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军;毕娜;潘淑敏
分析老年单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智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82例患者CT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PVLD),测定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并有PVLD,GOTO分型Ⅰ型27例,Ⅱ型38例,Ⅲ型17例;10例患者伴有精神症状.表明随着增龄,即使没有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作者:王鲁妮;刘泽;冯德光;戴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条件下,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ABA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2 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核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HPLC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GABA神经递质成分.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GABA浓度也渐增加,由每1×107细胞中(3.43±0.25)μmol/L增至(14.69±3.51)μmol/L(F=23.69,P=0.001 4).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前期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euN特异性抗体,并含有高浓度的类GABA神经递质成分.
作者:陈剑荣;徐强;蔡颖谦;徐如祥;姜晓丹;邹雨汐;丁涟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针灸疗法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等特点,近年来已逐渐走向世界.要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辨证准确,辨经明了,选法适宜,配穴合理及重视手法,讲求实效.同时结合临床详细介绍了辨经、选法、配穴及针刺的具体方法.
作者:王祚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额颞痴呆包含很多病,经典的是pick氏病.主要介绍额颞痴呆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近年来这个领域神经生化方面的重大进步、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尔红;孟昭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介入护理方法,对3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摄食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在入院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30例患者,28例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平均得分和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均明显提高,有效率为93%.提示对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可以使患者恢复经口进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学军;毕娜;潘淑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与功能训练结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针刺加功能训练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应用针刺治疗的3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7%)高于对照组(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7),两组之间显效率、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早期针刺与功能训练结合和单纯针刺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但前者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培强;苗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能促进青年痴呆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但老年痴呆鼠对NGF是否敏感?目的:探讨NGF对老年痴呆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设计:以动物实验为依托,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广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材料:24个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NGF(人工脑脊液配制,3.0 g/L,军事医学院提供),人工脑脊液配制细胞色素C溶液.方法:切断老年SD大鼠左侧穹窿海马伞(fimbria-fomix,FF),侧脑室注射NGF,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测试正常组、损伤组和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主要观察指标:Morris水迷宫行为测试中大鼠平台平均潜伏期的变化及撤除平台后3组大鼠120 s内在各象限游泳距离占总距离的百分比和跨过原平台位置数;Y迷宫检测中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大鼠与损伤组相比较,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游泳距离和穿环次数增多,学会Y迷宫所需训练次数减少和正确反应次数增多,但未完全达到正常水平.结论:NGF能够改善老年FF损伤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龙大宏;冷水龙;姚志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以及Hcy对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方法测定5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4例健康者血浆Hcy水平,同时记录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脑血管病组测量血压、血糖、Hcy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①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18,P<0.01),病例组(16.76±14.77)μmol/L高于对照组(10.49±3.43)μmol/L.②脑血管病组中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和正常者的血浆Hcy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脑血管病组中高Hcy血症者和正常Hcy者的入院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和血压、血糖正常者的入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脑血管病组做血压、血糖、Hcy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Hcy与脑卒中入院评分存在线性关系.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并且增加其严重程度.
作者:韩辉;靳轶敏;关秀茹;付君;薛静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 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30 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0.17)分与治疗前(15.32±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9.81)分,30 d后为(16.97±9.74)分(P>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作者:方燕南;李花;曾进胜;陈小华;马明明;林健雯;黄如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报道杭廷顿病(舞蹈病)1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言语不利、步态不稳、无明显舞蹈样动作、智能进行性减退,有家族史,经过药物及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构音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所好转.
作者:董伟伟;张家堂;郎森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背景:高温环境对生物体造成明显损伤,深入研究热环境损伤的机制、提高机体耐热损伤的能力,可为抗热环境药物研究提供参考.目的:观察预先使用米帕林,对热环境中大鼠损伤的作用,探讨急性热环境致机体脑、肺损伤作用和可能的保护措施.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地点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所.材料为二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160~200 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喂专用,饮用自来水.方法:将大鼠随机分组,根据体质量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米帕林,对照组给予相当体积的生理盐水,1 h后进入41℃热环境.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大鼠体温变化和死亡时间,分析药物剂量与体温变化、存活时间的关系.对死亡大鼠进行主要脏器的病理分析,寻找热环境对机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结果:41℃热环境明显影响大鼠的代谢和存活,进入热环境的大鼠体温经过短暂维持后迅速上升,大约在38 min后死亡,死亡大鼠解剖发现肺明显出血和脑水肿,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肺细胞和大脑神经元死亡明显;预先灌胃给予4.5~18.0 mg/kg米帕林能够明显减缓大鼠在热环境下体温升高的速率,增加大鼠在热环境中的存活时间.9.0 mg/kg剂量组体温上升速率减缓20%左右,存活时间延长超过50%.9.0 mg/kg剂量组大鼠在进入热环境38 min左右处死后,解剖发现轻微肺出血和脑水肿,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米帕林灌胃能够增强大鼠抗热致死的能力,具有保护热环境损伤的作用.
