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与RAU的关系研究

聂敏海;张特;胡佳;周骢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检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口腔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探讨H.pylori感染与RAU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利用内引物(ET-5U/ET-5L)、外引物(EHC-U/EHC-L),检测42例RAU患者口腔溃疡表面的假膜和上皮组织刮取物以及患者口腔其他部位正常黏膜上皮刮取物.结果:RAU患者溃疡组织、患者正常完整黏膜中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16.7%(7/42)、7.1%(3/42),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RAU患者溃疡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完整口腔黏膜中H.pylori阳性率4.8%(2/42),两者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ylori和RAU的发病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舌部不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舌部不适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的关系,研究抗H.pylori治疗对改善舌部症状的作用.方法:检查主诉舌部不适患者是否患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是否伴有H.pylori感染,分组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伴有胃炎、胃溃疡组H.pylori阳性率80.9%,无胃炎、胃溃疡组H.pylori阳性率19.3%.治疗结果显示H. pylori阳性组抗H.pylori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舌部不适症状.结论:舌部不适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及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作者:戚向敏;颜世果;凌涤生;左志彬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623名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报告

    当今,在发达国家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而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患龋率呈上升趋势,有学者报告我国学龄前儿童(3~6岁)患龋率为64%~79%.为了更好地指导并开展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我科于2004年对武汉市东西湖区623名3~6岁儿童进行了龋病发病情况调查.

    作者:周春泉;梅银娥;卢秀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国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的循证医学分析

    检索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中文期刊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的所有相关文献,对国内有关治疗的临床报道进行循证医学分析,为正确治疗OSAS提供临床指导,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对其进行评估.

    作者:杨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磨牙桩核的临床应用体会

    随着口腔修复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残冠、残根治疗后进行桩核全冠修复得以保存.我科用此法治疗了77例92个牙,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浩;陈书杰;庞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727例老年人口腔状况调查

    目的:对727例部队老干部口腔状况进行调查,为口腔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史询问及口腔检查方式进行口腔健康调查.结果:727名受检者中患龋率63.96%,牙周病发病率89.13%,楔状缺损发病率63.55%,口腔黏膜病发病率21.05%.结论:对老年人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定期检查和治疗.

    作者:杨保全;刘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友病甲患者口腔出血原因调查及处理

    目的:分析血友病甲患者口腔出血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确诊为血友病甲患者16例,分析口腔出血的原因,并针对其出血原因进行治疗.对于牙源性出血者,先采用局部止血,并口服六氨基已酸(EACA)等抗纤溶药.出血严重者,输血或凝血因子制剂可止血.对于外伤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口腔出血,采用冷敷并加压包扎,若不能止血,则输血或凝血因子制剂.结果:经上述方法治疗,患者口腔出血得以停止,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对于血友病甲患者的口腔出血,多先以局部治疗为主,疗效不好时,再采用输血或输凝血因子.

    作者:宏玉权;高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伴口呼吸安氏Ⅱ1错(牙合)上气道结构特征的研究

    目的:对伴口呼吸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上气道结构的X线表现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0例恒牙期口呼吸安氏Ⅱ1错(牙合)为研究对象,以30名恒牙初期正常(牙合)儿童为对照组,用图像数字化X线头颅定位摄片仪,分别获得两样本上气道结构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伴口呼吸安氏Ⅱ1错(牙合)的骨性鼻咽、舌咽部小距离和后气道间隙等测量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软腭长、软腭厚和舌底-眼耳平面角则明显增大,而软腭-舌接触长度、舌体高度和软腭-腭平面角则明显减小,其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舌骨也表现为向下、向后移位,在错(牙合)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由于上气道矢状径减小、下颌后缩和舌及舌骨的下降,使口呼吸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上气道通气能力下降.

    作者:姚霜;刘晓君;杨霜;杨苹;徐青;王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曲安缩松枸橼酸钾铋联合治疗OLP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曲安缩松加枸橼酸钾铋联合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藓(OLP)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OL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曲安缩松加2%利多卡因作病损黏膜下多点注射,1次/周,同时口服三钾二枸橼酸钾铋胶囊110 mg,4次/d×60 d.对照组口服磷酸氯喹0.125 g/次,2次/d×60 d.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8%,总有效率97%.对照组痊愈率为0,总有效率57%,两组间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曲安缩松加枸橼酸钾铋剂治疗OLP疗效较好,以上提示OLP与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密切相关.

