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胚胎心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及其生物学特征

泥艳红;凌丽珍;胡娅莉;蒋文群;叶鸿苹;黄亚红;侯亚义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征, 细胞培养, 组织块培养
摘要:背景:目前尚缺乏关于人胚胎心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各代在体外生物学特征的报道.目的:以不同培养方法获取人胚胎心脏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筛选适合作为心肌修复细胞源的传代次数.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比观察,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流产人胚胎10例,均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经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实验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取心脏组织,剪为约1 mm的碎块,胶原酶消化过筛.获得单细胞悬液采用细胞培养法,向细胞悬液中添加10%FBS的DMEM/F12培养基;消化后的残余组织采取组织块培养法,放于培养板中,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放置1.5 h后,添加10%FBS的DMEM/F12培养基.两种方法均采取直接贴壁方式获取贴壁细胞,常规传代.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脏组织来源各代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各代细胞表面标志,分析细胞周期.结果:细胞培养与组织块培养至P3代后,细胞形态相似且均呈梭形.细胞培养的P3和P4代以及组织块培养的细胞群中CD29和CD44阳性比例较高,而c-Kit、CD31、CD45、GATA-4和c-Tnt均呈阴性;细胞培养的P2和P3代细胞群间充质干细胞的比例大,组织块培养的细胞中P3代细胞群间充质干细胞的比例大;且P2-P4代细胞状态较好,当传至P7代时细胞生长速度开始减慢.原代~P5代细胞绝大部分处于静息状态.但保留自我更生的潜能,符合干细胞特性.结论:利用细胞培养法或组织块培养法都可以成功获得人胚胎心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3代细胞更适合于心脏修复的细胞移植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染料木黄酮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途径

    背景:近年的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生成、调节细胞周期等生物活性.目的:观察染料木黄酮在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HL-60细胞c-Myc,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途径.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于2006-03/2007-09在广东医学院血液疾病研究室完成.材料: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来源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方法:HL-60细胞分别以0.1,0.5和1.0 mmol/L的染料木黄酮处理12~16 h,显微镜下观察并经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别经碘化丙啶染色和经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Bcl-2,c-Myc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和Bcl-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的表达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HL-60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②HL-60细胞凋亡百分率和c-Myc,Bcl-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率.结果:①HL-60细胞经染料木黄酮处理12~16 h,显微镜下可见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DNA凝胶电泳显示典型的凋亡DNA梯形条带.②0.1~1.0 mmol/L的染料木黄酮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同时,下调Bcl-2,c-My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染料木黄酮可能通过抑制Bcl-2和c-Myc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HL-60细胞凋亡;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下调,则可能是染料木黄酮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结果.

    作者:杨志刚;熊丹;蔡玉桂;梁亮;李庆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自体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

