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丘脑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曾梦华;肖新兰;熊浪;高歌

关键词:
摘要:患者 男,15岁.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嗜睡,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9天前出现大小便失禁.外院CT(图1):左侧丘脑内环形高密度病灶,中央囊变,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显著水肿,水肿累及对侧丘脑,对侧丘脑内可见稍高密度影.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高分辨MRI结合腔内对比剂的应用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腔内对比剂的直肠高分辨MRI对直肠癌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有临床相关症状且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5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直肠高分辨MRI及应用直肠腔内对比剂的高分辨MRI,并与术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52例中,pT1 12例,pT2 27例,pT3 13例.高分辨MRI对直肠癌T分期的符合率为75%,Kappa值为0.56,P<0.05;采用直肠腔内对比剂的高分辨MRI能更清晰地显示直肠腔内的较小或多个病灶,对直肠癌T分期的符合率为85%,Kappa值为0.75,P<0.05.结论 高分辨MRI结合直肠腔内对比剂的应用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及T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直肠腔内的较小或多个的病灶.

    作者:马晓璐;沈浮;王敏杰;陈录广;王振;陈玉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年龄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ADC值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ADC值特点及ADC值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影像资料,包括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2岁)、成人组(≥18岁),对两组不同病理类型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均值比较.结果 儿童组12例,平均rADC值0.94 ±0.52,WHOⅡ型4例,WHOⅡ~Ⅲ型1例,WHOⅢ型7例;成人组21例,平均rADC值1.17±0.36,WHOⅡ型1例,WHOⅡ~Ⅲ型2例,WHOⅢ型18例;WHOⅡ型rADC值儿童组小于成人组;WHOⅡ~Ⅲ型rADC值儿童组小于成人组;WHOⅢ型儿童组rADC值小于成人组,两组间r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P=0.00).结论 儿童组、成人组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表现不同,rADC值存在差异,儿童组各病理类型rADC值均小于成人组.ADC值在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姗;任翠萍;白洁;李莹;李贝贝;肖翠萍;李飞;程敬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肺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疑似肺癌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观察50例患者常规CT平扫图像与VNC图像,测量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平均CT值,计算信噪比(SNR),评价图像质量.使用Liver VNC软件程序获得肿块的VNC CT值及增强净增值.以CT值净增值≥20 HU为诊断肺癌的标准,对本组50例患者进行评价,计算诊断准确率.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50例患者降主动脉的常规CT平扫与VNC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VNC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常规平扫图像与VNC图像的质量评分平均得分无统计学意义.以净增值≥20 HU诊断肺癌为标准,34例经过终病理证实为肺癌的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38.69±18.3)HU,准确率为94.1% (32/34);其余16例病灶CT值的净增值为(11.38±9.52) HU,假阳性率为6.25% (1/16).比较常规扫描与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虽然VNC的CTDIvol、DLP、ED均稍高于常规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运用VNC技术节省一次常规平扫剂量,平均每例患者可减少2.29 mSv有效剂量.结论 双源CT双能量VNC技术应用于胸部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在肺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江勇;王荣品;骆科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椎管内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 女,59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CT表现:平扫示平C2、C3椎体水平椎管内偏右侧一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局部脊髓受压向左移位,右侧椎间孔扩大,邻近椎体骨质可见吸收破坏(图1、2).MRI表现:平C2、C3椎体水平椎管内可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图3),T2WI呈稍低信号,信号稍显不均(图4),肿块在抑脂序列上呈稍高信号(图5),增强扫描后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图6).

    作者:李声鸿;李平;肖晓怡;江菲;曾献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3.0 T磁共振3D CUBE T2 WI抑脂序列对肛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3.0T常规MRI T2 WI抑脂序列联合三维超长回波链采集FSE(3D CUBE) T2 WI抑脂序列对肛瘘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术前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及3DCUBE T2 WI抑脂序列资料.比较两种技术评价肛瘘分型、瘘管支数、内口总数、外口数目、肛周脓肿和瘘管整体的优势,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手术发现33例肛瘘中,经括约肌瘘14例,括约肌间瘘10例,括约肌外瘘8例,括约肌上瘘1例.瘘管支数52个,内口45个,外口48个,肛周脓肿30个.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与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联合3D CBUE T2WI抑脂序列肛瘘的分型准确率分别为78.8% (26/33)和87.9% (29/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JP>0.05);瘘管支数显示率分别为71.2%(37/52)和90.4% (47/52),内口总数显示率分别为71.1% (32/45)和91.1% (4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显示外口数目和肛周脓肿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常规MRI T2WI抑脂序列联合3D CUBE T2WI抑脂序列能准确显示瘘管支数、内口总数和瘘管整体,优于常规MRI T2 WI抑脂序列,为临床术前提供更详尽的影像解剖信息.

