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赛琳;张英民;孙雪峰;胡清刚;郭正纲;丛冰蕾;岳云
按国际头痛学会诊断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紧张性头痛患者96例,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随访1年以上进行疗效观察.单纯星状神经节阴滞治疗紧张性头痛安全、有效.
作者:张点红;李宪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探讨脑干诱发电位在诊断创伤性耳聋方面的价值,对创伤性耳聋患者共123例做常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表明脑干诱发电位在诊断创伤性耳聋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方红;史玫;阮卫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探讨电生理检测对慢性乙醇中毒的评估价值,对36例此类患者进行脑电图和神经肌电图检测.结果脑电图异常率75%(27/36);神经肌电图综合判断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说明电生理用段检测慢性乙醇中毒患者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并能.及早发现神经系统的亚临床损害.
作者:戚怡;黄绍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以探讨吗啡镇痛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发放频率增加了207.8%(t=42.182 8,P<0.01).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t=0.962,t=0.791,P>0.05);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P<0.01).结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间接产生的兴奋达到镇痛作用.
作者:张云红;岳卫东;杨雷;张树卓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应用纳洛酮,观察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发现应用纳洛酮的患者,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早于对照组,证实了纳洛酮有促进缺积血性神经元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张卫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与记忆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记忆量表>甲式对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记忆检查和评定,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利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总分与基础分值的百分比(71.0±19.0)%、记忆商数(84.0±17.0)%、指向记忆(14.1±5.2)%、联想学习(13.0±5.1)%和图像自由回忆成绩(13.0±5.0)%与正常对照组(81.0±17.0)%,(92.0±14.0)%,(16.5±5.6)%,(15.2±4.2)%,(16.0±5.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20~2.418,P<0.05),无意义图形再认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成绩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存在记忆障碍,与脑循环障碍和脑代谢障碍致脑功能降低有关.
作者:贺勇;尤志珺;毛善平;周少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在面神经炎急性期采用超短波干预,与急性期非超短波干预的常规针刺组对照观察.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50%,对照组治愈率38%;3个疗程治疗组治愈率85%,对照组治愈率65%.结论急性期面神经炎采用超短波干预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作者:朱光;马广昊;杨蓬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从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沿喙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至嗅球通路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酶标原位杂交技术显示新生7 d大鼠脑内室管膜前下区经迁移流至嗅球区域中bF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新生7 d大鼠的脑内广泛表达bFGF mRNA,尤以SVZa,RMS和嗅球区域为明显,其强度又以SVZa强,阳性细胞数量多,密度大,嗅球弱.在嗅球区阳性产物主要沉积在细胞质内,而在SVZa和RMS区则以核内较多.结论:bFGF对于维持SVZa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的增殖状态密切相关,而NSC为了保持自身的增殖状态则表达了较高含量的bFGF.在SVZa区bFGF主要以促进细胞增殖为主,而在嗅球区bFGF则以促进细胞分化为主.
