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速发型糖尿病致股骨头的病理变化

张开放;刘军;刘涛;闫宏伟;姚永锋;李政

关键词:糖尿病, 股骨头病理变化, 兔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基本病理过程.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7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实验组52只.②实验方法:对照组18只给予生理盐水5 mL耳缘静脉注射.实验组52只造模前再次称重后,按130mg/kg四氧嘧啶耳缘静脉快速推入,建立速发型糖尿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48只.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分别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分批麻醉后处死,对照组每次6只,实验组每次16只.股骨头标本于采血后立刻解剖留取.③实验评估:不同时期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超微形态变化;测定血流变学指标;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测定血小板功能指标.结果:①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第4周时2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紊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14%;第8周时3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部分断裂、消失,空缺骨陷窝数增多为28%;第12周时5只动物出现骨小梁结构断裂消失更明显,空缺骨陷窝计数高达56%.②透射电镜超微形态观察:透射电镜下观察骨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骨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坏死.骨髓组织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增多、增大.③血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实验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④血小板功能指标测定结果:血浆血小板聚集试验、α-颗粒膜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⑤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第8、12周时血清钙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磷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钙磷乘积在12周时下降明显(P<0.05).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引起血液高黏滞和血液高凝导致严重微循环障碍、引起骨质疏松、高脂血症、早期发生血流变异常及血小板功能的异常.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终导致股骨头的病理变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胚胎背主动脉发育过程中内皮和平滑肌标志物表达时相及其变化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背主动脉胎肝激酶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时相,初步探讨背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形成及其可能起源.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完成.①实验材料:昆明种小白鼠50只,体质量20~22 g,其中雌鼠30只.②实验方法:将雌鼠分别放入公鼠笼内过夜、交配,从怀孕第8.5天开始获取胚胎,在雌鼠怀孕第8.5~18.5天,每一时间点取10个小鼠胚胎.③实验评估:对胎鼠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背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标志物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①胚胎8.5~9.5 d胎鼠背主动脉由单层细胞构成,呈胎肝激酶1、CD3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Ⅷ因子相关抗原阴性.②胚胎10.5 d胎鼠背主动脉仍为单层细胞,但胎肝激酶1、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均呈阳性.③胚胎11.5 d背主动脉管壁发育为多层,内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细胞呈胎肝激酶1阴性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无明显分界,背主动脉管壁周围可见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④11.5 d之后,背主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且由不规则型转变为纺锤型,内层内皮细胞继续呈胎肝激酶1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外层平滑肌细胞胎肝激酶1阴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与周围间充质分界清楚,背主动脉血管周围无散在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结论:胚胎背主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可能早起源于胎肝激酶1、CD31阳性细胞,后期可能来源于周围间充质细胞的募集分化.

    作者:韩雅玲;李颖佳;齐岩梅;康建;闫承慧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丹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血脂和丙二醛的影响

    背景:丹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但丹参对去卵巢大鼠的作用尚须进一步明确.目的:观察口服丹参水煎剂对去卵巢大鼠体质量、进食量、血脂及丙二醛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11/2006-12在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24只,3月龄,体质量(220±2)g.丹参水煎剂由甘肃省药检所鉴定并提取,相当于每毫升含生药1 g.丙二醛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方法:①实验干预:将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和丹参组.去卵巢组及丹参组大鼠行双侧去卵巢术,假手术组进行同样的手术过程,双侧切除与卵巢等大的脂肪,但保留卵巢.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大鼠术后自由饮水,丹参组大鼠术后自然喂饲1%浓度的丹参水煎剂,到第8天浓度逐渐增至12%,持续到实验结束,共55 d.②实验评估:每天称各组大鼠的摄食量,每5 d称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实验结束时,股动脉取测定血清中血脂水平,并按丙二醛试剂盒说明测定其血清水平.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血脂水平、血清丙二醛水平.结果:大鼠2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手术前3组大鼠体质量相近(P>0.05).术后10,20,25,55 d去卵巢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20,25,55 d丹参组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1).②摄食量:去卵巢组大鼠术后15,40,55 d摄食量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0.01),丹参组大鼠3个时间点摄食量均小于去卵巢组(P<0.05~0.01).③血脂、丙二醛水平:实验结束时,去卵巢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丹参组三酰甘油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去卵巢组(P<0.01,0.05).结论:丹参能明显降低去卵巢大鼠的体质量,降低三酰甘油和丙二醛水平.