    背景:前期动物脑干损伤模型实验中观察到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脑干损伤具有趋化作用.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实验,于2002-10/2006-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对象:选择持续性植物生存患者45例,年龄3.5~56.0岁,男28例,女17例.方法:患者入院后进行意识指数评分、各项术前常规检查、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取患者自体骨髓20~30 mL,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再经过扩增及预分化处理后,将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制成109 L-1浓度.经开颅或立体定向及导管介入将骨髓基质源神经干细胞植入脑内特定区域,靶区为损伤脑区皮质、室管膜下区、纹状体区、丘脑底核或患侧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主要观察指标:3~4月后检查记录昏迷指数、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生命指征均平稳.5例有短时发热,经对症处理体温恢复正常.3~4个月后随访复查,患者意识(昏迷)指数、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均明显改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战创伤性脑损伤及其后遗症,具有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及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戴宜武;赵春平;罗永春;秦家振;李培建;刘志良;梁春阳;何江弘;沈春森;魏群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二甲基亚砜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背景:已有报道,二甲基亚砜可使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那么可否用二甲基亚砜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nestin阳性细胞分化,继而向胰岛分化.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砜对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作用.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体外实验.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6-05/2007-07在河北北方学院组胚教研室细胞审完成.选取6~8周龄Wistar大鼠10只,性别不拘,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分析纯二甲基亚砜购自北京市化学试剂厂,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系统为Promega公司产品(A3500),Taq酶和DNA marker DL2000购自北京天为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鼠抗人胰岛素单克隆抗体(ZM20155)、兔抗人胰高血糖素多克隆抗体(zA20119)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兔抗人nestin多克隆抗体(与大鼠组织有良好的交叉反应,可用于检测人、大鼠等哺乳动物组织)、SABC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大鼠胰岛素放射免疫试剂盒,购自美国Linco公司.方法:骨髓基质细胞以含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H-DMEM培养60 min,收集未贴壁细胞以含10 g/L二甲基亚砜的无血清H-DMEM作为诱导液,以109/cm2密度接种于6孔板,诱导3 d,继之用体积分数0.1胎牛血清的H-DMEM培养7 d.主要观察指标:用DTZ染色观察诱导细胞团的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巢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索的定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细胞团的内分泌基因表达;放免分析检测细胞团的胰岛素分泌量.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的细胞团形态:骨髓基质细胞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或葡萄样贴壁细胞,经二甲基亚砜诱导3 d后,出现胰岛样细胞团,经DTZ染色显示了和胰岛同样的特性.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二甲基亚砜诱导后1 d骨髓基质细胞表达nestin蛋白,诱导10 d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未经二甲基哑砜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则不表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③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骨髓基质细胞经二甲基亚砜诱导后胰岛样细胞团表达insulin1,insulin2,glucagon和somatostain基因.④细胞团的胰岛索分泌量:胰岛样细胞团对葡萄糖刺激敏感,低糖(3.3 mmol/L)和高糖条件下(16.7 mmol/L)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5.56和24.5μU/mL.结论:体外经二甲基亚砜诱导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作者:吴靖芳;薛刚;张耕;王浩宇;郑慧娥;任君旭;吕洋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大量活性神经元细胞核的分离技术

    背景:细胞分化、细胞融合乃至克隆均需要应用分离细胞核的方法以获得大量有活性的细胞核,但是目前很难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时达到较高的水准.目的:探索简单易行的分离细胞核的方法,为神经元细胞核移植、细胞拆合以及细胞核成分的研究提供大量完好有活性的细胞核.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实验,于2006-09/2007-01在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Cytochalasin B为Sigma公司提供,清洁级SD孕大鼠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方法:取胎鼠大脑皮质,进行神经元的培养并鉴定.用Cytochalasia B结合梯度离心法及细胞核分离液法两种方法进行细胞核分离的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用碘化丙啶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并用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核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两种方法均成功地分离出大量有活性神经元细胞核,且梯度离心法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胞质体,与完整细胞细胞核荧光强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ytochalasin B结合梯度离心法及细胞核分离液法均能够有效地进行神经元细胞核的分离,且细胞核在短期内有较高的活性.

    作者:冯伟生;阮成钧;冯振卿;仇振宁;顾萍;张化彪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分化及神经元轴突形成的影响

    背景:将大量的神经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能否与其他神经细胞建立功能联系是目前解决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轴突形成和生长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6/2008-12在中国医科大学设备处完成.材料:清洁级二三天龄新生SD雄性大鼠3只,神经生长因子为peprmech公司产品.方法:酶消化和机械分离法相结合体外分离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传至第4代的细胞克隆团行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剩余细胞团用机械法分散,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神经干细胞培养.加入完全培养基制成108L-1的单细胞悬液,分为2组滴入培养板,对照组加入10%FBS,诱导组加入10%FBS+50 μg/L神经生长因子,培养5-7 d.连续观察5个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染色阳性且未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连接的孤立神经元,求助于以神经元为圆心的同心圆,分别计数内径为37.5 μ m和75 μm圆环内的突触数量,特两者均值视为神经元轴突数量,通过此同心圆测量长轴突的长度.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巢蛋白、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蚩白免疫组化染色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检测神经元数量及轴突数量、长度.结果:所培养出的细胞团均为巢蛋白阳性,诱导分化后均可产生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第6天,诱导组神经元数量、单个神经元轴突数量、长轴突长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1,2.982,4.012,P均<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还可以增加由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神经元突起数量及长度.