作者:姚忠祥;孙榆;刘建军;陈兴书;陈建芳;杨辉;蔡文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 ishemia brain damage,HIBD)对新生大鼠发育期间额叶皮质突触质量的影响.方法:取7日龄Wistar仔鼠80只,采用抽签法将每窝仔鼠随机分成实验组(E组)和假手术组(对照组C组).实验组鼠在乙醚麻醉下行颈前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1号手术线结扎,保温2 h后,放入含8%氧气的氮氧混合气体的容器内2 h,制成HIBD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该血管,不结扎也不低氧处理.从生后7 d到2个月(成年)分8个时段对额叶皮质的发育,采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法的方法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实验组6 h~7 d各组可见神经元、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间隙变大,神经元胞质内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嵴模糊,RER肿胀脱颗粒,核皱缩不规则甚至溶解,神经元突起比假手术组稀疏.脑损伤后仔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密度显著降低(P<0.05,P<0.01),突触的体视学参数,表面积密度和面数密度降低,突触后膜致密层变薄(P<0.05,P<0.01).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新生大鼠发育期间额叶皮质中突触的质量,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密度的影响,是影响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
作者:高慧英;祝远忠;李善刚;崔海庆;石运芝;李亚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全脑缺血后30 min开始的低温对沙土鼠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并与脑缺血后即刻低温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10 min.动物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常温组、延迟性低温组和即刻低温组,每组7只.于脑缺血后第5天行开阔法行为学检查,第7天行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温组10 min爬过的格子数(651±108)较假手术组(278±67)、延迟性低温组(478±89)、即刻低温组(368±46)有明显增多(t=7.76,2.21,6.37,P<0.01~0.05).延迟性低温组较假手术组和即刻低温组增多(t=4.75,2.90,P<0.01~0.05).海马CA1区内侧神经元数(以正常海马成活神经元的百分数表示,即各组成活神经元数与假手术组之比):延迟性低温组[(42±7)%]较常温缺血组[(5±1)%]多(t=13.00,P<0.01),不及即刻低温组[(66±10)%](t=5.20,P<0.01).海马CA1区中间神经元计数:延迟性低温组[(60±9)%]较常温缺血组[(10±4)%]多(t=13.20,P<0.01),不及即刻低温组[(77±16)%]多(t=2.45,P<0.05).海马CA1区外侧成活神经元计数:延迟性低温[(71±13)%]和即刻低温组[(80±14)%]之间无差别(t=1.25,P>0.05),均较常温组[(23±5)%]多(t=9.14,t=10.14,P均<0.01).结论:延迟性低温可以减轻全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和海马神经元坏死,但作用不及即刻低温.
作者:王士雷;曾因明;陈群;段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密切关系.利用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有助于对PAF、炎性细胞浸润及一氧化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PAF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影响.结果: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一氧化氮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且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和显著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of leukocytes,MPO)活性[缺血再灌注24 h一氧化氮浓度从3.94μmmol/L下降到1.62μmmol/L;rCBF从85.8mL/(min·100 g)上升到93.8mL/(min·100 g);MPO从3.24U/g下降到2.32U/g],终减轻局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结论:PAF受体拮抗剂WEB2086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有关.
作者:帅杰;叶建宁;高广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制微机控制的四路穿梭箱主动回避反应实验系统,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等实验研究.方法:该系统由传感器、穿梭箱、刺激器、I/O接口、计算机及系统软件构成.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研发平台,利用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开发软件Visual C++.NET作为本系统开发工具.在硬件设计中,引进电磁兼容技术,使系统性能更加稳定.结果:本系统可同时精确地自动控制4只大鼠完成穿梭箱主动回避反应行为训练实验的全过程,从行为训练的自动控制到实验数据的实时采集、显示、实验结果打印及保存,实现了多路大鼠穿梭箱主动回避反应行为训练的自动化,无需实验者直接操作,节省了科研经费和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该系统性能稳定、可靠,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利用传感器检祆测动物行为活动,判断准确,定时精确.
作者:赵邦云;黎海蒂;高恩泉;曹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未成熟大脑都会经过一个快速发育期,又称之为突触形成期,在此时期短暂的阻滞NMDA受体或过度兴奋GABAA受体都会触发神经元的凋亡.这些触发凋亡的药物有麻醉剂(氯胺酮、氧化亚氮、异氟烷、丙泊酚、氟烷),抗惊厥剂(苯二氮(艹卓)类、巴比妥类),以及一些被滥用的药物(苯环己哌啶、乙醇、氯胺酮).人类未成熟大脑的快速发育期从妊娠第6月延续到生后3年.乙醇,既是NMDA受体的拮抗剂又是GABA受体的兴奋剂,可以在快速发育期非常明显的引起广泛的神经元凋亡,乙醇的这种作用可以解释妊娠三期孕妇服用乙醇引起的以脑组织结构改变和神经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婴儿乙醇综合征.因此,人们将非常关注在儿科、产科应用的以镇静、麻醉、控制癫痫发作为目的的药物是否会导致未成熟大脑中神经元的大量凋亡.