    作者:岳嘉;常燕琴;朱家恩;蔺美玲;张小郁;卫玉玲;郑天珍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大连市7~18岁学生1995~2005年肥胖流行情况分析:以皮褶厚度计算体脂含量

    目的:采用皮褶厚度计算体脂含量的方法,了解大连学生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和流行趋势,为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和制定学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①2005-05/06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大连市区的出生并生长的7~18岁汉族学生2474名,其中男生1244名,女生1230名.采用国际通用的人体测量学方法测量纳入学生的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部的皮褶厚度,并通过皮褶厚度推算体密度,计算全身体脂含量,再利用体脂含量判断肥胖并计算发生率.并将上述结果与1995年大连市内7~17岁汉族学生1190名和2000年大连市内7~18岁汉族学生1275名肥胖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②性别差异比较使用大样本的u检验.结果:2005年参与调查的2 474名学生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学生体脂含量女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则在11岁时达高峰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生长曲线男女无交叉现象.而且相同年龄段的体脂含量均是女生高于男生,并且除10~13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1.96,2.58,P<0.05~0.01).②与1995年调查结果比较,学生体脂含量10年来有较大程度增长,10年平均增长男女生分别为6.31%和4.47%.③学生2000年超重、轻度肥胖和中重度肥胖的发生率男生分别为14.3%,11.1%和7.9%,女生分别为11.0%,7.2%和2.8%.2005年超重、轻度肥胖和中重度肥胖的发生率男生分别为18.0%、11.6%和19.9%,女生分别为15.0%,10.2%和11.7%.结论:①2005年青春期后学生体脂含量有性别差异.②大连学生10年来体脂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③大连学生5年间超重、轻度肥胖和中重度肥胖的发生率增加明显.

    作者:黄文君;杨雯娣;林大鹏;胡建宇;姚玲女;李岩;徐飞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损伤后1,3,7,14,28 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方法:改良的NYU装置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损伤后1,3,7,14,28 d麻醉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蛋白和mRNA水平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呈时间相关性,正常对照组可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mRNA和蛋白的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1 d表达开始增加,7 d时表达明显增加,与3 d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见脊髓灰质出血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中有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阳性表达,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表达逐渐增高,损伤7 d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28 d时表达仍较高.结论: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增加,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作者:徐锡金;刘晓瑜;梁晓;霍霞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假膜成纤维细胞诱导的裸鼠骨溶解模型

    目的:观察应用假膜成纤维细胞在裸鼠颅骨上构建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体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8周龄裸鼠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膜成纤维细胞组、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假手术组,5只/组.假膜、关节囊组织分别从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术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法:在全髋翻修术中取出假体周围的假膜以及初次全髋置换时的关节囊组织,各自分离出成纤维细胞,于每毫升细胞悬液中加入50 μg骨水泥颗粒,刺激24 h后加入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假膜成纤维细胞组、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建立骨溶解模型,麻醉后切开头皮暴露颅中缝,分别注入经骨水泥颗粒刺激的对应细胞悬液100μL.假手术组仅注入等量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细胞培养基.③实验评估:各组裸鼠14 d后处死,完整取出颅盖骨,应用乙二胺四乙酸脱钙1个月,制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颅中缝的骨溶解情况.同时应用IPP图像软件定量分析骨溶解区域的面积,以判断骨吸收情况.结果:15只裸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假膜成纤维细胞的表型特点:假膜来源的细胞贴壁生长一段时间后,表现为形态各异的单个核细胞,三四次传代后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呈纺锤状,脯氨酰-4-羟化酶染色呈阳性.②裸鼠颅盖骨的骨溶解情况:与关节囊成纤维细胞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假膜成纤维细胞组表现出明显的骨吸收,其骨溶解面积明显升高(P<0.05).结论:从假膜中分离成纤维细胞可操作性强,假膜成纤维细胞植入裸鼠后能够成功诱导骨溶解形成,可作为分析人工关节周围骨溶解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楠心;沈灏;陶昆;张先龙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泪腺上皮细胞凋亡与丙酸睾酮的抑制效应

