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凋亡和Fas/FasL系统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倪世容;徐正祄;王万铁;周伟斌;陈锡文

关键词:肺, 缺血, 再灌注损伤, 凋亡, Fas/FasL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基因调控机制.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1 h、3 h和5 h组.复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TUNEL法观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以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肺组织细胞Fas/FasL系统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肺组织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尤其是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Fas及FasL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明显上调(P均<0.01).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与Fas、FasL蛋白和Fas及FasL mRNA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59,0.747,0.731,0.759;p均<0.01).结论:肺组织细胞凋亡和Fas/FasL系统活化可能参与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P53、Fas、Bcl-2基因在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P53、Fas、Bcl-2基因蛋白表达与尖锐湿疣和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标准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24例尖锐湿疣、46例宫颈癌、22例宫颈糜烂和28例正常宫颈组织P53、Fas和Bcl-2基因产物.结果:三种基因蛋白在尖锐湿疣组和宫颈癌组的表达程度和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宫颈糜烂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尖锐湿疣组和宫颈癌组之间在P53的表达程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Fas、Bcl-2基因表达与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的发病均有密切关系.

    作者:夏克栋;林巧爱;董海艳;张丽芳;胡芸;董缪武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牙科畏惧症儿童乳牙龋

    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1]在儿童中普遍存在,患儿由于害怕高速涡轮机钻牙而拒绝治疗,这对龋病的治疗极为不利.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traun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是WH0提倡的一种用手用器械清除龋坏,然后用有黏结、耐压和耐磨性能的玻璃离子材料将龋洞充填的技术,我们将此技术用于害怕龋病治疗的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诸海敏;万敏;王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2例临床分析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于新生儿期发病者为早期梅毒,我科自1998年~2002年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叶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糖尿病烫伤大鼠血糖变化及其与创面皮肤组织糖含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二度烫伤后血糖变化及其与创面组织糖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清洁级大鼠,分成正常组(n=24)和枸橼酸-枸橼酸钠镁液配置成2%浓度(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n=24),造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1、3、5、7、10 d和14 d创面皮肤组织块样本,采用生化技术测定血糖浓度和创面皮肤中的糖含量;并对创面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皮肤组织创面中局部的糖含量与血糖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糖尿病大鼠浅二度烫伤创面中局部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且创面呈现延迟愈合或者加深不愈.结论:糖尿病大鼠局部创面组织糖含量增加与血糖变化密切相关,而创面局部糖含量的增加与创面愈合延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者:张鹏;乔亮;林才;陆树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膀胱尿道的MRI形态

    目的:探讨MRI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有SUI症状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行MRI扫描,比较静态和应力状态下膀胱尿道的活动度及形态改变,测量两种状态时膀胱尿道连接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及距离差(即下移度),患者同时行尿动力学和其他临床检查并确定临床诊断.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GSUI)15例中13例应力状态下膀胱尿道连接点下移至耻尾线以下,下移距离(9.44±1.89)mm,其中2例可见后尿道呈漏斗状开放;6例非GSUI和18例正常对照者下移距离分别为(6.33±1.57)mm和(5.3±1.36)mm,但膀胱尿道连接点均位于耻尾线以上,前者与后二者比较P<0.001,后二者之间P>0.05.结论:MRI作为SUI影像诊断方法操作简便,影像清晰直观,具有非侵入性特点.

    作者:陈映鹤;毛传万;周云新;何有华;张磊;陈志勇;杨世坤;虞志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亚临床型铁锈症继发青光眼一例

    患者,男,44岁,因左眼红痛,视物模糊4 d于2002年3月12日入院.病史:患者于12年前被铁异物击伤左眼,当时X线检查未见阳性异物,但角膜和虹膜有穿伤残迹,晶体部分白色混浊,于局麻下行左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出院时眼压正常,视力0.5.

    作者:叶玲;施天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成人急性白血病细胞三色流式细胞术的免疫分型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方法: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97例急性白血病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急性淋系白血病细胞均表达淋系抗原,46.7%和11.1%的成人ALL细胞表达CD13和CD33;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均表达髓系抗原,M3中只有1例表达CD34,HLA-DR均无表达;同时AML中有12例表达淋系抗原CD7,21例表达CD10;197例急性白血病中有11例(占5.6%)为杂舍型急性白血病(HAL),其中有6例B/M型.结论:CD45/SSC设门方法能排除骨髓中正常细胞的干扰,免疫表型的检测和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明确诊断有帮助.

    作者:章圣辉;俞康;吴建波;高申孟;沈志坚;蒋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免疫组化S-P法操作1010例病理切片体会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繁多,正确选择染色方法对免疫组化技术的普及和开展至关重要.S-P方法是(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价格较低而在我国逐渐普及.近年来,我科共做了1010例免疫组化,结果较稳定,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群姬;朱启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清胶囊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目的:创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一清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固定相为WG-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4mol·L-1NHN4NO3溶液(35:65),测定波长为350nM,柱温为30℃.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0724~2.109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65%,RSD=1.47%(n=6).盐酸小檗碱在0.0724~2.109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65%,RSD=1.47%(n=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瑞杰;蔡进章;任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男性乳腺发育症X线诊断

