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WI-ASPECTS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价值

姜亮;陈慧铀;殷信道;毛存南;石国美;王丽萍;周俊山;张颖冬

关键词:脑梗死, 预后, 磁共振扩散成像, ASPECTS评分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DWI)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99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搜集患者入院的一般临床资料、DWI-ASPECT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良好转归组(0~2分)和不良转归组(3~6分).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和影像学指标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后将有独立预测因素的变量与EQ-5D进行The 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 本组研究共99例患者,良好转归组68例,不良转归组31例.与不良转归组比较,良好转归组患者年龄更年轻(61.51vs 68.69;P =0.001),入院至MRI检查时间更长(13.4 vs 10.16;P=0.000),入院时NIHSS分值更低(7.31 vs13.10;P =0.000),DWI-ASPECTS分值更高(7.72 vs 3.94;P =0.00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83,95% CI 1.013~1.158,P=0.020)、入院时NIHSS分值(OR 1.296,95% CI 1.106~1.520,P=0.001)、DWI-ASPECTS分值(OR 0.697,95% CI 0.553 ~0.879,P=0.002)均是不良转归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经ROC曲线进一步分析显示DWI-ASPECTS分值曲线下面积为0.878(95% CI 0.784 ~0.971),DWI-ASPECTS分值预测不良转归的佳临界点为6.5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1.3%.Spearman相关检验示DWI-ASPECTS评分与EQ-5D效应值、EQ视觉模拟量表(EQ-VAS)均呈正相关(r=0.65、r=0.60,P<0.01).结论 DWI-AS-PECTS评分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预后转归的一种重要标志物.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温敏纳米凝胶经肝动脉栓塞兔VX2肿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采用CT增强及病理学方法评估新型温敏纳米凝胶(PIB)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兔肝VX2肿瘤的效果,并探讨其作为血管栓塞剂的可行性.方法 4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模,将建模成功的荷瘤兔随机分为三组,PIB组,碘油组(DY组)及生理盐水组(NS组)各15只行经肝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前1天、术后3天、7天、14天时间点检测各组实验兔肝功能,同时行CT增强扫描,测量栓塞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变化并计算肿瘤体积增长率,观察肿瘤形态学改变同时结合病理学方法验证其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1天,PIB、DY及NS各组间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兔肝VX2肿瘤经肝动脉栓塞术后3天,PIB组、DY组的肝功能(ALT、AST)较NS组明显升高.对于肝功能ALT,PIB组、DY组分别与N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PIB组及DY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肝功能AST,PIB组、DY组、NS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三组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PIB、DY及NS三组间肝功能差异与术后3天各组统计学结果相同(P<0.05).术前1天三组肿瘤体积大小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7天及14天,PIB、DY、NS三组肿瘤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3 <0.05;P7<0.05;P14<0.05),且分别为术后3天PIB组肿瘤体积增大明显,与DY、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NS组肿瘤体积增大明显,分别与PIB、D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术后7天,PIB及DY组肿瘤体积增长率均较N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4天后三组间肿瘤体积及体积生长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影像学上的环形强化灶均为病理切片下的肿瘤细胞组织,病理所见肿瘤范围与影像学测量大体一致.结论 PIB兔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其长期抑瘤效果较碘油佳,作为血管栓塞剂可行性好.

    作者:张珍;钱坤;李涵;张鸿森;张欣;刘一鸣;马桂娜;韩萍;赵彦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右侧中耳乳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23岁.自述右耳疼痛伴听力下降、间断性流脓1年余.体检:双耳外耳无畸形,外耳道通畅,右耳外耳道见干痂,鼓膜大穿孔,上骨室塌陷,左耳无异常.CT检查:右侧鼓室、鼓窦扩大,乳突及外耳道内软组织影填充;面神经水平段及锥段骨管部分破坏,垂直段面神经明显增粗;乳突顶盖、乙状窦骨板和乳突尖部等多发骨质破坏(图1~3).