    目的:分析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为干眼症的性激素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二三月龄新西兰健康白色家兔30只,无眼疾,雌性,体质量1.5~2.5 kg.丙酸睾酮(产品批号:020902,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用DMSO配成储存液,-70℃保存.分析纯过氧化氢购自北方同正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②实验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家兔,按常规无菌操作行泪腺摘除术,酶消化法分离兔泪腺上皮细胞.取二三代培养的泪腺上皮细胞,按约1×108 L-1密度接种于预置小玻片的24孔板内,培养4 d后,加入浓度为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继续培养24 h,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空白对照.培养24 h后,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 H2O2于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继续培养60 min,另以未加丙酸睾酮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的同期传代的泪腺上皮细胞作对照.③实验评估:应用TUNEL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泪腺上皮细胞Bax和Bcl-2表达.结果:①丙酸睾酮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单纯加入100 μmol/L H2O2组比较,加入不同浓度丙酸睾酮组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且丙酸睾酮的抗凋亡作用呈现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性[(15.15±1.05)%,(13.94±0.73)%,(12.51±0.91)%,(10.63±0.78)%,(8.19±0.85)%,P<0.01].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与单纯加100 μmol/L H2O2组相比较,同时加入1×10-8,1×10-7,1×10-6,1×10-5mol/L丙酸睾酮各组均可使泪腺上皮细胞Bcl-2的表达明显增强和Bax的表达明显减弱,且与丙酸睾酮的剂量呈正相关(Bcl-2:0.92±0.10,1.01±0.08,1.12±0.06,1.24±0.12,1.37±0.11;Bax:2.28±0.09,2.17±0.11,2.06±0.07,1.91±0.13,1.77±0.10,P<0.01).结论:丙酸睾酮抑制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凋亡调节相关基因Bcl-2表达上调和Bax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谯雁彬;赵敏;陈向晖;谢敏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在人胚肾293细胞中的表达及共定位

    目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共定位检测整合素β4结合蛋白与P311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进一步证实它们在细胞内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6-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先分别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共定位观察.结果: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经双酶切鉴定正确,转染293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绿色和红色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者主要分布在293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并且存在着共定位现象.结论:表达整合素β4结合蛋白的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和表达P311的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的重组载体在空间分布上两者存在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

    作者:易绍萱;袁顺宗;马兵;贺伟峰;陈希炜;胡晓红;张小容;彭旭;周丽娜;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小鼠异体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

    背景:肌钙蛋白I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并通过阻断新血管的生长而抑制实体瘤生长与转移的物质.肌钙蛋白C与肌钙蛋白I类似,也存在于非肌肉组织中,其是否也具有肌钙蛋白I类似的抗肿瘤作用?目的:观察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小鼠异体移植肿瘤生长的作用.设计:体外及体内对比观察.单位:重庆康尔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3/2004-12在重庆康尔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究所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选用100只昆明种小鼠,雌雄不拘,体质量15~22 g,购自重庆中药研究院.表达人骨骼肌型肌钙蛋白C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由重庆康尔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方法:通过PCR技术从人胸腺cDNA文库中获取编码人骨骼肌型肌钙蛋白C的编码基因cDNA序列并克隆至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人肌钙蛋白C的基因工程菌,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人肌钙蛋白C.①体外细胞实验: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2×103 cell/孔的密度置于96孔平板培养,将1,5,10,50 mg/L的重组人肌钙蛋白C加入细胞培养液共同培养3 d,使用酶标仪在540 nm波长下测定A值,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同时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抑制率.②体内动物实验:取接种7~8 d腹水瘤,将瘤细胞稀释至1×1010L-1后,0.2 mL腋下及腹腔接种小鼠,每种接种方式各50只,次日采用随机摸球法将两种注射方式的小鼠分成5组,分别为重组人肌钙蛋白C 20,10,5 mg/kg组,环磷酰胺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重组人肌钙蛋白C 20,10,5 mg/kg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重组人肌钙蛋白C 1次,连续给药7 d,环磷酰胺组间日给药50 mg/kg环磷酰胺1次,对照组给予相应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停药1 d,脱颈处死小鼠,称体质量,剖瘤称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肿瘤抑制率:肿瘤抑制率=[(对照组平均瘤质量-药物组平均瘤质量)/对照组平均瘤质量]×100%.主要观察指标:体外细胞实验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小鼠异体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率.结果:①体外细胞培养显示,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半数抑制率约7.5 mg/L.②与体外细胞实验结果类似,腹腔给药后,重组人肌钙蛋白C 5,10,20 mg/kg组肿瘤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1);腋下给药后,重组人肌钙蛋白C 5,10,20 mg/kg组肿瘤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0.01),腋下给药与腹腔给药的肿瘤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肌钙蛋白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其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作用与抗肿瘤作用.

