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辜虎臣;杨宏伟;王刚

关键词:室管膜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GCA)的CT和MRI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SGCA的CT和MRI表现.7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SGCA均位于室间孔附近,突向脑室,形态不规则.CT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周边可见高密度钙化结节,MRI平扫示肿瘤信号不均匀,T1 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 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可见多发室管膜下结节,1例见皮层下钙化结节.结论:SGCA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CT和MRI可明确对该病的诊断.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胸段椎管硬膜外白血病浸润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12岁.胸背部疼痛2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1周.体检:颌下、颈部、腋窝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胸椎活动受限,胸骨角平面以下胸腹部皮肤感觉减退,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下肢肌力Ⅳ级,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侧腱反射减弱.

    作者:彭琨;李剑英;冯艳林;沈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静脉增强肾皮质期MSCTU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的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增强肾皮质期尿路成像(MSCTU)对非结石尿路梗阻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MSCT平扫结石阴性的梗阻性肾积水患者行肾脏三期扫描即肾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扫描,将肾皮质期原始图像数据重建后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3D重组图像再做出诊断,将诊断结果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肾皮质期MSCTU图像结合轴面图像诊断输尿管结核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18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1例,原发性输尿管癌15例,邻近部位恶性肿瘤侵犯输尿管7例,输尿管炎症5例(其中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输尿管息肉),梗阻性膀胱6例,结石排出后尿路扩张2例,肾输尿管重复畸形合并输尿管囊肿1例,血管压迫1例.均显示梗阻的部位,病变的形态、大小及尿路扩张情况.诊断敏感度100%,诊断符合率97.2%.结论:静脉增强肾皮质期MSCTU图像结合轴面图像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疾病能准确定位和定性.

    作者:罗敏;胡道予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尾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病例报道患者,男,31岁.反复背部疼痛不适6月余入院.查体剑突下轻压痛,肝区扣痛.腹部CT示肝尾叶巨大椭圆形肿块,病灶呈外生性生长,大小为8.5 cm×4.0 cm,与肝脏、胃窦、胰头部分分界不清.平扫CT值34 HU,三期增强扫描,强化从边缘向中心发展,考虑为肝尾叶血管瘤(图1、2).

    作者:罗道首;欧陕兴;郭元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及其影像学比较

    超声造影剂以及相关成像技术的开发,使超声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超声造影不仅使肝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并能根据不同肝肿瘤病灶的血供及微循环不同,通过观察造影剂在肝内的行踪及其分布情况,对其进行定性诊断.

    作者:郭凡;黄道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6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智能触发阈值的合理选择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颈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60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检查.3组监测阈值分别为80 HU、100 HU、120 HU,监测点选在主动脉弓降部,比较3组双侧颈总动脉、颈静脉胸廓入口处(A点),入口处与分叉处之中点处(B点),颈总动脉分叉处(C点)以及颈静脉孔处(D点)的动静脉强化CT值.结果:在3种监测阈值下,各点的颈动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287.75~316.70,B点338.35~359.30,C点334.70~357.65,D点316.55~320.40,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点的颈静脉强化CT值分别是:A点68.10~104.15,B点100.60~169.60,C点120.10~216.70,D点176.10~247.30,而B、C、D点颈静脉强化CT值显示,监测阈值越低,静脉强化CT值越小.监测阈值为80 HU时的静脉强化显影明显低于100、120 HU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16层螺旋CT而言,以主动脉弓降部为监测点,监测阈值为80 HU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颈动脉CTA图象.

    作者:缪熙音;周建军;陈刚;刘豪;陆海峰;曾良斌;顾君英;张晓骅;曾蒙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癌的磁共振表现及分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按照1998年FIGO修订分期原则将所有病例分期,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列联表的x2检验及配对资料的x2检验.结果:子宫内膜癌的癌灶在T2 WI上表现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信号不均匀且高于肌层,并有不均匀强化.本组显示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准确率为87%(20/23),对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6.9%(10/13).结论: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及侵犯范围,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毕国力;王关顺;包颜明;田伟;戴敏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5例淋巴管瘤CT征象及文献复习

    病例资料 2004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经手术(穿刺活检1例)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55岁,平均23.4岁.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仅行CT平扫).

