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范国华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经滤波反投影(FBP)重组;B、C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kV、180 mAs,80 kV、180 mAs,采用iDose4迭代重组.对比分析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分1例,4分24例;B组3分2例,4分23例;C组3分5例,4分20例;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2)A、B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强化CT值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CT动脉强化值高于A组(P<0.05).(3)C组的背景噪声[(12.5±1.9)HU]高于A组[(9.0±1.6)HU](P<0.05);两组的CNR分别为(49.2±9.4)、(43.0±12.6),无统计学差异(P>0.05).(4)A、B、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925.1±48.5)、(571.4±24.2)、(164.1±7.0)mGy·cm;辐射有效剂量(ED)分别为(2.87±0.15)、(1.77±0.08)、(0.51±0.02) m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约82.3%.结论 256 CT头颈部CTA采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能提供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作者:肖利华;郑晓林;张玉兰;蔡庆文;李建鹏;袁灼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肺撕裂伤的CT征象并探讨其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 28例患者共累计47个肺叶(63个病灶),其中右肺上叶10个,右肺中叶7个,右肺下叶18个,左肺上叶8个,左肺下叶20个,63个病灶中34个位于肺表面或胸膜下,20个位于脊柱旁,9个病灶位于肺深部.CT表现为肺气囊14个、肺气液囊17个、胸膜下气泡影22个,肺血肿10个,肺撕裂伤周围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挫伤.CT分型为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8例,Ⅰ型+Ⅱ型同时存在3例.25例患者伴有肋骨骨折,13例患者合并血气胸,6例患者合并皮下气肿,2例患者合并纵隔气肿,1例患者合并血管损伤.结论 CT检查可早期发现、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气液囊及胸膜下气泡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作者:刘成磊;孙志先;刘婕;孙毅;耿磊;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儿 男,10天.因拒食、吐沫、反应差2天入院.患儿胎龄38+4周,生后无窒息,Apgar评分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入院体检:发育差,哭声弱小,面色轻度黄染,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心肺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漏斗胸,尿液呈特殊的“枫糖浆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109/L,血糖3.8 mmol/L,酮体(-),血氨187 μmol/L,总胆红素71μmol/L.
作者:许蕾;许道洲;肖文丰;周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298例接尘对象分批组织同期分别摄高仟伏和DR胸片,先由6名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医师随机均分甲、乙两组分别进行诊断,然后甲、乙两组合并阅片,使分组诊断不一致的结果得到统一.对DR和高仟伏两种胸片统一后诊断的胸片质量、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总体密集度、小阴影分布肺区数、尘肺分期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R胸片质量等级集中在优片(97.99%),高仟伏胸片集中在良片(93.63%);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尘肺分期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642、0.406、0.436,符合率分别为88.26%(263/298)、67.79%(202/298)、65.77%(196/298);小阴影分布肺区数在下肺区DR胸片明显多于高仟伏胸片.结论 DR胸片质量明显优于高仟伏胸片,可用于尘肺病的诊断.
作者:张爱农;翟荣存;童昕;陈小焕;曹诚;汪国东;章全球;杭元华;钱俊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32岁.一周前偶然发现右大腿内侧一肿块入院.体检:右大腿内侧上段可触及一移动性肿块,位置较深,大小为50 mm×60 mm,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无红肿,无波动感,无压痛,左下肢末梢血液循环好,末梢感觉及肢体运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年前行右大腿内侧纤维瘤切除术.MRI检查:右侧股骨上段股中间肌占位,呈均匀性T1WI低信号,T2WI/SPAIR/DWI高信号,边界锐利,大小约为72 mm×42 mm×44 mm(图1~6).
作者:李洋;范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1例SFT的CT及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7例行MRI检查,4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瘤位于胸部10例,腹部4例,颈面部3例,颅内2例,椎管内1例,眼眶1例.肿瘤大径1.5~30.0 cm,平均9.9 cm.体积较小者呈椭圆形或圆形,体积较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CT表现:肿瘤实质呈与肌肉相似的等密度,8例内见斑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肿瘤内见条状钙化,3例伴出血;MRI表现:肿瘤实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3例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4例肿瘤内见囊变.增强表现:10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其中7例强化呈“地图”样;7例肿瘤内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SF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的正确诊断.
