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陶阳;褚志刚;朱明霞;欧阳祖彬;欧阳羽

关键词: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 致密型乳腺, 乳腺癌, 检出率, 诊断准确率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对比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评价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优势.方法 对临床可疑乳腺癌患者行双侧乳房FFDM检查及患侧乳房DBT检查.分析并记录患者乳腺腺体致密度分型,并对DBT与FFDM图像进行BI-RADS分类.终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DBT与FFDM对致密腺体内乳腺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443例致密型乳腺患者中共445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DBT对致密腺体内病灶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FFDM(94.8% vs.77.8%,P<0.05),其中DBT检出不伴钙化的肿块型病灶的比率明显高于FFDM (64.5%vs.48.3%,P<0.05).同时,DBT对致密腺体内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也明显高于FFDM(74.4% vs.44.7%,P<0.05),其中DBT准确诊断不伴钙化的肿块型病灶的比率明显高于FFDM(76.8% vs.55.1%,P<0.05).结论 相对于FFDM,DBT能更敏感地检出致密型腺体内的肿块,尤其是不伴钙化者,并能显著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因此其更适合于对致密型乳腺内的可疑乳腺癌进行评价.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急性下腔静脉滤过器相关性血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下腔静脉滤过器相关性血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2例下腔静脉滤过器植入术后患者,术前CTA明确诊断,滤过器植入时间5~400天,所有病例均行股静脉穿刺入路,置入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通过喷射模式进行血栓内喷射,等待15 min后行血栓抽吸治疗.术后均保留溶栓导管进行持续溶栓治疗1~3天,尿激酶用量50万U/天,每天造影如果血栓完全溶解则取出下腔静脉滤器并终止溶栓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个月、6个月时行下腔静脉CTA复查,术后口服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血栓清除评判标准:血栓清除率>90%为Ⅲ级;血栓清除率50%~ 90%为Ⅱ级;血栓清除率<50%为Ⅰ级.结果 所有患者下腔静脉血栓均进行了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术后造影评估5例下腔静脉血栓清除Ⅲ级,6例Ⅱ级,1例Ⅰ级.经过1~3天溶栓治疗,尿激酶用量为(125 ±43)万U,11例下腔静脉血栓清除Ⅲ级,1例下腔静脉血栓清除Ⅱ级.术后6个月随访无血栓复发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发生. 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结合小剂量溶栓治疗急性下腔静脉滤过器相关性血栓安全、有效.

    作者:宋进华;施万印;赵伯翔;何旭;楼文胜;陈亮;顾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肝脏血管周上皮瘤CT、MRI、PET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 女,37岁,因“发现肝脏进行性增大肿块4年”就诊.回顾病史患者曾于2009年胆囊结石术前检查时发现肝右叶不均匀低密度肿块,长径约7 cm,临床考虑为肝血管瘤,未予处理.2012年健康体检复查CT显示肝右叶病灶增大至10 cm×7 cm,遂于2014年7月至我院请求进一步诊治.CT检查:肝右前叶至左内叶可见巨大不规则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大小约10.8 cm×9.8 cm×7.5 cm,增强动脉期可见边缘明显强化(图1),静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腹部血管成像显示病灶由肝固有动脉供血.MRI检查:肝脏右前叶肿块,肿块呈混杂等T1、稍长T2信号(图2、3),扩散加权成像(DWI)上病灶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低约为0.6×10-3mm2/s(图4);增强扫描肿块边缘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呈分隔絮样强化.PET/CT检查:患者禁食4~6h以上,静脉注射显像剂18F-FDG 7.8 mCi,静卧1h后行全身(不包括四肢)PET/CT断层显像.肝脏右叶至左内叶肿块放射性摄取不均匀增高(图5),标准摄取值(SUV)大值5.2.

    作者:邓慧媛;廖承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癫的胃肠道CT表现

    目的 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癫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9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9例均有不同部位的皮肤紫癜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其中3例伴肾脏损害,1例伴肾脏及关节损害.所有病例肠壁和(或)胃壁增厚或浅溃疡形成,周围脂肪间隙模糊.CT表现为肠壁多环形增厚,分层样(“靶征”)改变,增强扫描轻度或中度强化(占7例).9例均有腹痛,部位不定,可持续隐痛、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部分还伴有腹胀、腹泻、呕吐等症状;CT图像上病灶多发者7例,单发者2例,4例累及胃及十二指肠,6例累及空回肠,5例累及结肠,4例累及回盲部,2例累及直肠;1例伴肠梗阻,6例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腹盆腔积液.结论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癫的CT表现虽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但可较全面的显示病灶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合临床资料可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李妹玲;刘丹;杨全;向波;向世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一例