    作者:张芳;陈军;刘四斌;朱云霞;王小双;龚治林;于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胆囊窝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 女,39岁.右上腹疼痛2年,加重10天,以“胆囊占位”收入院.体检:T 36.5℃,P 100次/min,R 21次/min,Bp189/119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软,右上腹浅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min.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衡;柏永华;黄可忻;张体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解压术后大脑皮层结构重塑的MRI研究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BM),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解压术前、后大脑感觉运动网络(SMN)内的脑区灰质体积的改变,探讨CSM患者大脑感觉运动皮层结构损伤机制及其参与术后结构重塑的神经机制.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对21例CSM患者与21名匹配健康对照者进行容积MRI扫描,并进行随访复查;基于VBM方法,采用独立或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CSM患者解压术前、术后大脑感觉运动皮层灰质体积改变情况,及Pearson线性分析异常脑区灰质体积改变情况和临床功能评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比较,CSM患者术前左侧小脑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后回灰质及双侧岛叶灰质体积减小;CSM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左侧小脑后叶、右侧颞中回及颞上回、右侧丘脑、双侧辅助运动区灰质体积较术前减小,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灰质体积增加;较健康对照者双侧岛叶灰质体积减小及双侧小脑前叶灰质体积增加(GRF校正).术前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CSM患者组异常区域灰质体积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病程并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解压术前、术后存在感觉运动皮层灰质体积异常,提示脊髓病变可导致大脑结构损伤;解压术后局部灰质趋于正常提示皮质重塑参与CSM术后恢复;CSM患者术前术后感觉运动皮层存在结构性损伤与重塑.

    作者:谭永明;周福庆;刘志礼;曾献军;龚洪翰;何来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西门子双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心电图故障三则

    故障现象1 机架显示屏无法显示患者心电图.反复调试无效.故障分析和检修:操作界面显示如下提示信息:ECG sync pulses are lost HeartView cannot continue.Please check the ECG montor And the electrodes,if you press CANCEL.HeartView ranges will not be scanned.根据提示信息,心电信号丢失需要检测ECG moniter心电监护软件系统和Electrodes电极连接系统.

    作者:王辉;王涛;于长路;韩宇欣;汤漪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左肘部黏液纤维肉瘤一例

    患者 女,44岁,左肘部包块1年.体检:左肘部有一包块,质韧无压痛,大小约7.5 cm ×6.0 cm ×5.0 cm,皮肤温度正常,桡动脉搏动有力,末梢感觉及血供良好,左肘关节活动略受限,手腕关节活动自如.DR:左侧肘关节尺侧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上缘似见包膜,下缘可见脐凹征,相邻骨组织未见骨质异常(图1A、B).

    作者:王东海;赵耀;谢玉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I诊断凶险性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MRI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与非凶险性前置胎盘(nPPP)及并发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5例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前置胎盘患者,绘制MRI诊断PPP及nPPP(1组)、PPP并胎盘植入(2组)以及nPPP并胎盘植入(3组)的ROC曲线,获得2、3组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应用确切概率法分析比较PPP与nPPP发生胎盘植入的差异.结果 MRI诊断l组、2组、3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817、0.509;MRI诊断PPP和nPPP发生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20.0%,85.7%、81.8%,0.635、0.018,96.6%、50.0%,42.9%、52.9%;比较PPP与nPPP发生胎盘植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17.237,P=0.000,<0.05.结论 MRI在诊断PPP与nPPP、PPP并胎盘植入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PPP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率高于nPPP.

