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田林;国宏莉;杜兴贵

关键词:食管肿瘤, 基因, 凋亡, 端粒酶, 分子生物学
摘要: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该文就近年来在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凋亡等过程中的有关基因及新发现的肿瘤相关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
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的诊断进展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乳腺癌的诊断方法中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但不能取代病理组织学检查.文章主要就这两方面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锦程;严福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分子靶向治疗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放射治疗是多数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如何提高实体瘤的放射敏感性一直是放射生物学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兴起的分子靶向治疗不仅具有独特的抗肿瘤作用,而且与传统的放化疗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该文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环氧化酶抑制剂和抗血管药物及血管生成抑制剂等对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孙晓江;邓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水飞蓟素对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血小板生成素及受体mRNA的影响

    [目的]观察水飞蓟素(silymarin,SM)对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及受体mRNA(C-mpl mRNA)的影响.[方法]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31例为治疗组,对症支持保肾治疗及益肝灵(水飞蓟素)片口服,77mg/d,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TPO及受体mRNA.[结果]治疗组TPO及受体mRNA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下降(P<0.05).[结论]水飞蓟素可能通过抑制TPO及受体mRNA来实现抗肿瘤作用.

    作者:丁汀;潘达亮;陈兆军;蒋挺英;陈峪;王云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癌症患者红细胞调控IL-8的意义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红细胞在血液中调控白细胞分泌IL-8的规律.[方法]将新鲜血浆0.3ml加入0.2ml全血细胞悬液: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或0.2ml白细胞悬液中,混匀37℃水浴1h.用免疫酶联法测定IL-8含量.[结果]在血液免疫功能变化中,红细胞能调控白细胞分泌IL-8含量,正常人(21例)红细胞IL-8吸附率(0.66±0.16)明显高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高症(1例)(0.31)和肿瘤患者(15例)红细胞IL-8吸附率(-0.04±0.55),P<0.01.[结论]红细胞在血液中调控白细胞分泌IL-8含量水平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肿瘤患者红细胞趋化因子受体调控活性明显低下.

    作者:郭峰;张乐之;查占山;徐玉莲;花美仙;钱宝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医中药治疗肿瘤顽固性呃逆的回顾与分析

    顽固性呃逆多发于中晚期肿瘤病人,它直接影响着肿瘤病人的心理与治疗.运用传统医学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针药配合治疗肿瘤顽固性呃逆有着西医西药所不具有的优点,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侯桂兰;芦柏震;王春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双吻合器技术在41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双吻合器技术的经验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双吻合器技术对4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低位前切除术,并对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排便功能进行分析.[结果]41例直肠癌患者中除1例因吻合口出血而改行Miles术,其余均一期吻合成功.术后吻合口瘘2例(4%),术后排便次数增多34例(85%),吻合口狭窄3例(7%),局部复发2例(5%),盆腔内复发2例(5%),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双吻合器技术完成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较有效方法.

    作者:袁旦平;王成忠;毛大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阑尾炎为首发症状青年人大肠癌14例诊治分析

    回顾性分析14例以阑尾炎征候为首发症状的青年人大肠癌病例,以提高对青年人大肠癌的认识.

    作者:邹璎;张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0月到2005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107例鼻咽癌患者,均行MRI和CT扫描,并根据临床资料和CT或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腔内病变的诊断以及翼腭窝、颞下窝、颈长肌、海绵窦、颅底、颈椎、咽后淋巴结、颈淋巴结等侵犯的检出要高于CT,而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等检出与CT差别不大.根据'92分期原则,MRI相对于CT使33.6%(36/107)的病例发生了T分期改变.[结论]MRI对鼻咽癌的诊断、分期相对CT有优势.联合应用更有益.

    作者:韩晶;沈文荣;何侠;王德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论我国鼻咽癌分期亟须解决的问题

    文章在对肿瘤分期的目标、分期系统建立的背景和依据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了对鼻咽癌福州92分期和UICC现分期的支持情况,并具体阐明两种分期间在T分期和N分期上的分歧,提示随着CT和MRI等现代检查技术的发展,需要根据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对分期系统加以完善.

    作者:魏宝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0例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0例肝肿瘤(52个病灶)进行48次治疗,采用螺旋CT增强检查及AFP水平综合评价疗效.[结果]1个月后增强CT检查显示45个病灶被完全灭活,有效率达86.5%(45/52),其中有8例(26.7%)行2~3次RFA治疗,1~3个月后CT检查显示20例(66.7%)肿瘤缩小.20例原发性肝癌AFP升高者术后复查,8例AFP明显下降(40%).出现并发症2例(6.3%),1例自限性腹腔出血,1例肝功能指标异常加重,出现黄疸、腹水.[结论]超声引导RFA为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提供了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李志玖;艾淑颖;王道梅;熊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应用进展