    作者:乌优图;王运杰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表达及其与细胞耐药的关系

    背景:干扰素调节因子4是B细胞终末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限制性表达于淋巴细胞,在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与疾病预后的终关系仍未确定.目的:假设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细胞耐药有关,观察新型抗肿瘤药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干扰素调节因子4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3/2007-02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Daudi和Namalwa细胞株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提供.阿霉素为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产品,硼替佐米为西安杨森公司产品.方法:将Daudi和Namalwa细胞各自接种于200 μ L RPMI-1640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0,5,10,20,30,50,100 μg/L阿霉素:对T-Namalwa细胞,另设立联合用药组,即15nmol/L硼替佐米+上述各浓度阿霉素:药物处理48h后,加入MTT继续培养.选择单药50 μg/L阿霉素、15 mnol/L硼替佐米以及两药联合作用Namalwa细胞12,24,48,72h,行半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干扰素调节因子4在细胞株中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药物对Namalwa细胞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Namalwa细胞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和蛋白,Dandi细胞中未检测出其表达.各浓度阿霉紊作用48 h后,Daudi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Namalwa细胞(P<0.05);阿霉素联合硼替佐米共培养48 h,Namalwa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单药阿霉素(P<0.05).硼替佐米、阿霉素联合硼替佐米作用48 h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单药阿霉素(P<0.01).单药阿霉素处理12,24,48,72 h,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和蛋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单药硼替佐米处理48 h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表达开始下调,72h出现蛋白表达下调;两药联合处理24 hEP出现干扰索调节因子4基因表达下调,4Bh随之出现蛋白表达下调.结论:Namalwa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因子4的表达与阿霉素耐药有关,硼替佐米能够下调干扰素调节因子4的表达,克服阿霉素的耐药.

    作者:王姣杰;宋永平;刘艳艳;李玉富;高全立;魏旭东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60例术

    背景: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能够在血管损伤部位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改善肢体血液供应.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加非随机对照的双盲试验,于2004-09/2007-09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及科研中心完成.对象:受试对象为下肢血管缺血性病变失去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适应症,并愿意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3~83岁,平均65岁.方法:实验采用干细胞分离液,利用梯度密度法分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干细胞悬液.根据缺血范围选取缺血肢体肌肉多点穿刺注射.主要观察指标:以治疗后6个月患者下肢疼痛症状、行走能力、皮肤溃疡、踝肱指数、足坏疽评分的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6个月,患肢疼痛、麻木感和冷感觉改善率为78.33%,47例患者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5例患者跛行距离由不足50 m提高到大于100 m.10例伴有溃疡的患者,溃疡愈合或面积逐渐减小.11例踝肱指数增加大于0.1,4例足趾坏疽患者中1例症状明显缓解,静息痛消失,行坏疽足趾切除,愈合良好;2例疼痛消失,睡眠改善,坏疽组织有脱落迹象:1例于膝下截肢.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疼痛、冷感、麻木疗效确切,对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

    作者:吕晓霞;尹至;金星;吴学君;侯向前;宋颖博;李建峰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调控因子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8-01期间及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01-01/2008-01期间与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调控因子相关的44篇文章显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维持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网络,其中特异分子和各种转录因子的终表达量是决定胚胎干细胞是否分化的关键因素.当各种因子分泌量达到相互平衡状态时,胚胎干细胞维持自我更新,但是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的表达量发生改变时.就会促使胚胎干细胞向某一特定方向分化.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八聚体结合蛋白4、Nanog、SOX基因、白血病抑制因子等几条既平行又相互交错的通路所决定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作者:朱向情;陈强;丁亚楠;马丹;潘兴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胚胎干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定向分化的体外实验

