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定量T2-mapping对半月板损伤的评估

陈鹏翅;宋玲玲;聂红昉;黄明明;眭贺

关键词:T2-mapping成像, 半月板, 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膝关节正常半月板T2值的范围并评价定量T2-mapping技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膝关节外伤患者30例(病例组)及正常志愿者30名(对照组),均行1.5T常规MR、多回波自旋回波序列T2-mapping扫描.分析正常半月板各区域T2值的范围及其差异性;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半月板T2值的差异性.结果 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的T2值为(15.44±1.00) ms,外侧半月板的T2值为(16.23±1.29)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7%(20/30)的半月板损伤发生于左侧膝关节;76.0%(38/50)的半月板损伤发生于内侧或外侧半月板的后角;病例组的半月板T2值[(20.54±0.66) ms]高于对照组[(15.84土1.0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半月板的T2值为(15.84±1.01) ms;损伤患者半月板的T2值高于正常成人,T2-mapping成像可以对没有形态学变化的半月板损伤进行定量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窝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 女,39岁.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10天,以“胆囊占位”收入院.体检:T 36.5℃,P 100次/min,R 21次/min,Bp189/119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右上腹浅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min.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衡;柏永华;黄可忻;张体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直肠高分辨MRI结合腔内对比剂的应用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腔内对比剂的直肠高分辨MRI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有临床相关症状且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5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直肠高分辨MRI及应用直肠腔内对比剂的高分辨MRI,并与术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52例中,pT1 12例,pT2 27例,pT3 13例.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的符合率为75%,Kappa值为0.56,P<0.05;采用直肠腔内对比剂的高分辨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直肠腔内的较小或多个病灶,对直肠癌T分期的符合率为85%,Kappa值为0.75,P<0.05.结论 高分辨MRI结合直肠腔内对比剂的应用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及T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直肠腔内的较小或多个的病灶.

    作者:马晓璐;沈浮;王敏杰;陈录广;王振;陈玉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SCT增强检查对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MSCT增强联合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腹腔镜切除的肾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联合CTA检查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计算机重建技术按照PADUA评分系统评估肾脏肿瘤的位置、血供、肿瘤与集合系统的关系以及肾脏血管系统,分析肾肿瘤解剖结构与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式之间的关系.结果 按照PAD-UA评分系统显示,肿瘤的纵向位置位于上/下极20例,中部9例;肿瘤位于肾脏外侧缘23例,内侧缘6例;肿瘤外凸率≥50% 14例,<50% 12例,完全内陷3例;与肾窦有关9例,与肾窦无关20例;与集合系统有关20例,与集合系统无关9例;肿瘤大径≤4 cm 11例,4.1~7 cm 10例,>7 cm8例.结果行后腹腔镜肾根治切除术(LRN)18例,评分显示≥9分;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11例,评分显示为≤8分.同时发现双支肾动脉5例,肾动脉走行变异1例;肾静脉瘤栓形成1例,淋巴结转移2例,1例肾静脉胡桃夹征.结论 MSCT增强检查特别是肾动脉CTA能够清晰显示肾血管的起源、走行、变异及发现副肾动脉,清楚显示肿瘤与肾脏血管系统、集合系统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载瘤动脉,对腹腔镜下肾肿瘤切除术式的选择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熊亮;邹文远;李胜;徐官珍;胡久明;杨茜茜;张秋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直肠占位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患者 女,58岁,16年前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2周前体检发现直肠占位.外院肠镜:距肛门10 cm处可见约2 cm×1 cm糜烂型肿物,周边隆起,质地脆;病理活检示直肠黏膜慢性炎症,腺上皮有轻度异型增生.肛诊(KC位):距肛门8~9cm可触及一质硬肿块,凸入肠腔,肠腔稍狭窄,边缘不清,活动性可,无触痛、压痛,指套退出见暗红色血迹.

    作者:黄梦娜;高雪梅;程敬亮;屈昭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丘脑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15岁.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嗜睡,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9天前出现大小便失禁.外院CT(图1):左侧丘脑内环形高密度病灶,中央囊变,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显著水肿,水肿累及对侧丘脑,对侧丘脑内可见稍高密度影.