    作者:张华;李健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GCA)的CT和MRI表现,评价CT和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SGCA的CT和MRI表现.7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SGCA均位于室间孔附近,突向脑室,形态不规则.CT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周边可见高密度钙化结节,MRI平扫示肿瘤信号不均匀,T1 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 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可见多发室管膜下结节,1例见皮层下钙化结节.结论:SGCA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CT和MRI可明确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辜虎臣;杨宏伟;王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MRI及31P-MRS在脂质沉积性肌病中的诊断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及磷频谱(31P-MRS)评价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影像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例LSM和1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MRI及31P-MRS检查.结果:6例LSM患者大腿后组肌群和内侧肌群T1 WI及T2 WI上均表现为多发小斑点状高信号,T2 WI抑脂后信号减低;LSM组PCr(磷酸肌酸)、PCr/ATP(三磷酸腺苷)和磷酸化能力(P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二磷酸腺苷(ADP)、Pi(无机磷)、Pi/ATP、Pi/PC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H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6395).结论:MRI联合31P-MRS检查有利于LSM的诊断、鉴别诊断.

    作者:左敏静;肖新兰;尹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T诊断卵巢交界性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49岁.主诉:腹部肿物两年余.患者自诉于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腹部出现一肿物(肿物大小描述不清),无发热、腹痛及腹胀,食欲可,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

    作者:刘海凌;欧陕兴;钱民;林伟光;郭元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婴儿畸胎瘤样Wilms瘤一例

    病例资料患儿,女,40天,生后20余天无诱因出现腹胀,体温:37.2℃,脉搏130次/分,体重3.5kg,消瘦,发育可,反应好,神志清.皮肤色正常,弹性较差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发育良好,呼吸略快40次/分,肺正常,心脏无杂音.

    作者:单建伟;刘松竹;孔繁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MSCT小肠造影在小肠梗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小肠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临床及常规X线平片诊断为小肠梗阻患者,造影前口服1200 ml 2.5%等渗甘露醇溶液,静脉肌注20mg山莨菪碱注射液,20min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2次重建后在GE ADW4.0图形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容积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合横断面图像,分析小肠梗阻的MSCTE表现,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0例均一次屏气完成扫描,小肠充盈良好,MSCTE成像可清楚显示小肠梗阻位置、肿瘤、肠粘连、Crohn病、及系膜、血管等情况.结论:MSCTE对小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很高临床价值.

    作者:贺锋;杨帆;屠惠敏;李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高达25%~60%[1].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江涛;谢晓东;王朝华;阎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X线诊断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病因、X线征象及其在本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75例经多导睡眠检测(PSG)确诊的OSAHS儿童患者,应用仰卧位X线咽腔侧位及张口位造影片检查,观察及测量腺样体形态、厚度,扁桃体大小,咽腔宽度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单纯腺样体肥大14例(18.67%);单纯扁桃体肥大5例(6.7%);两者均大56例(74.7%);合并副鼻窦炎4例(5.3%).腺样体呈双弧形突出34例(45.3%);单弧形突出36例(48%).厚度大26 mm,小11.5 mm,平均17.67 mm.A/N:大0.94,小0.50,其中≤0.60的5例,0.60~0.70的22例,0.71~0.80的29例,>0.80的19例,平均值0.74.扁桃体肥大,大37 mm×18 mm,平均值24.88 mm×13.50 mm.口咽腔横径:宽17 mm,窄1.5 mm,平均值7 mm.单纯扁桃体肥大与单纯腺样体肥大及扁桃体肥大合并单纯腺样体肥大的AHI、鼾声指数、低SaO2(%)、平均Sa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腺样体肥大与扁桃体肥大合并单纯腺样体肥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HI轻、中、重度各组间扁桃体各级分布较均匀,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腺样体各级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扁桃体、腺样体均达到Ⅲ、Ⅳ的AHI轻度组为23.0%,中度为58.3%重度为75.6%,轻度与重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OSAHS的的主要原因为腺样体、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与OSAHS之间有相关性,扁桃体作用不明显,同时存在可产生相加效应.X线在本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作者:徐建军;王启光;陶永君;杨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附53例报告)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并对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进行探讨.方法:对53例患者的55个肺部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栓,用COOK公司18G、21G活检针或活检枪进行病灶穿刺,穿刺后行细胞学,并对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55个病灶穿刺成功率100%,阳性率94%,敏感率94%,并发症发生率5%.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

