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在胰腺浆液性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刘阳;程涛

关键词:胰腺, 浆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探讨胰腺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胰腺囊腺瘤患者的MSCT表现特点.应用SPSS 18对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两组病例的一般特征和影像特征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两组病例瘤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浆液性囊腺瘤=4.95 1.63,F黏液性囊性肿瘤=9.21 3.70,t=2.925,P<0.05);而两组间性别、年龄、分布及瘤体个数[性别(x2 =2.136,P=0.141);年龄(t=1.019,P=0.319);部位(x2=2.778,P=0.096);瘤体个数(x2 =0.329,P =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性肿瘤在形态、分房个数、有无钙化及囊壁特征[形态(x2 =0.116,P=0.734);分房个数(x2=0.146,P=0.702);钙化(x2=0.529,P=0.467);囊壁(x2=2.778,P=0.0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例黏液性囊腺癌出现病灶边缘钙化;3例黏液性囊腺癌均出现壁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及囊内较多实性成分.结论 胰腺囊腺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MSCT可较好地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256层螺旋CT对肺静脉定量正常值与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诸肺静脉,提出肺静脉径线、截面积变化与性别及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静脉I型253例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56iCT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阴性,对原始图像进行多期重建,确定心脏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分别对诸肺静脉各径线进行测量,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除左上肺静脉长径外,余右上下及左下肺静脉径线及截面积,45%期相均显示较75%数值增大(t=6.941~20.504,P<0.01).除左上肺静脉长径外,在心动周期同一时相男性肺静脉长径均高于女性组(t=2.796 ~4.932,P<0.01),按照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期相诸肺静脉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1.124,P>0.05).分别对45%及75%时相提出诸肺静脉95%截面积可信区间的范围.结论 采用256层螺旋CT肺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诸肺静脉径线;肺静脉截面积变化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有关,与性别无关.多层螺旋CT无创肺静脉成像为临床成功实行射频消融及术后评价肺静脉狭窄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祁永富;李彩英;王青菊;李敬民;刘晓伟;任向杰;王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源性肾损伤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医源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10例医源性肾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7.4岁.术后发病时间长60天,短l天,平均3天.临床均表现为肉眼血尿,其中9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1例为肾病经皮穿刺活检术后.经CT检查见肾实质出现征象,行统一标准的肾脏数字血管造影,表现为对比剂外溢或动静脉瘘,明确出血血管后,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前1天和术后5天分别检测肾功能,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损伤靶血管的栓塞术,9例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征象,1例表现为动静脉瘘;9例为下极动脉,1例为上极动脉.栓塞后即刻造影,责任动脉未见对比剂外溢或静脉早现.术后随访1~24个月,无再发肉眼血尿,栓塞术后肉眼血尿消失时间长者7天,短1天,平均2.2天.肾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P=0.0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医源性肾损伤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张孝军;韩世龙;许云飞;曹传武;张家兴;郑军华;李茂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上气道CT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行上气道动态扫描,结合多平面后处理技术测量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测量,判断阻塞平面,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重度OSAHS患者20例和均无睡眠疾病方面主诉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名.对20例重度OSAH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平静呼吸和闭口堵鼻(Mǚller)吸气状态下行上气道CT扫描,测量各咽部截面积进行比较,判断阻塞平面.结果 CT显示重度OSAHS患者上气道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腭咽部和舌咽部截面积减小程度显著.结论 采用螺旋CT对重度阻塞0SAHS患者行上气道动态扫描并进行截面积测量可有效判断其上气道阻塞情况,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帮助.