    硼替佐米作为一种新型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或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该文综述了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谭亚敏;黄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放疗前后MRI评估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35例颅底骨质破坏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MRI的变化.[结果]35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颅底骨质破坏,MRI可见T1WI骨髓高信号消失及压脂增强后明显强化.经放射治疗,35例患者均呈放疗后状态.[结论]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对鼻咽癌TNM分期及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欧阳翼;曹新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50例子宫内膜癌Survivin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survivin表达异常在子宫内膜癌的形成与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内膜组织进行survivin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检测.[结果] Survivin 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在手术分期为Ⅲ期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并随着期别的升高,表达水平升高.在浅肌层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它病理分期组(P<0.05),宫颈浸润组与宫颈未浸润组无明显差别(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G3组明显高于G1、G2组(P<0.05).Survivin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基本同Survivin mRNA.[结论]Survivin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陈凯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布野及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投照方式、近期临床疗效,以及单纯放疗和放、化疗结合的耐受性.[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15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鼻咽和全颈及锁骨上全程实施前7野IMRT.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1)、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2)、临床靶体积1(CTV1)和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分别为70Gy、66Gy、60Gy、50Gy,共32分次.88例患者行联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靶区内GTV1、GTV2、CTV1和CTV2的平均剂量分别为70.5Gy、67.0Gy、60.1Gy和51.2Gy.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7.4%、94.9%和93.6%、89.4%及96.4%、92.7%.放化综合治疗组的口咽、黏膜反应及血液系统毒性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患者近期毒副反应均可以耐受,口干症状随着治疗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结论]IMRT使靶体积照射剂量提高,而周围器官受照剂量降低,对初治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局部区域控制,放化综合治疗对控制远处转移有一定价值.

    作者:何侠;翟振宇;宋丹;张宜勤;魏青;黄生富;李枫;卞秀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

    [目的]利用收集的临床资料,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和传统的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不同的预后预测模型,比较不同方法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从方法学上探讨预后研究的新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1999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接受治疗、资料齐全的670例鼻咽癌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前后,以约4∶1分成530例和140例两部分,前530例用于筛选变量和建立预测模型,后140例用于对模型的检测和评价.建模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常规统计方法中的Logistic回归.[结果]通过对140例的预测判别,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的相关评价指数为:准确性80.71%,敏感性51.11%,特异性94.74%,Youden指数0.3182;ANN1的相关指数为准确性85.00%,敏感性57.77%,特异性97.89%,0.4277;ANN2的相关指数则分别为86.43%,80.00%,89.47%,0.6643.神经网络各项指标均优于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运用ROC方法评价显示运用神经网络方法(曲线下面积0.922和0.936)比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的模型(曲线下面积0.880)的预测判别效果要好.[结论]初步证明人工神经网络能够较准确地判别预后,为解决个体化预后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但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华贻军;洪明晃;郭灵;陈秋燕;向燕群;黄培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4例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时多已处于休克状态.14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生存3~8个月8例,1~3年5例,1例获长期生存.[结论]隐匿性肝癌破裂出血并不能等同于肝癌晚期,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故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

    作者:陈佐会;罗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16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 E期9例,ⅡE期7例;B细胞来源12例,T细胞来源2例,未能明确来源2例.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9例行局部切除手术;5例患者术后辅助放疗;15例联合全身化疗,大部分采用CHOP方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0~132个月),总5年生存率为52%,其中Ⅰ E期为75%,ⅡE期为30%.[结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采用局部手术切除加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季永领;朱惠能;邓清华;朱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81例乳腺癌PTEN表达及与预后关系

    [目的]探索PTEN在乳腺癌组织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的表达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989全年81例乳腺癌病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对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的表达及对术后5年、10年和15年生存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PTEN表达的阴性率为33.33%(27/81),阳性率为66.67%(54/81).Her-2/neu阳性表达标本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47.23%,Her-2/neu阴性表达标本中PTEN阳性表达率为82.22%,Her-2/neu阴阳性之间的PTEN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其它如绝经状态、肿块大小、病理类型、腋淋巴结和ER状态之间的PTEN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TEN阴性表达患者的5年、10年的生存率显著低于PTEN阳性表达的患者.[结论]PTEN失表达提示乳腺癌术后生存时间较短.PTEN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物辅助临床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吴雪花;丁克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导致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鼻咽癌患者109例,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灶范围、照射剂量和颈部纤维化对张口困难的影响.[结果]全组张口困难发生率为45.1%(49/109),Ⅰ级25例,Ⅱ级17例,Ⅲ级7例,Ⅳ级0,各占51.0%、34.7%、14.3%和0,张口困难出现中位时间27.0个月(4~64个月),颞颌关节受照剂量59.8Gv~79.9Gy,≥65Gy者张口困难发生率56.7%(38/67),<65Gy者则为26.2%(11/4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有/无颈纤维化者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78.3%(36/46)、20.6%(13/63),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颞颌关节剂量≥65Gy和颈部纤维化可能是导致鼻咽癌放疗后张口困难重要因素.

    作者:李枫;魏宝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nm23H1和E-Cadherin蛋白在39例子宫内膜癌的表达

    [目的]探讨nm23H1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转移、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9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和23例正常子宫黏膜nm23H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H1和E-cadheri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黏膜(P<0.05);nm23H1和E-cadherin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表达降低(P<0.05),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级无关.[结论]nm23H1和E-cadherin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转移有关.

    作者:吴伟平;许红霞;邓再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肿瘤学杂志

肿瘤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省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