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MRI呈多房囊性表现一例

赵香田;程敬亮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63岁.绝经,因“不规则阴道出血半年余”就诊.专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少量暗红色积血,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前位、增大,质地硬,无压痛.右侧附件区触及一囊性肿物,边界清,活动,无压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MRI所示:右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4.6 cm×4.2 cm×4.4 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的囊性肿块,囊壁稍厚、厚度均匀,其内见小圆形(图1A)及裂隙样囊腔、分隔稍厚,较大的囊腔T1WI(图1B)、T2WI呈高信号,DWI(b=800 s/mm2)上呈稍高信号;小囊内囊液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线样强化(图1C、1D).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肌层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团块状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均边界清晰、边缘光整,较小者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较大者信号不均,T1WI、T2WI呈混杂高信号,部分区域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较小者明显、均匀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可见大片状未强化区.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椎管内硬膜外毛细血管瘤侵入椎体一例

    患者女,65岁.体检CT检查发现胸椎右侧椎旁占位性病变,有右下肢麻木病史.体检:双上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3+级,左侧下肢肌力4+级,遂进一步行MRI检查.MRI所见:T9~1o椎体水平硬膜外可见形态不规则块状不均匀性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内可见斑片状及条索状长T1、短T2信号,且病灶边缘可见血管流空样信号.肿块穿过右侧椎间孔向椎旁生长,呈哑铃形,并向前侵入第9胸椎,与第9胸椎间分界不清,第9胸椎椎体呈不均匀性短T1、呈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肿块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内可见斑片状及条索状低强化区(图1A~F).MRI诊断: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需鉴别于神经纤维瘤与脊膜瘤.

    作者:左鹏;周刚;江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子宫肌瘤消融术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HIFU术前对65例子宫肌瘤患者(82个子宫肌瘤)行DCE-MRI检查,经后处理软件获得子宫肌瘤定量参数Ktrans、Ve、Kep、Vp值以及子宫肌层定量参数Ktrans值,分析子宫肌瘤定量参数与其HIFU术后消融率的相关性.将子宫肌瘤按其Ktrans值高(或低)于相应子宫肌层分为高Ktrans肌瘤及低Ktrans肌瘤,比较两组肌瘤Ktrans以及消融率的差异.结果 肌瘤消融率与肌瘤Ktrans值呈负相关(r=-0.41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瘤消融率与肌瘤Ve、Kep、Vp值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Ktrans肌瘤与低Ktrans肌瘤间消融率及Ktran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前者Ktrans值较后者高,而消融率较后者低.结论 子宫肌瘤Ktrans值越高,其HIFU消融效果越差.对照相应子宫肌层Ktrans值能够初步判断子宫肌瘤的消融效果.DCE-MRI可为子宫肌瘤HUFI消融术选择患者提供依据.

    作者:刘柳恒;吕富荣;肖智博;盛波;赵飞飞;李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颅骨血管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65岁.头昏1月余,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无颅脑外伤及其他异常病史.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示左侧顶骨椭圆形低密度骨质破坏,呈浅分叶状,边界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周围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与正常骨质分界清晰(图1).头颅CT示:左侧顶骨板障可见大小约57 mm×52 mm×17 mm之椭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区,病变向内外板方向均有膨胀,但以向内发展为著,内部密度欠均匀,可见散在骨小梁影及放射状骨针,CT值约-75~-95 HU,颅骨外板下可见局限性结节样软组织影,CT值55 HU(图3),病变与正常骨质分界清晰,周围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相应部位脑实质受压,皮质内陷.

    作者:杨彬科;麻少辉;强永乾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探讨胞内分枝杆菌型NTM肺病的临床与MSCT表现

    目的 探讨胞内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特点与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临床确诊的胞内分枝杆菌型NTM肺病患者的CT资料与电子病历,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其次为咯血和活动后气促,约1/3患者原有继发型肺结核病史,1/3伴有慢性基础性肺病.常见的CT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即树芽征(97.3%),其次为支气管扩张(73.0%)、斑片状实变灶(54.1%)和纤维条索灶(43.2%),较少见的征象为厚壁空洞,仅见2个厚壁空洞病灶,且均位于右上肺.在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右中叶和左舌叶出现支气管扩张的概率高,分别达到56.8%和51.4%.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并不常见.结论 胞内分枝杆菌型NTM肺病约1/3伴有慢性基础性肺病,主要CT表现为树芽征、支气管扩张、实变、结节和薄壁空洞,且支气管扩张好发于右中叶和左舌叶.