    背景:在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的培养条件基础上增加向胆管上皮细胞分化的培养条件,使其向胆管上皮细胞方向分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目的:验证在细胞生长因子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的可行性.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材料:选用BALB/c系小鼠胚胎干细胞(BALB/c-ES)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系和保存.分化生长因子、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实验用抗小鼠细胞角蛋白7(CK7)和细胞角蛋白19(CK19)购自丹麦DAKO公司,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为美国Biodesign产品,IX70-S8F2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产品.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将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拟胚体分化,在培养系统中按不同时间段分别添加分化生长因子、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角化细胞生长因子,使胚胎干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方向分化.以培养液中不添加上述细胞生长因子为对照组,使胚胎干细胞自然分化.②采用倒置相差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生长及三维的环状结构形成情况.③于细胞分化第10天开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胆管上皮细胞标记物CK7、CK19,γ-谷胺酰转肽酶(GGT)表达变化,同时观察γ-谷胺酰转肽酶阳性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生长及三维环状结构形成情况.②胆管上皮细胞标记蛋白CK7、CK19的表达.③胆管上皮细胞标记酶GGT表达及其阳性细胞形态学情况.结果:①细胞生长及三维的环状结构形成情况:胚胎干细胞悬浮培养10 h后即可见小的拟胚体形成并悬浮在培养液中.分化第10天在拟胚体细胞分化群落中出现一种三维的环状结构,细胞呈同心圆层状排列,内层细胞排列紧密,继续培养.内层细胞逐渐排列疏松,分化20 d左右时细胞活力达到好,其后活力开始下降,分化36 d时三维结构裂解并呈条索状悬浮于培养液中.对照组环状结构于第13天出现,细胞结构于27d裂解.②CK7,CK19表达:胆管上皮细胞环状结构形成当日即有CK7表达,分化第13天时CK19表达,其后两者同时表达于三维结构细胞中并随培养时间增加而表达逐渐增强.对照组细胞在分化第13,15天开始出现CK7,CK19表达.③胆管上皮细胞标记酶GGT表达及其阳性细胞形态学变化:加入生长因子后,细胞环状结构形成初始即表达GGT,说明此结构中含有胆管上皮细胞.在环状结构形成初始,细胞间连接紧密,不能分清单个细胞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长,单细胞结构逐渐清晰.GGT阳性细胞呈多角型或方形排列,核位于中央,细胞器较少,胞质染色较浅,符合立方上皮细胞特点,体现出胆管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结论:胚胎干细胞在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并可以形成类胆管样结构.

    作者:胡安斌;何晓顺;蔡继业;郑启昌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

    神经干细胞存在于人类神经系统中,具有自我更新、活跃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向脑内病变部位迁移以及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策略,其目的是替代、修复或加强受损的细胞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是基因疗法的一种理想的靶细胞.应用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①直接细胞移植进行替代治疗,神经下细胞作为细胞移植的来源,可以通过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移植或体内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与已经存在的细胞结构整合到一起.②作为基因载体,携带治疗作用的报告基因进行移植,从而达到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的双重作用.③通过对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研究.诱导自身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进行神经自我修复.可广泛应用于脑外伤、脑血管病后脑功能损伤、脑瘤及其他疾病的治疗.

    作者:李明军;张琦玮;王维峰;杨波;李顺业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组织工程化气管的种子细胞研究

    检索Medline、中国期刊网和维普网2000-01/2006-12有关组织工程化气管和种子细胞的研究文章,综述组织工程化气管种子细胞的来源、选择、培养和生长的研究概况.文献显示组织工程化气管与其他气管替代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它应用的是自体细胞,无免疫原性,具有生物活性,有潜在的生长能力.但在研究过程中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种子细胞的来源.在成体干细胞中,月前虽已能以软骨细胞或骨髓间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出与自体气管相近的组织工程化气管,而且能够用软骨细胞及上皮细胞构建出带有气管黏膜上皮的复合组织工程化气管,但这些组织工程化气管移植到体内能否长期具有活性、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作者:刘福青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Nucleofector TM技术在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转染大鼠骨髓来源巢蛋白阳性细胞中的应用