    作者:廖明俊;聂永军;念丁芳;周军;李文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征象的CT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病理特点和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且CT检查已有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的254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254例中:①淋巴结转移123例(48.42%),胸膜转移81例(31.88%),肺内转移55例(21.65%),胸壁转移14例(5.51%);②直接侵犯:纵隔51例(20.69%),胸壁21例(8.22%),心包心脏9例(3.54%).CT诊断肺内、胸壁转移和纵膈、胸壁、心包心脏直接侵犯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均较高,而诊断淋巴结、胸膜转移特异度、诊断符合率较低.结论:原发性肺癌胸内转移多见的为淋巴结转移,其次为胸膜转移和肺内转移.CT可以综合评价原发性肺癌的胸内转移及直接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吴锡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单侧Madelung畸形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22岁,右侧腕关节疼痛及畸形10余年,否认外伤史及家族遗传史,查体见右侧腕关节掌屈及尺偏畸形.背尺侧明显突出,腕关节背伸及旋转功能受限.

    作者:王建军;李佑志;郑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阴茎海绵体造影在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中的应用附92例报道

    目的:探讨阴茎海绵体造影(CG)对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诊断价值.方法:由临床筛选阴茎化学假体试验(ICI)阳性、高度怀疑静脉性ED的92例ED患者,年龄22~63岁,病程5个月~16年,对其进行阴茎海绵体造影,对比观察造影结果.结果:16例造影结果正常,考虑为心因性ED.而静脉漏性ED的X线表现分为4型:Ⅰ型:浅层静脉系显影9例(9.8%),包括阴部外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和髂外静脉显影;Ⅱ型:中层静脉系显影38例(41.3%),包括尿道海绵体、阴茎头、前列腺丛、膀胱下静脉、髂内静脉及阴茎背深静脉显影;Ⅲ型:深层静脉系显影10例(10.9%),包括阴茎深静脉、阴部内静脉显影;Ⅳ型:混合性静脉系显影19例(20.7%),为第Ⅰ、Ⅱ、Ⅲ型同时或其中两组显影.结论:CG是诊断静脉性ED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静脉漏的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樊龙昌;刘继红;王涛;李忠远;何俊文;张滋洋;李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应用后处理技术减少腰椎CT检查隐性脊柱裂的漏诊

    目的:探讨腰椎MSCT检查中隐性脊柱裂漏诊的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行MSCT腰椎扫描的病例,找出隐性脊柱裂的病例并行图像后处理形成A、B两组诊断图像,A组为常规横断面图像,B组为横断面、冠状面MIP及VRT的组合图像,3位诊断医师在提示前与提示后两次观察两组图像并给出诊断报告,统计各组脊柱裂的漏诊情况.结果:300例患者中,发现隐性脊柱裂58例,漏诊率A组高于B组,第一次高于第二次.结论:隐性脊柱裂在腰椎MSCT检查中常被忽略,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有效避免漏诊,并进一步分型.

    作者:高洁冰;章作铨;韩铭钧;秦培鑫;李坤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优相位窗的探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不同心率下优成像相位窗.方法:对112例病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数据分别按R-R间期10%、20%、30%、40%、50%、60%、70%、80%及90%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对后处理图像按5级评分,记录扫描期间心率,112例患者心率<60次/min者为Ⅰ组,60~69次/min为Ⅱ组,70~79次/min为Ⅲ组,≥80次/min为Ⅳ组,绘制不同心率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随时相位变化的线图,分析观察不同心率组的各时相冠状动脉评分趋势.结果:Ⅰ、Ⅱ、Ⅲ组80%相位图像质量优,Ⅳ组RCA优的相位窗为50%相位,LMA、LAD、LCX优的相位窗为40%,Pearson相关分析在R-R 40%相位,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不同心率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各相位的图像质量有差别,高心率下,可用40%、50%相位的图像来用于诊断.

    作者:赵红;刘斌;吴兴旺;余永强;沈云;廖静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