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

李金环;钱银锋;张婧婧;陆璐;张诚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1例SFT的CT及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7例行MRI检查,4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瘤位于胸部10例,腹部4例,颈面部3例,颅内2例,椎管内1例,眼眶1例.肿瘤大径1.5~30.0 cm,平均9.9 cm.体积较小者呈椭圆形或圆形,体积较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CT表现:肿瘤实质呈与肌肉相似的等密度,8例内见斑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肿瘤内见条状钙化,3例伴出血;MRI表现:肿瘤实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3例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4例肿瘤内见囊变.增强表现:10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其中7例强化呈“地图”样;7例肿瘤内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SF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的正确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45例甲状腺癌MSCT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MSCT误诊、漏诊原因,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45例CT误诊、漏诊而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中,误诊腺瘤13例(28.9%);结节性甲状腺肿漏诊合并甲状腺癌19例(42.2%);原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误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13.3%);甲状腺转移癌误诊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15.6%).误诊、漏诊主要原因为:CT表现不典型27例(60.0%);良、恶性并存观察不仔细15例(33.3%);认识不足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23例(51.1%).结论 甲状腺癌CT表现不典型,与良性病灶并存及认识不足时容易误诊、漏诊.要降低甲状腺癌CT误诊、漏诊率,应在提高对甲状腺癌CT不典型表现认识的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ECT检查等综合分析.

    作者:莫洪波;覃天;赖伟坚;陈保君;蒋明迎;黄明辉;谢平;欧阳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肝脏恶性病变经皮穿刺不同活检方式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活检方式对肝脏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 105例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行B超或CT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113次,其中57次行切割活检,40次行负压抽吸活检,16次应用同轴活检枪系统行切割加抽吸活检,分析不同穿刺活检方式的敏感性.不同穿刺活检方式与病理诊断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病例一次穿刺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05例中穿刺诊断恶性病变88例,敏感性83.8%(88/105).切割穿刺活检敏感性82.5%(47/57),抽吸穿刺活检敏感性70.0% (28/40),切割加抽吸活检敏感性81.3%(13/16).本组病例切割取材与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 =0.149;切割加抽吸取材与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0.390;切割取材与切割加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0.911.不同穿刺活检方式与病理诊断敏感性之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活检方式对肝脏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敏感性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效可行.

    作者:冯勇;庄一平;韦强;张婷;张晋;马大伟;夏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梅毒患者的颅脑MRI表现

    目的 探讨梅毒的颅脑MRI改变,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 搜集临床与血液学检查证实为梅毒患者,采用1.5 TMR进行颅脑MRI检查,分析其中5例累及颅脑的MRI表现.结果 颅脑MR表现伴有多发梗死灶,大小不一,可累及皮层;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后可有不规则强化.结论 梅毒检查以实验室检查为主;MRI无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显示其病变范围,出现影像学高度怀疑的征象对早期发现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晖;刘奎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1例SFT的CT及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7例行MRI检查,4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瘤位于胸部10例,腹部4例,颈面部3例,颅内2例,椎管内1例,眼眶1例.肿瘤大径1.5~30.0 cm,平均9.9 cm.体积较小者呈椭圆形或圆形,体积较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CT表现:肿瘤实质呈与肌肉相似的等密度,8例内见斑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肿瘤内见条状钙化,3例伴出血;MRI表现:肿瘤实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3例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4例肿瘤内见囊变.增强表现:10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其中7例强化呈“地图”样;7例肿瘤内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SF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的正确诊断.

    作者:李金环;钱银锋;张婧婧;陆璐;张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疼痛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疼痛是伴随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常伴有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慢性疼痛是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大约有20%的成年人遭受中度至重度的慢性疼痛[2].痛觉是由分散的脑系统网络互相协调的活动所产生,持续的疼痛作为一种刺激能影响大脑重要网络的形成,但不同网络节点的相对作用并没有完全弄清[3].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慢性疼痛上的研究有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静息态fMRI的大脑网络研究能够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关于脑神经活动的细节,包括显示参与疼痛处理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的激活顺序以及相互联系.本文就近年来慢性疼痛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毛椿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图像特点,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转移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11例IMT发生于肠系膜及腹膜后各3例,髂窝及膀胱各2例,大网膜1例.CT征象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状肿块,直径2~18.5 cm;9例黏液血管型为混杂囊实性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花环样、结节状明显延迟强化;1例梭形细胞密集型为实性等密度,呈中度均匀延迟强化;1例黏液血管型和梭形细胞密集型同时存在,局部病灶为实性,中度均匀强化,局部病灶为囊实性,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黏液血管型中,4例病灶为多发,2例与周围组织黏连,1例伴有子宫、腰大肌侵犯及肺转移.结论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作者:柴亚如;梁盼;高剑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肺撕裂伤的CT诊断及分型

