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郑良成;倪秉强;吴才林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国内报道唇腭裂发病率为 1.82‰,是由于胚胎发育至 6~ 12周时,致畸因素影响面突、腭突的外胚间质细胞,使面突、腭突的生长停止或减慢,导致面突、腭突联合和融合障碍而形成的面部腭部裂隙.研究唇腭裂发生的原因,对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丛笑;张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烧伤疼痛伴随烧伤患者整个病程,疼痛引起焦虑,焦虑会加重疼痛,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和加重应激反应,明显影响内态稳定,对每个器官系统都产生不良影响.烧伤疼痛又以换药疼痛为剧烈,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使用曲马朵治疗烧伤创面换药疼痛,观察对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招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7期
拔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散瘀的作用,可以用于以湿毒内蕴,发于体表为病机的带状疱疹,尤其适用于胸腰部的带状疱疹.以本法治疗 84例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西药阿昔洛韦组.
作者:刘悦;顿赛红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为提高氟防龋的效果,制备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并观察其体外释药和在家兔体内的缓释效果 ,探讨其作为新型防龋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观察微球制剂在生理盐水、 pH6.8的人工唾液、 pH 4.0的人工唾液中的缓释规律,数据以 TableCurve2D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另取家兔 6只,分为 2组,分别在牙面给予同等含氟量的微球剂和溶液剂,定时取唾液测定氟含量, 1周后 2组交换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中 NaF- GMS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ln(85.49- P)= - 0.028t+ 4.448, T1/2为 24.75 min,对照组溶液剂 T1/2为 5.05 min; NaF- GMS在 pH4.0的人工唾液中释药规律符合方程 ln(87.88- P)= - 0.033t+ 4.004, T1/2为 21.0 min;在 pH6.8的人工唾液中释药方程为 ln(88.06- P)=- 0.031t+ 3.986, T1/2为 22.64 min.家兔体内释氟实验表明微球组在 90 min内唾液氟含量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提高( t=4.267,P< 0.05);而溶液组唾液氟含量高于基线的时间为( 27± 5) min.结论氟化钠明胶微球在生理盐水和人工唾液中都具有缓释能力,在 pH4.0条件下释氟速度加快,有利于酸攻击时提供更多的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动物试验证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氟在口内的滞留时间,有可能成为新型防龋制剂.
作者:吴补领;赵红萍;吴红;吴道澄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占糖尿病发病率的 4%~ 5%,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下肢严重,呈自发性钝痛和感觉异常,常诉足底烧灼样痛或刺痛.常规降糖药物及对症治疗效果欠佳.采用神经阻滞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小立;周春琴;马振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脊索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经病理证实的新鲜脊索瘤手术标本(取自于 1例 42岁男患者行手术切除后的肿瘤),进行体外原代组织块培养.对存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异种移植和体外侵袭实验等.结果建成细胞系 CM- 319,经近两年的体外培养,已连续传代百余次.其形态学表现、组织化学染色、电镜观察和异种移植等均符合脊索瘤细胞特征.细胞倍增时间为 33h,细胞周期测定显示: G1期为 55.6% ,G2期为 21.9% ,S期为 22.5%, G2/G1为 1.90.染色体具有亚三倍体核型.异种移植成瘤率 100%,具有侵袭性.结论 CM- 319是一株人脊索瘤细胞系,可用于对脊索瘤的研究.
作者:张殿忠;马保安;范清宇;常恒;文艳华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瘢痕疙瘩是皮肤受到创伤后局部胶原超常增生与沉积形成的团块,并不断扩大,多伴有明显的疼痛、瘙痒症状.目前对瘢痕疙瘩单纯手术切除极易复发,且由于手术刺激可使病变进一步扩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痛苦较大,长期使用还存在多种副作用;采用单纯在瘢痕皮肤表面擦抹药物疗效不明显.超声波可软化瘢痕组织,促进药物渗透,治疗见效快,无疼痛不适,无侵入性,无电刺激现象,无灼伤,操作简便,治愈率高.
