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复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

周戬平;郑娜;王帆;李瑞林;袁宝莉

关键词:惊厥, 发热性, 疾病模型动物, 记忆, 行为, 动物
摘要:背景:热性惊厥脑损伤已经引起关注,但热性惊厥对行为运动及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探讨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21日龄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法均分为热性惊厥组、发热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干预:45℃热水浴建立热性惊厥动物模型,定时浸浴2 min设立发热对照组.通过斜板试验、悬吊试验、旷场活动试验及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运动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转体时间、悬吊时间、旷场活动性、逃逸潜伏期及搜寻策略比较.结果:多次热性惊厥发作可使大鼠在斜板试验[热性惊厥组为(9.15±2.63)s,发热对照组为(5.32±2.11)s,正常对照组为(5.29±2.04)s,热性惊厥组和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17,P<0.01)],悬吊试验[热性惊厥组为(33.4±18.1)s,发热对照组为(50.1±20.3)s,正常对照组为(59.0±20.7)s,热性惊厥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在显著性意义(F=8.23,P<0.01)],旷场活动试验[热性惊厥组为(5.07±2.04)分,发热对照组为(10.37±2.98)分,正常对照组为(13.22±2.26)分,热性惊厥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在显著性意义(F=7.42,P<0.01)]中行为运动能力下降.在Morris水迷宫试验中,热性惊厥组逃逸潜伏期延长,平台所在区域内的游泳时间百分比降低以及穿过平台面积的次数减少.结论:热性惊厥发作可损害大鼠的行为运动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合并内科慢性疾病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680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调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中合并有慢性病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0例SARS患者中合并慢性病的种类、数目和患者的年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有合并症的SARS患者平均年龄远高于无并发症者(t=12.6,P<0.05),具有1种以上并发症的病例数为87例,占12.8%,多者1例有4种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是常见的SARS患者并发症,分别为20和19例,检出率分别是2.9%和2.8%;合并慢性病者出现呼吸困难、腹痛症状的概率显著高于无合并慢性病者(x2=11.955,8.265,P<0.05).有慢性病患者的收缩压[(16.0±2.4)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9.3±1.6)mm Hg]均显著高于无基础疾患者[(15.3±1.1),(8.9±1.6)mm Hg](t=5.054,3.120,P<0.05).结论:①SAR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和高血压.②有并发症者多为老年SARS患者,有并发症者常预后不良.③有并发症的SARS患者呼吸功能更易受损,出现呼吸困难.

    作者:徐武夷;王士雯;郭廷凯;姚伟;董强;赵玉生;卢才义;高伟;吴兴利;李泱;李国瑛;刘漠焓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高危患儿出院前的家庭护理指导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不良结果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国内外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结果证实,早期干预和家庭干预可能发挥其好的代偿能力.相反,由于家长的忽视或无知,小儿缺乏良好的育儿刺激,使高危儿遭受生物学和环境双重的高危因素,他们的预后将更差.因此,做好高危儿家长的家庭干预出院指导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李保香;张灵敏;刘素萍;董丽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灯盏细辛治疗女性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

    观察灯盏细辛对女性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47例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接受了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评分方法的评估.结果显示47例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女性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较为有效.

    作者:赵慧;雷云霞;沈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病药及情感矫正剂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前、后对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影响.方法:3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30.19±8.21)d,测试并分析眼球轨迹运动,应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PANSS在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3.10,P<0.01),判别分析值、眼固定点数、反应性探索分、认知性探索分眼示踪总距离,眼示踪平均距离治疗前、后其差异均无显著性(t=0.36,0.56,0.47,0.77,0.06;P均>0.05).判别分析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自身一致性分别为84.2%和81.6%,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t=0.36,P>0.05)结论: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药物及情感矫正剂对眼球轨迹运动各项指标均无影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眼球轨迹运动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眼球轨迹运动的指标基本不受抗精神药物影响.判别分析值在药物治疗前、后一致性是稳定,并反应眼球轨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征.

