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骏;汤骏;郭晓山;水小龙;张敬东;张宇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超声造影联合静脉声学造影-超声双重造影的正常胃壁成像特点.方法:对14例经胃镜证实无胃疾患的健康志愿者进行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及胃增强螺旋CT检查,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正常胃壁在超声双重造影下动脉期、实质期呈三层结构:内层轻度增强,中间层低增强,外层明显增强;门脉期呈等增强,胃壁呈单层结构.正常胃壁增强CT表现为动脉期和实质期呈三层结构:内层明显强化,中间层低增强呈相对低密度,外层轻度增强呈中等密度;门脉期呈单层结构.结论:正常胃壁在超声双重造影下呈三层结构,内层轻度增强相应于黏膜层,中间层低增强相应于黏膜下层,外层明显增强相应于肌肉-浆膜层,这为将来判断胃癌浸润深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李艳萍;黄品同;赵雅萍;黄福光;杨勇明;郑志强;程建敏;郭心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结肠镜对大肠癌及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全结肠镜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420例.结果:1927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癌137例,检出率为7.1%,大肠腺瘤283例,检出率为14.7%.两者均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肠癌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大肠癌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便血是大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有效的手段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腺瘤对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卢敏;陈晨;徐永强;陈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我国,恶性淋巴瘤在儿童和青年中所占比例较高[1].大部分恶性B细胞淋巴瘤呈CD20高表达状态,利妥昔单抗是针对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准确地识别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人体免疫清除这些肿瘤细胞[2,3],然而该药物单独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率仅达到48%[4].
作者:蒋龙翔;俞康;吴建波;沈志坚;谭映霞;胡永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探讨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状况.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检测34例慢性乙型淤胆型肝炎患者发病时和恢复后上午8时和下午4时静脉血清皮质醇浓度,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上午8时血清皮质醇发病组与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组与恢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午4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胆汁淤积型肝炎患者在发病时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表现为上午8时分泌高峰低平.
作者:雷水贤;商振球;王树民;葛宇黎;吕娇健;李丽波;孙慧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急性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T检查往往显示环池完全闭塞.自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我们共收治此类患者23例,虽经积极、规范的治疗,仍存在极高的病死率及伤残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挺前;杜笥凤;王丰;徐强;孙孟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由创伤、中毒等原因引起.由于横纹肌溶解,大量肌红蛋白(Mb)经肾脏排泄时极易形成管型并阻塞肾小管,加上其他有毒物质的综合作用,因此常发生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且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1].
作者:林小敏;潘慧君;郭静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BsmⅠ、Tru9Ⅰ、ApaⅠ位点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绍兴地区青少年212名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外周血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技术检测VDR基因BsmⅠ、Tru9Ⅰ、ApaⅠ位点多态性.结果:BsmⅠ位点基因型bb、Bb和BB的频率分布分别为89.62%、8.49%、1.89%;Tru9Ⅰ位点基因型TT、Tt和tt的频率分布为61.79%、33.96%、4.25%;ApaⅠ位点基因型aa、Aa和AA的频率分布分别为60.38%、30.38%、8.96%.结论:绍兴地区汉族青少年VDR基因BsmⅠ、Tru9Ⅰ、ApaⅠ位点具有多态性.
作者:胡明月;包其郁;李嫱;沈调英;杨新军;钱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3个家系共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状细胞瘤18例,17例先后行28次手术,切除30个肿瘤,9例术后复发,8例死亡.结论: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发病早,术后易产生新病灶,复发率、病死率高,预后差,应终生随访.MRI、CT检查是主要的诊断及随访方法,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毛晓春;郑伟明;苏志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大鼠的肾上腺结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多种不可预知的刺激方式交替、持续应激20 d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模型组、姜黄素组(2.5 mg/kg、5 mg/kg、10 mg/kg)、丙咪嗪组(10 mg/kg),每组6只.采用HE染色技术,观察应激大鼠肾上腺结构的改变及姜黄素的作用.通过测定应激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WBC)数量和血清中ACTH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的改变,观察姜黄素的作用.结果:慢性应激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上腺皮质增厚,髓质萎缩,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血清中ACTH和IL-1β含量明显增加.姜黄素组大鼠肾上腺结构变化不明显,外周血WBC数量不同程度增加,血清中ACTH和IL-1β含量降低.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在慢性应激大鼠模型中显示出抗抑郁活性.