作者:李金环;钱银锋;张婧婧;陆璐;张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静息态下耳鸣患者脑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45例耳鸣患者,分为右侧、左侧、双侧耳鸣3组,在静息态下,采用BOLD-fMRI序列对耳鸣患者及37名正常人进行扫描.结果 (1)耳鸣患者听觉系统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非听觉系统部分区域亦出现异常;(2)在听觉系统中,皮层下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背离默认网络,而听觉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则主要有向默认网络靠近的趋势;(3)听觉网络中,异常的皮层下区域主要位于右侧,而异常的听觉皮层则位于左侧颞上回;(4)在双侧耳鸣患者组,右侧枕颞内侧回、右侧小脑山坡、额叶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这些区域在单侧耳鸣组并未发现.结论 静息状态下耳鸣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改变与皮层下结构的功能改变不同,听觉网络在功能上存在着优势通路,与耳鸣侧别无关,双侧耳鸣对患者相关脑区的影响与单侧耳鸣可能不同.静息态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非听觉系统(如边缘系统、前额叶联合皮层)参与耳鸣.
作者:薛伟;徐海波;范文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骨巨细胞瘤(GCT)骨皮质破坏与肿瘤组织中P65、RANKL、OPG、MMP-9表达程度的关系,初步探讨MRI所示的侵袭性征象所代表的生物学行为.方法 搜集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本院诊治的28例GCT患者,根据MRI表现有无骨皮质明显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形成分为2组,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各个肿瘤组织中P65、RANKL、OPG、MMP-9的mRNA的表达程度,分析2组间P65、RANKL、OPG、MMP-9的mRNA的表达程度有无差异以及各种蛋白的mRNA表达间有无相关性.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秩和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骨皮质明显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的GCT较无骨皮质明显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的GCT的P65、RANKL、MMP-9的表达量升高,OPG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表现有骨皮质中断征象的GCT,其骨质破坏蛋白表达增加,提示GCT中骨质破坏活动增加.
作者:张佩佩;金大为;许晶晶;丁晓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其中5例行全腹增强CT扫描.结果 6例均出现单发弥漫性肠壁环形增厚,其中空、回肠各3例;3例表现为肠壁全层密度增高,另3例表现为肠壁黏膜下层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见“靶征”;1例出现小肠肠壁积气;6例均伴有肠腔狭窄、腹腔积血,均出现受累小肠周围及相应肠系膜区密度增高,其中3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对于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突发腹痛伴凝血功能异常,且有典型的CT表现,应高度警惕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可能.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永明;杨志辉;梁雯雯;余日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为临床监测胎儿眼球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发育正常的中晚孕胎儿共99名(198只眼球)MRI资料;按胎龄大小分成5组,即17 ~21周、22 ~ 26周、27 ~31周、32~36周、37 ~40周.分别测量各胎龄组眼球信号值大小,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 ~21、22~ 26、27~31、32~36、37~40周胎龄组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分别为600.63±171.77、492.73±214.97、421.43±181.47、388.04±137.11、329.99±119.73.经方差分析显示,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有逐渐减低趋势,组间比较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有逐渐减低趋势.
作者:曾旭;周芷溪;许林;董国礼;陈天武;唐敏;高友淑;李晓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腹腔干动脉CTA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部能谱CT检查的32例腹部肿瘤患者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分别采用混合能量模式(QC,140 kVp)、佳单能量和70 keV的单能量模式进行腹腔干动脉重组,比较140 kVp混合能量、70 keV单能量和佳单能量3组腹腔干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平均噪声值(IN)及其图像质量评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佳单能量组、70 keV单能量组、140 kVp混合能量组腹腔干动脉的CNR分别为18.74±7.91、13.89±6.27和13.14±6.25,SNR分别为21.38±8.39、17.50 ±7.12和17.19 ±7.90,IN分别为27.49±7.48、17.53±4.56和15.75±5.34,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24、4.14±0.24和3.71±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23、19.463、80.669和307.63,P值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佳单()量组CNR、SNR、IN和主观评分优于70 keV单能量组和140 kVp混合能量组.结论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能够提高腹腔干动脉成像的CNR,从而优化腹腔干动脉的CTA质量.
作者:殷小平;刘笑非;黄桦;左紫薇;田笑;徐英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活检方式对肝脏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 105例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行B超或CT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113次,其中57次行切割活检,40次行负压抽吸活检,16次应用同轴活检枪系统行切割加抽吸活检,分析不同穿刺活检方式的敏感性.不同穿刺活检方式与病理诊断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病例一次穿刺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05例中穿刺诊断恶性病变88例,敏感性83.8%(88/105).切割穿刺活检敏感性82.5%(47/57),抽吸穿刺活检敏感性70.0% (28/40),切割加抽吸活检敏感性81.3%(13/16).本组病例切割取材与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 =0.149;切割加抽吸取材与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0.390;切割取材与切割加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0.911.不同穿刺活检方式与病理诊断敏感性之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活检方式对肝脏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敏感性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效可行.