    作者:曾梦华;肖新兰;熊浪;高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及其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临床及CT资料,总结其CT特征,并对术前诊断错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5例PSH,术前CT正确诊断10例,误诊为肺癌6例、结核球1例、炎性假瘤1例、孤立性纤维瘤2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另4例考虑良性病变,性质不明.肿瘤位于左肺17例,其中上叶9例、下叶8例;右肺8例,其中上叶3例、中叶5例;中央型8例,周围型17例.病灶大小0.8 cm×0.8 cm~4.8 cm ×3.7 cm,平均约2.7 cm ×2.3 cm.24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11例浅分叶;1例为不规则肿块,边界尚清.CT平扫密度均匀18例,7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不均匀强化,中央轻度强化区,边缘明显强化;18例均匀明显强化,净强化值30~80HU,平均52.3 HU.9例病灶内或边缘可见钙化.血管贴边征10例,空气新月征2例,尾征4例,肺动脉为主征3例,血管集中征2例,胸膜牵拉凹陷1例,长毛刺1例,棘状突起1例.结论 PSH表现具有一定CT特征(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尾征等),仔细多平面观察及增强扫描可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作者:李海军;彭德昌;龚洪翰;何玉麟;曾献军;聂晓;聂思;叶成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肺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疑似肺癌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观察50例患者常规CT平扫图像与VNC图像,测量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平均CT值,计算信噪比(SNR),评价图像质量.使用Liver VNC软件程序获得肿块的VNC CT值及增强净增值.以CT值净增值≥20 HU为诊断肺癌的标准,对本组50例患者进行评价,计算诊断准确率.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50例患者降主动脉的常规CT平扫与VNC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VNC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常规平扫图像与VNC图像的质量评分平均得分无统计学意义.以净增值≥20 HU诊断肺癌为标准,34例经过终病理证实为肺癌的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38.69±18.3)HU,准确率为94.1% (32/34);其余16例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11.38±9.52) HU,假阳性率为6.25% (1/16).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虽然VNC的CTDIvol、DLP、ED均稍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运用VNC技术节省一次常规平扫剂量,平均每例患者可减少2.29 mSv有效剂量.结论 双源CT双能量VNC技术应用于胸部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江勇;王荣品;骆科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脊索样胶质瘤一例

    患者 男,18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耳鸣伴枕部痛,疼痛总是于耳鸣后出现,呈阵发性钝痛.1天前耳鸣、头痛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外院颅脑MRI平扫(图1、2):左侧侧脑室体部及第三脑室内占位,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内见小片状更高信号,DWI呈等信号.幕上脑室明显扩张,侧脑室周围见片状T2FLAIR高信号水肿.本院颅脑MRI增强(图3、4):左侧侧脑室内病灶上部分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下部分强化不明显.第三脑室内病灶呈中央明显不均匀强化,大小约3.9 cm× 1.9 cm×1.3 cm.环池及脚间池内见线样强化.

    作者:黄珊;肖新兰;曾梦华;高歌;张奎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定量T2-mapping对半月板损伤的评估

    目的 探讨成人膝关节正常半月板T2值的范围并评价定量T2-mapping技术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膝关节外伤患者30例(病例组)及正常志愿者30名(对照组),均行1.5T常规MR、多回波自旋回波序列T2-mapping扫描.分析正常半月板各区域T2值的范围及其差异性;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半月板T2值的差异性.结果 正常膝关节内侧半月板的T2值为(15.44±1.00) ms,外侧半月板的T2值为(16.23±1.29)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7%(20/30)的半月板损伤发生于左侧膝关节;76.0%(38/50)的半月板损伤发生于内侧或外侧半月板的后角;病例组的半月板T2值[(20.54±0.66) ms]高于对照组[(15.84土1.0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成人半月板的T2值为(15.84±1.01) ms;损伤患者半月板的T2值高于正常成人,T2-mapping成像可以对没有形态学变化的半月板损伤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陈鹏翅;宋玲玲;聂红昉;黄明明;眭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搜集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行TIPS术(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的肝硬化患者,术后3年内发生分流道失效的30例为病例组,术后3年未发生分流道失效的30例为对照组(通过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门静脉造影确定分流道是否失效),对两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先对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支架形态、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等20项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对20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否合并门静脉血栓(癌栓)、支架形态及术中是否行曲张静脉栓塞等3项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上述3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放置后的支架形态及术中是否进行曲张静脉栓塞与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有关(P<0.05).结论 支架形态不良(包括扭曲折角、支架两端盖帽)为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244),而术中曲张静脉栓塞是TIPS术后分流道失效的保护因素(OR值为0.131).

