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宝;郑海军
患者 男,21岁,左侧睾丸增大2年余,左侧阴囊肿痛1周.4年前行“左侧隐睾下降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2年多前发现左侧睾丸增大,未予重视,1周前出现左侧阴囊持续性胀痛.体检:左侧腹股沟可触及一约2 em×2 cm肿物.双侧阴囊皮肤颜色正常,皮温正常,左侧睾丸质硬,可触及结节,右侧睾丸正常.实验室检查:总促绒毛膜性腺激素(β-HCG)、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增高.
作者:刘艳丽;魏新华;吴可通;罗沛霖;王海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三维MR增强扫描(3DE MR)在诊断多发性脑转移瘤(BM)中的价值.方法 筛选临床拟诊为BM患者64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扫描包括2DE MR和3DE MR两种扫描方式,根据3DE MR的图像特征及临床病史,选取有多发BM病灶的患者35例.对两种不同增强扫描方式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并在显示病灶数目、大小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1)图像质量.3DE MR图像上平均病灶与脑白质比值(LBR)为1.43±0.33,平均信噪比(SNR)为21.98±10.1,平均对比噪声比(CNR)7.72 ±4.45,2DE MR图像上平均LBR为1.21±0.22,平均SNR为30.52±11.28,平均CNR为6.63 ±4.60,利用配对资料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所得图像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LBR和SNR两个指标在两种扫描方式间有差异,CNR在两种扫描方式间无差异.(2)病灶数目比较.在35例BM患者中3DE MR较2DE MR多发现121个病灶,平均每例多发现3.4个病灶.(3)病灶大小比较.本组病例中,以2DE MR扫描方式中所发现的336个病灶为准,测量对应病灶在不同扫描方式中的大小,在2DEMR中所测病灶平均大小为(8.87±0.42)mm,3DE MR中平均大小为(9.76 ±0.43) mm,利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所测得病灶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灶在两种扫描方式中所测大小存在差异.结论 3DE MR较常规2DE MR发现BM更敏感,在显示病灶数目、大小方面明显优于2DE MR,可明显降低2DE MR扫描方式的漏诊率及误诊率,应成为临床BM常规增强扫描方式.
作者:王玉娇;黄劲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小值和平均值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术前MRI图像.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成像.根据磁共振增强图像,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瘤内坏死灶及血管,分别测量肿瘤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和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级别间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和小ADC值的差异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小ADC值区分低分化与非低分化HCC的佳临界值及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低、中、高分化HCC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依次为0.99×10-3 mm2/s、1.14×10-3mm2/s、1.14×10-3 mm2/s;小ADC值分别为0.84×10-3mm2/s、0.98×10-3 mm2/s、1.02×10-3 mm2/s.低分化组平均ADC值及小ADC值均低于中分化组和高分化组(P均<0.05);肿瘤小ADC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s=-0.118,P <0.05),平均ADC值与病理分级无相关性(rs=-0.09,P>0.05).以小ADC值≤0.925×10-3mm2/s为阈值,诊断低分化HCC的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70%,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结论 HCC DWI肿瘤小ADC值有助于术前预测评估肿瘤病理分级.
作者:张坤;李绪斌;马菊香;罗厚丽;叶兆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胶质瘤是成人颅内常见的恶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世界卫生组织对胶质瘤的分级系统是基于肿瘤细胞结构、有丝分裂、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坏死等.由于肿瘤的不均质性,其病理分级与治疗预后相差很大.所以,术前对胶质瘤的分类、分级对肿瘤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2].传统的扩散磁共振成像对于胶质瘤术前评估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作为评估胶质瘤的主要依据存在一定局限性[3-5].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扩散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日趋完善.扩散峰度成像(DKI)是建立在非高斯运动模型基础上的新兴技术,不仅体现中枢系统中水分子的扩散特征,还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6],在评估胶质瘤中可以获得更加独立完善的信息.
作者:徐蒙莱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故障现象 开机自检正常通过,选择I台透视状态,FKV显示110 kV,调节FKV旋钮不起作用,按下透视开关,曝光灯亮,但无mA指示,无X线发生.故障分析和检修 按下透视开关时曝光灯亮,说明透视KF接触器控制电路正常.打开滑轮箱控制柜检查,在透视状态下,测量透视高压初级电路JX3-V1、JX3-V2线端无电压,检测到RF电阻两端电压很高而且有明显的烧坏现象.根据实物电路分析,FKV调节电路中,其采样电压是从RF-1端取样到采样板,当RF烧坏断路后,CPU板无法与设置FKV电位平衡,电源伺服板MF电机则使FV滑轮上升到极限位才停止.而FKV显示采样是从RF-2端(FV滑轮端)电压采样、经CPU电源板、驱动LEDFKV显示110 kV.检测分析结果与上述故障现象相符合.更换RF电阻,调节调节FKV旋钮,FKV显示恢复正常.