    背景:通过直接转入基因可强化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分化.所以,有效的基因转染技术是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组织工程中使用的关键.目的:选择Nucleofector TM技术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优化转染方案,为高效体外转染大鼠髓间充质干细胞提供一个新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7-10/1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SD大鼠,三四周龄,清洁级,体质量60~70 g.实验过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全骨髓法+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获得巢蛋白阳性细胞.运用NucleofectorTM技术的A33及A31程序,分别用1,5,10 μ g重组质粒pEGFP-C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巢蛋白阳性细胞,并将转染后的细胞分别培养在含体积分数为0.10及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主要观察指标:①通过Leica DMIRE荧光显微镜F观察和计数表达绿色荧光的细胞计数转染率.②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细胞活力.③用RT-PCR法分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应用NucleofectorTM技术的A33程序转染神经干细胞较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率高,并优于A31程序.转染后在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中培养的细胞24 h转染率及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在含体积分数为0.10胎牛血清培养的细胞(P<0.05).RT-PCR检测转染重组质粒的巢蛋白阳性细胞中可见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的mRNA表达,未转染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无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基因1的mRNA表达.结论:运用Nucleofector TM技术的A33程序以5 μ g的DNA转染骨髓来源的巢蛋白阳性细胞,转染后的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0.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及较高的存活率.

    作者:王海澜;蒋泽生;李爱辉;潘明新;高毅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肿瘤干细胞在实体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意义

    在肿瘤形成学说中有随机学说与阶层学说两种.阶层学说认为肿瘤起源细胞即为肿瘤干细胞.在白细胞以及部分实体肿瘤中的一部分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并可形成新的肿瘤灶,称之为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是肿瘤转移、复发的根源.肿瘤是干细胞长期自我更新过程中,由于多基因突变导致其生长失去了正常调控而停止在分化的某一阶段无限制增殖所形成,所处的微环境通过某些信号通道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调控作用,而微环境的改变致使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发生改变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基础.目前,利用细胞不同表面抗原标记及侧群细胞分选是肿瘤干细胞分选的两种常用方法.侧群细胞分选更为方便、经济,并可表面标记未知肿瘤干细胞的分选.肿瘤干细胞的鉴定只能用功能学方法,即对其自我更新能力与分化潜能两个主要特征进行评价.肿瘤干细胞放射抗拒的机制可能与损伤DNA的修复.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增殖等转导通路改变有关.将肿瘤干细胞作为放射治疗的切入点,针对其放射生物学行为制订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王一鸣;符生苗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藻酸钙修复骨软骨缺损

    目的:拟利用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再与可降解藻酸钙材料复合构建具有较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软骨,以期获得良好的软骨间整合.方法:雄性12个月龄的崇明山羊18只.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携带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研究室提供.制备藻酸钙凝胶的氯化钙、藻酸钠为Gibco公司产品.从羊髂嵴抽取8 mL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以携带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过夜.18只山羊均于双膝股骨内髁负重区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造模后分为3组,6只,组:转染细胞-藻酸钙组将转染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悬于1.2%藻酸钠中,调整细胞密度为5×1010L-1,吸取5 mL注入骨软骨缺损处,随后缓慢滴入过量的2.5%氯化钙,使氯化钙与藻酸钠发生交联反应形成藻酸钙凝胶.复合对照组同法注入未转染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基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藻酸钙凝胶,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转染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源基因的表达.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检查及缺损评分.结果: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基因转染后,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并分泌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及Aggrecan.移植后24周,转染细胞-藻酸钙组缺损获得类透明样软骨修复,复合对照组及模型组均为纤维组织或纤维样软骨修复.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第12,24周复合对照组、转染细胞.藻酸钙组骨软骨缺损组织形态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转染细胞-藻酸钙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复合对照组(P<0.05);转染细胞.藻酸钙组缺损评分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P<0.05).结论:实验成功将组织工程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经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使人转化生长因子β1持续高效发挥作用,并逐步转化为成熟的软骨细胞且分泌软骨基质,与藻酸钙复合修复骨软骨缺损效果满意.