    作者:张文伟;邱杰;张忻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盂旁囊肿的CT诊断及分型

    目的 分析肾盂旁囊肿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增强多期扫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71例肾盂旁囊肿的CT表现,其中男39例,女32例,年龄31 ~86岁,平均63岁.71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肾盂旁囊肿单、双侧肾盂分布以及并发积水、结石情况在两种分型间的差异行X2检验,统计学软件为SPSS 13.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将其CT表现分为Ⅰ、Ⅱ两型:Ⅱ型(单发类圆形)囊肿41例,多呈位于单侧肾窦内或由肾窦外侵入肾窦、膨胀性生长的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囊样低密度影;Ⅱ型(多发“蔓藤”状)囊肿30例,多为位于双侧肾窦内、围绕肾盂“匍匐”状延伸的多发“蔓藤”状或不规则形囊样低密度影.Ⅱ型双侧发病率明显高于Ⅰ型(X2 =46.49,P<0.001);Ⅰ型较Ⅱ型更易伴发肾盂积水(x2=8.52,P<0.001);两者伴肾结石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x2=0.02,P=0.901).在CT平扫时,肾盂旁囊肿常因紧邻肾盂,缺乏密度对比以及无明显肾窦脂肪衬托或分隔,易误诊为肾盂积水,故CT增强多期扫描尤其是延迟期必不可少.结论 CT分型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肾盂旁囊肿的CT表现.CT增强多期扫描对确诊及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全昌斌;张娅丽;敖国昆;袁小东;骆吉鸿;李利佳;秦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3.0T常规MRI与SWI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CA)常规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评价SWI在C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CA患者的常规MRI(T1WI、T2WI)、SWI资料.53例均行常规MRI、SWI,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直径为数值型变量,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灶个数在Excel 2003做直方图描述.结果 T1WI检出病灶共55个,T2WI检出60个;15例表现为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38例在T1WI、T2WI上表现为网状高、低混杂信号,32例T2WI灶周具有典型“黑环征”.SWI检出病灶84个;53例SWI显示为单发或多发斑片状、结节状低信号.7例合并静脉畸形,表现为“水母头”样低信号或强化.SWI显示病变范围比T1WI、T2WI范围更大,微病灶显示更多.CA大瘤体直径SWI与T1WI、T2W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较常规MRI能检出更多微小病灶,提高病灶显示率,在脑CA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亚男;张体江;刘衡;江林;廖大伟;张国明;朱克文;彭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痛风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DECT)技术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结晶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并就DECT对痛风的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病例组为临床确诊为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50例,男46例,女4例,足45例,手5例;对照组为非痛风患者10例,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年龄=0.234,P性别=0.612,P>0.05).分别对其足/手行DECT非增强扫描及薄层重组(0.75 mm),将原始数据输送加载入Du-al-EnergyGOUT软件内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尿酸盐沉积的差异以及DECT检测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采用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均获得了较满意的DECT图像,显示尿酸盐结晶沉积478处,少2处,多24处,以足踝部病灶多;对照组均未见尿酸盐结晶沉积,检出率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012,P<0.001).结论 DECT技术可明确显示尿酸盐结晶沉积,对于关节痛及疑似痛风患者,尤其是痛风早期有较高的检出率.经引导下穿刺抽吸,与CT像一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痛风筛选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就DECT对痛风疗效的评估有待于收集更多的病例进一步研究.

    作者:靳国庆;王东林;王振杰;李麦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胸部CT检查中两种低辐射剂量技术应用研究

    目的 验证基于检查类型和受检者体型的CT管电压自动调节技术(CARE kV)和基于原始数据的正弦图确认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对提高胸部CT检查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的效果.方法 胸部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年龄30 ~ 80岁,平均(56.9±11.8)岁,体重质量指数(BMI) (23.4 ±3.3)kg/m2.分两组,每组30例,使用Siemens Somatom Flash CT机行胸部CT增强扫描.组1:采用常规120 kV扫描条件,数据经过滤波反投影技术(FBP)重建获取图像;组2:采用CARE kV功能启用的扫描条件,数据经过FBP(组2a)及SAFIRE(组2b)两种重建方式进行重建并获取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双盲对图像用5分法进行主观评估(等级由5分到1分,分别代表图像质量极好到图像质量无法满足诊断要求).图像的密度及噪声由另外一名医师进行测量,并由此计算出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记录每例患者基础信息:如性别,年龄等;经过扫描获得的剂量信息:如kV、有效剂量等.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3组图像平均得分分别为3.83、3.60、4.33,K=0.749,P=0.003).组2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组l约17.1%(t =3.111,P=0.003);有效放射剂量(2.26 ±0.77) mSv较组1[(2.82±1.15) mSv]降低约19.7%(t =3.370,P=0.001).组2a(13.3±3.3)、2b(18.4±4.7)对比噪声比平均高于组1(11.4±3.9)分别约16.7%(t=2.065,P=0.043)、61.2%(t=6.312,P<0.001).结论 联合使用CARE kV和SAFIRE可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同时提高CT图像质量.