    作者:马富权;李培杰;李伟之;刘梦莹;米琛;薛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的MRI诊断

    目的 分析8例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的MRI表现,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肛提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初步分析其与肛管、直肠的关系.结果 1例发生于肛门外括约肌右半部,6例发生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水平,均伴发直肠肠壁炎性肿胀及肠壁外膜破口形成,其中5例破口位于直肠者,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均可见脓肿形成,伴或不伴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病变;2例破口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水平肛管者,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形成感染灶,未见肛提肌受累及,即破口位置高者,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灶位置亦较高.另外1例位于外括约肌肌浅部,感染灶与邻近中央间隙脓肿分界不清.结论 局部直肠或肛管感染后炎症可播及邻近肌肉组织,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组织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

    作者:朱杏莉;郭茂林;张伯英;党秀禅;穆晓耿;丰丽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泪囊-鼻泪管移行部压迹的MRI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泪囊一鼻泪管移行部压迹的MRI表现和生理学意义.方法 对52名104侧正常泪囊鼻泪管行MRI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泪道系统.扫描方位有轴面、冠状面和斜冠状面;轴面平行于眼眶下缘;冠状面平行于泪囊鼻泪管的冠状面,主要依赖泪囊鼻泪管的连续轴面图定位;斜冠状面垂直于移行部压迹的弦,主要依赖移行部的连续轴面图定位.扫描序列为常规T2WI、增强3D FIESTA-C、脂肪抑制增强T1 WI和脂肪抑制重T2WI.用无间隔、连续薄层厚.结果 正常泪囊鼻泪管104侧,每侧泪囊-鼻泪管移行部的后外侧壁都存在局部管壁向腔内的凹陷,即有压迹形成,长约4 mm,深度不一致;压迹处横断面和管腔呈现半月形,局部管腔狭窄.在17侧增强扫描和40侧平扫中发现移行部与眶脂体间有小血管相连.泪囊鼻泪管的管腔狭小,泪囊中的泪液多于鼻泪管;管腔的形态和大小(关闭与开放)在不同的平面而不同;28.8% (30/104)的泪囊、64.4%(67/104)的移行部和22.1% (23/104)的鼻泪管管腔处于关闭状态.结论 正常泪囊-鼻泪管移行部后外侧的压迹是固有的解剖结构,是该处生理性管腔狭窄的根本原因;在正常泪液引流过程中,压迹结构起重要作用.

    作者:司建荣;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原和平原地区健康成人脑白质扩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平原与高原健康成人的脑白质微细结构差异.方法 对16名高原健康成人和与之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0名平原健康成人行DTI检查,应用TBSS方法分析两组受检者脑白质纤维DTI的相关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扩散系数(AD)、平行扩散系数(RD)、平均扩散系数(MD).对两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两侧上纵束、两侧上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内囊豆状核后肢、右侧丘脑辐射线(包括视辐射线)的AD值显著增高(P<0.05,FWE校正);MD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是胼胝体体部、右侧上纵束、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P<0.05,FWE校正);RD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是胼胝体体部、右侧上纵束.结论 通过DTI及TBSS分析,高原健康成人相对于平原健康成人脑白质纤维存在差异.

    作者:王芳芳;鲍海华;李超伟;孔德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联合应用MR DCE、DWI与1H-MRS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三者联合检查在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29例,良性25例)的DCE、DWI和1 H-MRS表现,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得出以DCE为主,分别联合DWIADC(方法A)、1H-MRS(方法B)及三者结合(方法C)三种方法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并分别评价三种方法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方法A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72.4%、准确率为77.8%;方法B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5.9%、特异度为84.0%、准确率为79.6%;方法C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88.0%、准确率为88.9%;方法A、B法、C法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分别0.551、0.594、0.777.结论 DCE、DWI和1H-MRS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CE联合DWI或1H-MRS,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好.

    作者:祁永红;唐桂波;杨国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以乳腺癌为代表的化疗相关脑损害机制的影像研究进展

    手术、化疗、放疗及新兴的生物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常用方法.尽管化疗作为单独或者辅助治疗均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关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疲劳、记忆力下降等[1].大约15%~5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有认知功能改变.这些接受化疗的患者部分在化疗后出现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下降和其他认知功能损害,通常被称为“化疗脑[2]”或化疗相关的认知损害(CRCI) [3-5].患者常表现为主观报告的认知损害,客观的认知功能下降但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的微妙改变[5].CRCI曾被假设和精神因素诸如抑郁、焦虑或疲劳相关.在以乳腺癌为代表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化疗相关的脑结构完整性下降和功能代谢异常,已得到电生理、PET/CT[2]和磁共振[1,6]研究的证实.本文就以乳腺癌为代表的化疗相关脑损害机制及其影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庄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频段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低频振幅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