    作者:姚景江;贺亚琼;张亚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MRI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观察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患者MRI影像学征象,探讨磁共振横断面不同测量指标对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MRI检查,确诊为IFI的32例患者(共62个髋关节)资料,作为病例组;另搜集29例排除IFI的患者共58个髋关节资料,作为对照组;在横断面T1WI TSE序列像上测量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股方肌总体积(TQFMV)及胭绳肌腱面积(HTA).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IFS、QFS、TQFMV分别为(11.5 ±3.3)mm、(6.6±2.2)mm、(17.2±6.3)cm3;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2.5 ±3.8)mm、(14.6±3.3)mm、(25.1±5.6) cm3.上述各组数据病例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0,-16.53,-6.9;P值均<0.05).病例组HTA值为(2.9 ±0.5)cm2,对照组HTA值为(2.0±0.4)cm2,病例组HTA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8,P<0.05);病例组IFS与QFS、TQFMV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833、0.687;P值均<0.05);HTA与QFS、TQFMV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34、-0.815;P值均<0.05);IFS、QFS、TQFMV及HTA诊断界值分别为≤15.4、≤7.1、≤17.86、≥2.56;病例组患者水肿及脂肪浸润不同等级相应IFS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发现IFS、QFS狭窄及股方肌水肿或脂肪浸润对诊断IFI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IFI、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有力凭证.

    作者:闫松;李桂萍;王胜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肝脏囊实性病变伴出血——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29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疼痛不适,为间断性针刺样疼痛,以夜间疼痛为著,每次持续5~6 min,可自行缓解,不伴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纳差、反酸、腹泻、黑便等症状.患者既往有卵巢囊肿切除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及剖宫产手术史.否认外伤、肝炎、结核病史.月经初潮14岁,经期5~7天,周期28 ~ 30天,无痛经,孕1产1.

    作者:王克英;孔莹;于娜娜;徐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GSI assist)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腹部CT扫描中的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并与120 kVp常规扫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搜集行能谱CT全腹部增强扫描患者76例,扫描前记录每例患者的BMI.平扫采用120 kVp、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30%和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3组图像;增强采用GSI成像模式,打开GSI assist并设置与平扫相同噪声指数,自动选择佳能谱参数扫描,重建静脉期65 keV单能量图像.根据患者BMI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A组:BMI <18.5 kg/m2;B组:BMI18.5 ~23.9 kg/m2;C组:BMI 24~ 28.9 kg/m2;D组:BMI ≥29 kg/m2.记录各组患者常规120 kVp和GSI assist两种扫描模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并测量4组图像腹壁皮下脂肪和膀胱的图像噪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患者GSI assist模式扫描和常规120 kVp扫描的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 结果 GSI assist模式扫描和常规120 kVp扫描的CTDIvol在各组分别为:A组:(8.2±2.3)mGy和(6.5±2.2)mGy;B组:(11.3 ±3.2)mGy和(10.8 ±3.4)mGy;C组:(17.9 ±3.7)mGy和(18.3±4.3)mGy;D组:(18.9±4.7)mGy和(20.4±5.6) mGy.GSIassist模式扫描CTDIvol在A组低于120 kVp常规扫描(P<0.05),在B组和C组与120 kVp常规扫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组高于120 kVp常规扫描(P<0.05).4组患者65 keV单能量图像皮下脂肪和膀胱噪声均低于120 kVp联合FBP图像(P<0.05),高于120 kVp联合50% ASiR图像(P<0.05),与120 kVp联合30% ASiR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可以降低低BMI患者的辐射剂量;其65 keV单能量图像噪声与常规120 kVp扫描联合30% ASiR图像相当,低于常规扫描FBP重建图像.