    作者:张德健;徐卓东;徐向英;李晓;陈晨;赵晨;赵宁;李海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影像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和MRI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21例肿瘤均单发,11例位于右侧,10例位于左侧卵巢;肿瘤体积大小不等,大径平均值为(12.58 ±4.71)cm;肿瘤边界均较清晰,呈椭圆形(12例)或分叶状(9例).14例行MRI,T1WI呈等信号(3例)、低信号(8例)或混杂信号(3例),T2WI呈低信号(2例)或高低混杂信号(12例);CT示1例密度较均匀,6例不均匀.继发的囊变、出血、黏液变性、钙化或骨化是导致信号或密度多样的主要原因.15例行CT或MRI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均为渐进性.21例仅2例术前确诊.结论 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组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和CT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其病理变化,可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作者:张立华;李帅;刘剑羽;贺豪杰;杨绍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机扫描架脉冲电路故障的检修

    故障现象 CT机扫描中断,重启数次仍然不能正常运行.错误日志显示(Error log):11-1002-0E.故障检修及分析 重启扫描架电源后,继电器正常上电.选择轴扫方式,点击扫描键,扫描架旋转,曝光灯不亮.点击结束扫描后,发现扫描架仍然转动,较正常时延长3~5s,扫描架停止转动,报错:11-1002-0E(图1).笔者根据手册分析,当轴扫时,扫描架是在0°或180°初始化,而系统是通过方位编码器和扫描架脉冲1识别方位角.

    作者:周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应用迭代重建技术的低剂量HRCT评估肺磨玻璃密度结节可行性的体模研究

    目的 评价应用不同水平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低剂量HRCT中评估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128排螺旋CT在5种不同的剂量水平(管电压120 kV不变,管电流200 mAs、100 mAs、50 mAs、25 mAs、10 mAs)下对含有9个5~12 mm的pGGN的仿真胸部体模进行HRCT扫描,并分别采用传统的滤波反投影(FBP)和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水平分别选4和7)进行数据重建.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对不同剂量水平、不同重建技术下显示的pGGN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测量并比较每次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噪声(MSD).结果 对不同剂量水平、不同重建技术下显示的pGGN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两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中等或较好(K>0.4).SD值在不同管电流条件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管电流越小,SD值越大.在同一剂量水平下,SD值在不同重建算法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明显降低SD值,且iDose4所选的水平越高,SD值越小.在管电流低至10 mAs水平时,各组pGGN均能显示,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25 mAs采用iDose-4/7重建后图像的肺结节可见度评分优于50 mAs FBP重建后的图像(P<0.001).结论 与传统的FBP相比,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明显的改善噪声,且不同的iDose水平降低噪声的能力不一.128排螺旋CT实验条件下10 mAs可以检出≥5 mm的pGGN,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有利于结节边缘情况的显示.

