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余深平;姚书忠
胃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良性肿瘤,国内外报告极少。我院接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患者,男,48岁。因腹痛、腹胀4小时入院。查体:BP 14/9kpa,面色苍白,四肢冷,腹圆隆,未见肠型,腹肌稍紧,剑下及右肋下压痛明显,叩诊腹水征(±),肠鸣音存在。实验室检查:HGB105g/l,RBC3.57×1012/l,WBC24.2×109/l,PLT319×109/l。 CT平扫:(因临床拟诊胰腺炎,禁止饮食,故未做胃肠准备。)肝脾外周见条带状低密影,CT值25~40HU,网膜囊见混杂密度影,于肝左叶左后方见一椭圆形混杂密度影,边缘尚清,大小约3cm×4cm,其周边见带状低密影环绕(图1)。CT诊断:腹腔积血,多为肝左叶旁肿瘤破裂所致。 手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见腹腔积血约2000ml,血凝块200g,胃窦小弯侧包块4cm×4cm,活动性出血,胃周边淋巴结未及肿大,肝脾胰未见异常。清除积血及凝血块,行连同包块的远端胃切除,毕Ⅰ式吻合。术后诊断:胃小弯包块,血管瘤破裂出血? 病理诊断: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小弯侧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 讨论胃血管瘤罕见。一般认为本病源自中胚层组织的胚胎残余。包括海绵状、毛细血管及其混合型等几种类型,肿瘤位于胃粘膜下层或/及浆膜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无特殊症状体征,多以上腹痛、黑便、贫血为主要症状,术前诊断不易。本例肿瘤发生于胃窦部,向腹腔内破裂出血,实为少见。
作者:胡洪斌;蔺兴建;邓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放射线诊断工作中,经常遇到较大的肺内空洞(5cm左右)。胸片正侧位均可以显示空洞内有三种大、中、小不同高度的液平面。有时空洞显示的全景,有时由于肺实变而不能显示空洞的全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一种数学方法可以计算出空洞直径和液体的多少,现简单介绍如下。 方法按立体几何原理,空洞本身就是一个近似的球体,液面以上是球缺。以图1为例:设AB为液平面,OB=R,球缺底面半径为r,∠ABO=α,延长CD通过圆心O,那么CD⊥AB且平分弦AB。如果AB以下是实变阴影,就可以利用液平面AB来在Rt△中算出此圆的直径。 cos α=(r)/(R) R=(r)/(cosα) 或R2=r2+(R-h)2 R=(r2+h2)/2h 圆的半径知道以后,假想的球体球缺及含液体的部分都可以计算出来。设此圆是该空洞球体中大的圆,那么该圆直径通球体中心。以此为直径的半圆旋转一周即得到图所示的球体。 V液体=V球体-V球缺=(4)/(3)πR3-(1)/(3)πh2(3R-h)=π[(1)/(3)(4R3+h3)-Rh2] 无论h=R,h<R,h>R,都有V球缺=πh2(R-(1)/(3)h)。h为变量,h的高度决定量的多少。 参考价值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5cm以上的圆形空洞,以肺脓肿形成的空洞为多。建立立体观念,是了解此空洞液体量多少的唯一选择。特别是近胸壁的大空洞,又有一些病灶的掩盖,临床治疗不明显,长时间不愈,可以采用穿刺的治疗方法。放射科可通过阅片计算出空洞内的液体量和隐蔽空洞的直径,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有利于病人尽快康复。
作者:高峰;亓向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口腔及口咽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及细胞学证实的口腔口咽部病变的CT、MRI资料,其中恶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18例,感染性病变5例。结果:40例恶性肿瘤中,CT检查24例,MRI检查16例,除各有一例浅表型溃疡未能显示外,其余病灶及范围均较清晰显示,两者的区别在于MRI显示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及深部组织方面优于CT;两者在显示良性病变的大小方面与手术结果相同。结论:CT及MRI对口腔口咽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MRI稍优于CT。
作者:潘爱珍;甘毅;朱新进;陈涛;卢瑞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磁共振成像已广泛用于骨髓各种病变如感染、水肿、缺血坏死、代谢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监测。近年来已越来越注重侵犯骨髓的肿瘤性疾病的研究。正常骨髓的功能解剖 骨髓是存在人类骨骼中较大并重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持续供应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以适应身体对氧、免疫及抗凝的需要。骨髓的细胞包括各发展阶段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脂肪细胞、网状细胞。造血细胞尽管在生理意义上很重要,但在骨髓成像中的作用却次于脂肪细胞。
