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魏武;黄健;陈占红;王晓稼
乳腺癌局部复发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原发肿瘤越大、腋淋巴结转移数越多复发率越高;激素受体阴性、脉管癌栓或分期晚者,复发率高且复发时间缩短;术式不同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辅助放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积极再治疗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并减少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卢崇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维生素K3(VK3)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VK3对SKOV3细胞的抑制作用,Annexin V/PI法测定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VK3(2、5、10、20μmol/L)作用SKOV3细胞48h后,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4.30%,28.65%,44.58%,68.33%.不同浓度VK3(0、2、5、10、20μmol/L)作用48h后,SK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4.36%,9.87%,10.80%,29.65%,76.80%.VK3作用后,survivin基因在SKOV3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VK3能抑制SKOV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发生调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傅苏仙;杨悦;朱宁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6种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5、IL-4及IL-2)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别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及CBA试剂盒测定207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6种细胞因子水平,并与70例正常人的细胞因子水平作比较.[结果]鼻咽癌病人治疗前外周血中IFN-γ、TNF-α、IL-5、IL-4及IL-2水平分别为(26.86±55.95)pg/ml、(16.51±36.09)pg/ml、(3.11±3.09)pg/ml、(6.30±10.77)pg/ml及(3.71±3.36)pg/ml,比对照组高,治疗后除TNF-α外,其他5种细胞因子均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病人治疗前后除IL-10外,其他5种因子无变化.[结论]鼻咽癌病人与常人相比处于高免疫反应状态.
作者:秦卫丰;许炳育;许沈华;邵卫仙;朱虔兮;郑远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文章主要分析消化道支架的种类、特征和内支架在消化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探讨支架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
作者:伍超贤;王丽芬;贡桔;郑云峰;王忠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体外药物敏感性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肿瘤个体化化疗提供依据.[方法]78例胃癌分为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试验组和对照组.接受MTT药敏实验者,根据药敏结果分为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敏感组根据药敏结果指导化疗,不敏感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化疗,观察各组临床近期疗效和3年生存率.[结果]47例胃癌组织对7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顺序依次为:羟基喜树碱、丝裂霉素、柔红霉素、斑蝥酸钠、氟尿嘧啶、顺铂、阿霉素,与临床实践不完全一致.MTT敏感组、不敏感组与对照组近期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9.2%(27/39),0(0/6),50.0%(14/28),差异有显著性(P<0.05).MTT敏感组、不敏感组与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9.5%(22/37),0(0/6),39.3%(11/28),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TT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临床的个体化治疗和化疗效果的预测,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作者:王城;王崇树;魏寿江;赵国刚;侯华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处理在肝癌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中的重要性.[方法]对45例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肝癌患者行TACE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理应用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及化疗药的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有2例因处理不当死亡.[结论]加强TACE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肝癌并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咏梅;程永德;姜程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肿瘤放疗的模拟定位和治疗摆位过程中,有时需要将射野参数在不同机器之间进行转换,因不同厂家的设备对射野参数的表述不一,给临床工作带来不便.为此,我们编写计算机程序供临床使用,以便准确、快捷地实现将射野的参数值从一部机器转换到另一部机器.
