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差异分析

谭小林;张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儿童, 青少年, 成年人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取首次发病、资料完整、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病例,按首次发病年龄分为少儿组(≤15岁,52例)和成年组(≥16岁,49例).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少儿组患者平均诊断年龄[(14.45±1.64)岁]显著大于发病年龄[(13.67±1.89)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24,P<0.05);阳性家族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病程和临床疗效,与成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症状出现率为80%,其中早期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发生率(12%和36%)显著高于成年组(24%和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16,5.08;P<0.05),而妄想及逻辑障碍出现率(52%和31%)显著低于成年组(92%和7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17.75,15.73:P<0.01).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具有年龄上的特征性,注意识别早期非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2004年中国行为医学学术研讨会征文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呼吸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此病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及合并症多等特点.因此,应及早进行早期活动康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心理康复等.为降低COPD的死亡率和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宏霞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家庭环境及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家庭心理沟通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患者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9个月的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和家属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t=2.00~3.68,P<0.05~0.01).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6.52~11.70,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x2=4.68~5.17,P均<0.05).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莹;贾金鼎;张明松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针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30例

    为观察针刺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对30例糖尿病尿潴留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对轻、中、重及极重度尿潴留患者有明显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王清泉;牛莉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营养评定问卷与人体测量学方法评价社区退休居民的营养状况

    背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不良高危状态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将显著增高;特别是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观察项目.目的:应用迷你型营养评定(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结合人体测量学方法评价社区退休居民的营养状况.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横断面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2002-05上海市某社区退休居民115名接受MNA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学检测.主要观察指标:接受调查的115名上海某社区退休居民MNA总分、腰围、臀围、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index,BMI)、中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TSF)、中臂肌围等调查结果.结果:①平均MNA总分为25.2±2.7,其中24名(21%)受试者MNA总分低于23.5,属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高危人群.②应用腰围、腰臀比和BMI评估,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4%,62%和65%.③根据中臂围、TSF和中臂肌围评估,中至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2%,19%和2%.④MNA总分与多项人体测量学指标显著相关.结论:社区退休居民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低下共存,必须加强营养干预;MNA问卷在中国人营养状况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费旭峰;程庆民;施咏梅;曹伟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农村城市化对老年糖尿病流行病学的影响

    选择顺德桂洲地区60岁以上人群作调查对象,随机抽样检查约3 200例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发现糖尿病总患病率31.45‰,以60~70岁年龄组为高峰,提示随着农村的城市化,老年糖尿病人越来越多,饮食、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巨变对老年糖尿病患病率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李舸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精神行为变化与其疾病程度的关系

    为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患者精神神经症状与该疾病程度的相关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63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进行分组,并分析不同AHI值患者精神神经症状.中度及重度SAS组困倦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轻度SAS组.中度及重度呼吸暂停组的记忆力也明显下降;重度SAS组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结果说明:SAS患者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与该病的程度相关.

    作者:陈玉娟;郑小琴;贾利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反复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背景:热性惊厥脑损伤已经引起关注,但热性惊厥对行为运动及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探讨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21日龄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热性惊厥组、发热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干预:45℃热水浴建立热性惊厥动物模型,定时浸浴2 min设立发热对照组.通过斜板试验、悬吊试验、旷场活动试验及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转体时间、悬吊时间、旷场活动性、逃逸潜伏期及搜寻策略比较.结果:多次热性惊厥发作可使大鼠在斜板试验[热性惊厥组为(9.15±2.63)s,发热对照组为(5.32±2.11)s,正常对照组为(5.29±2.04)s,热性惊厥组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17,P<0.01)],悬吊试验[热性惊厥组为(33.4±18.1)s,发热对照组为(50.1±20.3)s,正常对照组为(59.0±20.7)s,热性惊厥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在显著性意义(F=8.23,P<0.01)],旷场活动试验[热性惊厥组为(5.07±2.04)分,发热对照组为(10.37±2.98)分,正常对照组为(13.22±2.26)分,热性惊厥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在显著性意义(F=7.42,P<0.01)]中行为运动能力下降.在Morris水迷宫试验中,热性惊厥组逃逸潜伏期延长,平台所在区域内的游泳时间百分比降低以及穿过平台面积的次数减少.结论:热性惊厥发作可损害大鼠的行为运动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周戬平;郑娜;王帆;李瑞林;袁宝莉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利培酮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的作用

    利培酮(维思通)是一种新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疾病中对控制症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作用.随着他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日趋复杂化.文章拟从药理角度综述利培酮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作者:汪春运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小儿脑性瘫痪65例护理效果分析

    为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护理方法的效果,运用康复护理方法与神经发育疗法结合(康复护理组)治疗脑瘫患儿33例,并设单纯神经发育疗法组32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在治疗两个月后依据Millani-Comparetti小儿运动发育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康复护理疗法组治疗后运动发育率(0.79±0.39)与治疗前(0.50±0.4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2,P<0.01),康复护理疗法组的显效率为9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5%.

