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治疗概述

郭丽娜

关键词:帕金森病/治疗, 危险因素, 康复
摘要: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治疗研究已成为医疗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对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深入研究,治疗的方法和途径也日益增多.对其病因学、危险因素及目前临床上治疗所采用的方法做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

    为探讨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9例(康复组)给予电针和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仅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30 d后康复组总有效率76%(45/59),高于对照组53%(16/14).提示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有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于桂杰;赫玉芬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影响神经性耳聋疗效的因素

    对110例患者145耳神经性耳聋进行了疗效观察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45耳经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后听力改善60耳,治疗有效率为41.4%.听力改善与患者年龄、耳聋程度无明显关系,但与患病时间、有无伴随其他症状和轻重程度有明显相关.

    作者:乔秀艳;王淑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诱发电位的3种变异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3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型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患者(研究组)和46名健康军人(对照组)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①VEP: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4.4±4.1)和(9.0±5.2)μV,t=5.40,P<0.01],P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1±4.0)和(8.1±4.5)μV,t=3.82,P<0.01].②AEP:Oz脑区的P3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330.2±30.7)和(298.1±27.4)ms,t=5.81,P<0.01],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8±1.7)和(4.5±1.8)μV,t=5.22,P<0.01],C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高于对照组[(4.2±2.1)和(2.2±1.0)μV,t=6.05,P<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5.8±0.3)和(5.4±0.2)ms,t=8.01,P<0.01],O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短于对照组[(6.4±0.3)和(6.9±0.3)m,t=8.90,P<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24 ±0.12)和(0.40±0.10)μv,t=7.57,P<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38±0.11)和(0.51±0.12)μV,t=6.10,P<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

    作者:甘景梨;高存友;杨代德;胡兴焕;李晓琼;张伟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对21例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并发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包括早期变换体位,保持关节功能位置,被动运动,以减轻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结果21例患者5~12 d内肢体功能障碍症状消失,提示体外循环术后脑缺氧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王效民;尤伟;顾雁;丁孝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12例体会

    目的探讨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针灸加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结果治愈8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结论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可获较满意疗效.

    作者:李雪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拉米呋啶致帕金森综合征3例报告

    报道3例患者长期应用拉米呋啶后出现面具脸、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表现,停用拉米呋啶后症状明显改善,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为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提示拉米呋啶在肝细胞内代谢生成拉米呋啶三磷酸盐,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作者:李静;李国良;朱丹彤;谭兴林;肖波;刘运海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动态脑电图在癫痫定位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对癫痫诊断及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脑电图、AEEG及双局部密集AEEG对512例有临床发作癫痫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及分析脑电变化.结果①常规脑电图,其中136例正常;87例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146例呈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不能准确定位;143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②AEEG检查:根据常规脑电图行AEEG,其中45例正常;48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显著痫样波发放;91例弥散性双额颞叶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328例显示一侧额颞部癫痫样波发放.③局部密集AEEG:对139例不能明确定位者检测,其中107例一侧额颞部棘波、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显著;15例呈双颞大脑半球棘波或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发放,一侧略显著,但不能准确定位;17例双侧半球弥散性慢波,未见明显痫样波发放.结论采用多形式脑电图尤其是AEEG及局部密集AEEG检查对癫痫的诊断及定位诊断有较大帮助,同时对临床诊治尤其是手术切除癫痫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国材;吴南;李飞;陈鹏;王小锋;杜源;冯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脑梗死患者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比较

    为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对脑梗死康复作用及其原理,将脑梗死患者20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操作简单,安全,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肌力的恢复.

    作者:白桦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过程中蛋白激酶C同工酶抑制剂的作用

    背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能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但其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明显抑制PKC活性,对缺血性脑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PKC抑制剂灯盏花素缺血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5 h再灌注4,24,72 h观察PKC同工酶γ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再灌注4h PKCγ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PKCγ在24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P<0.05);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PKCy(P<0.01);灯盏花素组再灌注24 h前能明显抑制PKCγ及神经元凋亡的表达(P>0.05).结论:灯盏花素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余刚;罗勇;彭国光;董为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多媒体表达系统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康复中的效果评价

    为评价多媒体表达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功能的影响,对35例脑卒中失语患者(观察组)在传统方法训练的基础上,更注重进行多媒体表达训练,并与20例进行传统方法训练的同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提示时应用多媒体表达训练系统是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胡荣东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植物状态和小意识状态的诊断及康复治疗

    意识障碍的诊断和康复治疗是很多临床医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的问题,主要存在诊断混淆和治疗方案不明确、不肯定.根据重新提出并划分植物状态和小意识状态的诊断标准及作者的临床经验和公认的临床原则,制定对两种意识障碍的康复治疗措施.同时根据现有的诊断手段和相关的文献报道,判定对两种意识障碍的预后情况.

