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殊轶;钱省三;葛斌;张敏燕
选择2004-06/2006-1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3例术后膝关节粘连性僵直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8例,应用粘连松解术+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治疗;对照组25例,单纯进行粘连松解术,未放置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5个月,平均5.5个月.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平均达115.6°,对照组术后膝关节屈曲平均9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聚-DL-乳酸可吸收膜能有效地预防粘连松解术后再粘连,是治疗膝关节粘连性僵直术中较好的生物材料,且未发现材料反应和宿主反应.
作者:宋飒;苏琰;眭述平;张先龙;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牙周韧带细胞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纯钛表面早期附着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7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完成.实验分组:24个纯钛片分别按100,280,400,800目水砂纸顺序打磨.根据对钛片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每组样品6个.单纯机械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酸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65%硝酸(100℃,1 h)处理;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100μm的Al2O3喷砂处理;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酸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100μm的Al2O3喷砂+65%硝酸(100℃,1 h)处理.处理后采用TR240便携式表面粗糙度仪测定表面粗糙度.实验方法:将传至第3代的牙周韧带细胞,以2×108 L-1的浓度分别接种于4组样品表面,MTT比色法测定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早期附着0.5,1,2,4 h的情况.实验评估:①各组纯钛表面的粗糙度.②牙周韧带细胞在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纯钛表面早期附着情况.结果:①各组纯钛表面的粗糙度:单纯机械处理+酸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酸处理组纯钛表面的粗糙度低于单纯机械处理组[分别为(0.406 5±0.004 6),(0.358 8±0.011 8),(0.008 7±0.002 2),(0.599 5±0.008 3)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61.7,76.9,188.8,P<0.001);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酸处理组纯钛表面的粗糙度低于单纯机械处理+酸处理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15.2,127.1,P<0.001);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酸处理组纯钛表面的粗糙度低于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111.9,P<0.001).4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 190,P<0.000 1).②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附着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光度值(A)增高,各组早期附着在纯钛表面的牙周韧带细胞增多.单纯机械处理+酸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酸处理组附着量(A)高于单纯机械处理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 1);单纯机械处理+酸处理组、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组附着量(A)低于单纯机械处理+喷砂处理+酸处理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钛表面粗糙度越小,牙周韧带细胞早期覆辙越多,有利于细胞黏附和增殖.
作者:高振;罗晓婷;邓炜;陈水亲;刘新征 刊期: 2007年第26期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自2001年始采用低温可塑板材,利用板材在大于70℃的水中可变软,冷却后即恢复硬度这一特点,根据患者局部临床需要,设计、制作成功能康复支具,用于烧伤康复期及整形手术后患者局部的固定及支撑,对限制或减轻挛缩畸形,防止皮片挛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黄桃英;石晓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构建锁骨三维模型,以期为锁骨骨折、骨不连的治疗,内固定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2在上海长海医院骨科完成.采用西门子SOMATOM Volume Zoom CT机对一健康成年男性自愿者(26岁)的锁骨进行CT断层成像,得到锁骨横截面图,将所得CT扫描图象以DICOM格式存入DELL个人计算机并按扫描顺序逐张扫描图片中骨骼周围的软组织,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7.0建立锁骨三维模型,采用三维十结点四面体实体单元对模型进行网络划分及计算.结果:获得了精确的锁骨多排螺旋CT扫描数据,断层间距为1 mm.利用数据建立了58 111个结点,26 930个单元的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实现了整个建模过程的全数字化.结论:全程数字化构建锁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了锁骨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
作者:阮国模;苏佳灿;张春才;苏忠良;郑银旺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胶原-生物衍生骨复合材料与兔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体外附着规律,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进行.①材料制备:新鲜捐献骨(人),经脱脂、脱蛋白等工艺制成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以Ⅰ型胶原通过真空吸附法修饰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表面,构建出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②实验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兔骨膜成骨细胞分别复合于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和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共同培养7 d.③观察指标:分别于培养第1,3,5和7天取材,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形态及附着情况;用紫外/荧光/可见光高效分析仪测定成骨细胞产生的碱性磷酸酶活性;MTT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兔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DNA含量及倍体水平.结果:①扫描电镜结果: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优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组.②碱性磷酸酶活性:生物衍生骨材料组低于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0.019±0.003,0.038±0.004,P<0.05).③细胞增殖情况:在培养第1,3,5,7天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组成骨细胞A值均高于生物衍生骨材料组(P<0.05).④流式细胞检测生物衍生骨材料、胶原生物衍生骨材料对兔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不大,各组细胞皆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未见异倍体细胞形成,胶原修饰后无细胞毒性.结论:以单纯生物衍生骨作为载体,其表面经胶原修饰后的复合材料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无细胞毒性.