作者:冯勇;庄一平;韦强;张婷;张晋;马大伟;夏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及浅表型血管黏液瘤(S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证实AA 8例及SA1例的影像学资料,女性7例,男性2例,年龄23~ 57岁,其中6例超声、8例CT、7例MRI、1例PETCT,分别描述病灶大小、质地、形态、强化方式等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5例病灶>10 cm;B超呈不均匀偏低/低回声6例;CT平扫呈不均匀低/等低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表现不均匀逐渐强化3例,分层漩涡征2例,灶内含小血管影4例;MRI T2WI呈高/略高信号6例,其中分层漩涡卷云征3例;增强后逐渐持续强化7例,分层漩涡征3例,2例时间-信号动态曲线(TDC)为缓升型;1例18F-FDG-PETCT示低浓聚摄取.结论 本病女性多见,超声为低回声或囊实性;CT增强后具有小血管影和/或分层漩涡征的不均匀逐渐强化灶;MRI亦为逐渐强化,T2WI及增强后显示特征性分层漩涡征,PETCT低摄取,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钟群;方梦诗;张盼;聂玫;王蕾;吴玉珍;林燕;曲利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41岁.因头顶部肿块20余年,近来增大入院.近两月午后盗汗,体温37.8℃,既往有肺结核病史.体检:头颅额顶部可扣及一肿块,约6.0cm×5.0 cm,质韧,轻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双侧肌力V级,神经系统病理征未引出.CT及MRI平扫表现:额顶骨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形成肿块向颅骨内外生长,颅骨内外板骨质破坏消失,肿块呈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信号不均,可见点条形致密影或低信号,可见完整包膜,局部脑质受压内移;MRI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包膜轻度强化(图1~4).影像学诊断:结合结核病史,考虑为颅骨结核并脓肿形成可能.
作者:刘伯胜;刘赤岩;陶福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作者: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任延德;李向荣;龙莉玲;黄仲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肝癌是世界上第六常见的肿瘤,亦是第三常见导致死亡的肿瘤[1~3].在中国,肝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5~59岁,而在欧洲及北美,平均年龄为63~ 65岁.在一些低危人群中,发生肝癌的年龄为75岁或更大[4].在我国,促使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及黄曲霉毒素B1,而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主要的危险因素则是丙型肝炎及酒精[1].肝癌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毗邻血管等限制着手术治疗,因此发展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5].对于小肝癌(病灶≤3 cm),射频消融术(RFA)是首选治疗手段[6].当周围温度高于45℃~50℃,肿瘤细胞将会出现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破坏,RFA是基于这一原理运用超过60℃温度对肿瘤细胞进行破坏而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5,7].现主要针对RFA术后残留肿瘤及肝癌复发进行影像评估的常规影像技术有超声、CT、MRI.本文综述了超声、CT、MRI对肝癌RFA术后的疗效评估,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李冰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 女,50岁,因体检B超发现甲状腺环状软骨占位性病变就诊.既往体健,无声嘶等症状,喉镜检查可见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喉腔通畅.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检查:B超见甲状腺右叶深部异常回声团,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肿物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平扫示环状软骨右侧骨质破坏,呈软组织密度,边界不清,CT值约为30~43 HU,局部可见点状钙化,右侧杓状软骨形态规则,右侧声带未见明显增厚(图1);增强后见病灶周边轻度强化,病灶内呈不均匀强化(图2).冠状面显示病变与声带、甲状腺右叶边界清晰.
作者:刘景旺;郑宝霞;赵静;张景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脾种植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患者均有脾外伤破裂或脾切除史,有19个脾种植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1)1例脾种植位于腹膜后,1例2个病灶分别位于脾区和胰腺尾部,3例位于脾区.上述5例脾种植直径10~50mm.螺旋CT扫描2例,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均匀稍高密度.MRI平扫5例,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降低;3例T1WI正相位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无明显降低.T2WI均为中高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信号.病理检查脾种植内无或少量含铁血黄素.(2)1例多发脾种植患者,5个病灶位于肝脏,7个病灶位于上腹部大网膜和肠系膜区;1例脾种植位于脾区;上述2例脾种植直径10~40mm,2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平扫1例为略高密度(脂肪肝背景),1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密度.MR平扫,T1WI 2例均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1例信号无降低,1例信号降低;T2WI 2例均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脏病灶呈轻度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大网肠和肠系膜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中等高信号.1例脾区脾种植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信号.病理检查病灶内见大量含铁血黄素.结论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张斯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作者:龙腾河;崔惠勤;罗焕江;覃程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