    作者:李琼;刘士远;于红;范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成人下咽部环后区正常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场MRI上下咽部环后区的正常影像解剖结构以及正常结构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下咽部病变提供帮助.方法 搜集111名正常成人志愿者下咽部MRI图像资料,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5个组.观察环后区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下咽腔及环后区周围毗邻脂肪组织的显示情况.将环后区分为环状软骨上部、中部及下部层面,测量正中矢状面上环后区前壁厚度、后壁厚度、前后径和横径.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环后区前壁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逐渐增厚.后壁的厚度较前壁厚约1.1 mm,3.5 mm和1.9 mm分别为后壁和前壁的上限值.前后径若>7.0 mm就应高度重视是否存在异常.横径从环状软骨上部层面至下部层面依次变小(F =52.98,P<0.01).前后径及横径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后径t=2.16,2.01,3.15;P<0.05.横径=8.74,10.32,11.23;P <0.01).黏膜层、黏膜下脂肪层、下咽腔以及周围毗邻脂肪组织的显示情况随环状软骨层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结论 在高场MRI上可以很好地显示环后区的正常解剖结构.熟悉环后区的正常影像解剖对于早期发现下咽部病变或邻近病变侵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勇华;张忻宇;刘士锋;陈志章;李红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表现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CT及MRI资料.6例行CT扫描,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I,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MR胰胆管成像.分析肿瘤的部位、形态、胆管扩张程度、乳头状结构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等,主要对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结果 5例位于肝左叶胆管,2例位于肝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左右叶胆管,1例位于肝门部胆管.6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瘤”外观(其中4例行MR胰胆管成像者表现为胆管囊状扩张).囊壁可见多发乳头状结节,其中2例“囊内”可见漂浮的乳头状结构,1例仅表现为肝内胆管局限性串珠状扩张.1例表现为肝右叶局限性增宽,其内可见“铸型”肿块影.1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息肉状结节.乳头状结构CT平扫多呈等密度,MRI平扫多呈等T1及等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例乳头状结构表现为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有所降低.1例乳头状结构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强化.结论 囊性肿瘤型、胆管内息肉状肿型、胆管黏膜播散生长型、胆管内铸型生长型及胆管内漂浮型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各种类型可混合存在或相互转化.

    作者:李斌;袁仪浪;石双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下灌注参数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和MR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 对22例不孕症(不孕组)及15名健康女性(对照组)分泌中期行MRI平扫及PWI,分别测量内膜厚度、内膜及内膜下灌注参数正性增强积分(PEI)、达峰时间(TrP)、平均强化时间(MTE)、大增强线性斜率(MSI),比较两组各血流灌注参数间的差异.两组间内膜厚度及各灌注参数的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内膜厚度与PEI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不孕组与对照组内膜厚度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54,P<0.01).内膜两组灌注参数PEI、MSI、MTE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2.12、2.23,P<0.05),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内膜下两组各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2、1.00、2.03、1.75,P>0.05).子宫内膜厚度与PEI值进行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763,P<0.01).结论 MR-PWI能够定量反映子宫内膜及内膜下的血流灌注状态,且内膜厚度与血容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对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娜;李红;赵丹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PET/CT与MRI对肝脏转移瘤消融疗效评估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PET/CT与MRI对肝脏转移瘤消融疗效评估,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2例共32个转移灶行射频消融的肝脏转移瘤患者,均在1个月行全身PET/CT检查及MRI增强扫描,两种检查的间隔时间<1周,随访及病理证实后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CHISS软件运行X2检验结果及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相关性,P<0.05为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随访及病理证实治疗后活性病灶20个,完全失去活性病灶12个,MRI平扫加增强判断病灶有活性22例,完全失去活性病灶10例,PET/CT判断活性病灶14例,完全失去活性病灶18例.结论 经过统计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无明显差别.在目前临床中对肝脏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判断,由于PET/CT对RFA转移病灶摄取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其对病灶活性判断并不优于目前应用较广的MRI平扫加增强扫描.

    作者:洪建平;左长京;张健;王少雁;宛四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螺旋CT表现及其消除措施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单层和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运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消除.方法 搜集短期内(<1个月)分别进行单层和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资料50例,观察其主动脉CT图像,分别统计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检出率,及其发生部位、宽度、长度、边界是否清楚及伪影的连续性,并进行对照研究.其中20例同期进行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扫描,调取其冠状动脉积分平扫图像观察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显示情况,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50例患者升主动脉搏动性伪影在单层和多层螺旋CT图像上的显示率分别为74.0%和80.0%,其中假内膜片样伪影显示率均较高,以左前壁和右后壁相对多见.通过统计分析升主动脉搏动性伪影的宽度(t=0.198)、长度(t=1.793)、伪影的边界清晰(X2=0.005)和连续性中断征象(X2=0.956),在单层和多层螺旋CT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例同期进行多层螺旋CT心电门控技术冠脉平扫,对照其胸部平扫图像,有50%(10/20)的伪影被消除.结论 升主动脉搏动样伪影的单层和多层螺旋CT显示率均较高,差异性不明显,利用心电门控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伪影的出现.

