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总管-空肠吻合口巨大胆结石一例

宋强;于洲涛

关键词:胆总管, 肠吻合口, 胆囊摘除术, 右上腹痛, 病例资料, 患者, 大便, 查体
摘要: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一年半前曾在外院行胆囊摘除术,近半年右上腹痛,大便稀月余到我院就诊.查体:T 36.5℃,P 78次/分,R 19次/分 ,BP 13.3/9.31kPa.
放射学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例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我院收治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文泽;易长虹;杜新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灰质异位伴单腔脑室CT诊断二例

    脑灰质异位症发病率不高,现将本院2例脑灰质异位伴单腔脑室畸形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兴;杜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乳腺癌X线毛刺征的病理学基础探讨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毛刺征形态学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具毛刺征的乳腺癌X线和病理学表现.所有病例均具备完整的X线摄片和病理切片资料.结果:X线上乳腺癌肿块具备长毛刺征6例,短毛刺征30例,星状影15例.病理学上,肿块毛刺成分均匀者23例,不均匀13例;而星状影则为5例、10例;肿块周边胶原纤维活性按低到中度和高度划分,长毛刺征为6例、0例,短毛刺组征为24例、6例,星状影为12例、3例;肿块周边呈浸润扩散改变,长毛刺征3例(50%),短毛刺征27例(90%),星状影12例(80%).毛刺内伴钙化12例,均在癌浸润扩散基础上发生.结论:乳腺癌肿块边缘,癌浸润扩散是X线上毛刺征形成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毛刺内伴钙化是乳腺癌重要的恶性X线征象.

    作者:贾浥苹;魏兵;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介入血栓清除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

    目的:探讨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2002年43例髂股静脉血栓,在临时性/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的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n=30)和健侧股静脉(n=13)为入路行ATD血栓消融术.对形成血栓的基础病变及血管器质性狭窄者再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靶血管开通管径≥50%靶血管管径,即认为血管即时开通.结果:43例行ATD血栓消融术,33例血管即时开通成功,占76.7%(33/43),43例进行了必要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综合介入辅助治疗,38例行血栓药物溶解术、26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19例行血栓抽吸术和32例行支架植入术.随访观察1~12个月,平均6个月,5例术后1~4个月患肢肿胀复发,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性溶栓治疗后症状缓解.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ATD是一微创、安全、快速、有效、可重复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方法,为介入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

    作者:陈国平;顾建平;楼文胜;陈亮;苏浩波;何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二例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比较少见,继我院2例经手术证实后,又发现2例,经螺旋CT强化扫描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裕;房俊飞;李兆廷;吕晓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儿童鼻腔及鼻咽脑膨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提出儿童鼻腔及鼻咽脑膨出的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并分析近年4例表现鼻腔或鼻咽肿块的儿童先天性脑膨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具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额筛脑膨出3例,患侧流清涕及鼻塞、鼻腔肿块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筛板部分缺如,颅内容物通过该骨缺损向鼻腔延伸.经蝶窦脑膜脑膨出1例,垂体下丘脑功能紊乱及鼻咽部后鼻孔肿块是其重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蝶骨部分缺如,颅内容物通过该缺损向鼻咽部延伸.结论:表现为鼻腔和鼻咽部肿块的脑膨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在显示疝囊内容物与颅内结构的关系优于CT.

    作者:李玉华;朱锦勇;薛建平;朱礼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舌骨上区颈部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颈部的筋膜间隙是由不同的固有筋膜分隔而成,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虽然文献对筋膜间隙的论述纷纭,但明确间隙的划分和病变所在间隙的定位对判断病变的来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颈部间隙的划分目前采用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除内脏间隙外共有10个间隙,浅表间隙的病变一般只需要临床或超声检查,对部位深在的病变,CT和MRI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作者:徐坚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血吸虫病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脑血吸虫病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28例患者均同时行CT、MRI检查(平扫+增强),分析该病的影像学征象并结合9例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7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22例呈水肿伴不规则结节,增强后呈结节状、斑片状及融合成簇状强化;CT发现54个病灶,MRI发现75个病灶.结论:脑血吸虫病在CT及MRI增强扫描中都具有特异性表现,MRI信号更接近其病理改变;两种检查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MRI明显优于CT.

    作者:雷红卫;郑国勤;鄢龙;熊浩;王远梅;王晓彬;杨中平;李琼;卢木发;赵永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先天性无痛症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5岁,发现双踝关节肿胀、变形来院就诊.曾于2002年上半年左胫骨上端骨折,无痛感,尚能行走;有烫伤史,亦无疼痛反应.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

    作者:郑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特点.方法:搜集我院1998年~2002年49例经MRI和MRA检查并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脑干梗死病例,其中2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中脑梗死11例,桥脑梗死32例,延髓梗死6例.病灶直径以6~15mm为主,病灶形态主要因为不规则斑片状.病灶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MRA检查异常发现主要为椎动脉、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纡曲扩张.结论:脑干梗死主要因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病灶部位可提示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有彬;张丹彤;康江河;林清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贲门失弛缓症合并膈上食管巨大憩室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吞咽困难30余年,精神紧张时加重.半年来饭后平卧引起呛咳和严重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约38cm处右前壁见一直径3.5cm的巨大憩室,食管粘膜粗糙,贲门呈持续收缩状,食管内有大量液体.