    目的 研究不同频段对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方法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评价20例皮层下VCI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有皮层下血管性病变但是认知评分达不到非痴呆型VCI (VCIND)的对照组在5个频段下的静息态ALFF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slow-4,slow-5下脑区局部ALFF的值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VC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颅内广泛的ALFF改变.右侧小脑后叶、左侧海马、左侧岛叶、右侧顶下小叶及左侧颞上回具有明显的主效应.额叶及颞叶具有显著的频率组间效应.在slow-5频段下,左侧岛叶的ALFF值与Z记忆评分呈正相关,左侧海马及左侧额眶回的ALFF值与Z视觉空间评分呈负相关;右侧顶下小叶的ALFF值与Z执行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VCI患者表现出颅内广泛的自发神经活动改变.ALFF值受不同频段的影响,静息脑功能ALFF的研究对于VCI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磊;陈雪;曹雯玮;丁伟娜;孙雅文;周滟;徐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四肢远端型上皮样肉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四肢远端型上皮样肉瘤(DES)的MRI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DES患者的MRI及病理资料.结果 8例中,2例单发病变(长径≤5 cm)呈结节状等或长T1、长T2信号;1例单发病变(长径>5 cm)及5例多发病变呈混杂T1、混杂T2信号.5例出现多发囊变,2例囊变内出现短T2液一液平面.3例出现小片状短T1信号和/或环状短T2信号(新鲜和/或陈旧出血).2例病变沿长骨长轴呈“葡萄串”样分布.8例软组织均广泛受累,其中3例骨质受累,呈斑点或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8例病变均呈片状或花环状明显强化,受累的软组织及骨质轻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当四肢出现复发性软组织肿物,MRI发现病变有明显出血、沿着长骨长轴分布、多发囊变及囊内出血、骨质受累但结构破坏不明显等特点时,应当考虑到DES的可能,但确诊终依赖病理.

    作者:杜勇兴;王显龙;梁力嵩;林欢;吴靖雯;温志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甲硝唑脑病一例

    患者 男,57岁,因“头晕20天,加重伴言语不利10 h”入院.高血压病史10余年;2012年12月因牙疼,自行口服甲硝唑(0.6g/次,3次/d)治疗至今.20天前自感头晕,健忘,反应迟钝,今感头晕加重,走路不稳,晃动感,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言语不利,并伴有右手麻木,双手不能准确取物.

    作者:朱亚宁;郑召龙;牛庆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多模态诊断

    目的 探讨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后颅窝PCNSL患者的MR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影像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共有26个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所有病灶在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21个病灶呈稍高信号,3个呈等信号,2个呈混杂稍高信号;DWI上2例扩散受限呈高信号,13例扩散稍受限呈稍高信号,1例扩散不受限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得肿瘤实质与对照侧平均ADC值分别为(0.610 ±0.092)×10-3mm2/s和(0.700 ±0.044)×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Z=-2.269),rADC为0.884±0.125.增强扫描26个病灶呈明显强化,其中12个病灶可见“尖角征”、“脐凹征”,时间一信号强度(TIC)曲线为Ⅰ型(缓升型).瘤周轻、中度水肿12例.MRS表现为病灶实质区出现高大的Lip峰.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有助于后颅窝PCNSL的明确诊断.

    作者:董安珂;张勇;程敬亮;卜春晓;李颜良;李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能量CT分析上尿路梗阻性积水的结石成分及临床研究

    目的 运用双源双能CT(DECT)对上尿路结石组成成分初步判断,验证其准确性,并探讨与重要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选择212例确诊上尿路单发结石伴梗阻性肾积水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ECT扫描,对CT混合能量图像上测量的结石面积、长径,与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与肾盂积水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分别测量高低能量图像上结石的CT值,采用双能量软件对结石成分进行初步判断,对手术或自然排出取出的离体结石行红外光谱和联合应用化学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以此为参照标准,判断DECT对上尿路结石成分诊断正确率.结果 212例患者中共有结石212个,肾盂输尿管移行处结石103例(48.6%),输尿管上段结石59例(27.8%),输尿管中段结石22例(10.4%);输尿管下段结石28例(13.2%).Ⅰ级肾积水137例(64.6%);Ⅱ级肾积水34例(16.0%);Ⅲ级肾积水32例(15.1%);Ⅳ级9例(4.2%).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上段、下段结石面积和结石长径与肾积水程度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及P值为:r=0.476,P=0.000、r =0.617,P=0.000;r =0.412,P=0.01和r=0.381,P=0.03、r=0.792,P=0.000、r=0.779,P=0.000.以红外光谱分析结石成分为参照标准,DECT分析两种成分混合结石的诊断正确率为91.8%,纯草酸钙的诊断正确率为90.3%;以联合应用化学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石成分为参照标准,DECT分析两种成分混合结石的诊断正确率为100.0%,纯草酸钙的诊断正确率为85.7%;DECT对纯尿酸及胱氨酸的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 上尿路单发结石以含钙、两种成分混合结石为主,主要成分为草酸钙和碳酸磷混合;结石的面积和长径与肾积水程度具有相关性;DECT可对上尿路结石的组成成分进行初步判断,为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朱宗明;朱湘文;钱萍艳;陈宏伟;翟晓东;陈寅;邹新农;胡钢锋;方向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