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张晓南;吴志明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背景:有研究发现养麦种子提取物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活性,但有关荞麦叶提取的有效成分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研究尚较缺乏.目的:研究荞麦叶提取的总黄酮(totalflavones of buchwheat leaf,TFBL)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探讨其调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可能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华北煤炭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和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同位素科完成.实验选用SD大鼠30只,清洁级Ⅱ级,体质量(220±20)g,雌雄各半.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TFBL治疗组,每组10只.用高脂饲料诱发大鼠高脂血症,口服TFBL0.3 g/(kg·d),干预治疗12周.主要观察指标:TFBL对高脂血症大鼠血中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rostaglandin F1a,6-keto-PGF1a)、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浆肾素活性的影响.结果:TFBL治疗组高脂血症大鼠血清AngⅡ、内皮素、血栓素B2水平[(102.0±64.5),(35.6±9.1),(1775.3±318.2)ng/L]明显低于模型组[(164.2±34.0),(48.5±11.8),(2216.8±442.3)ng/L](t=2.582~2.722,P<0.05);而6-keto-PGF1a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t=2.582,P<0.05;4.989,P<0.01).结论:TFBL具有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
作者:韩淑英;刘丽华;朱丽莎;刘淑梅;吕华;辛念 刊期: 2004年第21期
将5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合并森田治疗,疗程7~10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治疗后两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下降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新森田疗法对神经症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丁冬红;王蕾;何海霞 刊期: 2004年第21期
锌是人体内重要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是许多金属酶的主要成分或是酶的激活剂,参与机体的正常生理与生化功能.缺乏或过多时,均可能导致多系统功能紊乱或毒性反应.
作者:吐尔逊江·买买提明;王晓军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在患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方法:对31例SARS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其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ARS患者普遍出现的心理症状是强迫,程度轻及少出现的心理症状是恐怖;其SCL-90各因子得分大部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四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已婚患者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未婚者;女患者所有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患者,但彼此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SARS患者在疾病应激状态下,较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肖蓉;王海琴;石红梅;谢向韶;李漓;刘雪琴 刊期: 2004年第21期
在足球教学活动中如何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文章对足球活动中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心理保健措施.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巨针通督补肾针刺为主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疼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48例患者按门诊就诊或住院顺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用巨针通督补肾针刺;对照组50例,服用吲哚美辛(消炎痛).结果腰骶、髋、膝关节部位及压痛指数的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2416~5.2998,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0 m步行时间、整体功能、体温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74~17.8717,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液免疫诸项指标及血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049~5.7595,P<0.05或P<0.01).治疗组总显效率为49%,对照组总显效率为2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5.013,P<0.05).结论巨针通督补肾针刺法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主要体征积分、疼痛积分、运动能力及体液免疫指标及血沉有确切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光亭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与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30例服帕罗西汀,30例服万拉法新,治疗8周.两组在治疗前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其中按7类因子评分分析.结果:认识障碍因子分减分率帕罗西汀组(5.63±1.91和3.94±2.13)明显高于万拉法新组(5.48±1.89和3.97±2.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0,P<0.05);睡眠障碍因子分减分率万拉法新组(3.94±4.12和1.51±1.87)又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3.73±3.89和1.96±2.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17,P>0.05)结论:帕罗西汀与万拉法新抗抑郁均疗效肯定,而帕罗西汀服药方式简捷,从性更好.
作者:李艳;张晓南;吴志明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认知功能及认知域功能的差别,并对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评分与血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方法:选用痴呆扩充量表(dementia expansive scale,ESD)作为认知功能的评价工具,分别对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认知功能检测,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就两者认知功能评分进行显著性检验.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与血糖的关系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评分为(209.59±20.77)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24.28±1O.56)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208,P<0.001).同时,糖尿病组记忆、抽象和结构等认知域的评分也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总体认知功能评分、记忆功能与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0(P<0.05)和-O.329(P<0.05).结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糖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冀瑞俊;贾建平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选用住院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估.结果: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呈现较普遍的提高,激惹、抑郁、迟缓和精神病表现亦有相应改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改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肯定协助作用.
作者:韩康玲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文娱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作用.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文体娱乐活动训练,以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作为评定工具评价效果.结果文娱疗法明显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其中IPROS,SAPS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文娱疗法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
作者:李转清;郑龙娃;张爱景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正常新生儿和新生儿黄疸耳蜗听觉功能受损的对比情况.方法对126例正常新生儿和31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用耳声发射仪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力检查.以各频率的信噪比≥6为该频率通过,8个频率中有5个通过为正常.结果正常新生儿和生理性黄疸患儿DPOAE正常;正常组分别与病理性黄疸和胆红素脑病组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理性黄疸和胆红素脑病组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2次复筛通过率达92%.第2次复筛未通过的4例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全部引出波形.结论DPOAE是一种可靠、简便、快捷、无创的听力筛查方法.