    作者:周家龙;黄建强;边莉;何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百日咳肺炎的HRCT表现

    目的 探讨HRCT在儿童百日咳肺炎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HRCT检查的儿童百日咳肺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支气管血管束增粗,9例患儿出现磨玻璃密度影,其中5例磨玻璃密度影单独存在,此5例患者4例临床上未合并其他感染,1例合并细菌感染.4例磨玻璃密度影与斑片影伴发,临床合并细菌感染.7例患儿HRCT表现为肺内散在斑片影及亚段性实变,临床提示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病变分布广泛,6例可见支气管气像,累及≥3个肺叶6例,2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HRCT在儿童百日咳肺炎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晶晶;谢汝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征象及病理学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硬化型肝癌(SHCC)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SHCC及97例IMCC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表现,分析各自特征及二者间的差异.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SHCC患者发病年龄较IMCC略小(t=-2.735,P=0.007),二者肿瘤平均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1.328,P=0.186),而前者更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患者(x2 =10.810,P=0.001).两种肿瘤发生部位均以肝脏边缘为主(x2 =2.933,P=0.087),且多伴有邻近肝包膜皱缩(x2=0.522,P=0.470),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种肿瘤的CT及MRI平扫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主要分为2种类型,即典型强化和不典型强化,典型强化常见,二者间出现概率无明显差异(x2=0.028,P=0.876).两种肿瘤的不典型强化表现部分重合,但SHCC的不典型强化方式更为复杂且部分具有特征性.动态增强影像表现随肿瘤细胞和纤维间质分布、所占比例、血供情况及肿瘤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两种肿瘤中门静脉受侵(x2 =0.358,P=0.549)及淋巴结转移(x2=0.000,P=0.982)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而IM-CC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较SHCC更常见(x2=5.011,P=0.025).结论 SHCC与IMCC均为富含纤维间质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二者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近.充分认识二者影像表现的异同并结合临床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枫;赵大伟;赵晶;文硕;李宏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MRI特征性表现一例

    患者 女,8个月10天.发现左小腿及右前臂肿胀伴疼痛并逐渐加重6个月入院.体检:左小腿及右前臂明显肿胀并弯曲畸形,皮肤透亮,触之疼痛,皮温稍高,双肘、膝关节活动可,肢端血运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34×109/L,N 17.6%、L 70.8%,RBC 6.09×1012/L,Hb 108g/L,血小板315×109/L;肝肾功能谷草转氨酶60.23 u/L,谷丙转氨酶48.4 u/L,碱性磷酸酶579 U/L,钙2.64 mmol/L,磷2.20 mmol/L;输血前四项梅毒螺旋体抗体0.08 S/CO,高敏C反应蛋白2.50 mg/L,红细胞沉降率24 mm/h.入院X线检查:右侧尺桡骨、左侧胫腓骨骨干骨膜结节状、层状显著增厚(图1A~D).诊断明确后经对症治疗一周后实验检查恢复正常,带布偌芬口服1ml出院.2月后增生骨膜大部消失、残留骨干髓腔轻度扩张(图1E~H).

    作者:范立新;刘建滨;谢安;易正湘;李泽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孤立性肺结节与胸膜关系的MSCT评价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与胸膜关系定量评价指标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49例(良性组23例,恶性组26例)胸膜下孤立性肺结节的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胸膜径线和结节径线,然后计算胸膜径线与结节径线的比值R,比较上述指标在良性和恶性结节中的差异.结果 良性组与恶性组的结节径线分别为(21.26±5.00) mm和(19.78±4.96mm)(t=1.041,P=0.303);胸膜径线分别为26.11mm,13.4 8mm(Median,Q)和13.83 mm,5.86mm(Median,Q),(Z=-4.968,P=0.000);比值R分别为1.25,0.25(Median,Q)和0.75,0.23(Median,Q),(Z=-5.489,P=0.000).结论 通过测量胸膜径线和R值可以为胸膜下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王春红;许乙凯;张晓东;肖翔;张静;赵茜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指数模型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5例患者行多b值DWI检查(12个b值:0、10、20、30、50、100、200、400、800、1200、1500、3000 s/mm2).22例良性(23个病灶),23例恶性.获得双指数模型参数: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st、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s1ow、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fast、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fast.绘制ROC曲线,比较各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ADCst(0.747 ±0.145)× 10-9mm2/s、ADCslow(0.585 ±0.132)×10-3mm2/s、ffast(0.307±0.112),明显低于良性组;ADCfast(4.654±1.097)×10-3mm2/s高于良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st、ADCslow、ADCffast、ffas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5、0.917、0.796、0.756.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73.9%、91.3%、82.6%、56.5%,特异度为95.6%、78.3%、60.9%、95.6%.结论 乳腺肿瘤ADC值的下降是由于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的减少和慢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的增加所致,而不是ADCfast值自身的减少所致.ADCslow在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价值.