作者:梁军;辛景义;兰旭;杨志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具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适应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01/2005-12在解放军第211医院骨科收治的106例未做过治疗的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给予热塑矫形支具治疗.男21例,女85例;年龄8~19岁,平均(13.1±3.6)岁.单胸凸49例,双胸凸8例,胸和腰双凸37例,胸腰段或腰凸12例.原发Cobb角20°~42°,平均(29.5±6.4)°.Risser征0度51例,Ⅰ度33例,Ⅱ度19例,Ⅲ度3例.支点弯曲位时的矫正率≥50%的柔软性侧凸57例,<50%的僵硬性侧凸49例.每3~6个月复查1次,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结果:①全部病例随访24~72个月,平均36个月,79例(74.5%)治疗有效(原发性侧凸Cobb角增加≤5°,或是胸腰双主弯中继发侧凸超过原发侧凸≤5°),27例(25.5%)出现脊柱侧凸进展,治疗无效.②柔软性侧凸57例,支具矫正有效是48例;僵硬性侧凸49例,有效是37例,柔软性侧凸的矫正效果优于僵硬性侧凸.③脊柱侧凸Cobb角在20°~29°者63例,有效是54例,30~40°者43例,有效是25例,Cobb角20°~29°组的矫正效果优于Cobb角30°~40°组.③未出现特殊的材料和宿主的明显不良反应和负性事件,但腰、髋部骨密度明显下降.结论:①热塑矫形支具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能够取得良好疗效.②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者,侧凸柔软性好者,Cobb角较小者,矫正效果好.③支点弯曲位时的矫正率可以预测支具矫正效果.④随访中发现应用支具后患者腰、髋部骨密度明显下降.
作者:陈庆贺;卢淼;高吉昌;张承敏;王正雷;王仑;张文进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采用新生牛皮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生物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观察其生物学活性与细胞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2在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完成.实验方法:①取出生24 h内宰杀的新生尕里巴牛犊皮制备胶原蛋白海绵.②将新生牛皮胶原蛋白海绵与黑裘皮羔羊肾F3代成纤维细胞混悬液共培养,分别设胶原海绵材料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橡胶塞浸提液).实验评估:①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②培养20,35 d对细胞与胶原蛋白海绵共培养物进行AO染色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中的增殖情况.③培养65 d后制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中的生长情况.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结果:阳性对照组细胞培养24 h细胞圆缩,不贴壁,3 d后全部死亡.胶原海绵材料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均正常,细胞贴壁生长良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海绵孔隙逐渐变小,细胞数量增加,形态变小,海绵外观从柔软、混浊变得挺拔、透明.②细胞在胶原海绵中的增殖情况:吖啶橙-AO染色显示培养20,35 d胶原海绵-羔羊肾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物中有大量细胞存在,并且在胶原蛋白空隙中有大量细胞成团簇状生长.③细胞在胶原海绵中的生长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有大量蓝色细胞核和新生的红色胶原纤维.结论:制备的新生牛皮胶原蛋白海绵对岷县黑裘皮羔羊肾成纤维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细胞毒性.