    患者 男,56岁.因间断肉眼血尿1个月,加重伴左侧腰痛2天而入本院.既往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行体外碎石.入院体检:左肾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男性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正常,尿潜血强阳性.腹部CT平扫:左肾中下部外侧形态饱满,并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直径约4.8cm,CT值约18~49 HU,病变内部见少许低密度影,近边缘见少许结节钙化影;左肾盂及上段输尿管轻度扩张,其内并见较均匀高密度影(图1).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与囊性低密度影差别更明显,上段输尿管及肾盂内高密度影未见明显变化(图2~4).术前拟诊为左肾癌而遂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由单向梭形细胞组成,细胞中等大小、排列紊乱,胞浆稀少、核分裂像明显,囊性区域并见囊内衬核分裂不活跃的多边形鞋钉样上皮(图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Bcl-2(+),CD99(+),CK-pan(上皮十),desmin(-),EMA(上皮+),vimentin(+),CD34(-),Ki-67(+60%).病理诊断为滑膜肉瘤.

    作者:刘雷雷;卢晓倩;曹殿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3例MRI表现并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的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3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影像学和临床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头颅MRI共同特点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孤立性病灶,呈类圆形,部分有“回旋镖征”,边界清楚,病灶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及DWI呈高信号,ADC低信号.结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症候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可逆的类圆形病灶的影像学综合征,临床早期MRI检查可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目的,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的基础.

    作者:张志雄;刘曌;杨林;岳金斌;李蓉;石向群;尹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版与1版比较

    目的 研究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版与1版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性有无差异.方法 选取77例经3.0 T MRI检查诊断为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T2WI± DWI± DCE)资料,以MRI检查后2周内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根据病变位置(外周带、移行带)分组,两名医师(R1和R2)分别按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版与1版对所有病例进行评分.利用ROC曲线对所有病例的2个版本评分进行评价,并对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利用Kappa统计方法对两名医师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结果 77例中,45例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在不区分位置时(混合组),两名医师使用2版评分的AUC均比1版更高(R1∶V1∶0.887 vs V2∶0.945;R2∶V1∶0.903 vsV2∶0.964),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P =0.121;R2∶P =0.064).在外周带,使用1版评分的AUC均大于2版(R1∶V1∶0.944 vs V2∶0.868;R2∶V1∶0.965 vs V2∶0.917),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P=0.165;R2∶P=0.235).在移行带,使用2版AUC比1版高(R1∶V1∶0.862 vs V2∶0.987;R2∶V1∶0.863 vs V2∶0.979),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P =0.023,R2∶P =0.035),两名医师使用2版和1版的一致性均较好(V1∶k =0.777;V2∶k=0.881).结论 利用2版和1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诊断可行性均较好.2版和1版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均较好,但在移行带,2版要比1版准确性更高.

    作者:云游;陈学军;夏威利;赵妍;张孝先;黎海亮;曲金荣;张宏凯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的腰骶部椎管内转移一例

    患者 男,16岁.头痛、低热、短暂意识丧失半月余,急性意识障碍1小时.半月前偶发站立后意识丧失,数分钟后意识恢复,恢复后反应稍有迟钝,至当地医院对症输液治疗效果不佳,行头部MRI检查提示:脑积水.遂至我院寻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时,双眼对光反射消失,肌张力增强,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柯尼征阳性.影像检查:头部CT平扫见鞍上区及松果体区团状稍高密度影及钙化影,双侧脑室前角、左侧脑室后角及右侧脑室内见稍高密度影,右侧脑室边窄,左侧脑室稍扩张.MRI平扫见鞍上池及脚间池内团块状稍低T1、稍高T2信号,FLAIR水抑制序列图像呈高信号,DWI图像呈稍高信号.

