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锋;杨帆;屠惠敏;李晓红
目的:探讨腰椎MSCT检查中隐性脊柱裂漏诊的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行MSCT腰椎扫描的病例,找出隐性脊柱裂的病例并行图像后处理形成A、B两组诊断图像,A组为常规横断面图像,B组为横断面、冠状面MIP及VRT的组合图像,3位诊断医师在提示前与提示后两次观察两组图像并给出诊断报告,统计各组脊柱裂的漏诊情况.结果:300例患者中,发现隐性脊柱裂58例,漏诊率A组高于B组,第一次高于第二次.结论:隐性脊柱裂在腰椎MSCT检查中常被忽略,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避免漏诊,并进一步分型.
作者:高洁冰;章作铨;韩铭钧;秦培鑫;李坤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影响计算机X线摄影(CR)图像质量的因素及优化图像质量的方法.方法:分析2000例不同部位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的技术参数、伪影、IP板使用方式及后处理方法,并与计算机X线摄影的图像质量标准作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各相关因素.结果:2000例中甲级片1720张,乙级片182张,丙级片98张.乙级与丙级片共280张,其中因摄影技术不当所致141张,伪影引起65张,后处理不当74张.结论: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设置参数及采取各种针对措施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陈文辉;胡军武;肖明;黄文华;夏黎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主诉:腹部肿物两年余.患者自诉于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一肿物(肿物大小描述不清),无发热、腹痛及腹胀,食欲可,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
作者:刘海凌;欧陕兴;钱民;林伟光;郭元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超声造影剂以及相关成像技术的开发,使超声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超声造影不仅使肝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并能根据不同肝肿瘤病灶的血供及微循环不同,通过观察造影剂在肝内的行踪及其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定性诊断.
作者:郭凡;黄道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侵犯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搜集资料完整且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侵犯9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该病主要发生于脊柱、股骨及骨盆,多侵犯单骨.9例中8例为单骨发病、1例为多发,9例中8例为B细胞源性,1例为T细胞源性.X线及CT表现为溶骨型3例,浸润型5例,硬化型1例.病变在T1 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9例均合并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骨破坏范围广泛,但骨皮质破坏的范围相对小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轻,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结论: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定位,在术前准备及术后疗效判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作者:许尚文;陈自谦;钱根年;李天然;赵春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瘘管造影在复杂性多分支窦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复杂性多分支瘘管患者进行CT瘘管造影检查,对图像进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MPR/CPR)及三维表面重建(3D-SSD)处理.结果:CT瘘管造影及其后处理影像清晰显示了复杂多分支瘘管系统.2例复杂性多分支瘘管患者经CT瘘管造影分别发现为邻近骶髂关节的病变和盆腔内畸胎瘤所致,另有1例显示了复杂性多分支瘘管病变累及骶尾椎,对比剂进入骶管.CT瘘管造影所见与手术一致.结论:CT瘘管造影有利于复杂性多分支瘘管系统的显示及术前准备.
作者:徐向阳;熊枝繁;赵志辉;黄德珍;刘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16岁.发现双侧阴囊空虚16年,无不适症状,生命征稳定.既往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侧隐睾,左侧睾丸缺如,于1995年拟行右侧睾丸下移术,但未成功.专科体检:双侧阴囊空虚;右侧腹股沟可触及3 cm×2 cm×2 cm包块,质地稍软,无压痛,不能还纳腹腔,左侧腹股沟未扪及包块;阴茎包皮稍长,可上翻.
作者:关键;胡道予;黄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病理特点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且CT检查已有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254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4例中:①淋巴结转移123例(48.42%),胸膜转移81例(31.88%),肺内转移55例(21.65%),胸壁转移14例(5.51%);②直接侵犯:纵隔51例(20.69%),胸壁21例(8.22%),心包心脏9例(3.54%).CT诊断肺内、胸壁转移和纵膈、胸壁、心包心脏直接侵犯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均较高,而诊断淋巴结、胸膜转移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多见的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CT可以综合评价原发性肺癌的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锡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并对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进行探讨.方法:对53例患者的55个肺部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栓,用COOK公司18G、21G活检针或活检枪进行病灶穿刺,穿刺后行细胞学,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55个病灶穿刺成功率100%,阳性率94%,敏感率94%,并发症发生率5%.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廖明俊;聂永军;念丁芳;周军;李文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病例报道患者,男,31岁.反复背部疼痛不适6月余入院.查体剑突下轻压痛,肝区扣痛.腹部CT示肝尾叶巨大椭圆形肿块,病灶呈外生性生长,大小为8.5 cm×4.0 cm,与肝脏、胃窦、胰头部分分界不清.平扫CT值34 HU,三期增强扫描,强化从边缘向中心发展,考虑为肝尾叶血管瘤(图1、2).
作者:罗道首;欧陕兴;郭元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GCA)的CT和MRI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SGCA的CT和MRI表现.7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SGCA均位于室间孔附近,突向脑室,形态不规则.CT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周边可见高密度钙化结节,MRI平扫示肿瘤信号不均匀,T1 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 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可见多发室管膜下结节,1例见皮层下钙化结节.结论:SGCA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CT和MRI可明确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辜虎臣;杨宏伟;王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高达25%~60%[1].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江涛;谢晓东;王朝华;阎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胸背部疼痛2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1周.体检:颌下、颈部、腋窝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胸椎活动受限,胸骨角平面以下胸腹部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侧腱反射减弱.