作者:黄河;杨天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 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54和23.67±1.08(P<0.05),19.82±1.35和22.87±1.04(P<0.01),22.55±1.20和25.25±1.13(P<0.01),25.52±1.43和28.92±1.37(P<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39和35.40±1.18(P<0.05),40.94±1.38和38.43±1.31(P<0.05),22.55±1.20和25.25±1.13(P<0.05),37.15±1.52和34.68±1.43(P<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田万成;陈哲宇;何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和自助被动ROM训练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1例,发病时间1~72(15.6±25.2)个月,均可熟练地进行肩关节自助被动运动.分别测量双侧肩关节被动运动ROM及患侧自助被动运动时的ROM,并记录肩痛等情况.结果肩前方上举、侧方上举、内旋及外旋的ROM均是健侧大于患侧、被动大于自助被动运动(P<0.05).结论自助被动运动难以维持良好的ROM,配合被动ROM训练是必要的.
作者:赵雪平;闫桂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脑梗死大小,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2 h内抽取血清测定CRP水平,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linalneurologic functional default scoring,CNFD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进行CT/MRI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在CRP异常组中,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及白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42例61.76%:23例43.40%,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较正常组高(32例65.30%:17例34.69%).异常的CRP组中有较高的CNFDS评分[CNFDS:中位数18(6~35):11(6~28),P=0.0001,曼-惠特尼u检验]及严重的预后.结论:CRP水平是反映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作者:郭毅;姜昕;陈实;赵宏文;古坤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正常翼外肌、翼外肌痉挛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正常翼外肌、翼外肌痉挛的肌电特征.方法:以35例单侧翼外肌痉挛成人患者为实验组,3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ZEP-500型诱发电位仪(中科电器高技术公司)测试翼外肌上下头在大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紧咬及张口1.0,2.5 cm的肌电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翼外肌上、下头在ICP及开口运动中均有肌电活动;张口1.0 cm时,翼外肌上头肌电变化较ICP时低,张口2.5 cm时较张口1.0 cm时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ICP,翼外肌上、下头的肌电电位经统计学检验t值分别为0.60,0.74,无显著性差异(P>0.05);张口2.5 cm时,低于对照组,翼外肌上、下头的肌电电位经统计学检验t值分别0.49,0.24,无显著性差异(P>0.05);张口1.0 cm时,实验组肌电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翼外肌上、下头的肌电电位经统计学检验t值分别2.15,2.3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持翼外肌上下头是协同肌肉,均表现为开口时收缩的观点;翼外肌痉挛时,张口1.0 cm的电位明显高于正常翼外肌电位,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指标.
作者:霍峰;杨更森;刘玉锦;马冬云;王笑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观察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46例PVS患者按照PVS评分的不同分为3组,与20例对照患者同期采集脑脊液,分别检测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的含量.结果:在该实验条件下,4种氨基酸在25 min内得以较好分离.对照组4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54±1.02),(3.12±0.87),(14.9±3.23),(16.2±4.35)mmo/L.PVS组4种递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递质水平与PVS评分呈负相关,PVS评分<6分组4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92±2.40),(5.80±1.34),(33.80±7.60),(45.70±9.51)mmo/L,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S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郭燕舞;周媛;张世忠;徐如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背景:临床工作中发现脑出血与气象、气候关系较密切.目的:探讨气象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为脑出血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预防措施.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横断面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收集1998-01/2000-12海军杭州疗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时间与同期杭州地区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调查并作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杭州地区1998/2000各月平均气温、气压及相对湿度的分析及其与脑出血发病的关系.结果:在全年气温低、气压高的1,2,12月份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率高(37/62),气温高、气压低的7,8,9月份发病率低(6/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气湿高的1,3,6月脑出血发病率(17/62)与气湿低的2,4,5月(18/62)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与高血压脑出血有关,低气温、高气压可能是诱发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慧伶;许元良;胡守观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脑梗死缺血中心区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而缺血边缘区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尽快恢复该区域的血流,保护神经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al growthfactor,VE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进血管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的作用.VEGF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侧支循环的建立,通过改善脑血流及直接保护神经元,达到减轻缺血性损伤,提示可将其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作者:饶宜光;褚晓凡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