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散加权成像在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晏耀文;饶圣祥;俞梦勇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肝肿瘤, 微血管浸润
摘要: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方法 搜集46例肝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微血管浸润阳性组和微血管浸润阴性组肝癌的ADC值,并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评价微血管浸润检测的诊断性能.结果 46例肝癌患者中24例微血管浸润阳性,22例微血管浸润阴性.微血管浸润阳性组的肝癌的ADC值低于微血管浸润阴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1.22 ×10-3mm2/s,1.54×1O-3mm2/s,P=0.0004).应用ADC判断微血管浸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以≤1.33×10-3mm2/s为界值判断肝癌存在微血管浸润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8.2%,阳性预测值为72.0%,阴性预测值为71.4%.结论 ADC值对于预测肝癌存在微血管浸润有潜在的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腺瘤及其局部癌变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胆囊腺瘤(AG)及其局部癌变的MRI特征,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AG患者的MRI资料,其中5例局部癌变.由2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分别独立进行图像分析,观察肿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信号、强化程度、肿瘤与胆囊壁的关系及伴随情况.结果 18例中位于胆囊体部10例,底部7例,颈部1例;单发病灶15例,多发3例.13例AG中,大径<0.5 cm2例,均呈乳头状,表面光整,动脉期呈轻度均匀强化.0.5 ~1 cm4例,乳头状和椭圆形各2例;表面光整1例,表面不光整并桑葚征3例;动脉期轻度均匀强化1例,中度均匀强化3例.> 1cm7例,乳头状1例,椭圆形和菜花状各3例;表面均不光整,并可见桑葚征;增强扫描动脉期中度均匀强化6例,明显强化1例.所有病灶均为窄基底,在T1WI和T2WI上为均匀等信号.5例AG局部癌变病灶(大小?),椭圆形1例,菜花状4例;边界光整1例,表面不光整并桑葚征4例;窄基底2例,宽基底3例.在T1WI和T2 WI上均为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3例,侵犯肝脏1例.结论 胆囊内窄基底肿块伴桑葚征,应考虑AG的诊断;若病灶局部基底增宽、桑葚征减少、明显不均匀强化、附着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周围组织侵犯,需考虑AG癌变的可能.

    作者:张超;陈璐;余日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扩散加权成像在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预测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的价值.方法 搜集46例肝癌患者的DWI资料,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微血管浸润阳性组和微血管浸润阴性组肝癌的ADC值,并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评价微血管浸润检测的诊断性能.结果 46例肝癌患者中24例微血管浸润阳性,22例微血管浸润阴性.微血管浸润阳性组的肝癌的ADC值低于微血管浸润阴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1.22 ×10-3mm2/s,1.54×1O-3mm2/s,P=0.0004).应用ADC判断微血管浸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以≤1.33×10-3mm2/s为界值判断肝癌存在微血管浸润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8.2%,阳性预测值为72.0%,阴性预测值为71.4%.结论 ADC值对于预测肝癌存在微血管浸润有潜在的价值.

    作者:晏耀文;饶圣祥;俞梦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注射流率及动脉期期相选择对肝脏普美显增强MRI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中,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及动脉期期相的选择对动脉期伪影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0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100例,扫描中分别采用1.0 ml/s、1.5 mL/s和2.0ml/s的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所得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计算图像整体得分、动脉期伪影得分,对所得图像按照动脉期期相分组标准分为动脉早期组及晚期组,并比较各组无伪影率.结果 实际入组进行扫描的患者281例,1.0 ml/s组、1.5 ml/s组、2.0 ml/s组图像质量总体得分为16.79±1.9275、16.64±1.90、10.64±3.32,经统计分析,1.0ml/s组与1.5 ml/s组间图像质量总体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601);1.0 ml/s组、1.5 ml/s组与2.0ml/s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 =0.000、0.000),即2.0 ml/s组图像得分低于其他2组.1.0 ml/s组、1.5ml/s组与2.0 ml/s组动脉期伪影得分情况为2.543±0.669、2.277 ±0.781、1.526±0.861,经两两比较分析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动脉期图像质量1.0 ml/s组优于其他2组.281例受检者中属于动脉早期118例,属动脉晚期163例,动脉早、晚期的无伪影率分别为50.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即动脉晚期伪影发生率低于动脉早期.动脉期晚期中无伪影者119例中1.0 ml/s、1.5 ml/s及2.0 ml/s组中所占比率分别为61.3%、34.5%、4.2%例,3组间差异显著,即在动脉晚期组中1.0 ml/s组伪影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 在肝脏普美显增强MRI中,以1.0 ml/s、1.5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所得整体图像质量优于2.0 ml/s流率注射.动脉期伪影情况1.0 ml/s组明显优于其他2组,在动脉晚期组中1.0 ml/s组的伪影发生率低.故以1.0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并于肝动脉晚期采集图像,能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韩玉娟;于长路;贾科峰;杨剑;张磊;温鹏;孙诚;李津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SCT血管成像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评价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38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行全腹部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诊断为胃肠道血管畸形的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1例患者进一步行DSA及动脉栓塞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5例血管畸形位于胃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回肠7例,结直肠8例和阑尾1例.21例行DSA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中,MSCT血管成像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均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100%),2例行手术治疗也证实了MSCT血管成像诊断.参照DSA检查结果,MSCT血管成像对21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6.2%和42.9%,对动静脉瘘的显示率为80.0%.结论 MSCT血管成像能对胃肠道血管畸形作出准确的诊断,可作为血管畸形所致隐匿性胃肠道出血的常规筛查技术.

