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陈慧;杨军军
目的:探讨亚急诊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本院于1990~1999年共收住403例四肢软组织缺损病人,运用带蒂皮瓣、游离皮瓣及植皮方法在不同时期进行修复,其中急诊手术124例,亚急诊(急诊清创后1~5天)手术163例,晚期(5天以后)手术116例。同时对三组病例术后感染率、皮瓣坏死率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 亚急诊手术感染率为3.7%,急诊手术感染率为3.2%,晚期手术感染率为3.4%;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病例,亚急诊手术坏死率为4.8%,急诊手术坏死率为8.3%,晚期手术坏死率为7. 4%。三组病例术后感染率、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坏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114例单纯手背皮肤缺损行皮瓣修复术后手指活动功能比较结果显示,亚急诊手术优良率为87.2%,急诊手术优良率为90.5%,晚期手术优良率为64.0%。亚急诊与急诊病例术后功能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与晚期病例差异有显著性( P<0.05),前者优于后者。结论: 亚急诊期为急诊清创后1~5天较妥,此时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能兼顾急诊和晚期手术的利弊,临床实施安全可靠。
作者:洪建军;高伟阳;廖孔荣;厉智;李志杰;陈星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为了解本地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致敏原及脱敏治疗的效果,现将我院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间治疗的251例患者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诊断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16例,女88例,年龄2~60岁。病程10年以下 203 例(占80.1%),10年以上 48 例(占 19.9%)。 105例有发病诱因(如花粉、灰尘、受凉与天气变化等)。常年性发病237例,季节性发病14 例。45例有家族过敏史,56例伴有支气管哮喘史。症状和体征以喷嚏、鼻漏、鼻痒、鼻塞、鼻甲肿大及鼻粘膜苍白为主。1.2 变应原皮试方法及结果
作者:项松洁;黄赛瑜;金建新;陈小芳;陈晓冰;李迎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加强对肺栓塞(PE)的认识,提高对PE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确诊P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由于PE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非特异性,初次诊断率仅为22.6%,87.1%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有助于PE 的诊断,而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比前者更可靠,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PE存在较高的误漏诊率,临床应警惕其发病诱因,规范诊断思维,重视辅助检查;诊断明确者应尽量进行溶栓治疗。
作者:季晓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分析二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麻醉经过。结果: 二例患者分别在气管插管静收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手术中麻醉处理关键是减轻流出道梗阻,减小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保持合适的前后负荷。
作者:付伟东;舒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造影(MRU)技术对尿路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尿路积水的病人采用快速自旋回波重T2加权技术,进行MRU检查,经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ize intensity pro jection,MIP )取得图像。结果:MRU技术不仅能取得与IVU及CT增强相似的图像,而且还能更好地显示积水尿路及梗阻原因、梗阻部位及狭窄程度,准确性较高。结论:MRU作为一种安全的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使用造影剂,即能较好地显示尿路积水。
作者:毛传万;虞志康;黎金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减压在抢救急性进展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并发脑疝中的作用、机制和适应证。方法: 对14例急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者,先行床旁快速锥颅引流减压,完成术前准备后立即开颅清除血肿。结果: 锥颅后排出血肿量:15~30ml 8例,31~50ml 4例,>51ml 2例。锥颅后15分钟内一侧瞳孔缩小或恢复正常6例,双侧瞳孔均有缩小1例。锥颅后GCS评分好转5例。出院时GOS:良好7 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锥颅引流减压术对于抢救急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者有明显疗效,且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陈宁;诸葛启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腹壁硬纤维瘤,又名韧带状瘤,临床较少见。我院自1991年3月至2000年5月间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年龄26~42岁。妊娠生育后8个月至2年发病8例,其中剖腹产5例;肿块切除术后复发9个月1例;两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右阔韧带肌瘤剥除术,此次B超示左卵巢囊肿1例;有子宫肌瘤病史1例;有卵巢囊肿切除史1例。部位:位于中下腹部2例,右腹股沟区6例,左腹股沟区4例。 1.2 临床表现偶然发现腹股沟肿块或中下腹部肿块,肿块生长缓慢,无其他不适。但复发肿块生长速度明显增快,1例复发肿块初2cm×3cm大小,9个月后呈7c m×6cm 大小。余11例约2cm×3cm或4cm×3cm大小,肿块均系卵圆形状,质坚硬,边界欠清,表面略不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1.3 辅助检查 B超或CT示:腹壁内肿块,性质待定。1.4 术中情况及手术治疗 2例中下腹部肿块位于腹直肌鞘内,10例腹股沟肿块位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层内,2例与腹膜粘连。1996年前收治的6例行肿块切除术。1996年后收治的 6例行扩大切除术,即切缘距肿瘤长轴边缘2~3cm,距肿瘤短轴边缘1~2cm,同时切除相应腹膜。1例引起腹膜缺损,用涤纶网修补。中下腹部肿块腹直肌内直接缝合,腹股沟肿块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与腹股沟韧带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