    作者:刘先俊;周辉云;邓显锋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伊班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干预效应

    背景:双膦酸盐在临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疗效显著,而伊班膦酸钠作为新型双膦酸盐制剂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通过观察卵巢切除大鼠骨量丢失的相关指标,探讨伊班膦酸钠干预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的有效性,并与尼尔雌醇比较.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骨代谢研究室.材料:选用SD雌性大鼠40只,鼠龄10~12个月.伊班膦酸钠由江苏原子医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尼尔雌醇由上海第十二制药厂生产.方法:实验于1996-08/1998-06在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骨代谢研究室完成.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周围小块脂肪组织,手术3个月后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 mL/只;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伊班膦酸钠组、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均行双侧卵巢切除,3个月后分别开始灌服生理盐水、伊班膦酸钠0.5 mg/(kg·d)水溶物、尼尔雌醇混悬液1 mg/(kg·次).给药组均于给药第1周灌药2次,以后每周1次,均给药90 d.主要观察指标:取左侧股骨,测其干重、灰重,采用PE2311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骨钙含量.采用DPX-L型骨密度测定全身骨密度;采用SPA型单光子大鼠骨密度仪测右侧股骨全长1/2交界处的骨密度.采用AG22020 KNA型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股骨抗弯力.采用动力学法由ENCORⅡ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尿钙,采用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采用改良血尿羟脯氨酸测定法测定尿羟脯氨酸.计算骨小梁面积.结果: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干重、灰重和钙含量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骨干重、灰重和钙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t=13.58~52.98,P<0.05).②股骨骨密度、抗弯力和全身骨密度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t=3.31~5.61,P<0.05),而抗弯力与其他3组相近(P>0.05).③血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与肌酐、钙与肌酐比值的改变:卵巢切除+伊班膦酸钠组和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大鼠尿钙与肌酐比值明显低于卵巢切除组(t=4.04,3.30,P<0.05),其他2项指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椎骨、胫骨骨小梁面积的改变:卵巢切除组大鼠椎骨骨小梁面积明显小于其他3组(t=2.22,2.41,3.45,P<0.05),而胫骨骨小梁面积仅卵巢切除+尼尔雌醇组明显大于卵巢切除组(t=2.45,P<0.05).结论:SD大鼠卵巢切除3个月后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伊班膦酸钠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量的丢失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与尼尔雌醇作用相当.

    作者:姚吉龙;王洪复;黄敏丽;金慰芳;高建军;魏道林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骨骼肌纤维类型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推拿手法对老龄大鼠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医经穴推拿对增龄性骨骼肌纤维的作用,分析不同手法处方之间的作用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8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完成.清洁级SD大鼠51只,体质量202~650 g,其中6月龄14只;18月龄37只.①实验分组:14只6月龄大鼠为青年对照组;按自然增龄方法造模18月龄的37只老年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老年对照组(n=13)、非经穴推拿组(n=12)和经穴推拿组(n=12).②实验方法:经穴推拿组采用阳明经穴为主进行推拿治疗,非经穴推拿组采用软组织推拿治疗,每次治疗10 min,3次/周,共6周;老年对照组和青年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③实验评估:实验周期结束后,分离出大鼠肱二头肌,应用ATP酶染色法,采用pH 10.4、pH 4.5两种不同溶液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结果:①纳入SD大鼠51只,其中非经穴推拿组大鼠死亡2只,老年对照组、经穴推拿组大鼠各死亡1只,老年对照组大鼠1只生瘤未进入统计.死亡原因均为月龄过大引起,后47只进入结果分析.②pH 10.4和pH 4.5染色环境下,经穴推拿组和非经穴推拿组肌肉纤维情况均好于老年对照组,在肌肉纤维界限和直径方面更加接近于青年对照组;而且,经穴推拿组较非经穴推拿组Ⅱ型肌肉纤维比例要高,且更接近于青年对照组.结论:经穴推拿治疗可以提高Ⅱ型骨骼肌纤维的体积和比例.