    作者:江岷芮;赵明泽;程诚;王璐;李然;王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15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不同形状的瘤囊,提示肺部动静脉畸形病灶,并将病灶分型,其中简单型12例,复杂型3例.15例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3例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好转,2例复杂型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可疑肺动静脉畸形患者应及时行CTA明确诊断,介入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董祥军;周国锋;梁斌;李林;郑传胜;梁惠民;冯敢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三维对比增强MRA对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3D CE-MRA影像学资料,并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动脉断裂3例,动脉部分裂伤6例(合并有假性动脉瘤5例和动静脉瘘1例),动脉挫伤(动脉内膜挫伤并血栓)12例,动脉胁迫征9例(完全动脉胁迫征4例和部分动脉胁迫征5例);3D CE-MRA诊断正确27例,另3例不能鉴别动脉损伤类型.结论 3D CE-MRA能清楚诊断四肢动脉损伤的部位和类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作为四肢创伤性动脉损伤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夏成德;王娟;方挺松;柯祺;周守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乳腺癌筛查模式的探讨

    目的 探索适合中国妇女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筛查模式.方法 对2000例乳腺触诊阳性与可疑者分别采用以乳腺X线摄影为主、超声检查为辅(模式一)和以超声检查为主、乳腺X线检查为辅(模式二)的两种筛查模式筛查,分析两种筛查方法的乳腺癌检出率、召回率、特异度、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模式一:真阳性6例,真阴性1920例;假阳性74例,假阴性0.乳腺癌检出率为3%,召回率8.5%,阳性预测值12%,特异度96.3%,敏感度100%.模式二:真阳性3例,真阴性1940例;假阳性54例,假阴性3例.乳腺癌检出率为1.5%,召回率9.3%,阳性预测值5.3%,特异度97.3%,敏感度50%.两者比较,模式一敏感度、阳性预测值、肿瘤大小、召回率均优于模式二,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乳腺X线检查为主,超声辅助的筛查模式是乳腺癌筛查的佳模式.

    作者:封任冬;汪华;丁莹莹;李润明;王瑞兰;曹志坚;高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睾丸及附睾炎性肉芽肿一例

    患者 男,70岁.30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阴囊肿物,有坠胀感,初肿物质软、无皮肤破溃,呈逐渐增大趋势.近半年来肿物显著增大如拳头大小,质地变硬伴有皮肤破溃.体检:左侧阴囊内可扪及一实性肿块,质硬,边界清,透光试验(-),无压痛,肿物皮肤表面可见两处溃疡,伴有脓性渗出.

    作者:侯芬;李恒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肝门静脉血流分布的多层螺旋CT研究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研究脾静脉(S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影像解剖学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动脉期SpV强化而SMV未强化的16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门静脉主干内SpV与SMV血流的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门静脉左支(LPV)与门静脉右支(RPV)、肝脏左叶与右叶CT值;分析SpV和SMV的血流在门静脉内和肝脏内的分布区域及规律.结果 (1)SpV和SMV血流在门静脉主干内分布情况:分层分布(A组)占61.81% (102/165);螺旋形分布(B组)占24.85% (41/165);紊乱分布(C组)占13.33% (22/165).(2)动脉期LPV的CT值>RPV占84.24%(139/165),<RPV占15.76% (26/165),肝脏左叶CT值>右叶占85.45%(141/165),<右叶占14.55% (24/165);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三组组内动脉期门静脉左右支、肝脏左右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pV和SMV血流在肝门静脉内存在分层分布、螺旋形分布、紊乱分布.84.24%的患者SpV血液主要流入LPV进入肝左叶,SMV血液主要流入RPV进入肝右叶.