    作者:陈晓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洗必泰漱口液对牙龈炎及牙菌斑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洗必泰对固定矫治患者牙龈炎及牙菌斑的临床作用.方法:①选择24例固定正畸伴有牙龈炎患者,年龄11~17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②洁治后8~10 d,记录指数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作为基线值,对照组用安慰剂漱口,实验组以洗必泰漱口.③分别于4周、8周、12周后记录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结果:8周、12周后,实验组各项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0.12%洗必泰漱口配合日常的口腔卫生措施,能有效减少固定正畸患者牙龈炎的发生.

    作者:张秀乾;陈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下颌骨几个变量与第三磨牙阻生的关系

    目的:分析下颌骨几个变量与第三磨牙阻生的关系,以了解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病机理.方法:曲面断层X线片83张,将146侧无缺牙、无多生牙且牙列无明显拥挤者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θ)、下颌角(a)、下颌骨嵴缘夹角(β)、磨牙后间隙长度(BX)、下颌骨牙槽长度(OB)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MD)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磨牙后间隙长度、下颌骨牙槽长度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与第三磨牙阻生相关,下颌角和嵴缘夹角角度与阻生牙无关.结论: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下颌骨发育相关,磨牙后间隙的长度、磨牙后间隙长度与第三磨牙牙冠宽度比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吴秋玲;姚小武;陈仕生;郑燕莲;张国志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齿槽嵴裂植骨修复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齿槽嵴裂植骨修复后2年的随访观察,探讨影响植骨成功的因素.方法:对齿槽嵴裂植骨修复病例15例进行术后2年随访,从裂隙宽度、植骨袋形成、植骨量及部位,植骨区影像学检查、尖牙萌出等进行临床研究.结果:依Bergland标准,骨质Ⅰ型和Ⅱ型达84.2%,口鼻瘘全部封闭,X线片显示梨状孔底至牙槽嵴顶恢复了骨质连接.CT片可见裂隙间骨桥形成并恢复了牙槽嵴颊舌向厚度及牙弓弧度形态.随访可见尖牙萌出.结论:6~12岁、尖牙萌出前,牙根发育至1/4~1/2阶段进行植骨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斌;赵敏;熊斌;刘珍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不同桩材料对双根管桩核冠牙本质应力的影响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3种不同桩核材料修复双根管桩核冠前后牙本质中的应力分布,为临床双根管桩核冠选择合适的桩核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平行于牙体长轴加载和与牙体长轴呈45°夹角加载两种情况对铸造Co-Cr合金、铸造金合金、碳纤维桩3种材料进行桩核修复前后的牙本质应力分布情况的数值分析.结果:与桩修复前相比,铸造Co-Cr合金桩修复在两种加载状况下桩尖周围牙本质的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分别增大了67.3%、58.2%、75.8%、81.2%;而采用与牙本质弹性模量相近的材料碳纤维桩修复后,牙本质中的应力分布与修复前相比改变很小.铸造金合金桩修复前后,牙本质中的应力状况改变较为显著.结论:影响桩植入前后的牙本质中应力变化显著的因素是桩材料的弹性模量.与牙本质弹性模量相近的材料碳纤维桩,适合于双根管桩的修复.

    作者:余勇;殷新民;於文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影响去势大鼠下颌骨骨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双侧卵巢切除(去势)(Ovariectomy,OVX)大鼠下颌骨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以rh-GH及OVX作为两处理因素,各自设有施加和不施加两种水平,不施加组以生理盐水及假去势分别进行对照;于第8周和第12周用骨密度仪测定每只大鼠的下颌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通过方差分析,OVX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变化有影响,8周和12周均比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rh-GH对下颌骨骨密度也有影响,8周和12周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然而,两处理因素同时存在,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H能减缓雌激素低下所引起的下颌骨骨量丢失,对于绝经后的老年患者有减少骨质疏松症状发生,减缓颌骨吸收速度的作用.