    作者:申炜;韦洁勤;尹家瑜;潘洋洋;梁惠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儿童丘脑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15岁.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嗜睡,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9天前出现大小便失禁.外院CT(图1):左侧丘脑内环形高密度病灶,中央囊变,占位效应明显,周围显著水肿,水肿累及对侧丘脑,对侧丘脑内可见稍高密度影.

    作者:曾梦华;肖新兰;熊浪;高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MRI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 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表现,探讨MRI对DF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DFSP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例、女5例,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12例病变位置均较表浅,3例与皮肤分界不清,9例分界清,其中8例与皮肤间距离<3 mm,1例>5 mm.病变大小3.2 ~15.6 cm,平均8cm.病变形态呈扁丘状、卵圆形、分叶状,3例呈多结节聚合状,1例见子结节外突.与肌肉相比,在T1WI上3例呈稍低信号,5例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11例呈高信号,1例为稍高信号.6例行增强检查,5例明显强化,1例呈中度强化.结论 DFS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可帮助其诊断.

    作者:徐敏涛;鲍国峰;谢起伟;郑红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联合应用MR DCE、DWI与1H-MRS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三者联合检查在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乳腺肿瘤患者(恶性29例,良性25例)的DCE、DWI和1 H-MRS表现,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得出以DCE为主,分别联合DWIADC(方法A)、1H-MRS(方法B)及三者结合(方法C)三种方法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并分别评价三种方法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方法A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72.4%、准确率为77.8%;方法B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5.9%、特异度为84.0%、准确率为79.6%;方法C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9.6%、特异度为88.0%、准确率为88.9%;方法A、B法、C法与病理诊断的Kappa值分别0.551、0.594、0.777.结论 DCE、DWI和1H-MRS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CE联合DWI或1H-MRS,且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好.

    作者:祁永红;唐桂波;杨国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低扫描技术结合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源CT Flash Spiral扫描模式下,270碘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及正弦确认迭代重组(SAFIRE)技术在改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将平均心率< 65次/分的8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采用管电压120 kV、350 mgI/mL的对比剂,重组图像采用滤过反投影(FBP)法;B组40例,采用管电压80 kV或100 kV、270 mgL/mL的对比剂,重组图像同时采用FBP法(BI组)和SAFIRE法(B2组).A、B两组均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60%.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A组与B组两种重组法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血管内CT值和图像噪声(SD),计算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A、B两组的ED分别为(1.18±0.21) mSv、(0.55±0.19)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2,P<0.01);A组与B组两种重组法B1、B2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57 ±0.60、1.85±0.59、1.55 ±0.60,SD分别为(17.62±2.44) HU、(27.25±8.06) HU、(19.21 ±6.21) HU,B1与B2组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A与B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内强化CT值、SNR、CNR B2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双源CT Flash Spiral扫描模式下,270碘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及SAFIRE技术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作者:周俊;魏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各向异性分数探讨基底节区脑出血皮质脊髓束损伤类型

    目的 为准确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和判断运动功能预后,联合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和各向异性分数(FA)构建CST损伤类型,并探讨这种分型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将符合研究要求的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DTT图像中通过基底节区CST的类型划分为3组:(1)纤维移位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未被水肿区覆盖,CST轻度移位,但完整性保存.(2)水肿覆盖型.CST未被血肿直接损伤,但被血肿周围水肿区覆盖,CST完整性部分受损.(3)血肿破坏型.血肿直接破坏CST,CST完整性中断.分析3组CST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对判断运动功能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8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纤维移位型7例,水肿覆盖型6例,血肿破坏型5例.CST损伤类型与入院时MFS评分无相关性(r=-0.1254,P=0.6201),而与入院时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6个月后rFA值和6个月后MFS评分均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8898,P<0.0001;r=-0.9783,P<0.0001;r=-0.8356,P<0.0001).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达到1.000,高于采用入院时出血量、入院时rFA值和入院时MSF评分的曲线下面积;CST损伤类型预测运动功能预后的大截断值为0.500(敏感度100%,特异度100%).结论 DTT联合FA划分CST损伤类型,能够定性、定量评估CST损伤状况,更准确地判断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

    作者:詹剑;张体江;余昌胤;石修权;刘松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MRI单、双倍剂量与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