作者:黄孝王;吴伟;吴加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白介素 8(IL-8)、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变化。方法: 用ELISA法检测9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中的59例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Vm & Ve)患儿、 2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m)和1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Tm),并以21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脑脊液、血清G-CSF和IL-8活性作为对照。结果:患儿组脑脊液IL-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患儿组间差异无显著性。G-CSF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8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中起作用,但IL-8、G-CSF的检测无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李孟荣;李光乾;陈小芳;胡鸿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比较近十年我国高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我国1990年和1998年出版的全国医学院校教学计划汇编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必修课总学时数下降,选修课程比重增加(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必修课和平均学时数在减少;各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且在扩大。结论: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各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条件和特色,以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
作者:夏克栋;金和平;孟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小儿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特点的认识,探讨佳的外科治疗方案。临床资料: 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病例,男14例,女2例,年龄大于10岁11例,均行剖腹穿孔修补术。结果1例术后短期并发粘连性肠梗阻行剖腹肠粘连松解术,1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单纯穿孔缝合修补术是小儿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佳手术方法。
作者:张华;李仲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卵巢冠囊肿在临床上不常见,且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与卵巢囊肿不易区分,故术前确诊率很低,通常在其他手术中偶然发现。我院于1990年8月至2000年8月间共收治38例患者,术前 B超均误漏诊,现将误漏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发病年龄17~68岁,平均42岁,以38~47岁多见(29/38)。其中青春期患者1例(占2.63%),育龄期31例(占81.58%),绝经期6 例(占15.79%)。38例中合并子宫肌瘤7例,卵巢囊肿4例,子宫内膜移位症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宫颈癌各1例。38例病理均诊断为卵巢冠囊肿。其中来源于副中肾管24例(占63.26%), B超误诊19例,诊断为卵巢囊肿16例,卵巢肿瘤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例,漏诊5例;来源于中肾管12例(占31.58%),B超误诊11例,均诊断为卵巢囊肿,漏诊1例;来源于间皮细胞2 例(占5.26%),均误诊为卵巢囊肿。
作者:陈蓉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58岁。因发热、消瘦一月,视力减退七天入院。患者入院前一月,开始出现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消瘦,体重约下降5Kg,伴头昏、耳鸣、乏力及纳差。入院前七天,出现视力减退,逐渐加重至失明,伴有幻视。查体:体温38.3℃,消瘦,慢性病面容,意识清楚。双眼视力:无光感,对强光照射及恐吓眼睑闭合反射丧失,对光反射与聚合运动保存,双眼活动自如。眼底检查: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楚,生理凹陷存在,动、静脉比为2∶3 ,未见出血、渗血。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对称减弱,未引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颈有抵抗,下颌距胸骨约4横指,Kernig征(+)。
作者:刘皖生;邹明;王小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关问题。方法: 通过细胞图像光度术(ICM) 对14例IP和3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作DNA倍体分析,并作P53 、PCNA及nm23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4例IP及16例TCC为二倍体。IP的DNA指数(DI)、DNA含量及S期细胞与TCCⅠ比较差异均不明显;但与TCCⅡ、Ⅲ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IP的PCNA值、P53及 nm2 3与TCCⅠ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与TCCⅡ或Ⅲ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P与TCCⅠ级均是二倍体肿瘤,前者恶变机率很小,而后者是演变成具有高浸润能力癌的前驱阶段,一旦有相关因数“加入”,则可“跳入”TCCⅡ级。
