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赫;郭向阳;黄宇光;罗爱伦;叶铁虎;任洪智
我们已观察到转染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基因对培养肝细胞DNA合成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但是转染HGF基因对肝细胞是否具有直接的细胞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利用培养的人肝细胞株QZG,观察转染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染毒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勇;周峻;窦科峰;陈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拟建立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分离纯化卵圆细胞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给SD大鼠喂饲2-乙酰氨基芴(2-AAF),剂量分别为5、10、15、20mg/kg,连续给药6d,第7天行三分之二肝切除术,术后继续给药1周,并于术后每隔3d取肝组织行常规组织学观察、细胞增殖试验及免疫组化染色.经免疫磁珠标记C-kit阳性细胞以纯化卵圆细胞,再经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0、15、20mg/kg三种剂量2-AAF均可成功建立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卵圆细胞增殖于第8天较明显,至第11天达高峰,第14天有所减少.卵圆细胞胞核BrdU染色阳性,卵圆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OV6、肝细胞标记白蛋白、胆管细胞标记CK19、甲胎蛋白以及连接蛋白43,同时还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C-kit.实验表明,2-AAF剂量为10~20mg/kg时可获得较理想的大鼠卵圆细胞增殖模型,增生的卵圆细胞为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前体细胞.
作者:俞红;秦爱兰;周霞秋;张韦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血管内皮不仅仅是血管的屏障层,而且可以通过产生和释放各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功能,维持正常血管功能和血液供应状态.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与循环血液接触,易于受到血液中活性物质的影响,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引起多种血管性疾病.本文简要介绍氧化应激、氧化型胆固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等多种因素与内皮细胞损伤的相互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并对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的药物研究现状作简单综述.
作者:杜冠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解胎肝干细胞是否具有向神经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本研究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雄性胎鼠肝组织中干细胞抗原-1(stem cell antigen, Sca-1)阳性细胞,尾静脉注射Sca-1+细胞(2.0×103个/小鼠)到经致死剂量(10.0Gy)放射线照射的10~12周C57BL/6J雌性小鼠.免疫组化和FISH双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移植2、4、6月后受体雌鼠脑组织内存在大量Y染色体阳性细胞,约占脑组织总细胞为4.5%±0.5%,分布包括:侧脑室脉络膜丛、脑室室管膜、大脑白质灰质、小脑等.这些Y染色体阳性细胞表达神经组织细胞特异标志,如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i protein, NeuN)、神经纤维细丝蛋白M(neurofilament-160Ka,NF-M)、微管蛋白Ⅲ(tubulin Ⅲ,TuJ-1)、或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等,其中Y染色体和NeuN均阳性的细胞为1.2%±0.3%、Y染色体和GFAP均阳性的细胞为1.0%±0.2%.这说明胎肝Sca-1+细胞能迁移进入脑组织,并且分化成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作者:刘革修;张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生血管提供血液,抗肿瘤血管形成是一种新的抗肿瘤策略.本文对妇科肿瘤领域中有关肿瘤微血管密度的检测及其预后价值、肿瘤组织血管形成活性分子的检测、血清血管形成分子的检测、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尝试及其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谭先杰;潘凌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探讨鼠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胚胎皮层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模型,连续培养6周,应用NSE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
作者:马晓晶;陆晓红;金玉玲;王明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采用G-CSF动员的骨髓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共有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接受了G-CSF动员的骨髓以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回顾性分析植入情况、植入速度及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 L-1的中位时间为13.2d(8~18),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为22.2d(10~108).8例获得异体植入的患者中3例发生Ⅰ-Ⅱ度皮肤急性GVHD,发生5例慢性GVHD.至随访截止,中位随访775d(210~1429),所有10例患者均无病存活(DFS).因此我们认为G-CSF动员的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可获得快速、持久植入,而不增加急性和慢性GVHD的发生率.