    作者:王高燕;杨光钊;董海波;徐凌斌;王波;李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皮胆道支架联合支架内外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研究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的基础上,联合支架内外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失去根治性手术时机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显黄疸表现,其中Ⅰ型4例,Ⅱ型7例,Ⅲ型7例,Ⅳ型5例.所有患者先行经皮穿刺胆道造影确认胆管梗阻的范围及长度并选用相匹配的胆道金属支架,准确置入胆管的狭窄段,粒子条装入塑料管,经8F胆道引流管送入所需照射部位;待黄疸减退肝功能基本正常后,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肝门部胆管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Ⅰ、Ⅱ、Ⅲ型患者序贯行单支架成形术+支架内粒子条及经皮穿刺支架外粒子植入;Ⅳ型患者,需要行多支架或多支引流,随后配合支架内粒子条及经皮穿刺支架外粒子植入.随访观察患者肝功能、肿瘤大小、并发症、肿瘤标志物、胆道支架通畅情况及生存期.结果 2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成功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中位支架通畅期为1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术后患者的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总胆红素值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 =9.271,P=0.000),直接胆红素值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7.751,P=0.000),术后并发症少,少数仅有轻微不良反应,总体疗效高,有效率为74%.结论 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联合支架内外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简单,可以治疗不同程度肿瘤并有效保持胆道支架通畅,患者生存期较长,疗效满意.

    作者:黄兢姚;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宁;申权;吴正忠;谢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直肠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与T1WI动态增强扫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直肠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与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T1WI)灌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经肠镜活检或手术证实的直肠癌患者15例,对直肠癌(A组)与正常肠壁(B组)的DCE-T1 WI扫描参数达峰时间(TP)、相对大增强(Emax)、快速上升时的相对增强(Erise)及洗入率(WIR)与IVIM模型的参数D、D*、f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f与Tp、Emax、Erise、WIR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D、D*、f、Tp、Emax、Erise、WIR进行直肠癌诊断的ROC分析.结果 (1)A组TP、Erise、Emax、WIR分别为96.05±41.96 s、(1245.48 ±910.50)%、(1463.23±917.89)%、82.98±57.59(1/s),B组Tp、Erise、Emax、WIR分别为94.82 ±49.44s、(851.92±559.23)%、(1469.19±1072.72)%、74.43±53.97(1/s),A、B组f分别为(10.90±5.55)%、(20.60±14.03)% (P <0.05);(2)f与Erise、f与WIR呈中度相关(r=0.585、0.571,P<0.05);(3)D、D*、f、Tp、Emax、Erise、WIR的ROC曲线分析示AUC D=0.969、AUC f=0.732,D的ROC曲线的AUC大,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当D< 103.79×10-2mm2/s、f<19.59%时,对于直肠癌灶具有提示作用,且D比f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f及DCE灌注参数能反映肿瘤的微血管生成,f与WIR、Erise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IVIM及DCE能否预测直肠癌的治疗效果需在随访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作者:陈菲菲;梁文;梅颖杰;杜天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囊腔的周围型肺癌影像学与病理学研究进展