    作者:周永霞;吕发金;李晓燕;张翱;胡勇;胡良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分化肝癌在Gd-EOB-DTPA增强肝胆特异期的表现特征

    目的 探讨高分化肝癌(WHCC)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肝胆特异期的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HCC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行肝脏平扫及Gd-EOB-DTPA增强多期扫描.结果 15例中,12例单发,3例多发,共19个病灶.肝胆特异期,根据病灶信号强度,分为3型.Ⅰ型3个,病灶内见斑片状、环形等、稍高信号;Ⅱ型13个,病灶呈稍低信号;Ⅲ型3个,病灶为低信号.肝胆特异期对病灶边界显示较常规扫描更清楚.结论 肝胆特异表现WHCC的Gd-EOB-DTPA大多能摄取一定量对比剂,对诊断WHCC可能有帮助.

    作者:杨新官;刘光俊;何敏丽;胡玉芳;戴文海;邱维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卵巢结核一例

    患者 女,24岁.近2个月月经周期缩短,下腹部隐痛1月余,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宫颈光滑,后穹窿无触痛.子宫前位,质软,无压痛,活动好.左侧附件区明显增厚,扪及鸡蛋大小囊实性包块,圆形、光滑、质韧,有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好,右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胸部CT检查:双肺少量纤维化、钙化灶,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增多、增大并部分钙化.肝门区多发钙化灶.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40.0mm/h).女性肿瘤相关抗原-糖类抗原125为79.2 U/ml.

    作者:戴辉;王显高;张体江;刘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肠粪便征的MSCT征象分析

    目的 分析小肠粪便征(SBFS)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方法 搜集27例SBF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腹MS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MSCT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合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SBFS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27例SBFS患者中,18例(66.7%)伴有肠梗阻,9例(33.3%)无肠梗阻.SBFS的主要MSCT表现:含有气泡的混杂密度斑驳影,长条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以不规则形(74.1%)多见,边界清或不清,无包壳结构,大部分单发(70.4%),亦可多发(29.6%),增强后SBFS无强化.结论 SBFS具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全腹扫描、MPR及合适的窗宽、窗位有助于该征象的检出,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孙小丽;温廷国;杨磊;段永利;王仁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SCT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中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SCT腹腔容积测量技术在巨大腹壁切口疝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搜集14例临床诊断为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腹腔扫描,通过三维重组技术进行疝囊及腹腔容积测量,以两者比值>20%作为巨大疝的诊断标准,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4例患者经临床随访,7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其中4例呼吸衰竭;疝术后复发1例;未行手术自行出院1例;5例患者直接行手术治疗,术后痊愈.结论 对于腹壁切口疝患者,以疝囊/腹腔容积<20%作为巨大疝诊断界定值.应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辉;克里木;王艳;张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分化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分化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4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及非直肠癌的15例受试者(对照组)的DCE-MRI检查资料.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阅片,应用Toffs模型后处理得到感兴趣区(ROI)的微循环参数容积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体积百分数(Ve)及增强的曲线下面积(iAUC)值.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分析DCE-MRI各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析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将患者组的DCE-MRI参数结果与术后病理分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组的Ktrans值、Kep值、Ve值、iAUC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直肠癌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流出型.参数Ktrans、iAUC的ROC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医师1:0.987、0.975;医师2:0.990、0.978.2名医师测量各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91、0.988、0.972、0.984,观测结果有良好一致性.40例直肠癌中,病灶Ktrans值、iAUC值与病理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医师1:0.393、0.594;医师2:0.443、0.659(均P<0.05).结论 DCE-MRI能反映直肠癌的微循环差异,其参数指标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对直肠癌的术前评估有一定作用.

    作者:沈浮;陆建平;陈录广;王振;陈玉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体罕少见部位包虫病的X线诊断

    目的 探讨人体罕少见部位包虫病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诊断及手术证实的6例罕少见部位包虫病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 6例均为囊性包虫病,肱骨骨包虫1例,坐骨骨包虫1例,乳腺包虫1例,心包包虫2例,肾脏包虫合并肝包虫1例.囊性包虫病在X线上可表现为囊型和钙化等.结论 罕少见部位包虫病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蔡浩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256层CTCA结合负荷/静息核素MPI探讨心肌桥对心肌供血的影响

    目的 应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结合负荷/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心肌桥(MB)对心肌供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256层CTCA及负荷/静息核素MPI检查的88例孤立性LAD-MB的影像资料.依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与完全MB组,比较两组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狭窄率及MPI的差异;比较完全MB中MPI正常与异常组MB厚度、长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率的差异;比较MCA收缩期狭窄Noble分级中MB类型及MPI的差异.结果 不同MB类型组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13.2±10.1)%、(39.8±11.4)%,MPI正常与异常分别为45、5例,15、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74;x2=25.408,P均<0.01).完全MB中不同MPI组MB厚度分别为(1.6 ±0.4)mm、(2.6±0.7)mm,MCA收缩期狭窄率分别为(29.3±9.8)%、(46.7±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72;t =5.187,P均<0.01),MB长度分别为(11.2 ±5.6)mm、(12.8±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00,P=0.429).MCA收缩期狭窄Noble分级中2、3级完全MB(15/15、2/2)及MPI异常(10/15、2/2)比例明显高于1级(21/71、16/71).结论 MB的类型、厚度及MCA收缩期狭窄程度均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而MB长度对心肌供血无明显影响.