作者:赵永岐;刘淑红;吴燕;葛学铭;吴海涛;廖文;范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背景:一些流行病学和动物试验显示高脂蛋白(a)与动脉硬化和脑梗死相关,但是高脂蛋白(a)是否为年轻人脑梗死潜在的危险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目的:调查脂蛋白(a)与年轻人脑梗死的关系.设计:非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1995-01/2001-07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45岁的脑梗死患者.方法:对年龄低于45岁的脑梗死患者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蛋白(a)和其他血脂成分的测定,询问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主要观察指标:血清脂蛋白(a)和其他血脂成分及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和对照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差异未见显著性,脑卒中患者的三酰甘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高脂蛋白(a)的OR值为1.547(95%CI 0.601~3.982),而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2.597(95%CI 1.149~5.381)和4.639(95%CI1.949~11.040).结论:脂蛋白(a)可能不是年轻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压则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曹贵方;刘威;杨期东;袁存国;杨国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和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2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29例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产色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asminogen activator,PA)、(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活性,比浊法测定蛋白C和蛋白S活性,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①青年脑梗死组(1.10±0.43)IU和皮质支脑梗死组(0.99±0.48)IU血浆PA活性较对照组(1.46±0.50)IU显著降低(分别t=2.777.P=0.008;t=2.932,P=0.006).皮质支脑梗死组PAI-1活性(2.30±0.59)IU较腔隙性梗死组(2.97±0.93)IU低(t=2.074,P=0.049).②青年脑梗死组血浆蛋白S和蛋白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A和高血压对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PA和高血压分别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华;蒲传强;殷宗健;丛玉隆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Bell's palsy),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毛细血管丰富,感觉灵敏,对疼痛刺激尤为敏感,所以传统的针刺疗法虽然有效但较为痛苦,且发病早期手法使用不当可引邪入里,留有后遗症.
作者:马彦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患者早期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46例早期(伤后3~22 h)加用亚低温治疗,并与同等条件下未用亚低温治疗的同类患者46例比较.于治疗前、治疗后3及7 d分别测定两组血浆内皮素含量,于入院时和伤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FMA)评定两组患者ADL.结果:治疗3及7 d后,实验组血浆内皮素为(73±8)和(55±6)ng/L,而对照组同期为(80±9)和(65±7)ng/L,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伤后3个月时实验组的FMA积分为(70±19)分,Barthel指数为(65±17)分,而对照组两项评分分别为(49±14),(47±1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DAI,有利于DAI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及ADL的康复.
作者:廖圣芳;陈汉民;王玉差;张银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麦全冬定对被动吸烟大鼠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麦全冬定在吸烟导致的脑缺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脑组织iNOS活性.结果:①正常对照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均有少量iNOS表达(7.89±0.40),(10.16±2.99),(7.04±0.52)个/视野.②吸烟组:各脑区iNOS表达明显升高(37.16±2.82),(43.07±1.24),(39.50±3.33)个/视野(t=22.22,13.95,11.92,P<0.01).③麦全冬定组与吸烟组比各脑区iNOS表达显著降低(20.90 ±4.02),(28.95±1.61),(15.33 ±2.36)个/视野(t=3.22,2.82,11.31,P<0.05)o结论:吸烟通过脑组织中iNOS表达增强生成过多的一氧化氮,造成脑神经细胞毒性损伤,麦全冬定对iNOS表达有下调作用,从而减少脑神经细胞毒性损伤.
作者:孙晓红;王虹;柳忠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肓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x2=4.81,12.22,P<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白芝兰;张秋娟;薛冠英;齐乃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对偏瘫后肩痛患者采用电针结合手法治疗和单纯应用电针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偏瘫肩痛均有疗效,结果提示电针结合手法能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肩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苗红;刘培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背景:利用D-半乳糖中毒法建立动物衰老模型已经多年,并在抗衰老药物的筛选和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衰老机制仍然不甚清楚.国内学者倾向于自由基衰老学说,但也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目的:D-半乳糖皮下注射致Wistar大鼠亚急性衰老模型衰老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2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mL/kg,1次/d;衰老模型组皮下注射D-半乳糖48mg/kg,1次/d.各组大鼠均连续给药42 d,采血后分别测定各项衰老指标.主要观察指标:衰老对Wistar大鼠体质量、胸腺、脾脏系数、血象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a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ation, LPO)活性、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浓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体质量增加比例降低,胸腺明显萎缩,脏器系数减少(t=3,5,P<0.01),血清中SOD活性明显下降(t=3.06,P<0.01).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D-半乳糖诱发的致大鼠亚急性衰老是探讨自由基衰老学说有用的实验动物造模技术.
作者:王喆;陆承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