    作者:赵作勤;王旭霞;张君;徐欣;邢达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唇(颊)侧进路根管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唇(颊)侧进路在前牙、前磨牙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80个前牙、前磨牙牙髓病变或牙髓炎患者,随机分为唇(颊)侧进路根管治疗组(治疗组)和舌((牙合))面进路根管治疗组(对照组),每组90例,90个牙.按常规进行根管治疗术,随访2年,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二组痊愈率和进步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现的自觉症状率(7.8%)明显高于对照组(2.2%)(P<0.01).而对照组的冠折率显著高于治疗组,前者10例,后者2例(P<0.01).结论:唇(颊)侧进路行前牙、前磨牙根管治疗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减少冠折的发生.

    作者:许金菊;卜寿山;金颂良;侯燕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磨牙细小根管的预备

    目的:探讨手工预备磨牙细小根管的方法.方法:对磨牙牙髓炎与根尖周炎病例153例共185个患牙(其中磨牙163个,前磨牙22个),运用旋转推进法进行根管预备.结果:多数磨牙的根管主牙胶尖可充填至30#以上,并有效避免了台阶的形成.结论:旋转推进法是临床可行的预备磨牙细小根管的较好方法.

    作者:韩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口腔中幽门螺杆菌与RAU的关系研究

    目的:检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患者口腔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探讨H.pylori感染与RAU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利用内引物(ET-5U/ET-5L)、外引物(EHC-U/EHC-L),检测42例RAU患者口腔溃疡表面的假膜和上皮组织刮取物以及患者口腔其他部位正常黏膜上皮刮取物.结果:RAU患者溃疡组织、患者正常完整黏膜中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16.7%(7/42)、7.1%(3/42),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RAU患者溃疡组织与对照组正常完整口腔黏膜中H.pylori阳性率4.8%(2/42),两者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pylori和RAU的发病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作者:聂敏海;张特;胡佳;周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全瓷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166例疗效分析

    目的:全瓷嵌体修复后牙牙体缺损166例,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全瓷嵌体应用于后牙牙体缺损修复,并与复合树脂嵌体作对照,从边缘着色、边缘密合度、解剖形态、基牙继发龋、修复体折裂、颜色匹配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过3年的临床观察,全瓷嵌体在边缘着色、基牙继发龋、解剖形态、颜色匹配等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复合树脂嵌体.结论:全瓷嵌体是一种较好的新型牙体缺损修复体.

    作者:徐菱;季佩红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超声波扩管针对堵塞根管处理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波扩管针对堵塞根管进行根管预备的疗效.方法:72例根管堵塞病例采用超声波扩管针预备根管,然后完成根管充填.结果:经根管再扩大并进行根管充填63例,成功率87.5%,且未发生根管侧穿和牙折.结论:采用超声波扩管针对堵塞根管进行处理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志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PYM)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1997~2003年6年间用PYM瘤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57例68个瘤体,每周一次,3~5次为一疗程.结果:经0.5~4年随访,显效45例(78.9%),有效11例(19.3%),无效1例(1.8%),总有效率98.2%.结论:PYM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副反应少,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击;谢启威;刘正祥;肖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核素骨显像在局部应用rh-BMP/bFGF加速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核素骨显像观察局部应用rh-BMP/bFGF加速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效果.方法:利用外置式牵张器进行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将10只实验用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在下颌第2和第3前磨牙之间行骨皮质切开,将含有rh-BMP15mg及bFGF 2000 UI的载体胶原膜置入左侧牵张骨折间隙,即刻牵开1 mm以利容纳置入的载体胶原膜.对照侧不加生长因子,牵引速度同实验侧.术后5 d开始牵引,3 mm/d,0.5 mm/次×6次/d,分别于牵张完成当日及第2、4、6、12周时将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不同周期,实验侧牵张间隙中央出现核素浓聚,强度明显较对照侧强.牵张完成1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核素浓聚变弱,基本上回复到周围正常骨组织密度水平,两者差异明显减少.结论:局部应用rh-BMP/bFGF后实验侧下颌牵张后新骨生成速度和数量优于对照侧,说明外源性生长因子能够加速下颌骨牵张延长区的骨愈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在观察牵张成骨的效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东伟;温广武;高晓辉;王邦康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