作者:黄晓军;陈育红;许兰平;张耀臣;刘代红;郭乃榄;陆道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寻找佳的自普通10%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的方法,取我院2000年手术切除的10%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食管癌标本10例,分别以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蛋白酶K消化氯化钠盐析法和不同pH值下加热提取法提取其DNA,然后进行电泳和PCR扩增分析.结果显示,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蛋白酶K消化氯化钠盐析法所得DNA产量和质量均高于不同pH值下加热提取法.从而认为蛋白酶K消化氯化钠盐析法简便快捷,不用接触有毒的化学药品,是理想的DNA提纯方法.
作者:田子强;刘俊峰;张少为;李保庆;王福顺;曹富民;张月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应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技术,观察催产素(oxytocin,OT)对大鼠左背侧海马CA1神经元自发和诱发电活动的作用以及酚妥拉明对OT作用的影响.侧脑室注射1,10和100ng/5μL OT分别使海马CA1内60%(9/15)、73.3%(11/15)和75%(9/12)的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降低;不同剂量OT也可抑制神经元对电刺激坐骨神经产生的诱发放电且剂量依赖关系明显.侧脑室预先注射催产素受体拮抗剂[d(CH2)5-OVT](200ng/2.5μL)能阻断OT(10ng/5μL)对CA1神经元自发和诱发放电的抑制作用.酚妥拉明(10ng/2.5μL)可明显减弱OT(10ng/5μL)的作用.结果表明OT对海马CA1神经元自发和诱发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是通过OT受体介导的,也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作者:陈静芳;胡祁生;王勇;邹祖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微波辐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有研究表明2 450MHz微波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为探讨短促但持续多天的微波辐照对机体的损伤机制,我们分别选用了频率2 450、900、450和45MHz,功率密度100mW/cm2的微波,每日3次,每次1.5s,连续照射小鼠90d,观察了这些条件下微波辐照对小鼠脑内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丙二醛(MDA)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
作者:侯燕芝;陈瑞;陈安宇;于培兰;史小苓;孙林;王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应用MTT法、DNA条带分析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比较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1和COX-2)非选择性抑制剂消炎痛和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对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株(RGM-1)的作用,并用Northern blot印迹法分析脂多糖(LPS)作用于RGM-1后,COX-1和COX-2的不同变化.结果发现消炎痛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可诱导RGM-1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而NS-398对RGM-1则无明显作用.若预先用LPS作用于细胞后,消炎痛对细胞的作用明显减轻,而NS-398的作用无明显变化.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LPS作用于细胞后,RGM-1细胞COX-2 mRNA的水平明显增加.放射免疫分析(RIA)证实LPS的作用可提高细胞PG的水平.提示,COX-1和COX-2在维持胃黏膜细胞的完整性中可能起不同的作用.
作者:李莲;李铁;张志文;郑先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改进户尘螨过敏原提取方法,在采用Cocas液、裂解液及Trizol法提取纯种户尘螨螨体蛋白后,用二喹啉甲酸(BCA)检测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双向电泳比较上述蛋白提取方法的效果.结果显示,在蛋白质回收率方面,裂解液优于Trizol法优于Cocas液.经过双向电泳,Cocas液提取的蛋白仅仅有少量低分子量的蛋白点;用裂解液提取的蛋白可见明显增多低分子量的蛋白点,但无中分子量的蛋白点;Trizol法提取的蛋白可见中分子量的蛋白点如174~178ku和133.0ku的蛋白质.另外,纯种户尘螨螨体经Trizol液提取后进行双向电泳,在考染和银染时均出现5个高丰度的特殊蛋白点,一个为酸性中分子量蛋白,位置孤立的;另有4个位置彼此非常接近的中性蛋白点.比较后结论为使用Cocas液提取的尘螨蛋白质浓度低,蛋白点少.使用裂解液提取的尘螨蛋白质浓度虽然较高,但是没有中分子量的蛋白点,不能全面反映尘螨的过敏原.使用Trizol法提取的蛋白质浓度中等,有中分子量蛋白点,反映的蛋白点更加全面.纯种户尘螨螨体经Trizol液提取后进行双向电泳,在考染和银染时出现的特征性蛋白点,作为一种双向电泳的指纹图谱,在鉴定此种纯种户尘螨螨体时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孙劲旅;张宏誉;应万涛;王京兰;钱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文探讨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uccinic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 SSADH)缺陷病各尿液标志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特征.收集SSADH患儿的尿液标本,经去尿素、加内标(正十七酸)、除蛋白、真空干燥处理,残余物进行三甲基硅烷化衍生后进样行GC-MS法分析.尿液中可检测到明显的4-羟基丁酸、2,4-二羟基丁酸、3,4-二羟基丁酸和4,5-二羟基己酸信号.在TIC图上,其绝对保留时间(相对保留时间)分别是6.32min(0.434), 7.80min(0.536), 7.94min(0.546), 8.80min,8.90min(0.605,0.612).在质谱图上,其特征离子(m/z,TMS) 分别是M-15(233,2),M-15(321,3), M-15(321,3),M-15(349,3). GC-MS法分离鉴定尿液代谢成分,可作为诊断该病的一种可靠手段.
