV16 E6/E7基因的整合情况及其表达,并对不同代次永生化细胞及食管肿瘤细胞进行端粒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和分裂后期细胞形态分析.[结果]HPV16 E6/E7基因转染至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后,增殖旺盛,已传至第75代.在细胞危机期(第13和第17代),TTAGGG端粒缺失数为6.0±1.2和4.7±1.5(缺失率分别为6.7%和5.3%).细胞间桥的出现率为28.0%~30.9%.细胞永生化以后(第47代),端粒缺失数减至2.6±0.7(缺失率3%),细胞间桥出现率降至3.6%,与危机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肿瘤细胞的分裂异常相一致.在细胞永生化过程中,细胞间桥的出现率与端粒的缺失率呈正相关性.[结论]HPV16 E6/E7基因可以导致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永生化,在此过程中存在较多端粒缺失和细胞间桥,表明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在细胞永生化和恶性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浩;蔡昌枰;王士礼;陈学明;叶燕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抑制细胞因子-1(MIC-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明确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3例直肠癌石蜡包埋组织中MIC-1的表达.[结果]73例直肠癌组织中MIC-1的阳性率为58.90%(43/73).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以及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浸润深度患者MIC-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MIC-1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长,与阳件表达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IC-1蛋白与直肠癌的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在直肠癌患者中MIC-1的检测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宇;杨渤彦;韩强;程魏;毕雪冰;贾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态对接受氟尿嘧啶(5-Fu)为基础辅助化疗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确诊的胃癌患者110例,采用5-Fu为基础的方案进行辅助化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MTHFR C677T基因多态.[结果]110例胃癌患者中,MTHFR 677 T/T、C/T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1%(21/110)、47.3%(52/110)和33.6%(37/110).110例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4.5%(60/110)和42.7%(47/110).携带C/C基因型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携带T/T或C/T基因型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TFHFR C/C基因型是影响患者复发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接受5-Fu为基础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黄朝晖;华东;李莉华;郁皓;吴小红;刘志辉;宋明旭;周希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A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原发性胰腺癌、13例慢性胰腺炎、29例正常胰腺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结果]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S100A4表达阳性者38(61.3%)例.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中无S100A4的阳性表达.S100A4表达与临床病理T因素、TNM分期及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肿瘤切缘(P=0.005)及S100A4的表达(P=0.011)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100A4的过表达在胰腺癌的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S100A4的检测町能有效的评估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鲁林源;艾开兴;黄新余;陈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腔镜组),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75例为对照组(开腹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开腹组长(P=0.001),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与开腹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1),腔镜组术后使用镇痛剂、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恢复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及术后病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掌握镜下缝合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超峰;蒋优芬;王海娜;何纳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996年10月~2006年10月诊治的20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行B超检杏:7例囊腺瘤,影像表现为囊性、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光团;13例囊腺癌,影像表现为多发囊性或囊性与实性共存、单发囊性.16例行CT检查:5例囊腺瘤,影像表现为囊性呈多层状、不均匀的低密度影;11例囊腺癌,影像表现为多发囊性或囊性和实性共存、单发囊肿.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探查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16例行治愈性切除.良性肿瘤中1例囊壁空肠吻合者3年后发生恶变.2例恶性肿瘤分别于术后6和1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恶性肿瘤有5年存活者7例.[结论]B超和CT是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方法.胰腺囊性肿瘤生长缓慢,应尽快切除.
作者:周立新;徐志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国产食管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3例因晚期食管癌或贲门癌导致恶性食管狭窄的患者,行X线透视下国产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51例,贲门癌12例.[结果]所有病人内支架置人均获成功,随访病人3个月~2年,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100%.[结论]国产食管带膜支架置人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许守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抗血管生成药物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研究发现沙利度胺能够抑制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进而减少血管生成.已证实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有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克服耐药性.基于沙利度胺的抗肿瘤活性,临床上已用于多种实体瘤.现将沙利度胺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梁丹;宋向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TEN和VEGF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中PTEN和VEGF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高表达率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28/65)和60.0%(39/6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TEN与VEGF表达显著负相关(r=-0.368,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TEN表达减少,VEGF表达增高,PTEN可能通过调控胃癌组织中的VEGF来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影响病人的预后.
作者:周素英;骆利康;申华峰;徐文兴;邵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中美蓝试验防治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8例食管癌切除术病人术中采用美蓝试验检测吻合口状况. [结果]术中对发现的9例吻合不良者给予加强缝合.338例中,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率为0.59%.9例吻合不良者经缝合,未发生吻合口瘘.[结论]术中美蓝试验能及时发现吻合口缺陷,对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
作者:陆松华;景仕银;杨长刚;吴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及术后复发性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同步泰素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食管癌采用3DCRT结合泰素化疗(综合组)17例,单独应用3DCRT(对照组)19例.[结果]综合组和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8.2%和78.9%,有效(CR+PR)率分别为88.2%和84.2%,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2.5%,高于对照组(79%、28.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6),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5.29%和21.05%,无显著性差异(P=0.06).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5.2%和63.1%,有显著性差异(P=0.045).毒副反应方面两组相似(P>0.05).[结论]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食管癌临床上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配合化疗可明显降低远处转移率及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
作者:赵鼎铭;魏来;胡得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8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5例健康受试者血浆DD水平(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种消化系统恶件肿瘤患者的DD阳性率为44.44%,显著高于对照组(x2=22.56,P<0.05);且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阳性率为22.5%,明显低于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患者(65.85%,x2=15.41,P<0.05);化疗后DD阳性率为59.26%,高于化疗前(44.44%),但两者无差异(x2:3.56,P>0.05):化疗后达剑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CR+PR)血浆DD阳性率(35.48%)明显低于化疗未缓解者(SD+PD)(74%,x2=11.76,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件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杨雪飞;黄伶;李勇;黄挺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