作者:黄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MSCT表现,并联合肿瘤标志物,探讨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经本院病理证实7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其中小细胞肺癌25例、非小细胞肺癌4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MSCT表现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x2检验、成组t检验.结果 (1)胸膜腔积液、淋巴结融合征象以及支气管截断征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在前二者的出现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截断征的出现率低于非小细胞肺癌;心包腔积液、胸膜转移、远处转移、血管受侵、肿瘤坏死,纵隔肺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YFRA21-1、NSE、ProGRP、SCC在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细胞肺癌组的NSE、ProGRP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组的CA125、CYFRA21-1、SCC阳性表达率高于小细胞肺癌组.(3)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组中有无心包积液的CYFRA21-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胸膜转移、有无肿瘤坏死、有无纵隔肺门及远处淋巴结肿大的CEA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SCC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组中有无胸膜转移的CA125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胸腔积液的NSE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肿瘤坏死的SCC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央型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有不同的MSCT表现,结合肿瘤标志物分析,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作者:努尔兰·吐尔逊;周永;韩文广;文智;张忠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生物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TACE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DC-CIK生物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46.7%和84.4%,对照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22.2%和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4 +/CD8+及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TACE联合DC-CIK生物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可显著提高患者近期疗效,增强免疫功能,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周定中;曹苏娟;李庆;龙文兴;李艳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女,56岁,间断腹痛1月加重入院.1年半前因“子宫肌瘤”入当地医院行“子宫切除术”.体检:T 36℃,P76次/分,R 20次/分,Bp 132/73 mmHg.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下腹可见手术瘢痕,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肿大,墨菲氏征阴性,未触及明显包块,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超声提示:脾大,脾实质多发高回声结节;CT增强扫描(图1~3):脾体积增大,边缘凹凸不平呈波浪状,脾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大者约为2.2 cm× 1.7 cm,增强扫描三期呈逐渐强化,强化稍欠均匀,三期CT值分别约为58HU、82 HU、84 HU,延迟期病变与正常脾组织等密度或稍低于正常脾密度.
作者:常瑞亭;姜立杰;康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对照分析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与病理基础,以期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胸壁神经鞘瘤患者资料,均行CT平扫和增强,着重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均质性、瘤肺界面、压迹、钙化及强化方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9例神经鞘瘤均为良性单发肿瘤,边界清晰.位于右侧胸壁5例,左侧胸壁4例.肿瘤平均大径为3.7 cm(2.3 ~6.0 cm),肿块形态呈圆形(3例)和椭圆形(6例).平扫质地均匀6例,增强后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各1例,镜下以Antoni A细胞为主;质地不均匀3例,均呈外周高、中间偏低密度,增强后表现为外周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中央稍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镜下以Antoni B细胞为主.瘤肺界面8例光整,1例模糊,1例伴有钙化,邻近骨质压迫弧形压迹3例,肋间隙增宽2例,无胸腔积液.结论 把握胸壁神经鞘瘤的CT表现和病理基础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朱玉春;王建良;邢伟;刘煌辉;沈纪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PD)脑白质微结构的损害.方法 PD患者31例和健康对照组34名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磁共振平扫和DTI,通过TBSS技术比较PD组与对照组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寻找FA值有显著性差异的脑白质纤维束,并分析PD组白质纤维束损伤与MoCA、MMSE、HAMD、ADL和UPDRSI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D组有多个纤维束FA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主要包括胼胝体、上纵束、扣带束、视辐射、额叶及颞叶皮层下弓形纤维、脑干及内囊的白质束.其中胼胝体压部、左上纵束、右上纵束、小脑中脚FA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右上纵束、左皮质脊髓束、左小脑上脚、右皮质脊髓束和小脑中脚FA值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胼胝体压部、左上纵束、右上纵束FA值与ADL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磁共振DTI的TBSS技术能够发现PD患者白质微结构的损害及其与认知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研究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发生机制.
