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振兰;张海东
目的: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11/2006-12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亲属活体肾移植患者18例,均知情同意.受体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供体年龄24~74岁,17例有血缘关系,另一例为妻子供肾.均行经腰开放手术取肾,左侧供肾15例,右侧供肾3例.术后受体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激素三联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结果:①所有供体在术后10 d左右出院,均无严重并发症且肾功能正常.②16例受体均在术后1~3 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因供肾迷走血管损伤在术后5 d左右血肌酐下降到200μmol/L,1个月左右稳定在160μmol/L.1例他克莫司仅服0.5~0.75 mg/d,于术后5个月出现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2个月出现环孢素A急性肾毒性(血药浓度谷值为343μg/L).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术较为安全,排斥反应少,结果满意.免疫抑制剂宜采用低剂量方案.
作者:谢庆祥;韩聪祥;李金雨;林吓聪;赵力;黄宏伟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脂多糖诱导的海马内慢性炎症CA3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因子的影响,为雷公藤甲素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7/1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①雷公藤甲素组:海马内注射脂多糖10μL制备海马慢性炎症模型后,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20μg/kg,1次/d.②单纯脂多糖组:制备海马慢性炎症模型.③生理盐水组:海马注射10μL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取术后7 d,14 d两个时间点(n=5),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海马CA3区注射部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环氧化酶2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变化.结果: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单纯脂多糖组可以引起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胞体变大,突起粗大;神经元环氧化酶2表达增加,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浆;神经元核因子κB免疫阳性产物表达增加,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内.②雷公藤甲素可下调脂多糖诱导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环氧化酶2及核因子κB的表达,同时逆转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抑制海马炎症反应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环氧化酶2、核因子κB的表达发挥其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小红;简晓红;代玉桥;邓小华;罗学港;雷德亮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采用大鼠原代肝细胞四氯化碳化学性损伤模型,结合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的体外药理模型,对传统中草药叶下珠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初步分离,追踪叶下珠保肝护肝的活性单体成分.方法:实验于2006-05/12在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开发及评价重点研究实验室完成.①制备新生大鼠原代肝细胞四氯化碳损伤的药理模型.②叶下珠提取物的制备:采用水、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对叶下珠活性成分进行回流提取.③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应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分步洗脱法,即体积分数为0.1~0.9的乙醇洗脱.④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通过保护率及增生指数,观察回流提取物、各萃取物及AB-8大孔树脂各洗脱部位对大鼠四氯化碳损伤原代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①正丁醇萃取物对大鼠四氯化碳损伤原代肝细胞的保护率及其增生指数高于阳性对照槲皮素及其他各萃取物(P<0.05~0.01).②正丁醇萃取物中,体积分数为0.1,0.3,0.5的乙醇洗脱部分对大鼠四氯化碳损伤原代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但体积分数为0.1的乙醇洗脱部分保护作用强,显著高于阳性对照槲皮素及其他各处理组(P<0.01),体积分数为0.1乙醇洗脱部分在剂量为200 g/L时,保护率为64.43%,增生指数达到2.952.结论:叶下珠保肝护肝的有效部位为正丁醇萃取物中AB-8大孔吸附树脂体积分数为0.1的乙醇洗脱部分.但叶下珠中保肝的有效单体成分还没有确定,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作者:范适;左家哺;易诚;彭国平;杨华;石国荣;饶力群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移植后的急性排斥是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了解肾小管泌氢功能能否早期反映移植物的功能情况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肾移植患者术后肾小管泌氢功能,并进行监测,探讨其在移植物急慢性排斥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2000-05/2005-06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连续实施肾脏移植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21~58岁,平均35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全部为尸肾移植.