    作者:孙骏;侯筱魁;李旭;张如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裸鼠造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7-02在辽宁医学院SPF级动物实验室完成.应用60Co对Balb/C nu+裸鼠进行移植前放射.照射后脐血移植组输入新鲜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结果移植组小鼠存活率及存活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髓中人CD45+细胞2周时就已出现,随后迅速上升,4~8周维持较高水平,8周时达高,8周后明显下降,至12周时仍可检测出.脐血移植后2周,在小鼠的骨髓、外周血中出现了人类特异性Cart-1基因.并继续存在至12周.对照组未检测到人DNA.证实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能在免疫缺陷BALB/cnu+裸鼠体内成功植入,使免疫缺陷小鼠获得造血和免疫重建.

    作者:李梅君;李哲;李斌;王亮;张爽;苏玉虹;巴彩凤;闵长青;陈清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胰腺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及对1型糖尿病模型鼠的治疗作用

    背景:有实验证实人和动物起源的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但其分泌胰岛索的功能及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价值尚需要验证.目的:观察从大鼠的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干细胞在体外将诱导分化胰岛素分泌细胞后胰岛素mRNA的表达、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及对1型糖尿病模型鼠的治疗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8/2007-12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选用8~10周龄雄性SD大鼠及雌性裸鼠各10只,均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尼克酰胺、链脲菌素均为Sigma公司产品,nestin抗体为BDBiosciences产品.大鼠胰岛素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购自Linco research.胰岛索抗体及胰高糖素抗体为Santa Cruz产品.方法:应用nestin结合的免疫磁珠从SD大鼠胰腺导管细胞中分离和纯化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及诱导分化形成胰岛素分泌细胞.①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胰岛素mRNA的表达.②将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的胰岛进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岛素及胰商糖索阳性细胞表达.③对干细胞分化胰岛的胰岛素释放功能进行评价,放射免疫法测定上清中胰岛素检测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④鼠按220 mg/kg链脲菌素腹腔注射法制备为1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后随机摸球分为天然胰岛组及干细胞胰岛组,每组5只.将大鼠天然胰岛(SD大鼠分离)及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分别移植于糖尿病裸鼠左肾包膜下,观察移植后鼠尾静脉血糖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分化过程胰岛索mRNA表达.②胰岛样结构中胰岛素及胰高糖素阳性细胞表达.③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分泌胰岛素情况.④移植后鼠尾静脉血糖变化.结果:①RT-PCR检测结果表明胰岛素mRNA的表达随诱导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胰岛结构的中间存在大量胰岛素阳性细胞,胰高糖素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胰岛样结构的周边.③干细胞分化的胰岛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后明显缺乏快速相的胰岛索释放,而是表现细胞外上清中胰岛素浓度的缓慢升高.④天然胰岛组移植后3 d使血糖降低到10 mmol/L以下,至观察到60 d仍维持在正常水平:干细胞胰岛在移植后8 d使血糖降低至10 mmol/L以下,且在移植35 d后血糖逐渐升高并恢复到胰岛移植前的水平.结论:大鼠胰腺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后可分化胰岛素分泌细胞,但对葡萄糖的刺激没有快速相的胰岛素分泌.将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到1型糖尿病模型裸鼠后可一定程度地改善糖代谢的紊乱.