    作者:张宏;严隽陶;徐俊;王志超;李棣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压迫解除后的骨骼肌再生能力

    目的:探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的肌纤维病理改变及再生能力.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4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20周龄新西兰白兔102只,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80 mm Hg压迫3 d组、120 mm Hg压迫3 d组、80 mm Hg压迫14 d组、120 mm Hg压迫14 d组,24只/组.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按其对应的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建立骨筋膜间隔压力模型,采用充气式血压计袖带于每只兔的右小腿给予间断、重复性的压迫,2次/d,2 h/次,中间休息30min.③实验评估:压迫试验结束后1,7,14,28 d,选取比目鱼肌损伤重区域制作标本,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肌纤维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结果:10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骼肌组织病理学变化:80 mm Hg压迫3 d组、120 mm Hg压迫3 d组解除压迫后1 d,骨骼肌局灶坏死,基底膜完整;解除压迫后7 d大量肌卫星细胞增殖,可见肌管融合;解除压迫后14 d骨骼肌恢复较完全,仅少量纤维化;至解除压迫后28 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80 mm Hg压迫14 d组、120 mm Hg压迫14 d组解除压迫后1 d,大面积肌纤维坏死与间质纤维化,基底膜大部分崩解,可见肌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7 d于残存基底膜附近可见片灶状卫星细胞增殖;解除压迫后14 d肌卫星细胞已停止大量增殖;解除压迫后28 d仍可见大面积纤维化,且面积已趋稳定.②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程度:正常对照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为(1.0±0.5)%.压迫试验结束后1 d,120 mm Hg压迫3 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80 mm Hg压迫3 d组(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7,14 d,两组基本相似,至28 d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压迫试验结束后各时间点120 mm Hg压迫14 d组骨骼肌细胞坏死纤维化面积均明显高于80 mm Hg压迫14 d组(P<0.05).③骨骼肌内压力情况:骨骼肌内压的变化与血压计压力呈正比,血压计压力为80,120 mm Hg时,骨骼肌内压分别为(45.5±1.0),(68.3±2.1)mm Hg.结论:当压迫时间较短、损伤较轻、基底膜完整时,比目鱼肌可完全恢复;当压迫时间较长、损伤较重、基底膜崩解时,比目鱼肌恢复较差.提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比目鱼肌损伤后,其恢复与压力强度和压迫时间有关.

    作者:马童;白跃宏;俞红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脊髓和神经根型颈椎病

    背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一直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是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引起继发性退变和由此产生新的症状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的:观察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实验.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3-12/2005-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脊髓型颈椎病9例,颈椎椎间盘突出8例.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是一种复合结构型的人工颈椎间盘,由两个钛合金终板外壳与中间承受载荷的以聚亚安酯为基质的聚合体内核相接合而构成.方法: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植入治疗.全部进行了单节段置换.手术节段C3-4 2例,C4-5 5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1,3,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动力位片,了解假体的稳定性.神经功能采用日本JOA评分标准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力位片了解假体有无移位,周围有无骨桥.②JOA评分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①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5分提高到15分,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改善率为75%.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均获得门诊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射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②无伤口感染病例.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 mm,没有明显的症状,其余未见假体磨损、下沉及骨桥形成等和其他排异反应等.生物相容性良好,能进行常规CT及MRI检查.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用于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

    作者:马维虎;徐荣明;黄雷;孙韶华;应江炜;胡勇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端脑发育中不同浓度骨形态发生蛋白4对同源域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确定在端脑发育中同源域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的表达是否受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调节,探讨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控制端脑腹侧胆碱能神经元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细胞培养室、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Wistar大白鼠18只,雌性12只,体质量(220±10)g,雄性6只,体质量(250±10)g,按常规方法将雌雄大鼠合笼交配.②实验过程:采用胚胎16 d大鼠端脑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为对照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20和4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为实验组).③实验评估:细胞培养4 d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含量是否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浓度变化而变化(β-肌动蛋白作为内参对照标准);同时对2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和对照组实施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重染色,以观察胆碱能神经元标志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是否表达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结果:①端脑细胞原代培养3,4 d时,各组细胞均聚集成团贴壁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团较大,突起粗而长,相互连接成网.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多数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复合表达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③10 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上调端脑胆碱能前体细胞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40 μg/L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下调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结论:在端脑培养体系中胆碱能前体细胞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 mRNA水平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4可能与胰岛素基因增强子蛋白1共同作用控制端脑腹侧胆碱能神经元的发生.