    目的 分析肺撕裂伤的CT征象并探讨其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 28例患者共累计47个肺叶(63个病灶),其中右肺上叶10个,右肺中叶7个,右肺下叶18个,左肺上叶8个,左肺下叶20个,63个病灶中34个位于肺表面或胸膜下,20个位于脊柱旁,9个病灶位于肺深部.CT表现为肺气囊14个、肺气液囊17个、胸膜下气泡影22个,肺血肿10个,肺撕裂伤周围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挫伤.CT分型为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8例,Ⅰ型+Ⅱ型同时存在3例.25例患者伴有肋骨骨折,13例患者合并血气胸,6例患者合并皮下气肿,2例患者合并纵隔气肿,1例患者合并血管损伤.结论 CT检查可早期发现、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气液囊及胸膜下气泡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作者:刘成磊;孙志先;刘婕;孙毅;耿磊;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Jou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MRI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四脑室,以及脑桥中脑连接处的“磨牙征”.结论 Joubert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作者:徐志勇;范程;张飘尘;赵祖来;童欣;胡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基于ALFF的静息态功能MRI成像研究

    目的 采用基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静息状态下的脑活动特点.方法 采用3.0T MRI对29例PTN患者和2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利用DPARSF软件对图像预处理并计算两组受试者全脑ALFF值,采用SPM 8软件对数据行两样本t检验,终获得PTN患者ALFF值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并将PTN患者振幅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做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校正后,P<0.05水平),PTN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均增高;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角回、楔前叶等脑默认模式网络脑区ALFF值减低;未发现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有相关性.结论 PTN患者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增高,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发展有关;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均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沈连芳;仇莉;葛海涛;荣玉涛;李祥;徐凯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探讨脾种植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患者均有脾外伤破裂或脾切除史,有19个脾种植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1)1例脾种植位于腹膜后,1例2个病灶分别位于脾区和胰腺尾部,3例位于脾区.上述5例脾种植直径10~50mm.螺旋CT扫描2例,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均匀稍高密度.MRI平扫5例,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降低;3例T1WI正相位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无明显降低.T2WI均为中高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信号.病理检查脾种植内无或少量含铁血黄素.(2)1例多发脾种植患者,5个病灶位于肝脏,7个病灶位于上腹部大网膜和肠系膜区;1例脾种植位于脾区;上述2例脾种植直径10~40mm,2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平扫1例为略高密度(脂肪肝背景),1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密度.MR平扫,T1WI 2例均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1例信号无降低,1例信号降低;T2WI 2例均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脏病灶呈轻度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大网肠和肠系膜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中等高信号.1例脾区脾种植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信号.病理检查病灶内见大量含铁血黄素.结论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张斯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GE CT750HD(宝石CT)系统重启失败故障的维修

    故障现象 机器无法扫描,数据采集系统2白色LED灯闪烁(显示忙状态).故障分析与检修 (1)查看错误日志,复位时通过串口连接失败.一些控制器(TGP、ORP、IPC、PSC)不响应,扫描硬件重启失败.(2)做快速检测,TGP、ORP、CCB、DCB、IPC等都报错,显示错误在查询中.(3)检查OC到TGPU的网线和信号线,在系统重启失败情况下ping TGP、ORP、IPC通讯正常.(4)重新插拔网线和信号线,故障依旧.将Z400主机和TGPU直连后进行重启测试,失败.

    作者:周军;尹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肠肉瘤样癌一例

    患者 女,56岁,发现盆腔包块半年,10天前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以“膀胱炎”治疗无效入院.患者精神差,饮食差,大便正常,近期体重减轻约5~6 kg.体检:子宫触诊不清,不规则包块占据盆腔,固定.肛诊直肠壁不光滑,囊性凸向肠腔,指套无血染,粪便呈黑色,盆腔内可触及大小约10 cm的包块,囊实性,轻压痛.B超检查提示盆腔占位.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13 ng/ml,癌胚抗原2.13 ng/ml.,CA-125 195.7 U/ml,CA-199 29.86 U/ml.

    作者:万玉珍;贾永庚;周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Flash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V为间隔重组16组单能量图像.通过比较混合组和各keV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法),寻找单能谱去金属伪影佳的keV.结果 AI在120 keV时达小,CNR在90 keV时大,120 keV之后的单能谱图像的主观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利用单能谱软件获得佳单能量成像条件为90~ 120 keV,其图像均能满足诊断.结论 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细微结构.