作者:陈;王仁法;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快速自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的CT特征,并对其溶解吸收机理及与CT表现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方法:收集15例急性期内完全或大部分溶解吸收的ASDH病例,男8例,女7例,均为外伤所致。全部用TOSHIBA Xvision 3200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对血肿层厚小于两个层面的采用3mm薄层扫描。结果:15个ASDH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完全溶解吸收,出血量均<15ml,12个与颅内板局部或全部有低密度间隙。结论:ASDH的快速自溶吸收与脑脊液(CSF)的灌注对血肿的稀释和回流吸收,以及肿胀实质对硬膜下腔的挤压有关。
作者:彭珂文;沈比先;萧汉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F.Baum,U.Fischer,L.Füzesi,et al 简介: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对乳房X线摄影发现放射状疤痕的患者,评价其对比增强MR乳房成像。材料和方法:对24名有放射状斑块并呈黑色星状结构的女性患者,采用1.5T*!MR机,双侧表面线圈(2D技术,T1W FLASH序列,TR*!336ms TE*!5ms, FA*!90°)行CE MR乳房摄影术。将乳房X线摄影和MR乳房成像的发现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相比较。结果:评价直径在3~13mm的15个放射状疤痕(包括4个伴有ADH)和9个癌肿(其中6个合并有放射状疤痕)。15个放射状疤痕中的12个无恶性病变的MRI证据。经MR乳房成像,有6个肿瘤完全符合恶性肿瘤的标准。3个临界性病变(评分为3分)经组织病理证实1个是放射状疤痕,2个是肿瘤。MRI检查结果中有2个假阳性,1个假阴性。结论:CE MR乳房成像在鉴别放射状疤痕和癌肿,优于其它影像学方法。然而,拟诊为放射状疤痕者应手术切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王承缘校摘自:Fortschr Rntgenstr 2000,172∶817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高场强下原发性肝癌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或尸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MR资料43例,其中巨块型肝癌32例,其中伴子灶3例,结节型5例,小肝癌6例。设备为GE*!1.5T超导signa advantage MR。应用SE*!T1WI,FSE PDWI,T2WI进行轴位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肝癌在T1WI呈高、等、低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部分肿瘤内部信号不均,肝癌的强化程度主要取决于肿瘤血供的多少,肝癌的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表现为低信号环,无包膜的肿瘤门静脉侵犯发生率高,肿瘤的信号及包膜与其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MRI对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特征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作者:左鹏;张惠;胡道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38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的经皮肺穿刺活检。CT扫描确定并引导穿刺途径,达预定位置取材。结果:35例有明确的病理诊断,诊断准确性92%。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7%和100%。活检后并发气胸4例,咯血1例。结论:CT引导下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气胸发生率与细针抽吸相近。使用弹簧芯状活检针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云涛;朱丹;徐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多媒体(Multimedia)一词由媒质(Multiple)及媒介(Media)两个词衍生而来,其含义为储存信息的实体、传递信息的载体。它随着计算机硬、软件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开发、运用,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在现代医学影像教学上运用尤为显著,根据我院实际教学过程及应用,分述如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该系统分为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两大类,这两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硬件环境