作者:宋元宗;柳国胜;张霆;王自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探索小鼠胚胎干细胞(ES)在体外培养及向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含有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ES培养基中扩增,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胚胎体的形成、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的筛选、Nestin阳性细胞的体外扩增及撤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后观察向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的分化.结果表明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含有LIF的特定培养基中能够稳定传代并保持不分化状态,经过无血清培养基的筛选和培养,在Sonic Hedgehog(SHH) 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8,FGF8)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能定向分化成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这种方法有望为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病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充足的细胞来源.
作者:刘平;邹春林;关云谦;刘焯霖;陈彪;张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常见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主要致残、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缺乏早期的诊断方法及有效治疗.我们应用Neurometer 感觉神经测量仪对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功能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以期能早期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作者:杨光燃;袁申元;李红兵;付汉菁;杜燕芳;胡虹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观察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为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提供药敏依据.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14株大肠埃希菌,对其中29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了ESBLs检验,检出产ESBLs菌81株,检出率为27.2%;81株产ESBLs菌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外,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对其他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对检测出的大肠埃希菌均应进行ESBLs检测,产ESBLs细菌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好.
作者:刘学东;胡必杰;高晓东;倪才妹;谢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有了严格的临床设计并实施后,会得到许多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如何运用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医学信息就是医学统计学的任务了,统计学是描述、归纳、探索数据分布规律、解释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也是研究人员合理地、灵活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 充分提取试验信息, 深入揭示研究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手段.
作者:韩少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肿瘤血管形成是非常活跃的领域,新进展层出不穷.本文仅就近几年血管形成机理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主要进展包括: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表达及其调节通路上新的分子机理;调节VEGF/VEGFR通路的新分子机理;内皮细胞表面其他分子活化与血管形成;细胞代谢产物及一些细胞因子、黏附分子通过非常规途径影响内皮细胞迁移;非甾醇类抗炎药物、磺胺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老药也在血管形成中扮演新角色;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也在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
作者:刘玉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血液动力学主要是应用流体力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血液流动、血管生理和病理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血液动力学因素对血管重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当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跨膜蛋白、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等将力学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再经过效应分子将转导信号终作用于相应的血管,从而参与血管形态和功能的重构过程.本文旨在简述血液在流动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生成等的影响.
作者:王桂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TNF-α对肺泡巨噬细胞(AM)清道夫受体(SR)、CD14表达的影响,探讨TNF-α在内毒素血症时AM由早期防御性(清除、灭活内毒素)向后期效应性(释放大量的致炎与抗炎因子)转变中的作用.分离培养小鼠AM,以不同剂量TNF-α(0,0.001,0.01,0.1,1,10,100μg/L)刺激细胞16h或以100μg/L TNF-α刺激细胞不同时间(0,2,4,6,8,12,16,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方法观察SR、CD14表达变化.结果显示,以低至0.1μg/L TNF-α刺激16h或100μg/L TNF-α刺激6h以上就能显著增强CD14并抑制SR蛋白的表达,实验同时显示,CD14mRNA、SRmRNA表达也显著增强,SRmRNA表达变化与SR蛋白表达趋势不一致.研究结果提示,TNF-α能通过增强CD14蛋白表达并抑制SR蛋白表达而在内毒素血症时小鼠AM由免疫防御型向炎症效应型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健;单佑安;秦文利;蒋建新;刘大维;朱佩芳;周继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