    作者:潘元威;周志刚;高剑波;王猛;杜克朴;李帅;李亚丹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T诊断黑斑息肉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15岁.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呈阵发性疼痛,伴发热、排气,未排便.体检:腹软,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患者口唇、手指多发色素沉着斑(图1、2).CT示:胃、十二指肠高度扩张,胃内见高密度对比剂液平,胃、十二指肠腔内可见多发软组织团块影,形态不规则,大者约2.6 cm×3.2cm,胃内病灶可见蒂与胃壁相连(图3).中上腹部小肠明显扩张,宽处约6.8 cm,管壁增厚,呈同心圆状靶环征,管腔内见小肠及肠系膜影(图4).诊断:小肠肠套叠伴高位梗阻;胃、小肠多发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可能.

    作者:姚斯元;郭建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少见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少见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表现.结果 7例肿块均位于前上纵隔,其中精原细胞瘤3例,卵黄囊瘤2例,胚胎性癌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90%卵黄囊瘤,10%胚胎性癌)1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肿块内见不同程度囊变或坏死液化区,未见钙化及脂肪成分,边缘不规则与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并侵犯邻近组织器官等恶性肿瘤征象.3例精原细胞瘤以实性成分为主,强化较均匀,其中1例β-HCG轻度升高;2例卵黄囊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实性成分相对少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有延迟渐进性强化的特征,AFP显著升高.1例胚胎性癌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无强化.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实性成分呈中度强化,其影像学表现取决于肿块内所含成分及所占比例有关.结论 少见纵隔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血清AFP及β-HCG有助于提高对该类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江勇;王荣品;杨明放;王骋;蔡登华;刘新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类似前列腺癌3例MRI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nonspecific granulomatous prostatitis,NSGP)类似前列腺癌(PCa)的MRI特征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术前MRI表现类似PCa特征且术前误诊为PCa的NSGP患者临床、MRI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3例PSA均有增高,平均13.18 ng/ml,病理结果均为NSGP,3例T2WI上外围带均见低信号,2例为局灶性,1例为弥漫性;DWI上病变呈轻度扩散受限;MRS病灶ROI取点Cit/Cho+ Cr值均有倒置,但Cho峰值与正常信号区相近,提示Cho为相对升高;动态增强(DCE))病变呈早期强化、后期减退,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为Ⅲ型即流出型曲线.结论 NSGP多参数(T2WI、DWI、DCE、MRS) MRI特征与Pca非常类似,但对扩散轻度受限、Cit/Cho+ Cr值虽有倒置、但Cho峰值与正常信号区基本相近的病例,要考虑到NSGP的可能性,在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前建议行穿刺活检,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江芮;赵新湘;徐淑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MRI呈多房囊性表现一例

    患者女,63岁.绝经,因“不规则阴道出血半年余”就诊.专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少量暗红色积血,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前位、增大,质地硬,无压痛.右侧附件区触及一囊性肿物,边界清,活动,无压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MRI所示:右侧附件区见一大小约4.6 cm×4.2 cm×4.4 c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的囊性肿块,囊壁稍厚、厚度均匀,其内见小圆形(图1A)及裂隙样囊腔、分隔稍厚,较大的囊腔T1WI(图1B)、T2WI呈高信号,DWI(b=800 s/mm2)上呈稍高信号;小囊内囊液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线样强化(图1C、1D).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肌层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团块状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均边界清晰、边缘光整,较小者信号均匀,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较大者信号不均,T1WI、T2WI呈混杂高信号,部分区域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较小者明显、均匀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可见大片状未强化区.