    男性乳腺发育症是指男性一侧或两侧乳房呈女性样发育,肥大,有时有乳汁样的分泌物.本病在临床上少见,有关其钼靶X线摄影和诊断的报道不是很多.现收集我院2年来经病理确诊并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5例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钼靶X线摄影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弦;邹爱国;许崇永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液灌流治疗婴幼儿毒鼠强中毒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血液灌流治疗婴幼儿毒鼠强中毒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的方法,比较16例血液灌流和10例保守治疗毒鼠强中毒婴幼儿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与保守治疗相比,血液灌流治疗可显著缩短患儿抽搐、昏迷和住院时间,改善昏迷评分.血液灌流后患儿毒鼠强浓度下降,改良Glasgow昏迷评分提高.结论:血液灌流是治疗婴幼儿毒鼠强中毒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领微;毛朝鸣;戴彩香;刘景棣;葛红;杨筱敏;黄蔷薇;严纯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作者:胡蓓蕾;王小同;柯将琼;邹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红素氧合酶-1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红素氧舍酶-1(HO-1)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4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C)组、肺缺血再灌注(IR)组、肺缺血再灌注+氯铁血红素(H)组和肺缺血再灌注+锌原卟啉(Z)组.各组在缺血前后,再灌注1 h、2 h、3 h分别抽血检测一氧化碳血红蛋白(COHb)浓度,实验结束时取肺组织测湿/干重比(W/D)、肺泡损伤数(IAR)、HO酶活力并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IR组COHb浓度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H组这种趋势更加明显,Z组升高较缓和;IR组W/D、IAR升高,H组下降而Z组明显增加;IR组HO酶活力增加,H组上升更加显著而Z组明显降低;超微结构显示H组较IR组损伤减轻而Z组加重.结论:HO-1诱导可能通过一氧化碳(CO)介导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周伟斌;王万铁;徐正祄;倪世容;陈锡文;方周溪;潘雪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癌

    目的:观察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98例肝癌,采用OUR-OGD型三维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体部伽玛刀),单次剂量5~7Gy.结果:治疗结束后3~6个月复查AFP和CT,CR+PR=79.3%.结论:该技术是治疗无手术指征的中晚期肝癌的一种理想模式.

    作者:沈洁;陈坛舟;金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乙肝基因疫苗保护性和加免效果观察

    为观察乙肝基因疫苗免疫的持续时间及加免效果,我们对274例有乙肝基因疫苗接种史和47例应用乙肝基因疫苗加免的儿童进行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测,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伟;李伟;陈益平;卢朝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常见型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由繁变简,即由经腹途径改为腹腔镜辅助或经肛门手术,不但减少手术创伤、并发症,而且康复快,减少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我院自2003年1月至9月行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9例,现就其手术要点、疗效及短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勇;陈君贤;诸建明;乔键;鲍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征、脑脊液和影像资料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32例CNM和35例TBM的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前脑脊液和头颅CT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热多为轻-中度,头痛剧烈,视神经乳头水肿多见,结核性脑膜炎可合并有脑外结核,发热多在39℃以上;脑脊液检查显示CNM表现为压力高,葡萄糖含量下降明显,而TBM表现为脑脊液蛋白质升高较明显,CSF白细胞增多不如TBM显著;两种脑膜炎的头颅CT改变亦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和头颅CT表现可以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确诊有待于病原学检查.

    作者:卢明芹;金益辉;陈永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由语言特征看医学论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表达的工具;语言有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分,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即是写作;书面语言又分文学类与实用两大类别,医学论文所运用的语言为实用类书面语言,具有双重性,其写作要求是:准确、简要、明晰.

    作者:姜小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二巯丙磺钠治疗重型杀虫双中毒

    目的:研究二巯丙磺钠对重型杀虫双中毒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350例重型杀虫双中毒患者随机分2组,170例(Ⅱ组)应用传统综合疗法,即洗胃、导泻,应用东莨菪碱等对症治疗.180例(Ⅰ组)在Ⅱ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二巯丙磺钠.结果:Ⅰ组治愈率为96.67%,明显高于Ⅱ组(89.41%)(P<0.01);其平均病情好转时间为(7.41±1.53)h,明显短于Ⅱ组(9.69±1.76)h(P<0.01).结论:二巯丙磺钠可显著降低重型杀虫双中毒者的病死率.

    作者:何仁辉;杜杰;杨宝仙;刘本武;段昌奉;罗永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清、尿Ⅳ型胶原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清、尿液Ⅳ型胶原(T4C)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DM)患者182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DMN组),微量蛋白尿组(DMMA组),大量蛋白尿组(DMP组);对照组(C组)31例,检测血清T4C,尿液T4C、Cr.结果:①血清T4C在DMN组与C组区别无显著性,在DMMA组高于C组和DMN组(P<0.01),DMP组高于C组、DMN组(P<0.01)和DMMA组(P<0.05);尿T4C/Cr在DMN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在DMMA组、DMP组明显高于C组(P<0.01),DMP组较DMN组明显升高(P<0.05),但与DMMA组差异无显著性.②相关分析显示:DM患者尿Alb/Cr尿T4C/Cr(r=0.235,P<0.01)、血清T4C(r=0.376,P<0.0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2型DM患者血、尿T4C与尿Alb排出有一致性升高的趋势.尿T4C是晚期DN指标;血清T4C既是DM早期肾病的指标,也是晚期DN指标.

    作者:冯文焕;叶真;郑景晨;汪大望;高鑫;陶志华;吴建波;沈飞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温州医科大学

主办: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