作者:江名芳;谢生辉;牛广明;高阳;石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中青年人初治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经药敏试验证实的28例中青年人耐多药(观察组)及同期84例中青年人非耐药(对照组)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间影像表现差异.结果 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CT表现:(1)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病灶内钙化(x2 =5.60,P<0.025);(2)观察组多于对照组:肺毁损(x2=11.03,P<0.005)、胸膜钙化(x2=16.85,P<0.005)、脓气胸(x2=14.54,P<0.005)、支气管扩张(x2 =8.82,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的CT表现(P>0.05):斑片灶(x2=0.39)、结节灶(x2=0.9)、斑条灶(x2=2.68)、播散灶(x2=0.63)、空洞分布(x2=0.018)、多发空洞(x2=0.59)、空洞内液平(x2=0.11)、胸腔积液(x2=1.96)、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x2=2.09)、纵隔肺门淋巴结钙化(x2 =0.72).结论 两组患者病灶内钙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在肺毁损、胸膜钙化、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的征象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CT诊断肺结核时,除斑片、结节、斑条、播散灶及多发空洞、胸腔积液等结核征象外,如存在肺毁损、胸膜钙化、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等征象,要高度怀疑为耐多药肺结核.
作者:刘扬;龚圣兵;陈严;王海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女,65岁,于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喘不适,呈阵发性,活动后明显,偶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休息或半卧位后自行缓解.体检:血压145/100 mmHg,心率80次/分;心脏彩超:主动脉瓣回声增粗增强,呈Ⅰ度纤维化,开放尚可,关闭欠佳,CDFI示瓣下可见少量反流(图1).临床初步诊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CTA:左侧冠状动脉缺如,右侧冠状动脉迂曲增宽,并延续成为左侧的冠状动脉,动脉内可见多发斑片状钙化影(图2~6).
作者:吴圣峰;夏云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内疝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8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腹部CT平扫,同时将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所需的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方位的多平面重组,由2名腹部放射学副主任医师用双盲法评价图像.结果 28例患者术前CT均提示小肠梗阻,肠管绞窄6例,10例提示腹内疝(十二指肠旁疝5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1例,肠黏连束带内疝3例).所有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有小肠梗阻,肠管绞窄12例,腹内疝类型包括十二指肠旁疝7例(左侧5例、右侧2例),肠系膜裂孔疝1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2例,肠黏连束带内疝17例.各型腹内疝的共有CT表现和一系列个体征象与手术结果存在相关性,共有征象有:肠管异位(100%)、局限性肠梗阻(100%)、占位征象/周围脏器移位(100%)、鸟嘴征(85.71%)、缆绳征/漩涡征(89.29%)、肠缺血(71.43%).结论 腹内疝早期临床诊断困难,及时行CT检查并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熟悉其影像征象早期诊断不难.
作者:阮志兵;焦俊;闵定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MPNST的CT和MRI征象.8例均行CT检查,6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病变发生于颈椎层面1例,腰椎层面5例,腰-骶椎层面2例.CT表现:8例均表现为椎管内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内含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肿瘤跨2个以上椎体层面且与脊髓分界不清;8例椎管周围骨质皆有不同程度浸润性破坏,其中6例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不规整,骨质破坏较为明显,局部亦可见骨质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形态较规则,边缘呈浅分叶状,骨质破坏以压迫吸收为主,但可见局部浸润,破坏区边缘较规整;8例均合并椎间孔扩大.MRI表现:6例平扫均表现为椎管内T1WI等、低信号和T2WI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内部见不均匀分布的斑片样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病变破坏椎管向周围肌肉、脂肪间隙浸润;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不规则或浅分叶状肿块跨越两个椎体以上、包绕脊神经并椎间孔扩大、浸润性骨质破坏并周围肌肉脂肪浸润、CT密度及MRI信号不均匀,以及明显不均匀强化是椎管内MPNST较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作者:李洋;石祥龙;郝大鹏;侯丽花;郑园园;刘吉华;徐文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基于多翻转脉冲空间标记(SLEEK)序列的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EC-MRA)在移植肾动脉成像的价值及扫描参数优化.方法 对75例接受了肾移植的患者,应用1.5 TMR扫描仪分别进行血液抑制翻转时间(BSP TI)为500、800、1100、1400 ms扫描,比较不同BSP TI下移植肾动脉主干、分支与肾实质的相对信号强度.结果 7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了非对比剂移植肾动脉血管成像.BSP TI由500 ~ 1400 ms,移植肾动脉远端分支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在BSP TI为800 ms或1100 ms时,移植肾动脉与移植肾实质之间的相对信号强度高.结论 基于SLEEK的MEC-MRA在显示移植肾血管解剖方面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在血流正常情况下BSPTI为800 ms或1100 ms时成像效果较好.