    作者:周莉;陈瑶;李娜;赵慧;李树蕾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经皮穿刺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断骨折

    背景:张力带缝合固定对髌骨骨折应用较多,由其改良而来的双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应用也比较广泛,但其传统手术切口较长,瘢痕形成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及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微创经皮穿刺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病例回顾分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2-09/2004-06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闭合性髌骨横行骨折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18~69岁,平均36岁.纳入标准:①经X射线确诊.②依据骨折线的形状为横形或横斜行骨折.所有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手术方案:所有患者于伤后1周内实施手术,推挤分离的髌骨骨折块复位后以大号的艾力氏钳于两极钳夹固定,于髌骨上下两端各做两个小切口,将两克氏针子小切口处钻入髌骨,并自切口穿入钢丝将其贴髌骨穿绕于克氏针的上下两端,拧紧钢丝,折弯钢针,剪除钢丝及钢针多余部分,缝合.②术后评估:按照三级愈合法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4年参照胥少汀等制定的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定办法随访患者恢复情况(疼痛情况、膝关节活动范围及膝关节面骨折复位),同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结果:2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27例,占93%(27/29),乙级愈合2例,占7%(2/27),经换药及全身抗感染治疗,终愈合良好.②患者恢复情况:疼痛缓解情况:评价标准参照胥少汀等制定的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定标准,26例为优,3例为良;膝关节活动范围:优27例;良2例;髌骨关节面骨折复位:优26例;良3例.③并发症:29例病患全部骨性愈合,未出现感染、钢丝脱落、钢针脱出等近期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术区美观等特点,并能允许膝关节早期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赵斌修;王坤正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物形态影响的术中观察

    目的:观察牵引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的生物学效应.方法:①44例住院患者,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1992/2006收治.男29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39.6±1.2)岁,病程0.5~144个月,平均(39.6±26.9)个月.根据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CT、MRI检查有腰椎间盘突出等,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②手术中打开椎管后,直接测量牵引前突出物高度;再固定胸部和踝部,对抗牵引15 min,牵引物质量40 kg,测量牵引中的突出物高度;后,放松牵引5 min后测量牵引后的突出物高度.结果:4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41例患者牵引后突出物高度有不同程度的回缩,其余3例无变化.牵引前突出物平均高度高于牵引中和放松牵引后[(6.44±1.99),(4.04±1.60),(5.18±1.48)mm,P<0.001,0.01];牵引中突出物平均高度小于牵引后(P<0.01).结论:牵引力确实能使大部分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物部分回纳,但难以维持.经过反复牵引,突出物便交替回纳和再突出,终形状有所改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临床症状可以减轻或消除.对于神经根周围有粘连的患者,牵引可能无效.

    作者:王钢锐;舒旭;王黎明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枸杞多糖的干预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对皮肤胶原代谢和自由基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抗皮肤衰老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5在广东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昆明小鼠60只,月龄2个月,体质量16~24 g,雌雄各半.②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抗衰老模型组,每组20只.③实验干预:模型组每日用D-半乳糖溶液皮下注射制造衰老模型,用量和时间为80 mg/(kg·d)7 d,120 mg/(kg·d)14 d,140 mg/(kg·d)14 d,180 mg/(kg·d)7 d.正常对照组每日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抗衰老模型组在注射D-半乳糖期间以枸杞多糖灌胃,剂量为20 mg/(kg·d),正常对照组和衰老组则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之灌胃.④实验评估:42 d后切取小鼠颈背部皮肤,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结果:56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4只死亡).①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模型组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老组和抗衰老组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衰老组与衰老组比较,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枸杞多糖改善皮肤老化的作用与提高小鼠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羟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影响胶原代谢有关.

    作者:梁杰;张陈威;李建赤;罗少军;郝新光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兔膝关节软骨表面形态在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后的变化

    目的:观察正常软骨表面的形态结构以及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运动训练对关节软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09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10~12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8只,雌雄各半,体质量(3.5±0.2)kg.②实验分组:将动物分为对照组2只,训练组6只,其中训练1,2,3周各2只.③实验干预:训练组兔在电刺激笼中进行训练,训练量为20 s刺激1次,刺激时间为0.2~0.5 s,动物受刺激后沿刺激笼跑跳数步并转弯.训练120 min/d,每组训练60 min后休息20 min,训练6 d/周,星期日休息,分别训练1,2,3周.对照组不放在电刺激笼中,也不进行训练.④实验评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训练前后兔股骨和胫骨髁软骨表面形态结构的变化;MIAS99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浅坑(pits)的直径和面积.结果: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兔膝关节软骨的表面形态结构:正常软骨表面低倍镜下显示为均匀排列的浅坑,在高倍镜下呈现一种均匀多孔状结构.②运动训练后软骨表面结构的变化:训练后浅坑形态不规则,边缘粗糙,胶原纤维增粗,孔隙不均匀增大.结论:软骨表面正常的形态结构是浅坑,短时非周期大强度训练,未引起纤维断裂和碎屑,说明不会损伤软骨表面形态结构.