供受者均血型相同、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其中1例为第2次移植.所有患者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流变化诊断患者排斥反应,16例患者未发生排斥反应为稳定组,10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为排斥组,排斥组根据排斥情况分为排斥前期、排斥期及恢复期.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起每周1次,连续10周分别以化学清洁玻璃瓶留取晨起中段尿测定尿可滴定酸、NH4+和净酸水平评估肾小管泌氢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尿可滴定酸、NH4+和净酸水平.结果:纳入患者2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排斥反应组排斥前期患者肾小管泌氢功能各检测值显示泌氢功能开始建立,并趋向正常,排斥期患者肾小管泌氢功能检测值均显示明显下降,与排斥前期及稳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患者排斥反应治疗后监测的结果显示泌氢功能恢复较快.肾小管泌氢功能总体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总体恢复的不均衡性,大部分病例恢复时间从1~10周不等,平均恢复期限约6周,2例10周内未恢复,4例严重排斥者中3例治疗后泌氢功能恢复缓慢.结论:肾小管泌氢功能可弥补血清肌酐不能良好反映肾小管功能的不足,能在连续观察中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特别是对抗排斥治疗的效果判断和预后评估中作为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刘少鸽;李香铁;郝俊文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Crohn病症状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等有关,诊断多困难.因该病病因不甚清楚,尚缺乏根治性治疗.国内外报道Crohn病患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面亦有所不同.目的:探讨中国与美国Crohn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的不同.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对象: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5/2004期间住院的Crohn病患者85例和美国佛罗里达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 Florida,CCF)1985/2004Crohn病患者68例的病例资料.Crohn病的诊断依据WHO标准,根据患者内镜或X射线平片表现及病理特征做出诊断.方法:比较两医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肠外表现,病变部位,病变特征,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组间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Crohn病发病年龄、家族史、肠外表现、病变部位、病变特征、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①一般情况及肠外表现:解放军总医院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1.74:1,CCF为男:女=1:1.43.CCF患者家族史阳性率和肠外表现发生率分别为7%,34%,均高于解放军总医院(1%,14%,χ2=4.631 2,8.315 0,P<0.05).②病变部位与病理特征:解放军总陕院患者病变部位累及回肠末端(69%)较多,无一例累及肛周,病变以溃疡(66%)多见,溃疡、肠腔梗阻发生率分别为66%和14%,高于CCF患者(25%和4%,χ2=25.309 2,4.024 6,P<0.05).CCF患者累及结肠及直肠较多,肛周瘘管或直肠阴道瘘(51%)较多,肛周病变、腹腔内瘘发生率分别为51%和9%,显著高于解放军总医院(0和6%,χ2=38.429 0,0.148 2,P<0.05).③治疗:解放军总医院治疗药物以SASP(54%),5-ASA(19%)及甲硝唑(21%)为主,CCF患者以激素(60%),硫唑嘌呤(34%),infliximab(46%)为主.CCF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率明显高于301医院(96%,49%,χ2=36,1459,P<0.01).结论:301医院与CCF的Crohn病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手段有明显差异,临床特征的不同是两者在治疗方法上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庆森;李莉;罗成华;杨云生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葛根总黄酮与运动的关系少见报道,且大多涉及临床领域.建立运动动物模型,观察补充葛根总黄酮对运动大鼠运动能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影响,为葛根总黄酮用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12完成.①实验方法及分组:选用SD雄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即安静对照组、耐力训练组和训练+葛根总黄酮组.安静对照组安静饲养;耐力圳练组和训练+葛根总黄酮组于动物跑台上先进行5周的适应性训练,然后进行2周大强度耐力训练.②实验评估:第8周第1 d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氧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训练+葛根总黄酮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耐力训练组(P<0.05~0.01),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耐力训练组(P<0.01).②训练+葛根总黄酮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结构均比耐力训练组完整,损伤程度比耐力训练组轻.③训练+葛根总黄酮组大鼠的运动力竭时间显著长于耐力训练组(P<0.05).结论:葛根总黄酮能改善运动对心肌组织细胞造成的损伤,对心肌组织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延长大鼠跑台运动至力竭的时间.