    作者:赵香田;程敬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T及MRI在腮腺腺泡细胞癌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目的 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ACC)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多形性腺瘤(PA)的CT及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腮腺ACC的CT及MRI表现,对比分析其与61例PA的CT及MRI表现的差异,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与PA相比,ACC在年龄、包膜、微囊改变、周围侵犯、ADC值(841.2±113.6/1285.1±244.6,P=0.000)及TIC曲线类型(A型:0/29;B型:1/0,P=0.000)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位置、大径、边界、形态、肿瘤密度/信号、强化、出血、钙化、囊变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TIC曲线及ADC值在二者鉴别的敏感性分别达75.0%、90.5%,特异性分别达96.7%、100.0%.结论 CT及MRI不仅有助于ACC与PA的鉴别诊断,而且在其术前分期及判断预后中同样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许壮勇;曾向廷;林黛英;杜光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腰大肌及椎旁肌脂含量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的作用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腰大肌、椎旁肌脂含量在退变性脊柱侧凸(DLS)中的作用以及其与Cobb's角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34例DLS及3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行L3/4水平腹部横断面3D-VIBE MRI水/脂分离成像,计算腰大肌、椎旁肌肌脂分数(MLF).测定DLS患者Cobb's角.评价两位观察者测量MLF的一致性,分析组间MLF差异及Cobb's角与MLF的相关性.结果 两次扫描期间测定MLF的变异系数为2.38%.观察者内或观察者间测量MLF值具有较好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900.DLS组Cobb's角与腰大肌、椎旁肌MLF均存在一定正相关性(r =4.304~5.897).DLS组腰大肌及椎旁肌凹侧MLF值分别较凸侧增高31.2%、19.7%,且DLS组腰大肌[(8.85±1.43)%]或椎旁肌MLF[(26.39±3.53)%]均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64±1.06)%,(15.95±2.86)%](P值均<0.05).结论 腰大肌、椎旁肌脂浸润是DLS的危险因素,脂质浸润程度与DLS侧凸程度有关.

    作者:谢艺才;李耀志;卢绍路;梁柱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T图像边缘锐化及平滑功能在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近年来,在临床医院配置的现代大型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与医学研究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影像设备的进步体现在提供的信息量逐步的增加,直观的影像结果一方面帮助临床排除许多不确定因素,分析解决大量疑难杂症.就CT技术而言,针对不同的组织观察具有相适合的滤过算法,但同一检查部位往往因多种组织的存在需要多种滤过算法,这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工作量,占用了设备更多的运算时间和储存空间,也影响了影像科医师的工作效率.为此,探索一种简易、快速并适合不同组织观察的方法,有可能优化图像质量、简化临床工作流程并更加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本研究应用我院使用的CT后处理工作站边缘锐化及平滑功能,尝试优化图像质量,提高不同组织及病变的显示能力.

    作者:黄涛;张波绪;王德广;王鹏;崔尧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T定位上腔静脉在评价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观察上腔静脉与气管隆突的影像关系并评价其在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量100例胸部CT增强患者(增强观察组)气管隆突至上腔静脉下端的距离及其对应的胸椎单元数目,并计算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在气管隆突下所处的位置.以上腔静脉下1/3段作为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CT定位扫描图判断100例PICC患者(导管组)是否置管成功.结果 增强观察组上腔静脉下端(即下上腔静脉1/3段的下端)位于气管隆突下(48.5 ±6.7)mm,对应2.1±0.3个胸椎单元,而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位于气管隆突下(21.5 ±5.9)mm,对应0.9±0.3个胸椎单元.以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作为上腔静脉下1/3段的参考标准,在导管组CT定位图上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理想位置的准确性高于以气管隆突下21.5 ~ 48.5mim作为参考标准(92% vs 71%,P<0.05).结论 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可以作为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的参考.

    作者:梁明柱;陈晓君;秦培鑫;敖峰;毛利厅;陈欢;柳学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老年人常见结肠穿孔疾病的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结肠穿孔常见疾病的MS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老年人结肠穿孔的MSCT资料.结果 结肠穿孔CT主要表现:腹盆腔及腹膜后游离气体、肠腔外局限性小气泡,黏膜线中断、腹盆腔积液、脓肿形成.38例中,结肠癌15例,CT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系膜条索影.结肠Crohn病11例,CT表现为不对称性、节段性肠壁增厚,分层样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粗,小淋巴结.结肠憩室炎5例,CT表现为结肠肠壁外囊袋状突出,内见小气泡、粪石影.外伤性1例,医源性4例,不明原因2例.结论 老年人易发生结肠穿孔,病因多样,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尽早诊断穿孔、明确穿孔病因,为临床及时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马丽萍;罗良平;史长征;马荣;梁建业;梁煜志;王永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MSCT征象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Fuhrman分级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MSCT征象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 Fuhrman分级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肾透明细胞癌87例,将Ⅰ级与Ⅱ级共47例合并作为低级别组,Ⅲ级与Ⅳ级共40例合并作为高级别组.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的CT征象,包括囊性肾癌、假包膜、肿瘤血管、肾周侵犯、淋巴结转移、肾静脉癌栓、钙化、坏死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低级别组囊性肾癌的发生率高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级别组肾周脂肪囊侵犯、肿瘤血管、淋巴结转移、肾静脉癌栓、钙化、坏死的发生率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0.000、0.041、0.041、0.001、0.000).结论 MSCT可用于初步预测肾透明细胞癌的Fuhrman分级.