    作者:赵新斌;傅昱;董小波;赵鹤亮;张惠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重度急性胰腺炎CT肝脏密度改变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探讨

    目的 分析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CT肝脏密度变化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探讨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所致肝脏密度减低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CT的肝脏密度变化及相应CRP的水平变化.结果 65例患者中,62例肝脏密度不同程度减低,平均值为(35.91±15.47)HU;治疗后9例患者肝脏密度恢复正常,余53例肝实质密度不同程度升高.65例患者CRP在治疗前平均值为(184.2±63.43) mg/L,治疗后平均值为(49.97±15.06) mg/L.治疗前后肝脏密度改变及CRP测量值变化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肝脏密度值与CRP测量值相关系数r为-0.673(P <0.05),治疗后肝脏密度值与CRP测量值相关系数r为-0.658(P <0.05).结论 绝大多数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肝脏损害在CT上表现为短暂性的肝脏密度减低,其程度与CRP水平呈负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作者:殷敏敏;余长亮;余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与左心室短轴位在磁共振右心室容积测量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与左心室短轴位定位获得的右心室容积数据,评价前者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分别采用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与左心室短轴位定位方法获得30名健康志愿者的心脏连续层面磁共振电影图像,测量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搏出量、射血分数,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方法下左心室及右心室搏出量,并评价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差异.结果 左心室短轴位与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所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17.4±23.8)ml,(125.6 ±25.2)ml]、收缩末期容积[(60.4±14.4) ml,(66.8±15.8)ml]、右心室搏出量[(57.1±12.7)ml,(58.8±12.8)ml]、右心室射血分数[(48.7±4.9)%,(46.9±4.8)%]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除射血分数外,均以后者得到的容积更大.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所得右心室搏出量与左心室短轴位所得左心室搏出量无统计学差异,97%(29/30)数值位于一致性界限内.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所得右心室容积数据较左心室短轴位定位所得右心室容积数据具有更小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差异,其偏差标准差和一致性界限更小.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计算得到的右心室容积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平行于三尖瓣短轴位定位方法的可重复性更好.

    作者:陈友三;刘定西;李丹;王冰;吴文骏;孔祥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引发颅底神经改变的MRI诊断

    目的 探讨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引发颅底神经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经临床证实的VBD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所有患者均行脑MRA、MRI及3D-Fiesta-c序列扫描,VBD的纳入及分级标准分别参照Ubogu等提出的VBD的MRA半定量标准及Smoker的VBD的MRI分级标准.结果 本组28例VBD中,1例脑干神经未见明显异常,余27例均伴有单侧一支或多支神经异常.其中22例单侧面神经受压,占81.48%;25例单侧发生移位,占92.59%;2例未见明显异常,占7.41%.15例单侧三叉神经受压,发生率占55.56%;24例单侧发生移位,占88.89%;3例未见明显异常,占11.11%.9例单侧舌咽神经受压,占33.33%;15例单侧发生移位,占55.57%;9例未见明显异常,占33.33%;3例一侧或双侧神经显示不清,占11.11%.8例单侧前庭蜗神经受压,发生率26.63%;25例单侧发生移位,占92.59%;2例未见明显异常,占7.41%.4例单侧外展神经受压,发生率14.81%;4例单侧发生移位,占14.81%;10例未见明显异常,占37.03%;12例一侧或双侧神经显示不清,占44.44%.结论 VBD对颅底神经的影响较大,脑MRI、MRA、3D-Fi-esta-c序列相结合为VBD的诊断、颅底神经与延长扩张的椎基底动脉之间关系的显示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

    作者:王琳琳;程敬亮;惠丽红;赵珊珊;张勇;孟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3.0 T MR DWI评估远端胆管癌分化程度的价值

    目的 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评估远端胆管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20例远端胆管癌按病理分化程度分组,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组胆管癌的DWI图像;观察病灶的信号强度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20例远端胆管癌在DWI上主要呈稍高信号和高信号(95%).不同分化程度组间胆管癌的ADC值分别为(1.684±0.166)×10-3mm2/s,(1.443 ±0.135)×10-3mm2/s,(1.266±0.040) ×10.mm2/s,(1.190±0.031) ×10.mm2/s.胆管癌的ADC值随分化程度的降低逐渐下降(rs=0.928,P=0.000).各组间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T MR DWI序列能够一定程度地判断远端胆管癌的病理分化程度.

    作者:金明丽;舒健;武超颖;廖大伟;杨述根;傅家庆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