作者:王效良;黄显忠;王新军;张婧;熊正英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通过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验证微创介入性超声技术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3-04/2006-11在解放军八一医院应用介入性超声技术诊治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患者6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体位,局部麻醉后,彩超引导佳穿刺径路,用18G穿刺针或自动活检针对病灶进行细胞组织学穿刺活检.通过介入性超声下的影像学变化,对各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作出评估诊断及治疗.结果:6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超声引导下肝活检28例,穿刺成功率100%,其中排异反应16例.②彩色超声引导下诊断及介入治疗47例,其中腹腔出血3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4例,肝门部及膈下脓肿抽吸引流5例,胆漏置管引流4例,胸腹水置管引流5例,抽吸胸腹水26例.③误诊肝动脉血栓1例.④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症状均有不同改善,无复发.结论:介入性超声对正确诊断及治疗肝移植术后胸腹腔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穆红艳;司芩;宫俐俐;仝威;王轩;李增才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部修复,但远端蒂血管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描述,临床应用还比较困难.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和旋转点下移的解剖学基础.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及吻合.②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③头静脉浅深交通支.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来源:该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穿皮支6~11支,外径(0.7±0.3)mm;掌浅支穿皮支2~6支,外径(0.5±0.3)mm;桡骨茎突返支穿皮支一二支,外径(0.8±0.1)mm;鼻烟壶穿皮支一二支,外径(0 6±0.2)mm.在距桡骨茎突上80~15.0 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起始外径(1.1±0.2)mm.骨膜支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皮支外径(0.8±0.2)mm.②在前臂的下1/3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的营养血管分布:前述穿皮支发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动脉皮支为蒂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作者:庄颜峰;张发惠;张国栋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期通过基因线索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完成.①实验分组: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对照组,每组20只.②实验干预:手术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改变90 min后,去除结扎线,再灌注60 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对照组仅穿线不结扎,余同手术组.③取缺血区心肌,提取Total 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测序,登录Genbank寻找同源性基因.结果:共获得124个阳性结果,56个为高表达基因,68个为低表达基因,其中发现5个新的cDNA片段.其中能量代谢、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占所有差异表达基因的39.25%,15.89%,15.89%,并且主要变化为下调.结论: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筛选差异基因的方法.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基因变化涉及多种功能的基因,以能量代谢、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下调明显.
作者:刘艳伟;刘水平;于文发;王兰辉;陈玉川;成建定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小肠部分切除大鼠术后一氧化氮代谢途径干预对大鼠术后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寻找解决术后胰岛素抵抗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1/2006-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96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L-精氨酸处理组,L-精氨酸+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每组24只.实验干预:建立大鼠小肠部分切除模型,各干预组分别尾静脉注射1 mg/kg L-硝基-精氨酸甲酯、100 mg/kg L-精氨酸处理、0.5 mg/kg L-硝基-精氨酸甲酯+50 mg/kg L-精氨酸处理进行一氧化氮代谢途径干预.正常对照组只注射1 mL生理盐水.实验评估:①给药后2,8,12,24,48 h取血,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及血糖检测.②给药后24 h,48 h,1周后采用胰岛素敏感性实验计算每公斤代谢体质量每分钟代谢葡萄糖的量.结果:9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一氧化氮含量: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各时间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L-精氨酸处理组各时间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精氨酸+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②空腹血糖:给药后8,12,24,48 h 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给药后8,12,24,48 h L-精氨酸处理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L-精氨酸+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③稳态情况下每千克代谢体质量每分钟代谢葡萄糖的量: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L-精氨酸处理组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精氨酸+L-硝基-精氨酸甲酯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结论:小肠部分切除大鼠术后一氧化氮代谢途径在葡萄糖转运和胰岛素活性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是解决术后胰岛素抵抗的一种方法.
