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明;王清华;孙建明;窦文广;孙凤霞;李玉侠;李长松
鼻泪管阻塞(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NDO)是常见眼科疾病之一,主要症状为溢泪,女性多见.治疗初主要采用泪囊鼻腔造口术(dacryocystrorhinostomy),其疗效在90%左右,但有一定损伤性,且并发症较多.后来有人采用单纯探针疏通术(single probing)与聚硅酮管插入法(silicone tube intubation)等,前者失败率高,疗效较差,后者开口较窄、易引起泪囊炎复发及周围肉芽肿形成,长期疗效也不尽人意.
作者:袁友红;肖恩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提出儿童鼻腔及鼻咽脑膨出的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并分析近年4例表现鼻腔或鼻咽肿块的儿童先天性脑膨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具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额筛脑膨出3例,患侧流清涕及鼻塞、鼻腔肿块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为筛板部分缺如,颅内容物通过该骨缺损向鼻腔延伸.经蝶窦脑膜脑膨出1例,垂体下丘脑功能紊乱及鼻咽部后鼻孔肿块是其重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蝶骨部分缺如,颅内容物通过该缺损向鼻咽部延伸.结论:表现为鼻腔和鼻咽部肿块的脑膨出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在显示疝囊内容物与颅内结构的关系优于CT.
作者:李玉华;朱锦勇;薛建平;朱礼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毛刺征形态学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具毛刺征的乳腺癌X线和病理学表现.所有病例均具备完整的X线摄片和病理切片资料.结果:X线上乳腺癌肿块具备长毛刺征6例,短毛刺征30例,星状影15例.病理学上,肿块毛刺成分均匀者23例,不均匀13例;而星状影则为5例、10例;肿块周边胶原纤维活性按低到中度和高度划分,长毛刺征为6例、0例,短毛刺组征为24例、6例,星状影为12例、3例;肿块周边呈浸润扩散改变,长毛刺征3例(50%),短毛刺征27例(90%),星状影12例(80%).毛刺内伴钙化12例,均在癌浸润扩散基础上发生.结论:乳腺癌肿块边缘,癌浸润扩散是X线上毛刺征形成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毛刺内伴钙化是乳腺癌重要的恶性X线征象.
作者:贾浥苹;魏兵;邓开鸿;周翔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吞咽困难30余年,精神紧张时加重.半年来饭后平卧引起呛咳和严重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约38cm处右前壁见一直径3.5cm的巨大憩室,食管粘膜粗糙,贲门呈持续收缩状,食管内有大量液体.
作者:韩新巍;马波;李永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智能化血管跟踪MRA在胰肾联合移植(SPKT)中的应用.方法:搜集我院SPKT病例5例,采用GE 1.5T MR扫描机,先行常规扫描,再行MRCP和MRU检查.在此基础上行Smart Prep MRA成像.所有智能化血管跟踪MRA的源影像均采用IVI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结果:5例SPKT的智能化血管跟踪MRA的腹主动脉远端、髂内外动脉、主要移植动脉及其1~2级分支均清晰显示,其中3例患者血管异常被DSA证实.1例胰腺急性排斥反应者显示胰腺分支血管闭塞,另1例显示脾动脉的动脉瘤形成及血管连接处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近端狭窄.第3例为急性肾脏排斥反应伴肾梗死者显示肾动脉的近端及远端血管闭塞.结论:智能化血管跟踪MRA能显著提高动脉的信噪比,减少流动伪影,进而提高MRA的图像质量.