作者:林建云;张铁松;高映勤;陈泉东;刘睿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大鼠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接随机数字法将SD大鼠分为:单独笼养组,睡眠剥夺1d组,3d组,5 d组,7 d组和对照组,各组8只.采用小站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用放射性核素99Tcm灌胃测定大鼠胃液体排空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黏膜中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结果:睡眠剥夺条件下可导致胃排空障碍,大鼠睡眠剥夺3 d,5 d,7 d组胃排空率分别为(72±4)%,(71±5)%,(70±6)%.分别与单独笼养组、对照组及睡眠剥夺1 d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2.763~3.684,P均<0.01).同时胃肠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在睡眠剥夺3 d,5 d,7 d大鼠胃黏膜中胃泌素含量分别为(268±118),(306±151),(405±164)ng/L分别与单独笼养组、对照组及睡眠剥夺1 d组比较均明显升高(t=2.104~4.787,P<0.05~0.01).胃动素含量分别为(51±32),(43±28),(36±20)ng/L,分别与单独笼养组、对照组及睡眠剥夺1 d组比较均明显降低(t=2.054~3.062,P<0.05~0.01).生长抑素水平分别为(219±110),(260±78),(236±88)ng/L,分别与单独笼养组、对照组及睡眠剥夺1 d组比较均明显升高(t=2.023~3.120,P<0.05~0.01).结论:睡眠剥夺可导致胃排空障碍和胃粘膜中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含量发生变化.
作者:郝悦;夏光明;周润锁;娄本信;王继琛;杨凤江;徐祎;任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影响.方法: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30.19±8.21)d,测试并分析眼球轨迹运动,应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PANSS在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3.10,P<0.01),判别分析值、眼固定点数、反应性探索分、认知性探索分眼示踪总距离,眼示踪平均距离治疗前、后其差异均无显著性(t=0.36,0.56,0.47,0.77,0.06;P均>0.05).判别分析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自身一致性分别为84.2%和81.6%,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t=0.36,P>0.05)结论: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药物及情感矫正剂对眼球轨迹运动各项指标均无影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眼球轨迹运动的指标基本不受抗精神药物影响.判别分析值在药物治疗前、后一致性是稳定,并反应眼球轨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征.
作者:韩永华;覃松;朱日升;王秀丽;孙秀琪;卞征宇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给糖尿病临床康复带来障碍.大型研究显示,强化控制血糖和脂质代谢异常是减少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预防失明.但代谢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了,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贾悦;孙敏;刘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取首次发病、资料完整、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病例,按首次发病年龄分为少儿组(≤15岁,52例)和成年组(≥16岁,49例).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少儿组患者平均诊断年龄[(14.45±1.64)岁]显著大于发病年龄[(13.67±1.89)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24,P<0.05);阳性家族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病程和临床疗效,与成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症状出现率为80%,其中早期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发生率(12%和36%)显著高于成年组(24%和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16,5.08;P<0.05),而妄想及逻辑障碍出现率(52%和31%)显著低于成年组(92%和7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17.75,15.73:P<0.01).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具有年龄上的特征性,注意识别早期非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作者:谭小林;张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分析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受糖代谢异常影响,高血压伴糖尿病受血压影响后糖代谢、血压、血脂代谢等指标,以了解两者互相影响,及其加重代谢紊乱的情况.
作者:伊力哈木;谢自敬;曾小云;朱筠;王薇彬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behavior checklist,CBCL),子女教育心理源控制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小学一年级学生738人为调查对象,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行为问题的标准,符合此标准者109人作为病例组,不符合此标准者629人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家庭等情况进行对照.结果:行为问题的检出阳性率为14.8%;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点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缺陷家庭居多、父母关系及亲子关系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管教方式不一致等,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相关.
作者:翟静;袁家璐;冯启美;刘金同;陈修哲;王延祜 刊期: 2004年第21期
细菌内毒素主要通过激活体内免疫细胞产生过量炎症介质、氧自由基和蛋白酶类物质等而引起心脏等多脏器功能障碍.既往研究采用炎症介质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治疗,效果不理想.新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乙酰胆碱能抑制炎症介质合成,减少其释放,同时增加心脏内血流,降低能量代谢,促抗炎皮质激素分泌,具有减轻生物毒素致死效应与炎症反应的特点.因此,研究迷走神经及其递质与炎症反应的关系,为合理开发迷走神经刺激方式或安全的拟胆碱药物,为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炎症损害性疾病的以及早期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石德光;杜欣;胡森 刊期: 200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