作者:郑君瀛;朱启建;卢山珊;王群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估经超促排卵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对妊娠妇女和小儿的影响。方法:对1996年12月至1998年8月在本中心经超促排卵和IUI后的孕妇和小儿进行随访,并以同期自然受孕且正常足月分娩的母婴各20例作为对照。40例妊娠妇女通过电话或书信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超排后的反应、妊娠期合并症和分娩等情况。小儿随访包括全身检查、体格发育和智能测试。结果:实验组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5例,妊娠合并前置胎盘1例,胎膜早破、过期妊娠及产后出血各1例,双胎2例,新生儿畸形1例。对照组孕期合并妊高征、乙肝及胎膜早破各1例。小儿体格发育的各项指标和智能测试均在正常范围,且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促排卵联合IUI治疗对不育妇女是安全的,对分娩的小儿亦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作者:赵军招;留佩宁;叶碧绿;林金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自1993年以来,对394例胃大部分切除(BillrothⅡ式)和全胃切除患者的十二指肠残端采用双向连续缝合法闭合,未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吉彩;王玉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与C-erbB-2蛋白、P53蛋白、PCNA表达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其恶性程度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参照1988年WHO分类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包括已发生和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各20例)进行组织学分型和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P53蛋白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WTBX P<0.01),组织学分型中微小型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包膜型、滤泡型,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包膜型与滤泡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将组织学分型与C-erbB-2蛋白、P53蛋白、PCNA免疫组化相结合是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谢小志;张海燕;赵志光;黄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成人肺动脉狭窄的特点,并对外科手术技巧进行探讨。方法:20例成人肺动脉狭窄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术中根据病人的不同病变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疏通肺动脉狭窄并矫正心内合并畸形。结果:19例治愈,1例手术后出现低心排,不能脱机而死亡。结论: 成人肺动脉狭窄应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手术切口,妥善处理肺动脉狭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美高;王胜利;胡型锑;黄宪平;赵曙光;赵琦峰;杜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中老年心瓣膜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中老年心瓣膜病、二尖瓣返流(MR)和主动脉瓣返流(AR)的返流机制。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进行不同病因的心瓣膜返流形态特征分析。结果: 188例MR中以冠心病为主,各返流束出现部位与运动异常部位对应,二尖瓣脱垂的血流形态特征为“偏心水滴样”返流束。AR 122例以主动脉退行性变为主,返流束喷射方向与主动脉病变位置相关。结论: 瓣膜功能失调均以关闭不全为主,瓣膜退行性改变由心瓣膜及支架长期经受血流不断冲击、磨损及机械应力作用和代谢障碍原因所致。冠心病、二尖瓣返流束位置与梗死区或受累室壁高度相关。
作者:金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阴道大出血是常见的妇产科急症,若抢救不及时,往往危及患者生命。保守治疗无效时需切除子宫,这对于年轻并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产妇来说难以接受。据文献报道,近年来,采用介入方法行盆腔动脉栓塞治疗阴道大出血,能取得很好疗效。我院于1998年至1999年间对3例阴道大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22岁,人流3次,引产1个月后阴道大出血1天,外院刮宫5次,输血100 0ml,保守治疗无效急诊入我院。查血hCG阴性。诊断:功血。即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参照Seldeinger氏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在DSA 监视下插入一侧髂内动脉(先骼内动脉化疗),然后行子宫动脉栓塞,同法处理对侧。术后血即止。术后32天来月经,量中等。 [例2]患者,26岁,G2P1孕40周,产钳术后1天,阴道大出血3次,输血2600ml ,应用宫缩剂无效。诊断:产后出血(子宫动脉假性瘤破裂)。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方法同例 1),术后血即止。因哺乳期,术后半年月经来潮,量不多。 [例3]患者,34岁,未生育,葡萄胎刮宫后2个月,阴道大出血二次,血hCG时高时低,B超示子宫壁肿块突向宫腔有活动性出血,经输血800ml,血仍不止。诊断:浸润性葡萄胎向宫腔破溃出血,行双侧髂内动脉注射化疗药物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方法同例1)后血即止。术后化疗5个疗程,15个月后妊娠,现孕4个月,胎儿无异常。(本文编辑:郑俊海)
作者:黄颖鹏;占丽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且特异性强的RNA分离纯化方法。方法:磁捕法是用亲和素包被的磁珠交联带有生物素标记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寡核苷酸探针,与血清HCV-mRNA(以异硫氰酸胍作裂解液)特异性结合,经洗涤分离纯化HCV-mRNA模板,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HCV患者血清。并用蛋白酶K消化法作对照。结果:磁捕法检测抗-HCV阳性肝病患者血清50例,HCV-RNA阳性34例(68%),对34 例阳性标本,用蛋白酶K消化法提取HCV-mRNA检测HCV,结果HCV RNA阳性仅28例。结论:磁捕法分离HCV-mRNA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
作者:刘永章;胡操寒;金龙金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