    作者:舒俊;孟小丽;徐婉妮;张劲松;杨如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皮质盲一例

    患者女,63岁.因头痛l周入院.体检:血压145/80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心、肺、腹检查阴性,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神经反射征阴性.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CTA可疑基底动脉开窗.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经右侧股动脉穿刺人路,采用5F单弯导管分别选择右椎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椎动脉造影.采用非离子对比剂碘佛醇,共110 ml.脑血管造影检查共耗时约45 min,整个造影过程顺利,患者未诉特殊不适.造影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开窗,余未见异常.脑血管造影术后2h,患者诉视力模糊,随后视力急剧下降,4小时后双眼无光感.体检:血压150/80 mmHg,神志清,面部、肢体感觉、运动正常,双下肢肌力5级.眼科检查:双眼无光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眼球运动正常.

    作者:乐发庭;胡隆尧;梁斌;郑传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乳腺癌DCE-MRI量化参数与组织病理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特定药物动力学模型所获得的量化参数与乳腺癌组织病理相关性.方法 搜集61例乳腺癌患者DCE-MRI资料,通过后处理软件生成如下量化参数,定量参数: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分数(Vp);半定量参数:(1)增强扫描病灶达峰时间(TTP);(2)增强扫描病灶内对比剂大浓度值(MAX Conc);(3)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下面积(AUC);(4)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大斜率值(MAX Slope).所有患者MRI检查后l周内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U检验两两比较导管内癌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及特殊类型癌组间各量化参数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低组织学分级组(包括Ⅰ级和Ⅱ级)和高组织学分级组(Ⅲ级)、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各量化参数的差异.结果 61例乳腺癌分为导管内癌组8例,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48例,特殊类型癌组5例.导管内癌组量化参数值Ktrans Max=0.651(0.209 min-1)、Kep Max =0.865(0.198) min-1、Kep,Mean=0.270(0.021) min-1明显小于特殊类型癌组量化参数值Ktrans Max=1.390(0.846) min-、Kep Max =2.169(1.122)min-1、Kep,Mean =0.512(0.449 min-1),P值分别为0.025、0.020、0.038.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量化参数KtransMax=0.740(0.078) min-1、Kep,Mean=0.235(0.023) min-1及MAX Conc Max =0.188(0.013)小于特殊类型癌组间量化参数Ktrans Max=1.390(0.846) min-1、Kep Mean=0.512 (0.449) min-1及MAX Conc Max=0.385 (0.238),P值分别为0.043、0.025、0.036.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根据组织学分级,分为低组织学分级组(包括Ⅰ级和Ⅱ级)34例,高组织学分级组(Ⅲ级)12例.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37例,有淋巴结转移组24例,结果显示较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间各量化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DCE-MRI技术及特定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所获得的部分量化参数在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间存在差异.

    作者:罗红兵;王闽;周鹏;青浩渺;庞华容;许国辉;任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联合不同影像技术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分析评价

    目的 分析3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影像学特征,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认识,从而早期诊断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脉窦血栓患者的病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起因,对常规头颅CT及MRI平扫、增强扫描、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总结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35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共45处血栓形成,其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7处(37.8%),左侧横窦血栓形成6处(13.3%),右侧横窦血栓形成8处(17.8%),左侧乙状窦血栓形成4处(8.9%),右侧乙状窦血栓形成5处(11.1%),直窦血栓形成5处(11.1%).28例可观察到血栓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包括静脉淤血性脑梗死(24例),出血(8例),磁敏感加权成像上较其他序列更易发现脑内出血灶,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可见皮层浅静脉增粗、增多;增强扫描可见静脉窦血栓处呈“空三角征”.结论 联合应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可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指导脑静脉窦血栓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病残率及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罗超;胡达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