作者:陈亮;吕平;潘建春;徐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研究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p38MAPK磷酸化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82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5/6肾切除模型组72只,假手术对照组10只.模型组造模完成后,分别于肾切除早期(术后1/2 h、1 h、3 h、6 h、12 h、1 d、2 d、4 d)相应时间点处死,每组9只,假手术组于术后12 h处死,称量各组体重及残余肾重,计算肥大指数;下腔静脉取血留取血清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以Western blotting 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皮质磷酸化p38MAPK活性的表达情况;以病理光镜和电镜观察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肾脏呈代偿性肥大,肥大指数增高(P<0.05),Scr和BUN升高(P均<0.01).免疫印迹法显示5/6肾切除术后1/2 h、1 h、3 h、6 h、12 h磷酸化p38信号呈递增趋势,尤以12 h信号强,之后信号减弱,2 d时几乎不可见,4 d有较弱的信号,假手术组未见明显信号.光镜下,发现肾小球有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宽不明显,肾小管偶有轻度变性,间质偶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偶见足突局灶融合.结论:5/6肾切除大鼠在造模完成后12 h时磷酸化p38MAPK表达强.
作者:陈薪薪;苏震;杨刚;黄朝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组织芯片制备方法以及相关技术改良,提高组织芯片制备的质量.方法:使用组织芯片空心蜡模一次性成型的模具,应用改良的组织芯片制备方法以及二次石蜡包埋技术,制作食管癌肿瘤组织芯片,常规病理石蜡切片制备组织芯片,观察实验结果.结果:组织芯片空心蜡模制备成功率达100%.所制备的组织芯片石蜡块内组织芯切片平面整齐,无组织芯倒浮现象.组织芯片切片中组织芯片微组织片阵列整齐,无微组织片皱褶以及微组织片脱片现象.组织芯片常规HE染色后,经病理诊断医生阅片,并与各组织芯原供体石蜡标本常规病理HE染色片进行对照观察,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结论:改良的石蜡组织芯片制备技术简单易学,操作流程容易掌握控制,提高了组织芯片制作的质量,有利于组织芯片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作者:张可浩;周文君;张坚刚;王青;陈海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个体,外周血中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MV DNA)的变化规律,并评价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免疫抑制治疗个体、健康个体外周血微量CMV DNA的检测,分析CMV DNA与免疫抑制剂浓度的关系;同时对30例患者的连续标本进行配对实验,说明过度免疫抑制可导致微量CMV DNA的出现.结果:健康个体组、环孢素组、FK506组中微量CMV DNA阳性率分别达到0%、42.24%和11.8%,阳性组平均免疫抑制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高药物浓度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配对实验提供了相同的结果.结论:免疫抑制药物浓度影响微量CMV DNA动态的变化,部分反映了个体免疫抑制状态,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徐自强;陈必成;杨亦荣;郑少玲;夏鹏;潘晓东;郑建建;陈文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构建白介素-13α2受体(IL-13Rα2)重组表达质粒,为检测IL-13Rα2抗原肽的表达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RT-PCR法从U251胶质瘤细胞株中获得IL-13Rα2目的基因,并与克隆质粒pMD19Simple T载体连接转入DH5 α菌克隆,用XhoⅠ和Hind Ⅲ将目的基因从克隆质粒上切下并与同样双酶切后的表达质粒pET-28a连接,转入BL21(DE3)菌,提取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目的基因IL-13R α 2与表达质粒pET-28a连接,成功构建pET-28a-IL-13R α 2重组质粒.结论:IL-13R d 2目的基因能经RT-PCR法获得,并能成功与表达质粒连接,构建pET-28a-IL-13Rα2重组质粒,为今后检测IL-13Rα2抗原肽的表达以及利用其来免疫治疗胶质瘤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作者:俞文桥;郑伟明;苏志鹏;吴哲褒;鲁祥和;张宇;叶盛;毛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采用RT-PCR法获取TIMP-4基因,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取具有生物活性的TIMP-4融合蛋白.方法:从SD大鼠心肌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法扩增出TIMP-4基因,经基因序列分析后构建表达载体PET-28a(+)-TIMP-4,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TIMP-4的表达.利用N2+-NTA纯化和复性后,根据其骨肉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检测其活性.结果:克隆到编码序列完全正确的大鼠TIMP-4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23.5%,N2+-NTA纯化和复性后,纯度达90%以上.纯化后的融合蛋白使骨肉瘤细胞株的迁移能力得到显著抑制.结论:通过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的方式可以大量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TIMP-4融合蛋白.