作者:马忠仁;冯玉萍;李明生;冯若飞;乔自林;李琼毅;侯兰新;李倬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法在组织工程瓣膜准备中的应用价值,比较聚乙二醇去细胞前后组织工程瓣膜的物理特性.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取猪10只,由于猪主动脉瓣为三叶瓣结构,共取得瓣叶组织30个,麻醉后宰杀取其心脏动脉瓣膜,分为去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个.②实验方法:去细胞组用聚乙二醇和DNase Ⅰ处理;瓣叶组织放入1 kg/L聚乙二醇,室温下浸泡30~45 min,振荡器加以振荡;含抗生素磷酸盐缓冲液浸泡24 h,反复3次洗脱;以5×104 U/L DNase Ⅰ液浸泡处理1 h;对照组仅以含抗生素磷酸盐缓冲液浸泡24 h,反复3次洗脱.③实验评估: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去细胞情况,吸光度(A)值,计算去细胞率(%)=(对照组A值-去细胞组A值)/对照组A值×100%.猪去细胞瓣膜条置于力学测试仪测定大负荷、大应力、大应变和弹性模量.结果:纳入猪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去细胞组织形态学观察:去细胞组猪瓣膜组织中看不到细胞成分,且细胞外基质结构保存完整,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无明显断裂,仍呈波浪状平行排列,结构紧凑,弹性纤维结构清晰,组织无明显水肿.②DNA含量分析:聚乙二醇处理后去细胞百分率为95.32%.③生物力学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去细胞组瓣膜组织大负荷[(12.586±1.693),(10.242±1.435)N,P>0.05]、大应力[(2.346±0.342),(1.877±0.572)N/mm,P>0.05]、弹性模量(15.152±1.579,14.549±0.678,P>0.05)、大应变[(31.685±7.533),(28.118±6.045)mm/N,P>0.05]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聚乙二醇法去除细胞完全,细胞外基质保存完整,对组织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适于构建组织工程瓣膜.
作者:徐鹏;蒋雄刚;杨华静;韩啸;张凯伦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光电倍增管电压偏置电路对光电倍增管性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光电倍增管电压偏置电路的精度,以改善光电倍增管的性能.方法:在电阻型光电路倍增管偏置电的基础上,增加双极型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构成有源光电倍增管偏置电路;并采用可调恒流技术,以解决温度对电路的影响.结果:在阳极电流为50 μA,电阻型光电倍增管偏置电路的线性偏离度已达40%,而用双极性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的有源偏置电路的线性偏离度分别为≤7%,≤3%,采用可调恒流技术后,电路的线性偏离度≤1%;如果要求阳极电流为100 μA时线性偏离度≤1%时,电阻型光电倍增管偏置电路的功耗为11 W,而用双极性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的有源偏置电路的总功耗分别在0.18~0.95 W,0.12~0.75 W.结论:采用场效应晶体管的有源偏置电路显著提高了偏置电压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减少了功耗和体积,加入可调恒流技术后,进一步降低偏置电路的线性偏置度,从而改善了光电倍增管的性能.
作者:王慧锋;黄道 刊期: 2007年第26期
采用了一种以反射式和透射式红外光光电传感器和单片机为基础,用同步检测心电信号、桡动脉脉搏波、手指脉搏波信号来测定桡动脉和外周动脉脉搏波传播速度的方法,研制一种无创的多段脉搏波传播速度检测系统.在软件编程中脉搏波周期信号的识别是以心电R波峰值为基准,同时再根据它们之间的时延关系进一步确定脉搏波的波峰与波谷的范围,提高检测准确性及精度.该系统通过检测心电、桡动脉脉搏波和手指脉搏波信号可获得多段脉搏波传播速度参数,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杜晓兰;张永军;陈林;冯正权;吴宝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修复材料,并对其进行生物学评价.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2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制备,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动物实验.将低聚乳酸的羧基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钙原子用化学键连接,得到表面接枝聚左旋乳酸的羟基磷灰石,将其与聚乳酸聚乙醇酸共混,得到复合材料PLLA-g-HA/PLGA.溶于氯仿后铺膜(厚0.2 mm),用DMEM培养液浸泡材料膜制备浸提液.首先,进行材料生物安全性实验:①细胞毒性实验:将浸提液与培养液混合,接种兔成骨细胞,培养24 h,MT T法检测细胞增殖,计算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级(细胞毒性级0或1级为合格).②全身毒性实验:小鼠以50 mL/kg的剂量静脉注射浸提液,观察72 h内小鼠中毒症状.③皮肤刺激实验:兔脊柱两侧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观察72 h内皮肤有无异常反应.④热原实验:白兔耳缘静脉注入浸提液(10 mL/kg).注射后每0.5 h测肛温1次,共6次,以6次中高的1次减去正常体温,计为升高度数.其次,对复合材料进行细胞黏附性检测:将复合材料制成1%氯仿溶液,涂于硅化的盖玻片上,置于6孔板,每孔接种1×105个成骨细胞,培养3 d,在2,24,72 h行FITC荧光染色,数码摄像系统拍摄细胞荧光照片.结果:制备了新型PLLA-g-HA/PLGA复合材料.①生物安全性实验结果:MTT实验检测复合材料细胞增殖率为94.8%,细胞毒性级为1级;全身毒性实验中动物无死亡、惊厥、瘫痪、呼吸抑制、腹泻和体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热原实验中兔体温大的变化值是0.25℃(国家标准为<0.6℃);皮肤刺激实验中未见任何刺激反应,无红斑、焦痂、水肿表现.②细胞黏附性实验结果:细胞接种后2 h可见少量细胞开始贴壁;24 h时可见贴壁细胞明显增多,并呈聚集生长;培养3 d后可见细胞逐渐融合,细胞状态良好.结论:新型PLLA-g-HA/PLGA复合材料符合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要求,按毒性剂量分级属无毒级,无致热原性、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黏附性.