    作者:冯建斌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探讨两者对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关系.方法5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检测CRP和FIB,对初诊患者治疗前检测CRP和FIB,治疗中每2 d监测1次,直到患者康复出院.结果无意识偏瘫患者的CRP和FIB要高于有意识的患者,中央脑动脉及前支脑动脉大栓塞的患者CRP和FIB要高于对照组.结论CRP和FIB是与脑梗死预后康复预测有重要关系的指标.

    作者:陈渝宁;秦海明;万楠;丁雪松;刘姗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确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入编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老年脑梗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类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的关系.方法:入选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9例,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64~79岁;前循环合并后循环脑梗死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60~80岁;后循环脑梗死组共4例,男2例,女2例,年龄62~73岁.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多导睡眠仪监测,并对严重的低氧血症患者进行夜间血氧监测.结果:前循环脑梗死组和前循环合并后循环脑梗死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index,AHI)为21.4±13.0和26.4±19.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08).结论:脑梗死的部位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作者:袁远;李文娟;高旭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颞三针与补阳还五汤合用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颞三针与复方中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探讨颞三针与中药结合是否优于单纯应用中药或颞三针疗法.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颞三针针刺治疗的针药组、单纯颞三针针刺治疗的针刺组及单纯中药治疗的中药组,3个疗程后观察各组疗效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针药组疗效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1),而药物组和针刺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药组治疗后积分下降值显著高于药物组或针刺组(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颞三针针刺治疗.

    作者:冯淑兰;古继红;李月梅;赖新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目前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主要是传统头针、体针、电针及水针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较少见.能够按严格的科研设计进行随机盲法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规范针刺操作,才能提高针刺治疗的研究水平.

    作者:蒋红玉;邓世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60例

    对符合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诊断的60例患者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治疗,疗程为3个月.在治疗后1,2,3个月后分别用减分率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个月痊愈7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32例,无效7例;第2个月痊愈23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5例,无效2例;第3个月痊愈46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例,无效1例.治疗过程中胃肠道不适2例,失眠6例.

    作者:龙振钊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干细胞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

    目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对AD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体质量250~300g)被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0)、对照组(n=10)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n=10),模型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用ALZET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kadaic acid(OA);对照组灌注等量的磷酸缓冲液.56 d后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在海马处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76 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旷场实验观察3组大鼠探究活动能力和紧张度;随后处死大鼠,分别用硫磺素-S法和镀银法检测3组大鼠海马中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情况.结果:模型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mean escapelatency,MEL)第1天为84 s,第4天为60 s;对照组的MEL第1天为66 s,第4天为15 s;治疗组的MEL第1天为68 s,第4天为18 s.模型组通过的格子数为21个,对照组为69个,治疗组为61个.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和探究活动与对照组和神经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神经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在海马可见到大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神经干细胞治疗组可见少量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而对照组大鼠未见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结论:通过微型渗透泵侧脑室内慢性灌注OA可成功地建立AD动物模型;神经干细胞可提高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并可减少老年斑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

    作者:吴树亮;金连弘;李竹英;李呼伦;王广友;宋铁军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综合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58例符合多模式方法(multimodel approach,MMADD)内心症状抑郁状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理治疗组同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MMADD及简式Fugl-Meyer评估(FMA)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心理治疗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1.16±8.63)分和(37.59±10.33)分,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2.73±9.91)分和(30.48±15.76)分;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46,4.39,P<0.01);心理治疗组MMADD中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3.84±0.59)分和(4.01±0.67)分,对照组BDI和HRSD评分分别为(6.13±0.57分和(5.96±0.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6.48,P<0.01).结论: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运动功能.

    作者:苏晓琳;肖学长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使患者在掌握生物反馈技术的同时,保证血压稳定在一定水平,当环境改变时使血压波动范围较小,从而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冯亚茹;由冬杰;赵晓丽;杨桂梅 刊期: 2004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