作者:王俊;汪丽萍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及与治疗时机的关系.方法通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测定,足背动脉搏动检查及 X线检查等能早期发现循环,神经病变.测定 SCV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b- bFGF)局部应用是近年开展的治疗方法;部分采用自体皮瓣转移或移植是加速难治性足溃疡愈合的有效治疗手段.结果 SCV:缺血性足组( 38.1± 30.8) m/s,神经性足组( 36.2± 38.1) m/s.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重视早期定期进行足神经及周围血管检查等简便易行的检查 ,发现神经及循环改变立即采取措施给以治疗 ,防止病变恶化发展.
作者:李华;郭永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方法分别对 56例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及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 筛选出主要因素后 , 对其与生活质量之间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 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 TNM分期、并发症、个人收入及医疗支付方式; (2) TNM分期 I~ II期 ,个人月收入 500元以上 ,公费医疗以及无并发症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好 (P< 0.001, F=45.41~ 77.13) .结论影响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病情程度和经济状况.
作者:陈虹;郑良成;倪秉强;吴才林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 bak及其在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中的表达与意义,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临床康复意义.方法采用兔抗人 Bak、 Bax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结果在 99例星形细胞瘤中 Bax阳性反应 62例( 62.6%), Bax阳性反应 60例( 60.6%) ,在 10例用于对照的正常脑组织中, Bak阳性仅 1例( 10%), Bax阳性 2例( 20%).Bak、 Bax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均强于正常对照组 (P< 0.01,χ 2=6.80);二者在Ⅰ和Ⅱ、Ⅱ和Ⅲ、Ⅲ和Ⅳ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相互间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05,χ 2=3.49);但在 50例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WHOⅠ~Ⅱ级)中明显均强于 49例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WHOⅢ~Ⅳ级)中的表达 (P< 0.01,χ 2=7.71).结论促凋亡基因促凋亡基因 Bak及其 Bax在大部分星形细胞瘤中有不同程度表达, Bak、 Bax可能协同参与星形细胞瘤的凋亡调变,二者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分化有关,其研究有利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功能损害提供依据.
作者:陈广生;李青;黄高升;宋宏萍;叶菁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单纯外周神经阻滞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近期效果 ,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特征.方法 38例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 (n=20)用 20 g/L利多卡因注射液 5 ml+维生素 B12 0.5 mg + 生理盐水至 10 ml单纯外周神经阻滞治疗,间隔一两天重复 1次, 5次为 1个疗程.B组 (n=18)在上述阻滞后加偏振红外光照射患侧颈胸神经节 , 偏振红外光治疗功率 60%~ 80%设置模式 2 3, 治疗时间 10 min.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于每次治疗前及治疗后 10~ 15 min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 VAS为 7.6± 2.2, B组患者治疗前 VAS为 7.6± 1.1,组间无明显差别 (t=0.01, P >0.05).每次阻滞前后疼痛明显减轻( t=15.48~ 43.71, P< 0.001).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经过 5次治疗后, A组 VAS评分降为 2.6± 2.4,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 64%.B组 VAS评分降为 3.5± 1.8,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 51%.每次治疗前后 VAS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周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三叉神经阻滞配伍同侧颈胸神经节偏振红外光照射没有显示出优越的近期镇痛效果.
作者:焦希平;高旻;王保国;李学斌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分析腰椎踝部牵引并中药、侧隐窝硬膜外药物注射联合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对比观察,腰椎骨盆牵引并口服戴芬、骶管硬膜外药物注射(对照组);腰椎踝部牵引并中药、侧隐窝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组),观察其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机制.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结论联合治疗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临床效果明显,副作用小.