    作者:高鑫;程敬亮;汪卫建;张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椎体骨质破坏行同轴穿刺活检298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经椎弓根同轴活检术在椎体骨质破坏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胸腰骶段椎体骨质破坏共298例356节,影像学均提示为脊椎转移癌,其中239例(279节)有脊椎外原发肿瘤切除史,59例(77节)无原发肿瘤史.骨质破坏类型包括溶骨性258例,混合性40例.均采用C臂DSA透视监视下经患侧椎弓根入路,当骨穿针头端抵达椎体破坏区边缘时置入活检针多方向、多次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356节椎体穿刺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取出的组织量不足以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32例(10.7%),明确病理诊断266例(89.3%),符合脊椎转移癌243例(91.4%).有脊椎外原发肿瘤史239例,病理诊断包括转移癌208例(87.0%),化脓感染1例,结核2例,余28例未获取明确病理诊断;无脊椎外原发肿瘤史59例,病理诊断包括转移癌35例(59.3%),浆细胞瘤12例(20.3%),侵袭性血管瘤2例(3.4%),结核3例(5.1%),化脓感染3例(5.1%),余4例未获取明确病理诊断.溶骨性病变破坏的诊断阳性率为91.5% (236/258),混合性破坏为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脊柱外肿瘤病史的转移癌检出率为87.0% (208/239),无肿瘤病史检出率为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同轴活检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对于溶骨型椎体骨破坏的病理检出率更高.

    作者:黄雨;何仕诚;杜瑞杰;虞文辉;朱海东;万文;郭金和;邓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3.0T动态对比增强MRI定量参数在鉴别FIGOⅡ期宫颈癌宫旁浸润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对FIGOⅡ期宫颈癌宫旁浸润(PI)的评估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间45例经病理证实的FIGOⅡ期宫颈癌患者,均行MRI平扫及DCE,测量双室Tofts模型下宫颈癌的DCE-MRI定量参数,包括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将45例患者分为有PI组和无PI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年龄、肿瘤大径、Ktrans、Kep、Ve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有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有PI和无PI组间Ktrans(P=0.025)、Ve(P=0.017)、淋巴结转移(P <0.001)、肿瘤大径(P <0.001)有统计学差异,Kep(P=0.916)、年龄(P =0.136)、病理组织学类型(P =0.187)无统计学差异;肿瘤大径(P=0.030)、Ktrans(P =0.038)是PI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可初步评估FIGOⅡ期宫颈癌发生PI的可能性,可为FIGOⅡ期宫颈癌术前精准亚分期提供依据.

    作者:张禹;张茜;张雪健;莫子;骆祥伟;朱友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睾丸原发性类癌一例的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

    患者 男,61岁.体检发现右侧睾丸增大2月余入院.体检:右侧睾丸可触及一肿块,类圆形,质硬,界限清楚,表面光滑.超声检查(图1、2):右侧睾丸大小约为4.9 cm ×3.9 cm×3.1 cm,右侧睾丸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回声不均,于其内探及一大小约3.5 cm×3.0 cm的实性非均质结构,边界不清,实质内探及一大小约0.4cm×0.4 cm的无回声区,边界清;另探及多个细小强回声,较大者长径约为0.13 cm,CDFI示右侧睾丸未见异常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侧睾丸占位性病变.

    作者:简远熙;朱黎;王家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正常小儿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肛周肌群的MRI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MRI在正常小儿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评估肛周肌群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5例无直肠肛管疾病小儿及37例确诊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盆底MRI表现,观察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发育情况.结果 无直肠肛管疾病儿童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均显示良好,37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中,肛门括约肌中23例发育差(肌腹细小、两侧不对称、形态不规则),8例发育尚可,6例发育好.肛提肌中15例发育差(肌腹纤细、两侧不对称、形态欠佳),9例发育尚可,13例发育好.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肛提肌及肛门括约肌的发育情况,且安全无辐射,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制定手术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影像学支持.