作者:滕红林;魏海峰;吴春雷;林利兴;陈雷;杨胜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出现矛盾反应的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已确诊的结核性胸膜炎正规治疗过程中出现肺内或并发肝内新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及相关病理学检查,分析其动态变化及预后.结果:胸膜炎位于左侧2例,右侧4例.初诊时除2例并发左上肺及右上肺结核外,其余4例肺实质未见明显异常.正规抗结核治疗后2~4个月复查胸片,肺内出现新病灶.5例新病灶均在CT定位、透视下间质气管肺活检(TBLB)或经手术证实符合结核改变,1例根据临床继续抗结核治疗后原有胸水吸收、新病灶明显缩小现象证实.继续抗结核治疗2~5个月后,所有病灶明显缩小或吸收.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治疗随访过程中,X线和CT能观察到原有胸水明显吸收后,出现肺内或肝内其他新病灶,造成同治疗结果相反的矛盾反应的影像学表现以及终治愈的动态变化.
作者:叶彩儿;李玉苹;叶民;余苔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与其他肿瘤一样,鼻咽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它与病毒、环境因素紧密相关,也与生物遗传、化学、物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林少雄;廖志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低O2高CO2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诱发作用及对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均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NC)、低O2高CO2l周组(1HH)、2周组(2HH)、3周组(3HH)和4周组(4HH).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以RT-PCR检测海马Bcl-2 mRNA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低O2高CO2时间延长,凋亡指数(AI)及Bax mRNA水平进行性升高;Bcl-2 mRNA先升高后下降(均P<0.01).AI与Bax mRN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4,P<0.01),而与Bcl-2 mRNA/Bax mRNA比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05,P<0.01).结论:慢性低O2高CO2可以诱发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Bcl-2/Bax比值下降是促进凋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邵胜敏;陈松芳;李勇;王小同;黄汉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女,32岁,继发闭经,原发不孕就诊.查体:身高153 cm,体重46 kg,表型智力正常.乳房对称发育,有腋毛,外阴发育正常.
作者:朱燕英;戴美洁;陶志华;陈占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院在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中,使用自制简易阴道穹隆撑开器的方法,以便在手术中能更好地辨别解剖结构,减少出血和副损伤,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淑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增殖及其细胞外基质含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分对照组、高糖组、TMP组,分别培养12 h、24 h、48 h,CASY细胞计数仪计数细胞存活率;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细胞外基质Col Ⅳ及FN的含量.结果:各TMP浓度组之间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下培养24 h、48h MCs增殖显著增快(P<0.01),分泌的Col Ⅳ及FN含量增多(P<0.05);与高糖组比较,TMP各组MCs增殖显著减慢(P<0.01),分泌Col Ⅳ及FN减少(P<0.01或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有效抑制高糖的促增殖作用并能减少系膜细胞外基质的增加.
作者:罗冬冬;汪大望;倪连松;沈飞霞;熊术道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