    作者:韩永华;覃松;朱日升;王秀丽;孙秀琪;卞征宇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曲唑酮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疗效观察

    采用开放性治疗,氯咪帕明对照的方法,将6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研究组给予曲唑铜50~150 mg/d,对照组给予氯咪帕明50~150 mg/d,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研究组显效率为73%,对照组为70%,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抗抑郁作用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曲唑酮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疗效与氯咪帕明相当,起效较快,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作者:马建东;寇振芬;朱性霞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缓激肽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反应中的调节作用

    目的: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ERKs)的角度,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途径在缓激肽介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促增殖等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实验选SD清洁级大鼠2只,分离颈动脉平滑肌组织培养VSMC.通过3H-胸苷掺入率与VSMC3H-亮氨酸掺入率分别反映VSMC的DNA代谢与蛋白质合成代谢速率;并通过给予缓激肽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及ERKS抑制剂UO126预处理,观察它们对细胞蛋白合成和DNA代谢及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缓激肽(10~8 mmol/L)处理30 minVSMC3H-胸苷掺入率和3H-亮氨酸掺入率均明显增高(增加412.1%和137.9%,P<0.01).缓激肽增高3H-胸苷掺入的作用可部分被NAC所抑制及UO126所抑制(增加抑制率为27.70%和28.60%,P<0.05),明显被NAC+UO126所抑制(增加抑制率65.50%,P<0.01).缓激肽增高3H-亮氨酸掺入的作用可部分被NAC和UO126所抑制(增加抑制率为28.70%和20.80%,P<0.05),完全被NAC+UO126所抑制(增加抑制率116.70%,P<0.01).结论:ERKs激活在缓激肽导致VSMC增殖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通过ERKs信号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的抑制效应,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效应,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严高;秦永文;吴弘;文军慧;李闻捷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家庭护理支持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家庭护理支持对其心理健康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对93例RA患者采用心理支持与信息支持、生活与饮食指导、功能锻炼、自理能力训练等护理支持方法,护理支持前后评估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及ADL评定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结果:1年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t=2.18,P<0.05)及心理健康状态显著提高[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护理支持前的值分别为(1.77±0.49),(2.01±0.54),(2.05±0.58),(1.92±0 49),(1.71±0.44),(1.70±0.50),(1.68±0.43)分,护理支持后的值分别为(1.59±0.52),(1.60±0.52),(1.80±0.59),(1.74±0.52),(1.60±0.46),(1.61±0.45),(1.56±0.48)分,t=2.075~2.252,P<0.05]. 结论:家庭护理支持可有效提升RA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健康状态.

    作者:崔秀兰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高温和香烟对鼠早期胚胎脑蛋白质及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背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体内/外实验动物模型结合手段,从发育学角度探讨了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与胚胎生长发育和畸形发生的内在联系,为充实和推动从分子水平揭示胚胎发育正常或异常的奥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的:探讨高温、香烟及联合对鼠胚胎脑HSP70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方法:实验在新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100只,雌性大鼠200只合笼过夜,按随机抽签法将150只孕鼠分为高温和高温与香烟联合组,高温组分为37,40,41,42℃4个大组,每一大组随机分为处理时间为1,2,3,4,5 min小组,共20组;高温与香烟联合组分为37和42℃两大组,每一大组再分为皮下注射相当于0,0.5,1.0,1.5,2.0支香烟5个小组,共10组.高温组于孕鼠孕第10天进行高温处理,高温与香烟联合组于孕鼠孕第2天进行香烟处理,各组孕鼠高温处理,2 h后处死,取胎鼠全脑组织制备匀浆,测量HSP70和蛋白质含量,观察高温及高温+香烟各组胎鼠大脑蛋白质含量及诱导合成的HSP70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高温、高温与香烟联合对胎鼠脑蛋白质及HSP70变化的影响.结果:高温(40,41,42℃)导致胎脑蛋白质含量从7.01 mg下降到5.66mg,与对照组(3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92,P<0.01),并与温度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同时可诱导HSP70的合成,40,41℃及42℃高诱导量分别为57.3,71.3,83.2 mg/g,41℃持续3 min以上组及42℃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4.02,P<0.01);高温+香烟(1.0,1.5和2.0支)组胎脑蛋白质含量分别降到5.31,5.24,5.09mg,与单独高温组比较(42℃持续5 min)胎脑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变化(F=4.45,P<0.01);诱导HSP70合成量与单独高温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F=1.05,P>0.05).结论:高温、香烟烟雾及其联合可引起胎脑蛋白质含量减少,并诱导脑HSP70合成,但香烟的诱导作用较高温弱,与高温联合胎脑HSP70合成表现出交叉适应性反应.