    作者:郭翠萍;时胜利;陈琬;杨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时侧支循环状态及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及动态CT血管成像在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状态及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搜集39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灌注时动态CT血管成像、灌注伪彩图及灌注参数,评估患者的侧支循环的速度和程度、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及二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39例中,32例侧支循环良好者mRS评分为(1.56±1.04)分,7例循环差者mRS评分为(4.43±0.98)分,两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64,P<0.001),侧支循环良好者临床预后良好.侧支循环良好者患侧CBF、CBV、MTT、TTD分别为(59.12±12.24)ml/100g·min、(4.39±0.68) ml/100g、(5.51±1.22)s、(6.32±1.86)s,健侧分别为(62.46±9.86)ml/100g·min、(3.94±0.56) ml/100g、(4.37±0.66)s、(3.80±0.84)s,患侧较健侧CBV增高,MTT、TTTD延长(t=3.06、6.36、8.70,P<0.01),但CBF无统计学意义(t=-1.45,P=0.16);侧支循环差者患侧CBF、CBV、MTT、TTD分别为(44.42±14.47) ml/100g·min、(3.26 ±0.76) ml/100g、(6.34±1.58)s、(8.86±2.29)s,健侧分别为(71.43±17.29) ml/100g·min、(4.68±1.01)ml/100g、(4.53 ±0.68)s、(4.10±1.04)s,患侧较健侧CBF、CBV明显降低,MTT、TFD明显延长(t=-5.42、-3.91、2.91、4.75,P<0.05).结论 全脑CT灌注成像及相应动态CT血管成像能很好的评估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的侧支循环状态、脑血流灌注而预测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杨晨;董立军;赵宇;温骞;周峰峰;周运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SAFIRE算法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AFIRE)算法对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的影响.方法 对36例患者的钙化积分图像分别进行FBP、SAFIRE3、SAFIRE5重建,比较三组重建方法对主动脉平均CT值、标准差(SD)、信噪比(SNR)、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高CT值和钙化积分的差异.采用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BP、SAFIRE3、SAFIRE5三组算法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高CT值分别为(569.22±243.45) HU、(606.31±283.69) HU、(595.53±294.09)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算法平均钙化数量、体积积分、质量积分、Agatston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FBP组大,SAFIRE5组小.结论 SAFIRE算法能提高钙化积分图像SNR,但会低估CACS.

    作者:龙斌;宋少辉;刘怡;韩瑞;阳义;徐凯;张东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对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对比全屏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评价致密型乳腺内乳腺癌的优势.方法 对临床可疑乳腺癌患者行双侧乳房FFDM检查及患侧乳房DBT检查.分析并记录患者乳腺腺体致密度分型,并对DBT与FFDM图像进行BI-RADS分类.终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评价DBT与FFDM对致密腺体内乳腺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443例致密型乳腺患者中共445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DBT对致密腺体内病灶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FFDM(94.8% vs.77.8%,P<0.05),其中DBT检出不伴钙化的肿块型病灶的比率明显高于FFDM (64.5%vs.48.3%,P<0.05).同时,DBT对致密腺体内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也明显高于FFDM(74.4% vs.44.7%,P<0.05),其中DBT准确诊断不伴钙化的肿块型病灶的比率明显高于FFDM(76.8% vs.55.1%,P<0.05).结论 相对于FFDM,DBT能更敏感地检出致密型腺体内的肿块,尤其是不伴钙化者,并能显著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因此其更适合于对致密型乳腺内的可疑乳腺癌进行评价.

    作者:陶阳;褚志刚;朱明霞;欧阳祖彬;欧阳羽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睾丸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 男,17岁.1年余前骑车后出现右侧睾丸肿胀,伴有阴囊破溃、流液,睾丸疼痛、触痛,无发热、腰痛,尿痛,无乏力、食欲不振,未规律治疗.超声提示:右侧阴囊内未见典型睾丸回声,可见范围200 mm×99 mm×80 mm(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的混合性包块填充,向上至腹股沟管内环处,未见与腹腔相通.内回声杂乱,以实性为主,液性部分可见分隔,呈多房状.CDFI:实性可见线样血流信号.CT平扫:右侧睾丸明显增大,其内密度不均匀.腹主动脉右侧可见肿大淋巴结.MRI:右侧睾丸体积明显增大,其内信号不均匀,其顶部及右份可见团块状长T1、短T2信号,左份可见片状短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呈高信号,病变边界清晰,其内可见分隔.增强扫描右侧睾丸区顶部及右份可见渐进性强化,左份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低信号.右侧精索增粗,盆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大体可见肿瘤切开面呈囊实性,囊性部分含红棕色液体,实性部分切面灰白色灰褐色较硬.病理结果:右侧睾丸横纹肌肉瘤,符合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免疫组织化学:CK(-),SALL4(-),OCT-4(-),Ki-67(约80%+),PLAP(-),CD117(-),CD30(-),CD56(+),Syn(-),Inhibin-a(-),CD34(-),WT-1(-),S-100(-),CD99(-),FLI-1(部分+),Myo D1(+),Myogenin(+).