    作者:付雨菲;王弘;邱晓明;尹建军;韩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环状软骨软骨瘤一例

    患者 女,50岁,因体检B超发现甲状腺环状软骨占位性病变就诊.既往体健,无声嘶等症状,喉镜检查可见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喉腔通畅.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检查:B超见甲状腺右叶深部异常回声团,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肿物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平扫示环状软骨右侧骨质破坏,呈软组织密度,边界不清,CT值约为30~43 HU,局部可见点状钙化,右侧杓状软骨形态规则,右侧声带未见明显增厚(图1);增强后见病灶周边轻度强化,病灶内呈不均匀强化(图2).冠状面显示病变与声带、甲状腺右叶边界清晰.

    作者:刘景旺;郑宝霞;赵静;张景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优化腹腔干动脉成像质量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腹腔干动脉CTA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部能谱CT检查的32例腹部肿瘤患者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分别采用混合能量模式(QC,140 kVp)、佳单能量和70 keV的单能量模式进行腹腔干动脉重组,比较140 kVp混合能量、70 keV单能量和佳单能量3组腹腔干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平均噪声值(IN)及其图像质量评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佳单能量组、70 keV单能量组、140 kVp混合能量组腹腔干动脉的CNR分别为18.74±7.91、13.89±6.27和13.14±6.25,SNR分别为21.38±8.39、17.50 ±7.12和17.19 ±7.90,IN分别为27.49±7.48、17.53±4.56和15.75±5.34,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24、4.14±0.24和3.71±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23、19.463、80.669和307.63,P值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佳单()量组CNR、SNR、IN和主观评分优于70 keV单能量组和140 kVp混合能量组.结论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能够提高腹腔干动脉成像的CNR,从而优化腹腔干动脉的CTA质量.

    作者:殷小平;刘笑非;黄桦;左紫薇;田笑;徐英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MRI表现与病理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SPNET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病理归纳其联系.男女比例为7∶3,中位年龄45.0岁,7例以头痛、呕吐首发,2例头痛伴晕厥,1例面部及舌根部麻木.均采用GE 1.5 T MRI扫描仪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病灶均单发,其中额叶5例、颞叶3例、顶叶2例,1例累及胼胝体膝部,无一例术前发生转移.病灶体积大,边界清,占位效应显著,3例无水肿,5例伴轻度水肿,2例伴明显水肿,2例伴出血,未见钙化.囊实性为主6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多位于大脑凸面,囊变常靠近中线,实性为主4例,可伴灶性坏死,MRI上呈等或低T1WI、高或稍高T2WI信号,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结论 成人SPNET的MRI表现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仍依靠病理学确诊.

    作者:李春花;陈兵;石洋洋;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淋巴结肿大原因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作者: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其中5例行全腹增强CT扫描.结果 6例均出现单发弥漫性肠壁环形增厚,其中空、回肠各3例;3例表现为肠壁全层密度增高,另3例表现为肠壁黏膜下层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见“靶征”;1例出现小肠肠壁积气;6例均伴有肠腔狭窄、腹腔积血,均出现受累小肠周围及相应肠系膜区密度增高,其中3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对于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突发腹痛伴凝血功能异常,且有典型的CT表现,应高度警惕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可能.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许永明;杨志辉;梁雯雯;余日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管黏液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探讨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及浅表型血管黏液瘤(S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证实AA 8例及SA1例的影像学资料,女性7例,男性2例,年龄23~ 57岁,其中6例超声、8例CT、7例MRI、1例PETCT,分别描述病灶大小、质地、形态、强化方式等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5例病灶>10 cm;B超呈不均匀偏低/低回声6例;CT平扫呈不均匀低/等低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表现不均匀逐渐强化3例,分层漩涡征2例,灶内含小血管影4例;MRI T2WI呈高/略高信号6例,其中分层漩涡卷云征3例;增强后逐渐持续强化7例,分层漩涡征3例,2例时间-信号动态曲线(TDC)为缓升型;1例18F-FDG-PETCT示低浓聚摄取.结论 本病女性多见,超声为低回声或囊实性;CT增强后具有小血管影和/或分层漩涡征的不均匀逐渐强化灶;MRI亦为逐渐强化,T2WI及增强后显示特征性分层漩涡征,PETCT低摄取,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钟群;方梦诗;张盼;聂玫;王蕾;吴玉珍;林燕;曲利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成人肠扭转MSCT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作者:龙腾河;崔惠勤;罗焕江;覃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