作者:林刘文;林承光;伍建华;黄峻;张华满;林览峰;苏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发生频率,探讨其与异时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及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上海肿瘤医院1985年~2000年病理资料完整的70例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124个存档蜡块,以及随访3年以上的35例散发性单原发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测定.PCR法检测BAT25、BAT26两个位点来判断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情况,两个位点均阳性作为判断微卫星不稳定标准.微卫星不稳定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P值<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结果]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中,25.8%的肿瘤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单原发大肠癌为5.7%(25.8%vs.5.7%,P=0.01).其中同时多原发大肠癌MSI阳性率为15.6%,异时多原发大肠癌为36.7%(15.6%vs.36.7%,p=0.007);40岁以下,阳性率为53.8%,40岁以上为22.5%(53.8%vs.22.5%,P=0.015);右结肠阳性率为41.2%,左结肠阳性率为15.1%(41.2%vs.15.1%,P=0.001);Dukes'A、B、C、D期阳性率分别为25.0%、33.3%、22.2%、11.1%(P>0.05);高、中、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分别为20.0%、25.9%、21.1%、31.6%(P>0.05).70例患者平均随访61个月,MSI-H患者和MSS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和57.14%(P<0.05).[结论]MSI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预测异时大肠癌的发生,亦可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判断散发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董锐增;蔡宏;莫善兢;王亚农;朱蕙燕;徐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癌(NPC)放疗精确度的因素.[方法]两组技师每组12人,分别操纵西门子和飞利浦的模拟定位机和直线加速器,每人独立完成1例NPC病人的面膜固定,模拟定位,拍定位片.然后在模拟机下重复摆位及拍片,再到直线加速器上摆位及拍射野验证片.观察重复摆位时激光十字线与摆位标记点的重合情况,以及按解剖骨性标记定位片分别与验证片和重拍的模拟片的误差情况.[结果]①重复摆位时激光十字线与面膜上的摆位标记点模拟机下重复得较好,而治疗机下较差.②骨性标记误差范围在0~6mm之间,两组骨性标志误差在模拟机之间或者治疗机之间的比较总体没有差异(P>0.05);而在模拟机和治疗机之间的比较却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重复摆位体表标记重合较好时骨性标记也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从模拟机到治疗机之间摆位误差较大,而在模拟机之间的重复摆位误差较小.
作者:林承光;林刘文;祁振宇;黄峻;苏建新;吴裕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TACE合并射频容性加热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55例,分为TACE合并射频容性加热组(治疗组,25例)和常规灌注化疗栓塞(TACE)组(对照组,30例).[结果]治疗后肿瘤生长率治疗组为-0.41±0.25,对照组为-0.18±0.28;AFP下降治疗组为15例(88.0%),对照组为11例(5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近期有效率治疗组为68.0%;对照组为53.3%.治疗组中热疗3例局部出现皮下脂肪结节,1例出现约0.5cm大小的水泡.毒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ACE合并射频容性加热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提高临床疗效,不增加毒副反应.
作者:陈前丽;郑家平;仇涛;顾伟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患者进行照射现场中的剂量监测是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有效的措施之一,文章结合工作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X射线全身照射过程中的半导体剂量监测.
作者:卢杰;陈立新;梁健;管迅行;何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各个靶区和周围正常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2004年7月至10月入院的10例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人,用前7野方案,每野的照射范围从颅底到锁骨上淋巴预防区.剂量处方是:GTV1为2.18Gy/次,32次,GTV2为2.03Gy/次,32次,CTV1为1.88Gy/次,32次,CTV2为1.80Gy/次,28次.研究GTV的大、小和平均剂量,CTV的小剂量,脊髓、脑干和晶状体的大剂量,腮腺的50%体积受照剂量.[结果]10例病人GTV1的大、小和平均剂量(均值)分别是72.01Gy、68.65Gy、70.48Gy,GTV2的大、小和平均剂量(均值)分别是68.66y、65.50Gy、66.98Gy,CTV1的小剂量为60.10Gy,CTV2的小剂量为51.18Gy,脊髓、脑干和晶体状的大剂量分别为44.7Gy、51.7Gy和6.8Gy,高剂量侧和低剂量侧,腮腺的50%体积的受照剂量分别为44.39Gy和39.36Gy.[结论]调强放疗可以使各个靶区得到足够的、均匀的剂量分布,周围的正常组织受到比较好的保护,腮腺50%体积受照剂量控制在40Gy~45Gy,显示已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翟振宇;何侠;魏青;张宜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型T/NK细胞淋巴瘤累及皮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表型及EB病毒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CD45RO、CD3、TIA-1、CD20、Ki-B5、CD68和LMP1等抗体;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结果]此例皮肤及鼻部取材组织病理表现为坏死及中等大小的异形性肿瘤细胞增生浸润,CD56+,CD3+,CD8,CD20-,为T/NK细胞淋巴瘤表型.EBV瘤细胞阳性,进一步证实为鼻型T/NK细胞淋巴瘤,EBV相关性.[结论]支持鼻型T/NK细胞淋巴瘤是具有特殊免疫表型,与EB病毒有高度相关性的独立疾病.