    作者:蔡寒青;葛焕琦;门秀丽;许世清;娄晋宁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甲基-β-环糊精对中性粒细胞极性化及其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

    背景:脂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甲基-β-环糊精(Methyl-β-cyclodextrin,m β CD)为脂筏破裂剂,破坏膜脂的完整性.目的:观察mβCD对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N-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ytosolic free Ca2+ concentration.[Ca+]i)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环境医学研究室完成.材料:fMLP山美国Phoenix pharmaceuticals公司提供,mβCD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重复梯度密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中性粒细胞.根据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处理条件的不同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fMLP组、m βCD+fMLP组.正常对照组不加入任何试剂.fMLP组加入100 nmol/L fMLP孵育15 min.mβ CD+fMLP组先加入10mmol/L m β CD预孵育15 min,然后加入100 nmol/L fMLP孵育15 min.后3组均滴入终浓度为10 μmol/L furo-3/AM避光孵育45~60 min.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细胞极性化情况,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监测[Ca2+]i在m β CD抑制细胞极性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fMLP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极性化,而预先使用10 mmol/L m β CD孵育15 min后,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极性化受抑制.同时,极性化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Ca2+]i急剧增加,而mβCD预孵育后[Ca2+]i上升相幅度明显下降.结论:脂筏破裂剂m β CD抑制了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该作用可能与[Ca2+]i变化有关.

    作者:袁春华;蔡春青;王斌;邹飞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大鼠外周血细胞形态数量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目的: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提高衰老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关于足三里穴适宜的针刺深度及对健康机体影响的研究较少.实验观察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10在北京联合大学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选用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空白组、皮下组、肌肉组,每组8只.皮F组将毫针沿15.角斜向上平刺入足三里穴皮下,肌肉组将毫针直刺入足三里穴肌肉层,留针20 min,1次/d,共14次,空白组不做针刺处理.测定针刺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外周血细胞计数等变化.结果:针刺作用后,肌肉组大鼠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皮下组和空白组大鼠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肉组与皮下组大鼠白细胞总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总数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针刺一二周后,肌肉组与皮下组大鼠体重质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结论:肌肉层深层针刺足三里穴可提高健康大鼠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大鼠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对于机体外周血细胞无明显影响.

    作者:田阳春;郑玲;袁英;石玥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背景: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尚具有多种非血液系统生理效应,如参与哺乳动物胚胎的正常发育、抑制炎症、促进血管生长.以及在多种组织和细胞损伤中抑制细胞凋亡、减少梗死面积、促进功能恢复等作用.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是否具有积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自体移植: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10只/组.异体异性移植:同品系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作为供体用于制备骨骼肌卫星细胞;另取雌性兔10只作为受体,分为细胞移植组、联合组,5只/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方法:自体移植实验: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在冠脉结扎同时,采用肌注法一次性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kg;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将含有约107个骨骼肌卫星细胞的DMEM溶液200 μ L多点直接注射在心脏表面梗死区.异体异性移植实验: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分组要求注射骨骼肌卫星细胞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及方法同上,5 d后取材行PCR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血运改善及desmin表达,荧光检测骨骼肌卫星细胞,SRY基因PCR检测结果.结果:移植后4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且联合组减小幅度强于另外两组(P<0.05).各组梗死中心区CD34阳性细胞数量与上面结果相似.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心肌组织desmin呈阳性表达,其余3组呈阴性.联合组移植区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细胞数较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异体异性移植实验中,联合组SRY基因扩增条带的宽度和亮度均明显强于细胞移植组.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骼肌卫星细胞联合移植能够进一步缩小兔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梗死区血运,提高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二者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陈科奇;董少红;罗林杰;张鹏;梁新剑;庞新利;李江华 刊期: 2008年第29期

  • 共培养法神经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背景:目前神经细胞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6-12/2007-12在山东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骨髓血,神经细胞取材于分娩过程中窒息死亡的新生儿脑组织,传至第3代用于实验.用于细胞共培养的Transwell双层培养皿为Coming Costar公司产品,培养体系孔径小于3.0 μm,细胞不会迁徙通过,但上、下层培养液可互通融合.方法:共培养组将神经细胞按1×106密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培养皿的底层,上层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LG-DMEM培养基,培养4~5 d.对照组上、下层均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突起,并可相互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32.7±11.5)%,表现神经元细胞的特性.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状扁而宽,未形成神经样形态结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阴性.结论:神绛细胞生长过程中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具有诱导促进作用.

    作者:杨乃龙;杨芬;徐丽丽 刊期: 2008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