作者:崔阳;刘一;陈学思;贺珍俊;章培标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与关节松动术两种治疗方法对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01/2006-09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28例和关节松动术组35例.①治疗方法:体外冲击波组采用骨科冲击波机(深圳慧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60次/min、强度6~11 W/cm2,时间约25 min,2次/周,共6次.关节松动术组选用澳式手法和CPM仪治疗,45 min/次,6次/周,共治疗18次,治疗部位均为患侧膝关节.②评估指标:同时采用测角器评估患者膝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时的关节活动范围变化,并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变化评估疗效;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活动时疼痛强度;并观察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57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关节活动范围变化:治疗3周后,体外冲击波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增加73.8°,关节松动术组平均增加为35.6°,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26.645 P<0.01).②疼痛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体外冲击波组疼痛减轻47.96%,关节松动术组疼痛减轻23.73%,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疗效:体外冲击波组总有效率100%,关节松动术组总有效率90%.④副反应: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关节松动术组治疗时和后膝关节局部有疼痛剧烈,有6例因此脱落. 结论: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关节松动术组,且膝关节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疗效持久,治疗时患者痛苦少.
作者:杨杰华;张盘德;冼晓琪;张自茂;彭小文 刊期: 2007年第26期
背景:羟基磷灰石是一种理想的骨和牙齿的外科医用材料,但其强度低且具有一定的脆性;羟基磷灰石和二氧化锆(3%mol氧化钇稳定的立方相二氧化锆)作为骨替代材料,二者复合后制备生物陶瓷材料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值得研究.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刀片材料切割伤口后对其愈合的影响.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二科,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实验于2006-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研究室完成,选用54只4月龄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120~180 g.实验所使用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为自行制备,Ca(NO3)2·4H2O(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NH4)2HPO4(天津市石英钟厂霸州化工分厂),氨水(绥化市化学试剂厂),无水乙醇(天津化学试剂厂).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和二氧化锆粉体经充分研磨后得到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复合粉体,以质量比按40%羟基磷灰石+60%二氧化锆比例配制,采用热压烧结技术磨削制成具有一定刃形形状的外形,进行伤口切割实验,即用高压灭菌后的生物陶瓷刃部纵行切开大鼠背部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口长为2 cm,再用1#丝线缝合切口.分别在术后第3,7,14天将动物断颈处死,每次取18只,切取切口处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同时进行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背部伤口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结果:纳入大鼠5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术后3 d,大鼠背部伤口边缘可见到表皮撕裂的微细碎屑,切口未愈合,切口边缘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术后7 d,切口边缘仍可见到表皮撕裂的微细碎屑,但已经开始出现修复反应,碎屑减少,切口变平整,开始愈合,切口皮下组织内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创缘开始愈合,可见到新生的胶原纤维充填于切口间,但胶原纤维较疏松,皮下组织内有大量的浸润的白细胞,为组织修复反应相.术后14 d,伤口创缘间被致密的胶原纤维充填,皮下组织内的白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新生的毛细血管内可见到正常的血细胞,切口间新形成的胶原纤维致密坚强,为正常创伤修复与和组织.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具有无毒、无过敏等特点,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作者:王竹菊;韩文波;陶树青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制备脱细胞人脐动脉支架并检测其与内皮细胞的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12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健康新生儿的新鲜脐带(产妇知情同意并自愿捐献).