作者:蓝海梅;后桂荣;徐兵;朱梅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儿童染色体的稳定性研究,探讨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检测23例恶性肿瘤患儿的染色体稳定性.[结果]患儿外周血SCE率(10.40±2.78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7±0.771),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儿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表明DNA受损,修复能力减低,为基因突变和癌基因激活引起细胞癌变提供了条件.
作者:丁秀原;赵小元;陈静;师晓东;李君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K)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组织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和MVD计数.[结果]52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K蛋白阳性率为63.5%(33/52),MK阳性染色定位在瘤细胞胞质内.其中Ⅰ~Ⅱ级和Ⅲ~Ⅳ级阳性率分别为44.4%、73.5%,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组织中MVD均值为71.8±27.8,其中,Ⅰ~Ⅱ级和Ⅲ~Ⅳ级MVD分别为52.8±18.4、81.7±26.9,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星形细胞瘤MK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P<0.01).术后生存期<2年的患者MK蛋白阳性率及MVD均高于术后生存期≥2年者(P<0.05,P<0.01).[结论]MK的蛋白表达水平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可作为星形细胞瘤预后分析的指标.
作者:平金良;章步文;戴利成;姚行;陆永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VEGF-C、微血管密度(MVD)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并对三者之间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3例不同级别人脑星形细胞瘤中VEGF-B、VEGF-C的表达水平和MVD.[结果]MVD随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VEGF-B和VEGF-C的表达与病理级别无相关性.[结论]MVD可作为反映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指标,星形细胞瘤的血管形成,可能除VEGF-B、VEGF-C外受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的调控.
作者:李青;谈炎;陈同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自2002年1月~9月,24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剂量60Gy/30次/6周.[结果]24例患者近期有效率(CR+PR)83.3%(20/24),1、2年生存率为91.6%(22/24)、79.2%(9/24).放疗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9例(占37.5%),发生脑水肿7例(占29.2%),经脱水治疗后好转.无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结论]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行扩大的局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有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1、2年生存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史建军;邵汛帆;莫志文;张书旭;邓敬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实体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38例第1周期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第2周期化疗后血小板计数≤75.0×109/L时,治疗组即给予皮下注射rhIL-11 25μg/(kg·d),连续用药至血小板≥100×109/L时停药,对照组不予rhIL-11,以对症治疗为主.同一患者2周期的化疗方案及剂量强度相同.[结果]第2周期化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小板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小,而且血小板≤75.0×109/L持续的天数也短,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进行自身比较中也发现,使用rhIL-11的第2周期血小板降低的幅度较前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均为Ⅰ~Ⅱ度,主要是疲劳、头晕、肌肉关节疼痛等.[结论]对恶性实体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治疗性给药方法效果确切,毒副作用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叶魏武;黄健;陈占红;王晓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文章针对放疗技术摆位的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在借鉴现有质量控制措施和总结作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放疗技术质量控制思路.
作者:刘秉梯;林承光;徐俊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L-OHP)与氟尿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8例晚期大肠癌,国产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200 mg/d,静脉滴注2h,d1~5;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4h,d1~5(CF滴完后);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37例可评定疗效患者中,CR1例,PR11例,SD22例,PD3例,有效率(CR+PR)32.4%.毒副反应以Ⅰ~Ⅱ度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感觉神经毒性为主,有一定的肝损害.[结论]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治疗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能耐受.
作者:杨小红;胡旭明;王平辉;刘莉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