    作者:韩新巍;马波;李永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灌注的研究

    目的:利用单层动态CT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灌注与未行肝移植且无肝脏病变者进行比较.方法:对30例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动态单层 CT扫描,对照组为20例无肝脏病变者.单层动态CT扫描选取肝门(包括肝、门静脉、主动脉和脾)的层面.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40ml,注射流率3ml/s,注入对比剂后,每间隔1s扫描一层,共扫描35层.通过每一层面选定的ROI测量CT值,绘制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肝动脉和门静脉的灌注值.同时对12例围手术期后(2~3个月)、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也进行了动态单层CT扫描.结果: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及对照组肝动脉灌注分别为0.27和0.16ml/min(P<0.05);门静脉灌注分别为1.31和1.13ml/min(P>0.05);全肝灌注分别为1.68和1.28ml/min(P<0.05);平均肝动脉灌注指数为0.19和0.13(P<0.05);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后(2~3个月)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分别为0.16(P<0.05)和1.21ml/min(P<0.05);全肝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别为1.20ml/min(P>0.05)及0.13(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内肝动脉灌注和全肝灌注、肝动脉灌注指数明显增加,但门静脉灌注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后肝动脉灌注无显著变化,而门静脉灌注增加.

    作者:沈文;尹建忠;陈光;王鹏辉;邵立军;郭文梅;祁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鼻泪管阻塞支架介入治疗研究与进展

    鼻泪管阻塞(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NDO)是常见眼科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溢泪,女性多见.治疗初主要采用泪囊鼻腔造口术(dacryocystrorhinostomy),其疗效在90%左右,但有一定损伤性,且并发症较多.后来有人采用单纯探针疏通术(single probing)与聚硅酮管插入法(silicone tube intubation)等,前者失败率高,疗效较差,后者开口较窄、易引起泪囊炎复发及周围肉芽肿形成,长期疗效也不尽人意.

    作者:袁友红;肖恩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钡餐检查对食管鱼刺存留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观察

    食管鱼刺存留在临床上较常见,患者常有明显的异物梗阻感及疼痛不适.许多经临床检查未见鱼刺的患者应行食管钡餐检查,以了解异物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有无并发症.现就40例食管鱼刺存留患者的钡餐检查结果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吴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静脉造影检查报告正常,而B超提示肾积水.哪种方法诊断肾积水更客观、准确一些?出现不一致原因是诊断标准的不同吗?

    作者:周燕发;邓又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艾滋病合并纵隔淋巴瘤(附13例报告)

    目的:为提高对艾滋病(AIDS)合并纵隔淋巴瘤的认识,探讨艾滋病与恶性淋巴瘤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IDS合并症--纵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X线表现,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3例中5例在确诊AIDS前已患纵隔恶性淋巴瘤者,其瘤灶局限在纵隔一个区域,当确诊为AIDS后,见肿块扩散到2个区域以上,其中2例累及肺门、体表部位淋巴结和肺内浸润.8例先确定AIDS后患纵隔恶性淋巴瘤者,其纵隔受累部位均在2个区域以上,其中5例累及肺门、腹膜后、脾脏、体表部位淋巴结及肺内浸润.结论:AIDS易并发恶性淋巴瘤或加速恶性淋巴瘤发展,恶性淋巴瘤也可促使AIDS更快发展.

    作者:邱乾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两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男,30岁,反复咳嗽、咳痰、低热1年余,反复口腔溃疡2年余.曾在云南省中越边界野外工作3年.胸部CT片示:两肺上中野大片状实变影,边缘模糊,伴有多个较大囊状影,直径1~10cm,其壁较薄,厚度0.2~0.5cm,内壁光滑,支气管通畅,未见液平(图1).CT诊断:两肺真菌感染.曾多次口腔溃疡病理活检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理检查由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经临床抗真菌和增强免疫治疗后,两肺感染和口腔溃疡痊愈.

    作者:张万强;牛倩;苏仲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纵隔病变CT导向下纵隔穿刺活检术.穿刺针采用18G CHIBA针、18G切割针,74例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8例作免疫组化.结果:①病变部位前纵隔62例,中纵隔8例,后纵隔4例;②63例病理诊断明确:胸腺瘤16例,恶性淋巴瘤12例,转移性腺癌7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畸胎瘤、恶性精原细胞瘤各5例、内胚窦癌2例,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膜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各1例,3例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3例为异型细胞,1例诊断为结核;③11例病理诊断不确定: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胸腺瘤、纵隔脂肪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各1例,2例失访;④穿刺活检正确率为85.1%,假阴性率为14.9%,未见假阳性病例;⑤气胸发生率为5.4%,为少量气胸,3例术后痰带血丝,1例纵隔局限性血肿.结论: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是纵隔病变安全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庄一平;张晋;康铮;冯勇;沈文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胆总管-空肠吻合口巨大胆结石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52岁,一年半前曾在外院行胆囊摘除术,近半年右上腹痛,大便稀月余到我院就诊.查体:T 36.5℃,P 78次/分,R 19次/分 ,BP 13.3/9.31kPa.

    作者:宋强;于洲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内皮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是针对肿瘤实质细胞进行杀灭,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手术一般难以彻底清除肿瘤,而放疗及化疗由于受到对人体毒性的限制,再加上可诱导抗药性的产生,因此大多数肿瘤疗效较差,病死率高.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放射学实践杂志

放射学实践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