作者:王军;李舟;张百军;梁辰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 Trizol一步法提取坐骨神经总 RNA,取少量作紫外扫描分析和琼脂糖电泳分析,切断 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不同时间、半定量 RT- 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 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 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为( 6.5± 1.3)%,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 ,伤后 1 d( 7.8± 1.9)%,伤后 7 d( 10.3± 2.1)%,伤后 14 d( 11.9± 2.3)%,伤后 28 d( 12.3± 2.4)%,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伤后 1 d( 5.8± 1.3)%,伤后 7 d( 4.0± 1.0)%,伤后 14 d( 3.6± 1.1)%,伤后 28 d( 3.1± 1.0)%.伤后 1 d 与伤前比较( P >0.05,t=1.193,0.879) ,伤后 7,14,28 d与伤前比较( P< 0.01,t=3.762,3.565,5.059,4.083,5.164,4.905).结论 GDNF在损伤信号的刺激下表达急剧增加,起到修复神经元的作用,为外源性 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陈坚;陈哲宇;路长林;田万成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GM- 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 GM- 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 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 SD大鼠 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 1/2 C5- 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 15, 90, 180 min, 2, 3 d分别腹腔内注射 GM- 1 10 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 1, 6, 24 h, 1, 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 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 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大角度为 82°,损伤组术后 1周平均为 55°, 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 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 90%.结论 GM- 1对 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田纪伟;高岱峰;李家顺;贾连顺;赵书平;叶晓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为了在可注射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中正确使用氯化钙,研究不同含量氯化钙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兔髂骨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不同含量氯化钙溶液进行不同时间的接触,然后再在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24 h,观察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代谢活性的改变.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 0.8 mol氯化钙接触 20 min以上即可引起细胞代谢活性降低及引起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0.8 mol氯化钙在 20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0.9 mol氯化钙在 15 min之内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1.0 mol含量氯化钙在 5 min时间之内即对成骨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结论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20 min之内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大于 0.8 mol氯化钙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接触 15 min以上即有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曹强;毛天球;顾晓明;杨维东;雷德林;赵丽君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 Smad3,7mRNA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放线菌酮( CHX)和放线菌素 D预处理 KFB,以分别阻断 KFB内源性蛋白质的合成及 mRNA合成.采用逆转录 PCR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Smad3,7 mRNA表达水平.结果经 CHX预处理后, KFB的 Smad3 mRNA表达轻度上调,并完全抑制了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的下调作用,而 CHX预处理对 KFB的 Smad7 mRNA表达及 TGF-β 1上调 Smad7 mRNA的作用并无明显影响.经放线菌素 D预处理后,随 TGF-β 1作用时间延长, KFB的 Smad3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下降.结论 TGF-β 1对 KFB Smad3 mRNA表达的调控过程可能还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的参与;但对 Smad7 mRNA表达的调控则不需要细胞合成其他蛋白参与, KFB细胞中的 Smad7可能也是活化的 Smads的直接靶基因.
作者:杨力;柴玉波;李荟元;郭树忠;韩岩;汤苏阳;张琳西;舒茂国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 ,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 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 26膝)进行 3~ 6周每周 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 60° /s、 120° /s和 180° /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屈膝肌参数包括 60° /s的单次佳做功、 120° /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 180° /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作者:李放;范振华;屠丹云;白玉龙;胡永善;吴毅 刊期: 2003年第17期
目的根据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观察外科干预术式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的效果.方法对长征医院 31例(男 22例,女 9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术式效果:优 (A)7例,良 (B)4例,好转 (C)3例,差 (D)6例;改良术式效果:优 (A)3例,良 (B)2例,好转 (C)4例,差 (D)5例.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改良术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
作者:史建刚;贾连顺;李家顺;袁文;李增春 刊期: 2003年第17期
大网膜移植术治疗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可很好地改善患肢水肿、疼痛,术后康复介入方法的选择可能有助于静脉回流的改善及溃疡的愈合,降低远期复发率或截肢残疾率.
作者:沈焕;王为;杨智;杨春宁;陈启仲 刊期: 2003年第17期
自发性脊髓硬膜下血肿 (spontaneous spinal spidualematoma SSSH)相当少见, 1996年由日本 Likar Mathiash首次对脊髓硬膜下血肿进行报道 ,至今仅为 30多例.1985/2001年期间我院共对 6例 SSSH患者进行 MRI、脊髓造影( DSA)检查,并对其临床表现及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做手术清除脊髓硬膜外血肿,解除脊髓压迫 ,可获得理想疗效.
作者:冯振发;葛家乐;景晋秀;魏碧荷 刊期: 200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