    作者:戴国钢;刘波;罗小兵;彭雪梅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体外实验观察小分子干扰RNA对胶质瘤U25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形成,而RNA干扰技术可高效特异地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实验针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化学合成小分子干扰RNA,观察其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体外干扰效应.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2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类U25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由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朱景德教授惠赠.非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绿色荧光标记的FAM negative control siRNA(上海吉玛公司).②实验方法:选择基因序列号为NM0033761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cDNA序列上的3个位点设计3条不同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并应用BLAST技术排除其他同源基因.采用脂质体法转染U251细胞,以200 hmol/L进行转染,以转染非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作为阴性对照组,以未加入小分子干扰RNA作为空白对照组.48 h后RT-PCR筛选佳小分子干扰RNA,将抑制率高的小分子干扰RNA再分别按50,100,200,300 nmol/L进行转染.③实验评估: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RT-PCR法半定量检测浓度梯度下小分子干扰RNA对U251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抑制效果.结果:①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镜下可见胞质内的绿色荧光,同一视野下细胞核呈蓝染,转染效率达95%以上.②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序列的小分子干扰RNA以200 nmol/L转染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调,以小分子干扰RNA1转染组为明显(P<0.01),抑制率大于70%,选为佳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U251细胞转染50,100,200,300 nmol/L的小分子干扰RNA1 48 h后,随着转染浓度的升高,小分子干扰RNA1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各浓度转染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可下调16%~73%.结论: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靶基因、化学修饰合成的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在体外可有效抑制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作者:王佳佳;胡锦;董万利;金由辛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课题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葛根素在体外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促进骨生长,实验将进一步验证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评价其对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药物活性筛选室进行.①实验材料:葛根素(Puerarin)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雌酚酮购自浙江仙居制药厂.大鼠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实验分5组:雌酚酮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药,只加等量细胞悬液和培养基)、0.01,0.1,1μmol/L葛根素组.由新生24 hSD大鼠颅盖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调整成骨活细胞密度为0.9×107L-1,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组12个复孔,分别于第1,3,5天每组取3孔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③实验评估:分别于第1,3,5天采用四唑盐法测定吸光度,计算平均增殖率,采用硝基苯基质动力学法测定各组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1μmol/L葛根素干预组与雌酚酮阳性对照组第3,5天细胞增殖速度均加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经1μmol/L葛根素处理的第1,3,5天,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经0.1μmol/L葛根素处理第3,5天,细胞内、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P<0.01).经0.01μmol/L葛根素处理后第5天,细胞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葛根素对骨形成的作用:①通过影响碱磷酸酶活性,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②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效应.

    作者:王久亮;郑忠志;李灵芝;张永亮;龚海英 刊期: 2007年第36期

  •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

    背景:既往评价手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效果时,往往只注重于评估症状、体征的改善,而忽视患者生活质量所得到的改善.目的:评估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设计:对比观察,量表评估,1年追踪随访.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象:选择2001-07/2003-1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209侧下肢),男89例,女80例;平均年龄(56±13)岁;平均病程(11±3)年.均对治疗方案和评估项目知情同意.方法:依据逆流涉及的范围及是否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别施行3种术式:浅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46例56侧肢体;交通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交通静脉结扎术,73例87侧肢体;深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交通静脉结扎术+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50例66侧肢体.于手术前1周和手术后1年,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疼痛、体能、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4个方面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答案由轻至严重5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分,20题评分之和是总得分,设定100分为理想的生活质量.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的性别差异:患者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有明显提高(P<0.05).术前男女性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相近(P>0.05),手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5).②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与术式关系:浅静脉术式组、交通静脉术式组、深静脉术式组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前深静脉组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明显低于浅静脉术式组和交通静脉术式组(P<0.05).结论:合理的术式可以提高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无性别差异.

    作者:张岚;张柏根;张纪蔚 刊期: 2007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