实验方法:①脱细胞脐动脉支架的制备:分离脐动脉放于离心管中,先用低渗后用等渗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再用核酸酶消化.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作苏木精-伊红染色、Movat五色法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②支架与内皮细胞共培养:将脱细胞脐动脉支架切成小块,移入24孔培养板中.实验组每孔接种1.5 mL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对照组未种细胞,只加1.5 mL的培养液,1周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评估:①脱细胞脐动脉支架的形态.②血管内皮细胞在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上黏附生长情况.结果:①脱细胞脐动脉支架的形态:光镜下对照组样品中观察到深蓝色的细胞核,实验组细胞结构被完全破坏,核破碎后被彻底清除,未见核碎片,血管壁纤维组织染成红色,呈整齐排列,组织结构未见明显的疏松;Movat五色法染色显示,脱细胞血管无红色的细胞质和黑色的细胞核,只见呈现整齐排列的波浪状黑色的弹性纤维,其间散布着蓝色的糖蛋白和网状纤维;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有少量碎片存在,未见细胞样结构.②血管内皮细胞在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上黏附生长情况: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于脱细胞脐动脉支架后,扫描电镜观察到可黏附生长并形成完整内膜层.结论: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核酸酶联合消化人脐动脉能够制备良好的脱细胞血管支架,并且对内皮细胞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作者:吴春根;方宁涛;潘銮凤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不同睡眠剥夺时间后力竭运动对大鼠胸腺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睡眠剥夺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4/05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10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只:睡眠非运动组,睡眠+力竭运动组和睡眠剥夺24,48,72 h+力竭运动组.实验方法:①采用轻柔刺激法制备大鼠睡眠剥夺模型.②睡眠非运动组和睡眠+力竭运动组不进行睡眠剥夺.③睡眠+力竭运动组和睡眠剥夺各组大鼠运动方案:跑台坡度为10°,速度为19.3 m/min(相当于76%VO2max),所有大鼠运动至力竭(运动末期,大鼠先后滞留跑道后1/3处达3次以上,各种刺激驱赶均无效,停跑后体征表现为呼吸急促,神情倦怠,腹卧位,对刺激反应迟钝,捕捉时,逃避反应较运动前减弱).实验评估:①大鼠一般状态.②力竭时间.③大鼠力竭后麻醉处死,测定胸腺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一般状态:睡眠+力竭运动组大鼠表现为形态正常,活泼好动,皮毛光亮,眼睛有神;睡眠剥夺48,72 h+力竭运动组大鼠均出现神态倦怠,眼神黯淡,四肢亦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睡眠剥夺24 h+力竭运动组大鼠介于以上两者之间.②睡眠+力竭运动组和睡眠剥夺24,48,72 h组大鼠的力竭时间分别为(232.36±37.67),(269.19±38.61),(162.42±35.70),(141.07±28.56)min.③谷胱甘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睡眠+力竭运动组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睡眠非运动组[分别为(25.54±0.79),(27.09±1.31)mg/g;(4.59±0.21),(4.88±0.10)mkat/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剥夺24 h+力竭运动组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睡眠非运动组[分别为(28.60±0.96),(27.09±1.31)mg/g;(5.23±0.10),(4.88±0.10)mkat/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剥夺48,72 h+力竭运动组均低于睡眠非运动组[分别为(23.74±1.19),(22.43±0.52),(27.09±1.31)mg/g;(4.52±0.14),(3.35±0.18),(4.88±0.10)mkat/g],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睡眠剥夺各组与睡眠+力竭运动组间谷胱甘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睡眠剥夺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丙二醛浓度:睡眠+力竭运动组丙二醛浓度高于睡眠非运动组[分别为(6.56±0.27),(5.35±0.24)μ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睡眠剥夺各组与睡眠非运动组之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睡眠剥夺24,48,72 h+力竭运动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睡眠+力竭运动组[分别为(7.39±0.12),(8.85±0.72),(10.89±0 82),(656±0.27)⑧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睡眠剥夺各组间比较,睡眠剥夺48 h与睡眠剥夺24 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睡眠剥夺72 h与睡眠剥夺24 h、睡眠剥夺72 h与睡眠剥夺48 h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睡眠剥夺24 h可引起大鼠胸腺氧化应激,使氧自由基能力有所增强.②睡眠剥夺48,72 h力竭运动后氧自由基能力降低.