作者:陈浪;夏黎明;漆剑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A.Palkó,Cs.Gyulai,N.Fedinecz,et al 目的:在水灌肠CT(WE-CT)作直肠癌局部分期检查时,确定是否可减少水的用量,而不影响检查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9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WE-CT检查。静脉注射平滑肌松驰剂并向直肠内灌注400~500ml微温热水之后,行对比增强CT(平衡期)检测。评价取得的扫描图质量,并分析图像以了解肿瘤的浸润深度。将CT检查的结果与手术发现相对比。结果:尽管水灌肠时减少了水的用量,29例接受检查的患者中有19例效果极佳;6例效果良好;4例效果差,但是仍能诊断。鉴别肿瘤是局限在肠壁内还是超出肠壁范围,所取得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0.1%,准确性为86.2%。结论:行直肠CT检查时用大量的水灌肠,会引起不适且增加并发症的危险。本研究结果证明,较少的用水量不会影响检查的质量和直肠癌局部分期的准确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关键译郭俊渊校摘自:Fortschr Rntgenstr 2000,172∶90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1岁。反复咳嗽、咳血丝痰1年,伴进行性消瘦。无畏冷、低热、盗汗等不适,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胸部正侧位片示左下肺后段一大小约5cm×6cm×8cm团块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缘不清;左心缘呈双边影,左肋膈角变钝。X线意见:①左下肺炎性假瘤合并左侧胸腔少量积液?②左下周围型肺癌并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及MRI示左下叶后炎性假瘤可能。 手术所见:左下肺后基底段一肿物约6cm×7cm×8cm,质地较实,左胸腔血性积液约800ml。 病理:左下肺腺鳞癌,部分透明细胞癌(周围型)。癌组织侵及脏层胸膜,支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讨论在肺的同一原发性癌肿内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细胞类型癌的混合存在,称为肺原性混合癌(Pulmonary primary mixed carcinoma,PPMC)[1]。国外文献报道PPMC的发生率为5%~10%,而国内报道一组PPMC的发生率分别为3.4%、1.96%,且三重混合癌发生率0.3%[2]。本例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表现与肺癌其它类型无明显差异,诊断较困难。术后病检是获得肯定诊断的主要措施。PPMC有侵袭力强、早期转移、进展猛烈等低分化癌特征,预后极差[3,4]。本例术后4个月因广泛转移而死亡。
作者:王永斌;马小敏;李传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T与血、尿淀粉酶改变对诊断急性胰腺炎病程病理变化的价值,以便及时更准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999年确诊及治疗的126例病例。CT分为五级,以CT五级的各组病例分别与血、尿测得的淀粉酶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尿淀粉酶与CT比较:CT观察为A级时,血尿淀粉酶轻中度升高;B级时中度升高;C级时显著升高;D级趋向下降;E级时显著下降。结论:用CT观察可以非常准确对B、C、D、E级病理变化,即胰腺肿大,胰周渗出,腹腔内腔隙积液,腹腔各器官、组织受侵以及复查病理转归均明显优于淀粉酶值的改变,而对早期仅局限于间质水肿的炎症,胰腺尚未发生体积、外形和密度的变化时,CT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
作者:王孝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诊断。方法:收集儿童肘关节创伤X线资料191例,其中骨骺损伤60例,髁上骨折112例,肘关节脱位12例,尺骨鹰嘴骨折并桡骨小头骨折2例,和桡骨小头脱位5例。结果:肘关节囊脂肪垫X线征阳性109例;53例骨骺分离合并有干骺端骨折;髁上骨折愈合复查发现肘内翻畸形24例,骨化性肌炎11例。结论:肘关节囊脂肪垫X线征阳性是肘关节骨折或脱位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出现率达57%;肘关节骨骺损伤中大多数合并有干骺端骨折(88.3%);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低,而骨化性肌炎较常见。
作者:唐超;王仁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N.Zorger,C.Manke,M.Lenhart,et al 目的:评价对内窥镜不能探查的胆管系统,症状性胆总管结石经皮肝穿经十二指肠乳头清除术的价值。方法:在1996年1月~2000年8月,4例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结石清除术。由于所有患者过去均行胃切除手术(B-Ⅱ式),技术上不能成功施行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ERC)。4例患者均有黄疸,其中2例还有胆管炎或胆绞痛。通过经皮肝穿刺通道行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后,使用气囊闭塞导管和Dormia篮清除胆总管结石。手术成功的指征是结石完全被清除。临床治愈是指胆汁郁积消失及炎症消退。随访行腹部超声检查及监控胆汁郁积参数。