    作者:丰慧根;张安世;刘慧娟;张艳芬;杨保胜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针刺加口腔功能训练促进小儿脑性瘫痪语言障碍恢复

    目的观察针刺加口腔功能训练对小儿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疗效,检验加用针刺疗法疗效优于单纯口腔功能训练的假方法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训练组、结合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方法,训练组采用现代口腔功能训练康复方法,结合组采用针刺和口腔功能训练方法,各组均治疗60 d比较疗效.结果按基本正常、显效、有效、无效4类,结合组分别为4,6,13,7例,总有效率为76.6%,训练组、结合组分别为2,5,7,16例,总有效率53.3%和1,3,9,17例,总有效率56.6%.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71,6.94,P<0.05).结论针刺加口腔功能训练更有益于脑瘫患儿语言障碍恢复.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绝经后心肌梗死患者性激素与脂代谢的关系

    目的:探讨绝经后心肌梗死患者性激素与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放免法、免疫酶法、酶法分别检测绝经后心肌梗死组(30例)和绝经后对照组(30例)血中雌二醇、孕酮、睾酮、脂蛋白(a)、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 choesterol,LDL-C)水平.结果:绝经后心肌梗死组雌二醇、雌二醇/孕酮、雌二醇/睾酮、HDL-C水平显著比绝经后对照组低(t=4.834,P<0.01;t=2.760,2.539,P<0.05),脂蛋白(a)、LDL-C、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21.31±17.93)mg/L,(2 98±1.04),(1.63±1.44),(4.23±0.94)mmol/L]明显比绝经后对照组高[(13.52±13.04)mg/L,(2.15±1.19),(1.13±0.55),(3.50±1.36)mmol/L](t=2.279~2.884,P<0.05),雌二醇与脂蛋白(a)、LDL-C均呈负相关(r=-0.373,P<0 05;r=-0.635,P<0.01),与HDL-C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绝经后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以雌二醇水平不足为主的性激素紊乱和脂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和血中雌二醇水平不足密切相关;血中雌二醇水平不足促进脂代谢异常,可能是绝经后妇女心肌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荔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差异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与成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选取首次发病、资料完整、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病例,按首次发病年龄分为少儿组(≤15岁,52例)和成年组(≥16岁,49例).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少儿组患者平均诊断年龄[(14.45±1.64)岁]显著大于发病年龄[(13.67±1.89)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24,P<0.05);阳性家族史、病前个性、起病形式、病程和临床疗效,与成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症状出现率为80%,其中早期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发生率(12%和36%)显著高于成年组(24%和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16,5.08;P<0.05),而妄想及逻辑障碍出现率(52%和31%)显著低于成年组(92%和7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17.75,15.73:P<0.01).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具有年龄上的特征性,注意识别早期非典型症状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作者:谭小林;张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依恋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1例分析