作者:罗荣保;刘文锋;曾盛誉;汤长发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产生听觉的小电流值(T值)和声场主观测听阈值的变化趋势,分析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方法:于2001-01/2004-12选择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耳鼻咽喉专科中心收治的接受人工耳蜗植入者20例,年龄3~6岁,无耳蜗畸形,植入后电极阻抗测试完全正常.植入者在开机后的3,6,12个月3个时间点调机和声场测听.人工耳蜗调试采用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提供的调试软件R126V 2.1,采用游戏行为测听法确定T值.对开机后3,6,12个月的声场主观测听阈值与人工耳蜗调试中T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声场测听阈值在开机12个月中呈逐渐降低趋势,开机12个月时声场测听的听力水平较3个月和6个月有明显提高(P<0.05).植入者术后12个月声场主观测听(啭音)听阈为15~35 dB nHL,听力水平较术前有明显提高.20例植入者T值在开机12个月后降到144~158 mA,明显低于6个月和3个月的水平(P<0.05).结论:开机后12个月内产生听觉的小电流值和声场测听阈值都呈逐渐下降趋势.植入者在熟悉适应了电声信号后,可以在刺激电流强度下降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听力水平.
作者:陈阳;高磊;邱建华 刊期: 2007年第26期
背景: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表明稀土化合物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抑瘤性能.目的:观察三氯化镧对大鼠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素D1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肾病科.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7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细胞培养室完成.CBRH-7919细胞按三氯化镧剂量不同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0.01,0.1,1.0 mmol/L三氯化镧组,每组分别培养1,3,5 d,每组细胞各接种6复孔.方法:以体外培养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7919为研究对象,给予0.01,0.1,1.0 mmol/L三氯化镧,培养后1,3,5 d观察CBRH-7919细胞生长变化.①运用流式细胞术计算各期细胞所占比例.②四甲基偶氮唑蓝实验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值).③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与G1期调控有关的细胞周期素D1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的变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CBRH-7919细胞在不同剂量和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周期素D1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三氯化镧对CBRH-7919细胞生长的作用:0.1,1.0 mmol/L三氯化镧组培养后3,5 d吸光度值低于空白对照组(3 d分别为1.140±0.070,0.706±0.092,1.461±0.087;5 d分别为1.888±0.020,0.625±0.037,2.544±0.0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01).②三氯化镧对CBRH-7919细胞G0/G1期百分率的影响:1.0 mmol/L三氯化镧组培养后1,3,5 d G0/G1期细胞百分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0.70±0.20)%,(39.49±0.67)%;(61.66±0.97)%,(45.56±1.00)%;(69.92±0.18)%,(49.24±0.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001);0.1 mmol/L三氯化镧组培养后5 d G0/G1期细胞百分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8.88±0.73)%,(49.24±0.2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氯化镧对CBRH-7919细胞细胞周期素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阳性表达的影响:0.1,1.0 mmol/L三氯化镧组培养后1 d细胞周期素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表达(A)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562±35,453±22,860±82;705±84,680±28,762±1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0.001).结论:三氯化镧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素D1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使肿瘤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受阻,从而抑制CBRH-7919细胞的生长.