    近二十年来,文献巾陆续有关于含囊腔肺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病理基础的报道[1~10],在早期肺癌国际筛查计划(I-ELCAP)中,含囊腔肺癌的发病率约为3.6%[11].由于成因复杂,名称混乱,CT征象不典型,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挑战性,误诊甚至漏诊时有发生.为加深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现对含囊腔的周围型肺癌影像学与病理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望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先天性血管环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经确诊的先天性血管环患者34例,年龄1个月~11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者22例,6例表现为反复呕吐,进食困难.结果 胸片和食管造影可以通过显示气管狭窄、移位及食管受压高度提示完全性血管环的诊断,但单凭胸片和钡剂食管造影检查通常不能确定血管环的特定类型.MSCT及MRI可清晰显示先天性血管环的类型及气管受压情况.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能全面显示先天性血管环及其对气管食管的压迫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郑楠楠;邵剑波;王芳;龚立;方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能量CT双技术在痛风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DSCT)尿酸盐结晶检测技术(gout)和综合技术(general)在痛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回顾性分析61例(64对部位)关节肿痛患者行DSCT扫描并分别经gout及general两种技术成像,所得图像分别设为A、B组,统计两组方法所显示尿酸盐结晶(MSU)数量,每一个小关节或一处肌腱、韧带为一个计量,并用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中痛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选取长径>5 mm MSU 30个,在两组图像上分别测量同一MSU大截面积,用t检验比较两组面积差异.(3)比较A、B两组微小骨质破坏的检出.(4)比较两组在小灶MSU数量(长径<3mm)的检出.结果 (1)共检测61例(64对部位),符合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关节炎诊断60例,非痛风关节炎4例.其中A组MSU 59例,396处,敏感性92.18% (59/64),特异性80%(4/5).B组MSU 49例,206处.显示MSU敏感性80.3% (49/64),特异性60%(3/5).A、B组均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A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B组稍高,但t检验P>0.05.(2)A组测MSU大截面积(129.26 ±5.16)mm2;B组大截面积(308.47±32.6)mm2;t检验显示两组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 =0.036).(3)在微小骨质破坏(<3 mm)显示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4)在小灶(<3 mm) MSU识别方面,A组图像能快速识别和定位病灶;B组图像容易漏诊漏判.结论 DSCT gout和general技术对痛风检测均具有很高敏感性和较高特异性;gout技术优势在对尿酸盐小病灶的快速识别和定位;general技术优势在显示微小骨质破坏.两者联合应用有利于痛风患者MSU负荷评价和骨关节侵蚀评价.

    作者:张惠娟;林禾;马明平;杜瑞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SWI对急性失血性贫血兔模型脑改变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失血性贫血兔模型不同脑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信号值的变化.方法 对10例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行MRI扫描,测量SWI图像上双侧额叶皮层,额叶白质、颞叶皮层及丘脑核团的信号强度,并通过半定量方式评价脑灰白质对比度及静脉结构现象的情况.结果 大白兔放血前大脑额叶皮层基础SWI信号值高于额叶白质,有统计学差异(F=117.04,P=0.01);经过连续放血后,兔的额叶皮层、颞叶皮层及丘脑灰质的SWI信号值均低于放血前基础SWI信号值,有统计学差异(F=8.10,P-0.01;F=7.67,P=0.01;F=6.72,P=0.02).在半定量分析中,急性失血性贫血的大白兔在连续放血后其脑灰白质对比度及静脉结构的显示均优于放血前基础图像.结论 MRI SWI能反映急性失血性贫血的状态下,大脑皮质、灰质核团及白质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

    作者:胡若凡;尹安雨;周汝明;林帆;滕国召;夏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盆腔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 男,48岁.平素体健,体检B超发现膀胱后方实质性包块入院.CT示:盆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界清,其内可见粗条状钙化,实性软组织部分密度较均匀,CT值约为25 HU(图1);盆腔、腹膜腔见多发肿大淋巴结.MRI扫描示:盆腔上份(膀胱直肠间隙)肿块,大小约为5.0 cm×5.18 cm ×6.52 cm,界清,T1WI、T2WI肿块内均可见粗条状极低信号(结合CT为钙化),余实性软组织成份信号均匀,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与同层面臀肌相比)(图2、3),扩散轻度受限表现,ADC图上呈稍低信号(图4),增强扫描,实性软组织成份显著均匀强化,与同层面髂外动脉强化一致(图5);盆腔内另可见多发散在肿大淋巴结,弥散及增强表现与盆腔内肿块一致.术前CT及MRI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

    作者:蔡仁慧;赵新湘;王燕;张颖雪;吴文芳;陈思颖;狄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减轻后颅窝伪影的后处理方案优化的探讨

    目的 评价多种后处理方式在减轻后颅窝伪影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需行头颅CT平扫并且后颅窝有伪影的成人患者40例,分别采用不同后处理方式减轻后颅窝伪影.A组卷积核D30,B组卷积核D24,C组卷积核D34,D组为A组行SAFIRE 3级重建后图像Q3,E组为A组行单能谱软件处理后的16组图像,F组为D组行单能谱软件处理后的16组图像.分别评价A~D组及E、F组中16个亚组图像的后颅窝伪影,并对各感兴趣区域进行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及后颅窝伪影分析.结果 六组三个部位的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组80keV时小,SN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F组80keV时大.结论 单纯卷积核D24图像佳;D30经SAFIRE 3级重建后的图像,减轻伪影效果较好;D30图像经SAFIRE 3级和单能谱软件再处理后的图像,减轻伪影效果更佳.推荐临床使用D30经SAFIRE 3级重建后的图像,因其简单、方便操作效果亦较好.