    目的:分析依恋障碍的临床特征,探讨心理疾病与患者早期依恋的关系.方法:1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通过3种量表评价,对其症状进行分析,采用启动动力思维、情绪的稳定化、创伤经历的回顾与重新体验、认知重建、建立与家庭的连接、家庭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的依恋障碍、情绪反应、认知模式和自我评价、创伤回忆闪回及噩梦、警觉和惊跳、逃避退缩行为、设想与白日梦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心理治疗中识别、分析依恋障碍症状以及恰当治疗对许多常见心理疾病(尤其是情感障碍)的恢复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吴薇莉;简渝嘉;张伟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唐山市人民医院介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和滑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病损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滑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水平,探讨其在RA致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测定RA患者(n=36)血清、滑液中vEGF蛋白水平.以骨关节炎(n=9)及因外伤截肢的正常人(n=13)作对照.结果:RA患者血清、滑液中VEGF水平(ng/L)分别为186±77,262±84;而对照组分别为48±17,63±27.RA患者血清、滑液中VEGF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63,P=0.008;t=1.72,P=0.006),且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滴度均呈正相关(r=0.73~0.83,P均<0.05).结论:RA患者VEGF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导致RA发病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巧红;沈凌汛;吴清敏;滕云;王慧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重性抑郁障碍与心境恶劣障碍患者若干临床问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与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c disorder,DD)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神经内分泌、生活变动事件、人格及抗抑郁剂的疗效.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共完成38例患者(MDD组20例,DD组18例)的比较.采用分析性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人组前一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量表(LES)、个性诊断问卷(PDQ-4+)、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进行比较,采用同期对照实验对噻奈普汀治疗8周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①MDD首发年龄[(30.00±11.63)岁]晚于DD[(22.89±7.43)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68,P<0.05);其他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LES,PDQ-4+,T3,T4,DST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根据HAMD减分率,MDD组和DD组的有效率(80%和72%)、显效率(50%和28%)、痊愈率(15%和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DD与DD在若干临床问题方面基本一致,推测两者可能是同一疾病.

    作者:林涛;蔡焯基;杨蕴萍;王丽颖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药物和心理治疗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抑郁性神经症:58例疗效分析

    对58例由综合医院转入信阳市精神病医院神经科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给予氢溴西酞普兰及心理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和4周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2周末、4周末与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总有效率为90%.适量的抗抑郁剂及心理治疗对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康复有益.

    作者:余新良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与C肽的关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的变化与C肽水平的关系,为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MNCV和SNCV与C肽释放试验中糖负荷前及糖负荷120 min C肽水平的关联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MNCV及SNCV正常者和异常者的下降与糖负荷120min C肽水平下降有关(t=23.15~35.46,P<0.01),与糖负荷前C肽水平下降无关(t=0.47~1.63,P>0.05).结论:C肽水平下降可能会加速神经传导速度的下降,提示保持血中C肽水平,有可能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作者:王玉霞;袁凤山;都镇先;彭扬;吴志香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社区干预对人群精神病的防治效果:5年随访评价

    目的:评价社区干预对社区人群精神疾病防治的效果.方法:于1998-07/2003-06对佛山市祖庙街社区进行5年有关精神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并对精神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通过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社区人群精神病的发病、死亡状况和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价社区干预的作用.结果:以干预前5年为参照,发现实施干预后社区人群发生精神病的相对危险度下降为0.66,95% CI为(0.45~0.98)(P<0.05);社区人群死于精神病的相对危险度下降为0.65,95%CI为0.42~1.00(P<0.05).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1%上升到干预后的100%;患者病情控制率由干预前的88.1%,上升为干预后的94.3%;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比例由12.8%上升为32.9%;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t=3.22~9.18,P<0.01).结论:社区干预能显著降低人群的精神病发病和死亡危险度,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劲梅;吕嘉春;陈杼豪;许家锵;曾金生;陈小青;蒋丽仪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家庭环境及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家庭心理沟通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患者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9个月的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和家属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t=2.00~3.68,P<0.05~0.01).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6.52~11.70,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x2=4.68~5.17,P均<0.05).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莹;贾金鼎;张明松 刊期: 2004年第21期

  • 综合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患病前后焦虑情绪和疑病性神经症的影响.通过实施认知疗法、行为治疗、森田疗法、支持与解释等综合心理干预,说明综合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萍 刊期: 2004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