    作者:王岸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囊性垂体瘤及Rathke囊肿鉴别诊断特征性MRI征象评价

    目的 探究鞍区囊性垂体瘤及Rathke囊肿鉴别诊断MRI影像征象,筛选并评价特征性MRI影像征象.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9例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性垂体瘤69例,Rathke囊肿70例.分析常见MRI表现,应用卡方检验处理数据,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像征象,再应用回归分析筛选特征性MRI征象.结果 囊性垂体瘤的MRI特征性影像征象:位置偏离中线,病变不对称,边界毛糙,束腰征、液液平面征、分隔征、T2低信号环征.Rathke囊肿MRI特征性影像征象:位置居中,病变对称,边界光滑,卵圆征,囊内无强化结节.结论 上述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囊性垂体瘤与Rathke囊肿.

    作者:陈思璇;杨进;张志强;李建瑞;许强;马驰原;卢光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能谱CTA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应用初探

    目的 探讨能谱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15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行能谱CTA成像,获取混合能量和22个能谱(Mono、Mono+ MARs重建模式)序列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包括图像客观评价(伪影SD值、AI值)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 混合能量序列及Mono组、Mono+ MARs组序列客观、主观数据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混合能量组对比,Mono+ MARs组50~90 keV的SD值、AI值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能级的Mono+ MARs序列图像SD值、AI值和图像评分主观评分均低于Mono序列(P<0.05);Mono+ MARs 70 keV序列显示混合能量序列中因伪影掩盖而无法显示的血管16段.结论 能谱CTA成像能有效消减弹簧圈伪影,显示伪影掩盖下的血管,有助于对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的评估和跟踪观察.

    作者:柯锐钿;樊妮娜;郑邦豪;杨曼;龙荣;林顺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慢性高原病腰椎骨髓MR信号及波谱分析

    目的 探讨藏族慢性高原病患者与高原藏族志愿者腰椎骨髓的磁共振信号强度和波谱特征及差异.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择慢性高原病患者2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腰椎MRI检查,选择L3椎体测定参数,磁共振T1-TFE序列测定信号强度;T2 MAP序列测量T2时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测量腰椎骨髓波谱信号,测得脂水比和脂含量,统计学分析探讨差异.结果 两组年龄、身高无显著差异,体重、体重指数、血色素、氧饱和度存在显著差异.腰椎信号较低,部分慢性高原病患者的肝脏、脾脏、髂骨也呈极低的信号.测得的T2时间无显著差异,波谱为水高脂低的特征谱线,水的峰下面积P=0.036,脂峰宽度P=0.000,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慢性高原病患者体重指数偏高,腰椎信号低,波谱水浓度高系红髓增生所致,脂质成分出现差异.

    作者:吴有森;鲍海华;张红迁;李伟霞;董兰兰;杨晓菲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eADC值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甲状腺腺瘤(T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枚甲状腺结节(其中PTC 37枚,TA 6枚)采用不同b值(300、500、800 s/mm2) DWI扫描的eADC图,测量结节实性区的eADC值,对PTC组和TA组的eADC值行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不同b值时PTC组eADC值均明显高于T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取300 s/mm2时,PTC组及TA组的eADC值分别为0.610±0.090及0.509±0.102;b值取500 s/mm2时,eADC值分别为0.505±0.102、0.391 ±0.121;b值取800 s/mm2时,eADC值分别为0.401 ±0.121、0.249±0.091.其中以b值为800 s/mm2时eADC值的诊断效果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6;诊断阈值取0.359时,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7.5%,约登指数为0.73.结论 不同b值时eADC值均有助于鉴别诊断PTC及TA,且b值为800 s/mm2时eADC值的诊断效能佳.

    作者:谌业荣;陆瑜;单秀红;邵睿;胡曙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冠状动脉CTA在降主动脉弹性功能研究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降主动脉的弹性特点,并研究其早期检测动脉弹性变化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86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女38例,男48例),按年龄分为3组(A组:<40岁;B组:≥40~≤50岁;C组:>50岁).将原始数据间隔5% RR间期进行重建,并测量每一时相肺动脉分叉处降主动脉的平均直径与横截面积,计算出4个弹性指标(%Ao、AoD、AoC、AoSI),分析三组间健康人群降主动脉的搏动规律及弹性特点.结果 降主动脉达到大直径及小直径时的RR时相分别为(33.72±6.19)%及(99.09±6.14)%,与心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A、B、C组直径变化分别为(2.05±0.42)mm、(1.76±0.51)mm及(1.61±0.39) mm.结论 降主动脉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产生规律性搏动,其弹性与年龄呈负相关.冠状动脉CTA可以早期检测动脉弹性变化,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徐鹏;张岩;郑红秋;李春艳;冯汉;许传斌;张武;吕佳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