    目的 对比3DT1-FLASH单倍剂量、双倍剂量、双倍剂量联合磁化传递(MT)增强扫描三种方法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60例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增强扫描,每种方法各20例.分别测量图像组织的信噪比(SNR)、转移瘤的SNR、转移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并利用5分利克特表对混合信号脑转移瘤(病灶一般>5 mm,实质部分发生囊变、坏死,信号混杂)和单一信号转移瘤(病灶一般<5 mm,实质部分没有囊变、坏死,信号单一)的显示程度分别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中转移瘤的SNR值和CNR值高,双倍剂量扫描中转移瘤的SNR和CNR值次之,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与单倍剂量扫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三组扫描方法对两种转移瘤的成像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倍剂量联合MT扫描对单一信号的小转移瘤显示好;双倍剂量扫描对混合信号的大转移瘤成像质量好.结论 双倍剂量增强扫描和联合MT技术扫描对不同大小的脑转移瘤显示价值不同.

    作者:钱学江;刘中冲;刘兆芹;张南;王军;张西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原和平原地区健康成人脑白质扩散张量成像TBSS分析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研究平原与高原健康成人的脑白质微细结构差异.方法 对16名高原健康成人和与之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0名平原健康成人行DTI检查,应用TBSS方法分析两组受检者脑白质纤维DTI的相关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扩散系数(AD)、平行扩散系数(RD)、平均扩散系数(MD).对两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两侧上纵束、两侧上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内囊豆状核后肢、右侧丘脑辐射线(包括视辐射线)的AD值显著增高(P<0.05,FWE校正);MD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是胼胝体体部、右侧上纵束、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内囊前肢(P<0.05,FWE校正);RD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是胼胝体体部、右侧上纵束.结论 通过DTI及TBSS分析,高原健康成人相对于平原健康成人脑白质纤维存在差异.

    作者:王芳芳;鲍海华;李超伟;孔德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基于CMR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D/C)心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室容积及心室功能变化的相关性,以期通过纤维化程度评估患者预后.方法 搜集依据新ARVD/C诊断指南确诊并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心室容积和功能,包括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心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及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并分别计算左心室壁、右心室壁及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评估其纤维化严重程度.分析心肌纤维化指数与心脏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35例患者确诊为ARVD/C且行CMR检查,CMR评估ARVD/C患者的LVEF为(48.39±11.10)%,LVEDVI为(111.14±28.66) mL/m2;RVEF为(33.51±13.19)%,RVEDVI为(174.74±64.36) mL/m2.CMR评估左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为(19.7±28.4)%,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为(50.9±37.7)%,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为(26.8±28.9)%.左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与LVEF间呈负相关(r=-0.669,P<0.01),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与RVEF间呈负相关且相关程度高(r=-0.874,P<0.01);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与LVEF、RVEF间亦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8(P <0.01)、-0.835(P <0.01).右心室壁心肌纤维化指数、总体心肌纤维化指数与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P <0.01)、0.847(P <0.01).结论 CMR可以全面评价ARVD/C患者心肌组织特征变化及心脏功能改变;CMR显示的心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与心功能存在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

    作者:钟小梅;罗海营;刘辉;黄美萍;李景雷;梁长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的MRI诊断

    目的 分析8例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的MRI表现,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肛提肌和/或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初步分析其与肛管、直肠的关系.结果 1例发生于肛门外括约肌右半部,6例发生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水平,均伴发直肠肠壁炎性肿胀及肠壁外膜破口形成,其中5例破口位于直肠者,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均可见脓肿形成,伴或不伴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病变;2例破口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水平肛管者,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形成感染灶,未见肛提肌受累及,即破口位置高者,直肠肛管周围肌组织感染灶位置亦较高.另外1例位于外括约肌肌浅部,感染灶与邻近中央间隙脓肿分界不清.结论 局部直肠或肛管感染后炎症可播及邻近肌肉组织,肛门直肠周围肌肉组织并不能阻挡肛周感染的传播.

    作者:朱杏莉;郭茂林;张伯英;党秀禅;穆晓耿;丰丽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Willis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CCF 7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7例患者共置入Willis覆膜支架7枚.均一次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责任动脉通畅.7例随访6例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半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5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CCF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可作为可脱球囊栓塞失败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法.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作者:刘学政;肖贱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