结果:4例患者其临床及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患者经过再次介入治疗才得以完全清除结石。所有患者保持内-外引流平均达7(3~13)天。在平均30.5(6~50)个月的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疼痛,未行进一步的胆道系统手术。结论:在内窥镜不能探查胆总管时,经皮肝穿经十二指肠乳头清除胆总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夏军译漆剑频校摘自Fortschr Roentgenstr,2001,173∶92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颈内动脉分段法的演变 在脑血管造影诊断中,我们描述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解剖位置时,通常采用目前仍在通用的Fischer*!1938年提出的5段数字分段法。该分段法是从颈内动脉终点开始,以1~5数字顺序标记这三条血管。大脑前、中动脉分别为A1~A5和M1~M5,颈内动脉为C1~C5。这样一来,大脑前、中动脉的数码是顺血流方向排列的,而颈内动脉的数码则是逆血流方向的。
作者:贺能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口服胆囊造影CT扫描的价值。方法:选择54例患者行胆囊CT平扫及口服碘番酸造影CT扫描。结果: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扫描在显示等密度、低密度结石及胆囊息肉、胆囊癌方面具有特征性表现,在胆囊与非胆囊病变的鉴别上具有一定价值。结论: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扫描是检查胆囊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胆囊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作者:杨蓓;金朝林;张树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骨盆是许多溶骨性疾病的好发部位。在普通平片上,肠内容物伪影常与病灶重叠,干扰观察,一旦摄片条件欠佳,诊断更为困难。CT扫描检查在这方面可以起到良好的补充。就我院8例相关病例,结合以往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材料与方法 收集了我科1999年~2000年的8个病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2~78岁。每个患者均摄标准骨盆平片且接受了CT扫描检查,部分患者还有多体位病灶部X线片。
作者:黄正顺;黄云较;方克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检查对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血管造影及CT随访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病人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作用。结果:本组63例中,11例(2例脾损伤,3例肝损伤,6例肾损伤)平扫无明显异常,增强CT扫描呈明显的低密度改变;11例器官内或周围斑点状造影剂外渗,提示为活动性出血;29例增强CT扫描后清楚显示裂伤部位。结论:增强CT检查对肝肾损伤的诊断明显优于平扫,还可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情况,对损伤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较平扫更有价值。
作者:明兵;郑仁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结果:40例误诊为肺癌(87%),6例误诊为结核球或良性肿瘤(13%)。结论:CT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发病灶或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的诊断更为困难;没有活检,诊断时过分强调某个CT征象或临床症状,缺少综合分析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作者:周仲佑;刁胜林;郑朝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MRI成像过程中常见伪影,认识伪影特征、形成原因及限制与消除伪影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份存在伪影的MR照片,将其大致分为运动伪影、磁敏感性伪影、卷褶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和装备伪影及其它等四类。比较伪影特征、无信号区大小、几何失真、空间模糊度、及序列与参数不同搭配的影响。结果:运动伪影131份,在相位编码方向上受累部分环行、条弧形等间断性伪影:磁敏感性伪影25份,其中金属等顺磁性物质伪影14例,因匀场和抗磁性物质使磁场均匀性差11例,表现在物体周围低信号盲区、图形畸变;卷褶伪影及部分容积效应29份,在相位编码方向视场外的解剖结构移到下一张图像的一端和因部分容积效应病灶信号及形态特点不能被准确反映;装备伪影及其它23份。其中常见装备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是在频率编码方向沿水和脂肪界面黑色或白色的条弧形阴影。其它如截断伪影、拉链伪影等。结论:正确认识伪影及其产生的原因,能更有效地限制和消除伪影。
作者:吴光耀;孙骏谟;黄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