作者:杨立明;姜文华;郝利铭;孟晓婷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分析普通男大学生髋、膝、踝、肩、肘各关节相对峰力矩与蹲跳高度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1在河北省体科所完成.①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河北省某大学普通男生30名,年龄(21.8±0.8)岁,身高(170.67±5.48)cm,体质量(65.70±7.99)kg,测试前均从未进行过专门的肌肉力量训练,优势上、下肢均为右侧.②实验方法:从站立开始加摆臂的反向蹲跳,要求受试者上体尽可能保持前后方向稳定,从站立位开始下蹲时上肢向下加速摆臂,并迅速向上蹬伸起跳.从站立开始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是排除上肢对蹲跳高度的影响.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要求半蹲的角度控制在105°,静止状态下半蹲预备后,直接进入向上的蹬伸起跳过程,不能出现在起动瞬间身体重心先小幅下移再向上的情况.每种动作做3次,每次间隔10 min.③实验评估:通过爱捷图像解析系统得出蹲跳高度,取成绩好的一次采用BiodexⅡ型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检测受试者各关节肌力相对峰力矩.利用多因素优势分析法得出在慢速带[60(°)、快速[240(°)/s]状态下,髋、膝、踝、肩、肘关节相对峰力矩与蹲跳高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从站立开始加摆臂的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在慢速状态时与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806,0.692,0.656),在快速状态时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70).②从站立开始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在慢速状态时与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47),在快速状态时与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96).③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高度,在慢速状态时与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74,0.762,0.712),在快速状态时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843).结论:①加摆臂的反向与无反向蹲跳,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分别是慢速、快速状态下影响其高度的首要因素.②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分别是慢速、快速状态下影响其高度的首要因素.③提示发展上肢肌肉力量对蹲跳高度的提高大有益处.
作者:杜洁;王海英;孙立娟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共聚物与兔关节软骨细胞在体外复合培养以及体内植入后异位成软骨情况.方法:实验于2006-01/06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3周龄新西兰白兔1只,SPF级4~6周龄BALB/C-nu/nu裸鼠7只,雌雄不限,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由清华大学机械系提供).②实验干预:取兔双膝及股骨头关节软骨,通过酶消化法获取软骨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将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载体材料切成小块,乙醇浸泡并三蒸水冲洗后晾干,60Co辐照灭菌;收集第3代软骨细胞,以3×10L-1浓度接种于6片材料上,孵箱中培养1周.③实验分组:将7只裸鼠随机分为材料细胞复合组5只,背部植入培养1周的材料细胞复合物,单纯材料组2只,植入单纯材料.④实验评估:对第3代软骨细胞通过甲苯胺蓝染色进行鉴定;通过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载体材料上的生长增殖情况;材料种植于体内6周后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①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鉴定:1~3代软骨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大多呈多角形,少数为梭形,核圆且清晰可见,3代以后软骨细胞形态变宽变扁.甲苯胺蓝染色证实第3代软骨细胞胞浆内呈蓝紫色异染颗粒.②软骨细胞在载体材料上的生长增殖情况:细胞接种于材料1 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以单个、多层或团状形式吸附在材料表面.电镜观察:细胞形状为圆球形,贴附在材料表面.③体内植入物大体和组织学观察:体内植入6周后,材料细胞复合组材料孔隙间形成透明软骨组织,单纯材料组材料孔隙间为纤维组织充填.结论: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共聚物可以作为软骨细胞生长的支架载体,可以异位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材料的降解性还需要继续观察.
作者:徐建强;张树明;王烈明;孙磊;陈雷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观察包膜活性炭对血浆中毒鼠强的清除率及吸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04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包膜活性炭灌流器对毒鼠强血浆样进行血液灌流吸附,在灌流的1,2,3 h分别取样,经乙酸乙酯萃取后,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GC/NPD)测定其含量并计算清除率.结果:活性炭对毒鼠强的吸附作用在血液灌流1 h高,灌流2 h后毒鼠强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400,200 μg/L毒鼠强血液灌流1 h清除率分别为(57.83±1.85)%,(48.18±1.81)%.结论:用包膜活性炭吸附剂进行血浆的灌流吸附,能清除大部分毒物,迅速降低血浆中毒鼠强的质量浓度.
作者:杜云波;王彦庆;王汉斌;王浩春;赵英萍 刊期: 2007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