    作者:朱玉春;王建良;吴志娟;周伟;张怀信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巨大胸膜腔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患者男,48岁.反复胸闷不适1个月入院.体检:左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指标(AFP、CEA、CA125、CA199)均未见异常.CT定位相显示左下肺巨大实变阴影,左侧膈面显示不清,左侧肋膈角闭塞(图1),平扫显示左下胸腔内巨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7.6 cm×14 cm× 17.5 cm,边界尚清,密度基本均匀,肿块内见斑片状钙化,平扫CT值约43HU(图2、3),肺窗显示左下胸腔被肿块大部分占据,左下肺部分肺组织受压不张,紧贴肿瘤边缘,右下肺见局限性肺大泡(图4),增强后动脉期显示肿块轻度强化,CT值增加10~20 HU,并见一支粗大的肿瘤血管显示(图5、6),实质期冠状面重组显示病灶更完整,肿块内缘紧贴左心缘及心膈角,外缘紧贴左侧胸腔内缘,占据整个左下胸腔(图7),容积再现显示肿瘤血管来源于腹腔干动脉上缘(图8).

    作者:朱玉春;王建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MRI表现及其发生机制(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双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MRI表现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搜集3例双侧HOD患者的MRI与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HOD患者中2例表现为下橄榄核T2WI呈高信号,体积未见异常(发病时间<6个月).1例下橄榄核体积增大且T2WI呈高信号(发病时间为12个月);临床均出现腭肌阵挛、共济失调等症状;原发病变部分为双侧小脑齿状核、中脑中线处及脑桥被盖部.结论 双侧下橄榄核肥大有特定的原发病变部位,MRI表现因发病时间不同而异.

    作者:王倩;伍建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对照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部IMT,术前均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 发生于肝脏2例,腹腔3例,脾脏、十二指肠降部上段、胃窦部、胆囊、膀胱各1例.CT表现为囊性肿块2例,囊实混合型3例,实性肿块5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囊实混合型其内见不规则样、片状、花环状、分隔样强化,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结论 腹部IMT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作者:李小会;黄仲奎;龙莉玲;彭鹏;吴椿;唐文伟;管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64层螺旋CT对臀中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臀中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例经临床和MRI证实的臀中肌综合征患者的CT资料进行观察,并通过选取多个感兴趣区分别测量8例患者患侧臀中肌与对应健侧臀中肌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8例中7例于患侧臀中肌止点(即股骨大转子)附近出现点、条状或结节状钙化;8例患者患侧臀中肌CT值(39.1 HU)低于健侧臀中肌CT值(51.2 HU)(t=6.910,P<0.05).结论 臀中肌综合征常合并患侧股骨大转子周围钙化影,通过测量臀中肌CT值可准确判断臀中肌综合征.

    作者:李军;张雪雁;李海飞;邹志孟;曹庆勇;杨明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无周围胆管扩张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表现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不伴有局灶胆管受侵扩张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PCC)的MRI表现及病理,提高其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PCC、MRI图像未见周围胆管扩张患者的病理及MRI资料.结果 10例均为腺癌,1例为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混合,1例合并肝脓肿;以高、中分化癌多见(9/10);大体分型均为肿块型,具有肿块型IPCC影像病理特征:不规则肿块(外缘浅分叶状8例),肿块内有大量的纤维或黏液成分(7例以纤维为主,T2WI上呈稍高混杂等低信号;3例以黏液为主,T2WI上呈较高信号),邻近肝包膜牵拉皱缩凹陷征(4/10),渐进性延迟强化(10/10);与典型IPCC不同表现:病灶周围无胆管扩张,卫星灶及淋巴转移相对少见(1/10).术前误诊为感染性病变4例.结论 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IPCC病理以高、中分化为主,侵袭扩散相对少见,具有肿块型IPCC的影像特征,但无特征性周围胆管扩张,易误诊为感染.

    作者:罗维华;赵新湘;王燕;杨菲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