作者:彭琨;李剑英;冯艳林;沈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及磷频谱(31P-MRS)评价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影像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LSM和1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RI及31P-MRS检查.结果:6例LSM患者大腿后组肌群和内侧肌群T1 WI及T2 WI上均表现为多发小斑点状高信号,T2 WI抑脂后信号减低;LSM组PCr(磷酸肌酸)、PCr/ATP(三磷酸腺苷)和磷酸化能力(P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二磷酸腺苷(ADP)、Pi(无机磷)、Pi/ATP、Pi/PC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6395).结论:MRI联合31P-MRS检查有利于LSM的诊断、鉴别诊断.
作者:左敏静;肖新兰;尹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全程显示双下肢动脉、静脉的方法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15例临床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肘静脉注射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后,采用CT密度跟踪技术对双下肢进行全程动、静脉期扫描,然后利用CT工作站进行多模式血管成像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动脉成像清晰,静脉成像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双下肢动、静脉正常2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多个动脉分支闭塞8例;双侧股深动脉血管瘤1例;动、静脉瘘2例;小腿深静脉曲张1例;小隐静脉血栓1例.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动、静脉成像可靠性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是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
作者:肖格林;黄正林;余水全;李水连;刘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造影(CG)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诊断价值.方法:由临床筛选阴茎化学假体试验(ICI)阳性、高度怀疑静脉性ED的92例ED患者,年龄22~63岁,病程5个月~16年,对其进行阴茎海绵体造影,对比观察造影结果.结果:16例造影结果正常,考虑为心因性ED.而静脉漏性ED的X线表现分为4型:Ⅰ型:浅层静脉系显影9例(9.8%),包括阴部外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和髂外静脉显影;Ⅱ型:中层静脉系显影38例(41.3%),包括尿道海绵体、阴茎头、前列腺丛、膀胱下静脉、髂内静脉及阴茎背深静脉显影;Ⅲ型:深层静脉系显影10例(10.9%),包括阴茎深静脉、阴部内静脉显影;Ⅳ型:混合性静脉系显影19例(20.7%),为第Ⅰ、Ⅱ、Ⅲ型同时或其中两组显影.结论:CG是诊断静脉性ED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静脉漏的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樊龙昌;刘继红;王涛;李忠远;何俊文;张滋洋;李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利用慢性缺血动物模型探讨CT灌注负荷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42号鼠随机分6组SD大鼠的双侧椎动脉和右侧颈总动脉,实验组结扎分别在术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每组7只)行CT灌注检查.每只大鼠行两次灌注检查:静息状态和负荷状态(吸入8%的CO2 10min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侧大脑半球(右/左)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的相对比值rCBF、rCB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两侧大脑半球灌注对称,静息状态下实验组rCBF、rCBV在血管结扎后均有明显下降,但很快即恢复正常水平(7天之后);而负荷状态下,rCBF、rCBV下降到7天时达到低,之后逐渐恢复,在21天时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负荷状态下rCBF、rCBV明显低于静息状态,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相对于静息状态CT灌注,负荷试验显示了更严重的脑血液动力学损害.且两种状态下损害的时间过程不一致.提示负荷试验可更敏感地反应慢性脑缺血的状态.
作者:李明利;金征宇;张晓波;刘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颅内囊肿性病变是一大类以囊肿为特征的良性疾病,多与发育异常有关.随着影像学设备的普及,这类囊肿的发现率愈来愈高,常需与肿瘤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1,2],其诊断与鉴别已成为重要的临床课题.
作者:全冠民;袁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病例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穿刺活检1例)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55岁,平均23.4岁.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
作者:张华;李健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病因、X线征象及其在本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75例经多导睡眠检测(PSG)确诊的OSAHS儿童患者,应用仰卧位X线咽腔侧位及张口位造影片检查,观察及测量腺样体形态、厚度,扁桃体大小,咽腔宽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单纯腺样体肥大14例(18.67%);单纯扁桃体肥大5例(6.7%);两者均大56例(74.7%);合并副鼻窦炎4例(5.3%).腺样体呈双弧形突出34例(45.3%);单弧形突出36例(48%).厚度大26 mm,小11.5 mm,平均17.67 mm.A/N:大0.94,小0.50,其中≤0.60的5例,0.60~0.70的22例,0.71~0.80的29例,>0.80的19例,平均值0.74.扁桃体肥大,大37 mm×18 mm,平均值24.88 mm×13.50 mm.口咽腔横径:宽17 mm,窄1.5 mm,平均值7 mm.单纯扁桃体肥大与单纯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肥大合并单纯腺样体肥大的AHI、鼾声指数、低SaO2(%)、平均Sa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肥大合并单纯腺样体肥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HI轻、中、重度各组间扁桃体各级分布较均匀,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腺样体各级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扁桃体、腺样体均达到Ⅲ、Ⅳ的AHI轻度组为23.0%,中度为58.3%重度为75.6%,轻度与重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OSAHS的的主要原因为腺样体、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与OSAHS之间有相关性,扁桃体作用不明显,同时存在可产生相加效应.X线在本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作者:徐建军;王启光;陶永君;杨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