作者:杜锡林;包国强;赖大年;何显力;王化宁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诱因,并观察术后血液净化干预所发挥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1996-12/2006-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明确诊断为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患者193例,其中接受尸肾移植192例,活体肾移植1例,均知情同意.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除5例因术前安置腹膜透析管继续采用腹膜透析外,其余均选择血液透析治疗,其中35例穿插接受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血液透析滤过,8例血浆置换2~5次.终止透析的标准为每日尿量>1 500 mL,血肌酐<300μmol/L.分析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原因,观察接受透析治疗后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9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因:急性肾小管坏死89例(46.1%),术后早期低血压42例(21.8%),排斥反应37例(19.2%),动静脉吻合口狭窄9例(4.7%),尿路梗阻8例(4.1%),动脉过长扭曲5例(2.6%),环孢素A肾毒性2例(1.0%),髂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1例(0.5%).②术后肾功能转归: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者145例(75.1%);术后3个月血肌酐135~300μmol/L 29例(15.3%);>300μmol/L 15例(7.8%);因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2例(1%),肺部重症感染死亡2例(1%).③术后接受血液透析次数:术后接受血液透析189例,透析1~5次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0例(13.8%);6~10次41例(28.3%);11~20次82例(56.6%);21~25次2例(1.4%);>25次44例,仅1例恢复正常(0.7%),其余43例患者带肾存活.结论:急性肾小管坏死、术后早期低血压和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确定以血液净化为主的方案后,绝大多数移植肾功能可以恢复.
作者:陈锦;李黔生;叶锦;靳风烁;蒋小娟;朱恋;祝清清;肖乾燕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肾移植术后糖尿病已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存活率的一项严重并发症.总结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其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58例,均知情同意.实验分组:①预防组(n=15):移植术前处于术前免疫功能高危状态.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10~12μg/L.②治疗组(n=25):移植术后出现耐激素性排斥反应,需要抗体治疗.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10~15μg/L.③转换组(n=18):移植术后出现高血脂、顽固性高血压、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传统药物疗效欠佳,需将环孢霉素A转为他克莫司.他克莫司起始剂量为8~10 μg/L.进行随访观察,分析3组患者服用他克莫司1年内出现的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结果:5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8例患者中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08%,服用他克莫司后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平均时间为52 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为15.5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44.44%,6.12%,P=0.001).②丙型肝炎的发病率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防组及治疗组移植术后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转换组(20%,16%,0%,P<0.05).③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与他克莫司的剂量是导致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性比非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高出8.3倍,他克莫司浓度每增加1μg/L,患者出现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性将增加12%.结论:肾移植术后服用他克莫司的患者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孙雯;张磊;唐雅望;杜林栋;田野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通过观察富碘中药海藻对碘缺乏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Fas,FasL,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富碘中药过量对甲状腺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3/09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干预:选用健康鼠龄4周的Wistar大鼠150只.取120只喂低碘饲料建立缺碘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单纯高碘组喂含碘2 000μg/L的双蒸水;模型组喂等体积双蒸水;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分别灌胃海藻生药量13.5 g/(kg·d)和40.5 g/(kg·d).以其余3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每日灌服等体积双蒸水.②实验评估:分别在给药0,7,28 d后取材.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确定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Fas,FasL,bcl-2表达.结果:大鼠1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凋亡细胞数:给药后7 d,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低于单纯高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后28 d,正常对照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低于其他4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常规剂量海藻组高于单纯高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Fas,FasL,Bcl-2蛋白表达:给药7 d后,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Fas蛋白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高碘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FasL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海藻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28 d后,单纯高碘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Fas蛋白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高碘组、常规剂量海藻组和3倍剂量海藻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富碘中药海藻给药28 d可造成碘缺乏大鼠甲状腺细胞损伤,Fas,FasL,bcl-2可能参与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辛彩虹;高天舒;杨文学;李红梅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后,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神经肽Y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生成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9/2006-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选用Wistar大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个时相组,每组10只.②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 d,采用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7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 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 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 d神经开始再生,180 d趋于正常.②术后7,14 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 d达高峰,随后逐渐降低;术后30 d出现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术后180 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趋于正常;术后120,180 d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过程中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内的神经.自体移植再生脾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量早期开始升高,移植脾组织先出现血管再生,后出现神经再生.