    作者:付雨菲;王弘;邱晓明;尹建军;韩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Gd-EOB-DTPA灌注扫描定量参数联合肝胆特异期图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Gd-EOB-DTPA灌注扫描联合肝胆特异期图像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符合入组条件的64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三组进行前瞻性对比分析.采用Gd-EOB-DTPA灌注扫描计算定量参数结合肝胆期图像诊断的18例患者为A组;采用Gd-EOB-DTPA常规增强结合肝胆期图像诊断的30例患者为B组;采用Gd-DTPA灌注扫描计算定量参数诊断的16例患者为C组.所有病例均由两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独立诊断,以手术或者穿刺病理结果作为终诊断依据.灌注扫描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诊断符合率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三组病例病灶直径分别为(2.5±0.5)cm;(2.1±1.2)cm;(2.3±0.8)cm,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8,P>O.05).两名医师诊断正确率结果一致性较好(k>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诊断对照,A组符合率为94.4%(17/18),B组符合率为90.0%(27/30);C组符合率为81.3%(13/16).C组诊断符合率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灌注扫描所得的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肝癌的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和iAUC值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脏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EOB-DTPA灌注扫描联合肝胆期图像,有望为肝癌患者提供一站式的精确诊断和肝脏功能方面的信息.

    作者:周智鹏;邱维加;张辉阳;成戈;邢腾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例HEAML患者的64层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8例均为女性,7例单发,1例多发.8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结节或肿块,未见脂肪密度;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或边缘见粗大的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接近腹主动脉,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粗大畸形的血管仍持续强化;1例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与正常肝实质相近,呈“快进慢出”表现,病灶周边可见畸形血管影,强化程度低于腹主动脉.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引流静脉早期显影.6例可见假包膜,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强化. 结论 HEAML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内部或边缘出现粗大畸形的静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吴若岱;杨旭峰;王猛;周丽莎;黄坤;方壮念;郑可国;冯仕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肺扭转(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患者 女,64岁.因“左肺上叶前段占位”在全麻下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术后第2天出现左胸痛,呼吸困难,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片示:残余左肺见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平扫示:左主支气管内见液性密度影,管腔阻塞,左肺下叶呈“磨玻璃”样改变、部分肺实变,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术后第3天临床症状加重,行CT肺动脉造影示:左肺动脉主干呈“鸟嘴状”改变,残余左肺内未见肺动、静脉显影,支气管三维重建(VR)见左主支气管远端闭塞,小密度投影(MinIP)、红色通道增益容积重建(VR-RCG)、肺组织容积重建(VR-LUNGS):左主支气管远端闭塞、下叶背段与基底段支气管倒置,CT所示高度怀疑术后肺扭转(图1~6).

    作者:黄燕涛;冷媛媛;仲建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肝移植性胆道并发症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于肝移植性胆道并发症的诊断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BSCO、Cochrane Database Systematic Reviews)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研究文献;运用QUSDAS-2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真、假阳性数,真、假阴性数,进行异质性检测,合并统计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1篇,纳入文献均表现较高质量,较低偏倚风险和临床适用性风险.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6(95% CI:0.94~0,98),0.94(95% CI:0.90~0.97),9.90(95% CI:6.08~16.12),0.06(95% CI:0.03 ~0.09),257.19 (95% CI:117.63~562.30).SROC下面积为0.98,Q指数为0.9431.结论 MRCP对于肝移植性胆道并发症诊断拥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肝移植性胆道并发症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炎症渗出型塑型性支气管炎的CT表现(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炎症渗出型(Ⅰ型)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CT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PB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合文献重点讨论其CT表现的特点.结果 2例炎症渗出型塑型性支气管炎共同的CT表现为:(1)支气管阻塞;(2)低密度肺实变;(3)无充气支气管征.结论 当临床工作中遇到肺炎表现的患儿有无充气支气管征的密度偏低的肺实变时,且无异物吸入史,应考虑到炎症渗出型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可能.

    作者:许勤晖;罗霄;樊树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