作者:王秋霞;陈亮;汤浩;胡道予;胡军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女,59岁.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3年余、排尿困难半天”就诊.体检:阴道内充斥菜花样不规则肿物,大小约7 cm×8 cm×9 cm,基底部扪不清,部分组织呈暗紫色坏死状.肿物组织较脆,指检时有脱落,接触性出血阳性.宫颈、宫体扪不清.双侧附件区未及.CT平扫、增强及MR增强扫描:不规则菜花样肿物沿子宫内壁生长,子宫内翻,宫体韧带陷入其中,宫体与肿物相伴脱出宫颈管口进于阴道内,阴道扩张(图1~6).考虑:子宫恶性肿瘤;子宫内翻.
作者:段世菲;陈静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MSCTE)检查技术及其优化,评价其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优势及限度,分析OGIB的常见病因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OGIB患者的MSCTE资料,评估其中60例无肠梗阻患者肠道扩张情况,将所有MSCTE结果与终诊断对比.结果 患者对检查耐受性较好,近段-远段小肠扩张程度依次提高;本组MSCTE诊断敏感度为84% (42/50),特异度为100% (14/14),准确率为87.5% (56/64),阳性预测值为100% (42/42),阴性预测值为63.6% (14/22).结论 MSCTE用于OGIB诊断特异度高,阳性的MSCTE结果能可靠地提示出血原因;但对黏膜浅表病变敏感度较低,阴性时可选择胶囊内镜(CE)等进一步检查.
作者:李静;李欣;韩萍;周承凯;吴爱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形态及脱氧葡萄糖(FDG)代谢特点,探讨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依据影像、临床或组织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PET/CT资料,总结骨转移瘤的分布、数目、大小、密度及FDG摄取等特点,分析病变大小与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27例中,弥漫性转移11例,其中10例PET与CT检出病灶数目大致相符,1例PET发现病灶明显多于CT;多发及单发转移16例,选择测量病变51个,大小平均(1.9±1.0)cm,SUVmax平均为6.5±3.7,二者呈正相关.48个病变代谢活跃,其中成骨性46个(3个病灶PET浓聚范围大于CT所示),溶骨性1个,1个病灶CT未显示;3个病灶代谢与周围骨质接近,其中1个为成骨性改变,另2个CT未显示.结论 PET/CT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敏感性较高,可能会漏诊代谢不活跃的小病灶.
作者:宋乐;袁慧书;张卫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的可行性.方法 以20例窦性心律患者CCTA图像为对照,回顾性分析20例房颤患者CCTA图像.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对40例图像进行评分(3分制),记录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20例房颤患者CCTA图像均符合诊断标准,达到临床要求.房颤组得分1.12 ±0.32,窦性心律组得分1.10 ±0.28,两组间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为保证房颤患者检查成功率,房颤组检查间隔一个心动周期连续扫描两次,获得两套数据,辐射剂量相应翻倍.房颤组ED(3.41±1.23)mSv,窦性心律组ED(1.91 ±0.85) mSv.结论 高时间分辨率宽体探测器CT可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CCTA,且成功率高.
作者:刘卓;张诚;陈尘;綦维维;安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 男,72岁.言语不利7天,定向力障碍3天.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高达206/108 mmHg.体检:神清,言语不利,双侧听力下降,左侧为著.四肢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胸部及腹部CT检查均为阴性.MRI平扫:左顶颞叶可见囊实性混杂信号肿物(图1~3,箭),大小4.6 cm ×4.5 cm ×4.6 cm,实性部分以长T1等/稍长T2信号为主,并可见条状短T1、长T2信号;病变内可见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抑脂T1WI为高信号,周围可见带状水肿信号;囊性部分的壁厚薄不均,邻近脑膜增厚,左侧颞顶骨内板及板障破坏,局部内板下见较大范围新月形等T1、较低及高T2信号,内侧与上述肿块相连.中线结构向右移位.MRI增强:上述病变呈中度-明显不均匀环形强化,邻近脑膜明显增厚及强化,肿物与增厚的脑膜呈宽基底相连(图4,箭).
作者:任国利;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