作者:郭光金;张坤;蒋登金;左艳芳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心脏超声构型的分型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07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完成.选择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Ganau标准)将患者分为:①正常构型组:左室质量指数及相对室壁厚度均在正常范围.②向心性重构组:左室质量指数正常,但相对室壁厚度增加.③向心性肥厚组:左室质量指数与相对室壁厚度均增加.④离心性肥厚组:左室质量指数增加但相对室壁厚度正常.另选择50名年龄相当的健康查体者做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停用降压药2周,所有受检者实验前1 d禁用烟、酒、茶及咖啡,禁食12 h,于清晨采静脉血10 mL,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结果:152名研究对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的肾上腺素水平、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正常构型组(P分别<0.01),而且向心性重构组>正常构型组,向心性肥厚组>向心性重构组,离心性肥厚组>向心性肥厚组(P<0.05或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升高促进了左室构型的发展.
作者:杜振兰;张海东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分析α防御素3前体蛋白对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为进一步研究人类α防御素3的杀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9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刘建华实验室完成.将α防御素3前体的编码基因克隆到载体pDEST17中,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DE3细胞,通过体外诱导及亲和纯化的方法获得α防御素3前体蛋白.根据在不同蛋白浓度下生存下来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所占的比例以及导致50%,90%和99%细菌死亡(LD50,LD90和LD99)时人α防御素3前体蛋白浓度来判断前体蛋白的杀菌作用.结果:①在1 L培养基培养条件下,可获得纯化后α防御素3前体蛋白12 mg,复性效率为15%~20%.②蛋白浓度为5,10,15和30 mg/L时,克雷伯菌仔活率分别为50%,33%,10%和4%.蛋白浓度为10,20,30和45 mg/L时,大肠杆菌存活率分别为50%,10%,5%和1%.③克雷伯菌50%和99%致死率的蛋白质浓度为5和35 mg/L.大肠杆菌50%和99%致死率的蛋白质浓度为10 mg/L和45 mg/L.结论:重组纯化的人α防御素3前体蛋白具有有效杀灭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的作用.
作者:周立强;辜臻晟;张毅;刘建华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 观察经国产肌部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术后的心电图演变,并探讨演变与置入封阻器的关系.方法 患者男,20岁,体质量50 kg,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增大,室间隔肌部缺损,缺损口直径8 mm,术前心电图示左前分支阻滞.选择φ12 mm长7 mm国产(先健科技)肌部封堵器,经操纵杆在X线透视下推送至左心室.术后行心电监护7 d,并每天记录心电图;青霉素360万U/d,共3 d;地塞米松10 mg/d,共5 d;口服阿斯匹林100 mg/d,维持6个月;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 术后1周内心电图出现了一系列动态演变,包括结性心动过速,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经密切观察和地塞米松治疗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三尖瓣无返流.结论 国产肌部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术后1周内心电图出现了一系列动态演变,其中选择封堵器大小为关键.
作者:程应樟;吴清华;程晓曙;徐劲松;李菊香;胡建新;吴延庆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以往的研究表明,ADp14ARF转染p53阳性的肿瘤细胞系,可以发现明显的细胞增殖受阻现象.而转染p53阴性的肿瘤细胞系,尽管也可见肿瘤细胞增殖受阻,但在程度上明显轻于前者.同时转染p14ARF和p53两种基因,既增强p53表达又加强p53积累,能否更易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双质粒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并观察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生长的抑制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5-01/2006-10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公共实验平台完成.人骨肉瘤MG-63细胞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教研室细胞室提供.含p53全长基因序列的质粒pIRES-p53和pIRES载体均购自武汉晶赛生物公司.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从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系L02细胞中扩增出的p14cDNA(0.5kb)亚克隆至pIRES载体中,通过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pIRES-p14ARF-p53.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入骨肉瘤MG-63细胞中,并筛选出阳性克隆,将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G-63细胞),空载体对照组(稳定转染pIRES-neo细胞),p14ARF-p53组(稳定转染pIRES-p14ARF-p53细胞).①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前后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②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olt对稳定转染后的瘤细胞p53、p14ARF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半定量检测.