    作者:鲍秀芹;许洪伟;崔广利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及心理疏导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及心理疏导对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气滞胃痛颗粒5 g,3次/d,口服,并进行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结果治疗后第4周末,气滞胃痛颗粒+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疗效明显.结论心理疏导及行为干预、气滞胃痛颗粒改善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梁燕仪;李敏;芮铭安;马绍骏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2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组)和25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结果:高血压组、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较对照明显减弱[分别为(4.21±2.24)%,(3.98±1.85)%,(2.66±2.0)%,(14.85±7.94)%,F=13.12,P<0.01,P<0.001],以高血压+糖尿病组下降更为显著.含服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3组较对照组均减弱,但在高血压组[(9.69±4.12)%]、糖尿病组[(10.01±3.2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种病并存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54±2.54)%,F=9.64,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明显受损,两种病并存时时对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损害呈叠加作用,且内皮非依赖的舒张功能亦明显受损;两种病并存时可能会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作者:薛浩;彭应心;刘国树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在冠心病早期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445例患者应用Imatron C-150型电子束CT进行平扫记录其钙化分数,分别按各个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的个数进行分组,分析和比较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暴露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率(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incidence,CAC率)分别为52.2%,62.0%,79.5%,48.9%,45.9%,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score,CAC积分)分别为1(28),3(84),45(193.8),0(20.62),0(10),均高于非暴露组冠状动脉钙化率(22.9%,31.2%,35.5%,38.5%,34.9%)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3),0(2),0(9),0(4),0(9)(P<0.05);冠状动脉钙化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随危险因素个数增加而增加.0~6个危险因素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分别为16.75%,25.3%,41.6%,42.6%,55.9%,79.5%,100%,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0),0(1),0(6.5),0(4.345),1.03(29.925),35(218.73),604.5(952.015)(P<0.001);高龄组冠状动脉钙化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高于低龄组.<60岁、60~80岁、≥80岁年龄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率分别为36%、63.5%、100%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别为0(2),131(365.125),658.5(833)(P<0.001);男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9)高于女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3)(P<0.05).家族史与冠状动脉钙化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年龄、性别对CAC率及CAC积分有重要影响,多因素存在及较高的CAC积分对冠心病的早期预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孙玉波;贾国良;郭文怡;杨伟光;张莉莉;郑敏文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巨针通督补肾针刺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能力和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巨针通督补肾针刺为主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运动能力及疼痛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48例患者按门诊就诊或住院顺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用巨针通督补肾针刺;对照组50例,服用吲哚美辛(消炎痛).结果腰骶、髋、膝关节部位及压痛指数的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2416~5.2998,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0 m步行时间、整体功能、体温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574~17.8717,P<0.05或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液免疫诸项指标及血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049~5.7595,P<0.05或P<0.01).治疗组总显效率为49%,对照组总显效率为2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5.013,P<0.05).结论巨针通督补肾针刺法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主要体征积分、疼痛积分、运动能力及体液免疫指标及血沉有确切的改善作用.

    作者:刘光亭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重性抑郁障碍与心境恶劣障碍患者若干临床问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与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c disorder,DD)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神经内分泌、生活变动事件、人格及抗抑郁剂的疗效.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共完成38例患者(MDD组20例,DD组18例)的比较.采用分析性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人组前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量表(LES)、个性诊断问卷(PDQ-4+)、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进行比较,采用同期对照实验对噻奈普汀治疗8周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①MDD首发年龄[(30.00±11.63)岁]晚于DD[(22.89±7.43)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68,P<0.05);其他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LES,PDQ-4+,T3,T4,DST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根据HAMD减分率,MDD组和DD组的有效率(80%和72%)、显效率(50%和28%)、痊愈率(15%和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DD与DD在若干临床问题方面基本一致,推测两者可能是同一疾病.

    作者:林涛;蔡焯基;杨蕴萍;王丽颖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方法:应用少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生理盐水稀释,按照脑解剖和神经生理功能在头皮的投射区(位点),结合临床症状选配与运动、智力、语言及视听有关的位点及相关穴位.四肢部位按照局部肌肉功能选择位点及相关穴位,下肢重者同时加选腰椎间隙的位点(L4~L5)轻度刺激神经根.每周3次(其中L4~L5间隙每周2次),每疗程注射10次.两疗程之间间隔15~20 d,平均四五个疗程.对采用上述治疗方法的381例脑瘫患儿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7.1%,正常化190例(49.9%),显效113例(74.3%),有效66例(17.3%),无效11例(2.9%).有94.9%(317/334)患儿脑CT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治疗脑瘫,疗效好,见效快,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疗法.

    作者:万国兰;朱登纳;孙莉;李湘云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彩色图片见内文见4277页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本刊彩页栏目欢迎作者、读者投稿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褪黑激素与老年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证实褪黑激素缺乏与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对睡眠障碍组(n=43)和睡眠正常组(n=41)的老年患者尿分别进行褪黑激素检测.结果:睡眠障碍组夜间尿褪黑激素平均总量为(189.6±32.1)pmol,白天褪黑激素总量为(42.8±3.2)pmol,睡眠正常组夜间尿褪黑激素平均总量为(247.4±28.3)pmol,白天褪黑激素总量为(68.7±2.9)pmol,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睡眠障碍组褪黑激素积累量明显低于睡眠正常组,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7.24,P<0.05).结论:褪黑激素减少可影响老年人睡眠,为临床应用褪黑激素治疗老年睡眠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姜礼红;滕宗艳;张艳桥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超声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中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超声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未使用抗血小板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超声治疗,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超声治疗前血清一氧化氮水平[(40.9±12.7)μmol/L]较对照组[(21.4±5.3)μmol/L]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19.5±9.2)μmol/L]接近正常对照组;冠心病患者超声治疗前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29.34±5.3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08±4.85)μg/L](P<0.01),治疗后有所下降[(25.53±6.51)μg/L],但无显著性意义.且患者超声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一氧化氮和血小板活化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发展过程,超声治疗冠心病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一氧化氮和α颗粒膜蛋白140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刘海陵;阳小云;黄兆民;侯敢;黄迪南;伍洲亮 刊期: 2004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