作者:胡军武;朱文珍;夏黎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纵隔病变CT导向下纵隔穿刺活检术.穿刺针采用18G CHIBA针、18G切割针,74例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8例作免疫组化.结果:①病变部位前纵隔62例,中纵隔8例,后纵隔4例;②63例病理诊断明确:胸腺瘤16例,恶性淋巴瘤12例,转移性腺癌7例、鳞癌4例、小细胞癌2例,畸胎瘤、恶性精原细胞瘤各5例、内胚窦癌2例,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膜瘤、节细胞神经纤维瘤各1例,3例诊断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3例为异型细胞,1例诊断为结核;③11例病理诊断不确定:临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胸腺瘤、纵隔脂肪瘤、血管肉瘤、纤维肉瘤各1例,2例失访;④穿刺活检正确率为85.1%,假阴性率为14.9%,未见假阳性病例;⑤气胸发生率为5.4%,为少量气胸,3例术后痰带血丝,1例纵隔局限性血肿.结论:CT导向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是纵隔病变安全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作者:庄一平;张晋;康铮;冯勇;沈文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拟用MRI追踪观察VEGF质粒对局灶性脑梗死家犬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制成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3、7和8只),组内分2个亚组,实验组给予人pcD2/hVEGF121重组质粒600μg,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重复进行MR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 MRA、FLAIR、CE T1WI.处死后选择病变部位分别进行HE染色、CD3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用SPSS 10.0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组间T2r、MVC、VEGF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差异.结果:术后4h可见到病变区T2WI高信号,病变部位T2信号强度由24h的4040.00±468.66升高到2周时的4806.80±739.52.T2r升高,2周时组间T2r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T2r变化与MVC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677,P<0.01).结论:VEGF质粒的应用促进了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MRI可以对基因治疗效果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
作者:武柏林;汪国石;刘怀军;王藏海;王立新;玉鉴;屈长强;池琛;黄勃源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我院收治1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文泽;易长虹;杜新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3期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不典型肝脓肿,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结果:12例中3例为多发病灶,9例为单发病灶,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3期增强扫描可见:①肝段短暂强化征;②蜂窝征、簇形征;③晕征;④边缘逐渐强化征.结论:上述4个征象是不典型肝脓肿3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齐丽萍;边杰;程绍玲;张秀丽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优化和改进磁共振腮腺管造影技术,更清晰显示腮腺导管及其分支,提高腮腺管显示效果.方法:采用几种序列显示23例腮腺部位病变患者的腮腺管,然后给患者含服200mg维生素C,于服药后3min和10min分别再次扫描,将所获图像按腮腺管及其分支显示效果进行分级,比较各种序列及其服药前后的显示效果.结果:IR-FSE序列较传统FSE扫描腮腺管的显示效果明显提高(P<0.05),而SS-FSE和SS-IR-FSE的成像时间虽然极短,但其分辨率及信噪比相对较差.服药后腮腺管的显示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显著(P>0.05).结论:在相同的扫描参数下,超长TR和TE的IR FSE脂肪抑制序列较其它序列能更好的显示腮腺管及其分支.
作者:冯定义;夏黎明;史瑞华;王承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头颈部是指颅底到胸廓入口的解剖区域,包括眼、耳、鼻、副鼻窦、咽喉、颅底及颈部结构.这些部位解剖结构复杂,病变种类多样,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超声、CT、MRI、DSA、SPECT、PET.现简述该部不同病变的优选检查程序.
作者:王振常;杨本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脑血吸虫病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28例患者均同时行CT、MRI检查(平扫+增强),分析该病的影像学征象并结合9例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27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22例呈水肿伴不规则结节,增强后呈结节状、斑片状及融合成簇状强化;CT发现54个病灶,MRI发现75个病灶.结论:脑血吸虫病在CT及MRI增强扫描中都具有特异性表现,MRI信号更接近其病理改变;两种检查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MRI明显优于CT.
作者:雷红卫;郑国勤;鄢龙;熊浩;王远梅;王晓彬;杨中平;李琼;卢木发;赵永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脑灰质异位症发病率不高,现将本院2例脑灰质异位伴单腔脑室畸形报道如下.
作者:陈学兴;杜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经DSA和栓塞后观察其即刻效果和1年后效果.结果:本组栓塞后即刻有效率为95%,栓塞后1年有效率为90%.结论:栓塞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一定要选好适应症.
作者:朱声荣;漆剑频;陈卫民;陶学金;邵乐南;孙国洪;魏望萍;韩元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颈部副神经节瘤之一,是一种较少见的颈动脉间隙肿块.DSA被认为是诊断CBT的主要指标之一,原因在于其能准确显示CBT的供血动脉、肿瘤血管细节以及病变与血管的整体关系[1].
作者:包颜明;张龙江;普萍;宋光义;杨亚英;王克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MRI和MRA征象特点.方法:搜集我院1998年~2002年49例经MRI和MRA检查并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脑干梗死病例,其中21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对比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中脑梗死11例,桥脑梗死32例,延髓梗死6例.病灶直径以6~15mm为主,病灶形态主要因为不规则斑片状.病灶信号为长T1、长T2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大部分呈斑片状或环状强化.MRA检查异常发现主要为椎动脉、基底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基底动脉纡曲扩张.结论:脑干梗死主要因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病灶部位可提示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有彬;张丹彤;康江河;林清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s,PAVF)比较少见,继我院2例经手术证实后,又发现2例,经螺旋CT强化扫描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裕;房俊飞;李兆廷;吕晓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颈椎椎板后路摘除减压植骨并采用颈椎后路钢板固定系统(neck back route plate system,NRP)行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治疗颈椎椎体不稳,椎间盘向后脱出、硬膜囊受压等颈椎病的新技术,它要求在术中定位准确,以提供优质的图像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伍子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MRI、DSA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脑内型22例,脑外型5例),其中9例行CT扫描,24例行MRI检查,10例行DSA检查,分别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稍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CT、MRI和DSA所见有利于正确的诊断.
作者:孙志强;金德勤;曾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病例资料患儿,男,剖宫产出生1d,全身皮肤黄染,无明显皮疹,左前臂皮肤红、轻度肿胀,可触及约5cm×3cm的肿块,质软,边界不清,皮温稍高.左前臂自主活动差,被动活动时啼哭.不流涕.
作者:庞凤国;朱学云;韩庆森;王柏春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