③采用噻唑蓝比色法与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骨肉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②瘤细胞p53、p14ARF蛋白的表达.③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出双质粒表达载体pIRES-p14ARF-p53.①骨肉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后的瘤细胞多停滞于G1期.②蛋白表达检测结果: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证实p14ARF、p53基因在靶细胞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有独立表达.③细胞生长情况:转染MG-63后24,48,72,96 h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43%、69.37%、66.19%、75.26%,与空载体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野生型p53和p14ARF可协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瘤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进;杨述华;邹利军;邵增务;廖翔 刊期: 2007年第38期
背景:在胰岛移植过程中,胰岛细胞的数量和胰岛细胞的活性是非常重要的.胰岛细胞移植中玲缺血时间和组织相容性是关系胰岛细胞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目的:观察冷缺血时间及血液相容性不同对于胰岛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影响.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材料:采用脑死亡自愿捐赠者的器官(已知血型和HLA配型),在其他器官切取后或同时进行胰腺的获取;血型相同、HLA配型相符的血液;HLA配型高致敏(错配3个以上位点)或群体反应性抗体>50%或淋巴毒阳性受者的血液;分离纯化后的胰岛细胞悬浊液,经过70μm的筛网滤过后,保留直径大于70μm的胰岛细胞,配置成浓度1.20×105L-1左右活性胰岛细胞悬浊液.方法: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经过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后,参照文献进行肝、肾、胰腺联合及分别切取.用于切取的时间:胰腺肾脏的联合切取、肝脏胰腺肾脏的联合切取方法平均需时15 min,肝脏、胰腺、肾脏的单独切取平均需时20 min,用于胰岛分离的胰腺12份,冷缺血时间2.5~8 h.冷却血时间在5 h以内的9份,温缺血时间0~3 min,消化的时间15±2.4 min.采用胶原霉P进行消化分离胰岛细胞,双硫腙、丫腚橙染色测定不同的冷缺血时间条件下活性胰岛细胞活性,分析体外胰岛细胞和血液与供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和胰岛细胞存活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胰岛细胞活性率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结果:肝、肾、胰腺联合切取及各器官的单独切取顺利,在玲却血5 h以内胰岛细胞活性率都在80%以上,用于胰岛细胞移植的胰腺和其他器官的切取不会影响胰岛细胞的活性;人类胰岛暴露于未经抗凝的人类血中,胰岛将诱发一个迅速的血细胞消耗;进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HLA错配组和HLA匹配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细胞都发生明显的消耗;加入肝素后血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反应明显减轻.HLA匹配组和HLA错配组胰岛细胞体外培养24 h活性胰岛细胞数量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冷缺血时间<5 h的情况下获取的胰腺可以用于临床胰岛细胞的移植;血液相容性好能够明显提高胰岛细胞移植的成功率.
作者:高宏君;梁泰生;杨欢;罗向东;吴佩钟;谭臻;梁芳芳 刊期: 2007年第38期
目的:观察早期限饲(出雏后两周隔天饲喂)对肉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产生的长期影响,并通过与后期限饲(屠宰前两周隔天饲喂)比较,观察不同阶段限饲对肉鸡血清、肝脏、胸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主要于2005-04/12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取1日龄健康快三黄商品肉鸡100羽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羽,早期限饲组40羽.饲养至50日龄,从对照组随机选取20羽作为后期限饲组.实验处理:①早期限饲组,1~14日龄进行隔日限饲,以后自由采食.②后期限饲组,1~49日龄自由采食,50~63日龄进行隔日限饲.③对照组,全程自由采食.实验评估:记录每周体质量,检测14日龄对照组、早期限饲组,63日龄对照组、早期限饲组和后期限饲组血清、肝脏、胸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100羽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4日龄早期限饲组肉鸡血清、肝脏、胸肌和腓肠肌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②63日龄时早期限饲组血清丙二醛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后期限饲组血清丙二醛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丙二醛浓度、胸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腓肠肌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后期限饲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早期限饲组(P<0.05).后期限饲组肝脏丙二醛浓度显著低于早期限饲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早期限饲组(P<0.05).结论:早期及后期限饲均能增强63日龄肉鸡体内整体水平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早期限饲对肉鸡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的即时影响表现不明显,但其影响可以持续到后期.
作者:庄君英;夏东;杨晓静;许雪萍;倪迎冬;李晓;赵茹茜 刊期: 2007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