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米华;王冶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胰腺癌, 慢性胰腺炎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正常胰腺、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灌注参数特征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正常者、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者共45例进行腹部增强CT及胰腺灌注成像,得到灌注图像和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正常组织及病灶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值(PS)、灌注起始时间(TTS)、峰值(PE)及达峰时间(TTP),比较正常胰腺各部位间、正常组与病变组的非病变区之间以及病变区之间各灌注参数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正常组、胰腺癌组和慢性胰腺炎组的病变区,除TTS外各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正常胰腺头、体、尾间灌注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非病变区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胰腺灌注对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线索.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肺灌注成像扫描及重组参数的优化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技术对双源CT(DSCT)双能肺灌注成像的影响,优化扫描和重组参数.资料与方法 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6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组1~3:利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trigger技术,将感兴趣区设在肺动脉主干,当CT值达到100 HU时,再分别延迟3 s、6 s、9 s后扫描自动开始,其余扫描参数均为探测器准直14mm×1.2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5 s,螺距为0.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0 mm,足头方向.组4:头足方向,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组5:重组层厚1.5 mm,间隔1.5 mm,其他扫描参数同组2.测量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以及上腔静脉的CT值,并观察肺动脉分支显示级别和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出现情况,评价DSCT双能肺灌注及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结果 与其他组相比,组2肺动脉强化值较高,上腔静脉强化值较低且线束硬化伪影较少,肺动脉5级分支显示清晰,同时具备优良的双能肺灌注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对比剂浓度、负荷和注射流率前提下,组2的扫描方案可获得满意的肺双能灌注成像及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结合临床实用情况,建议采用组2的扫描方案.

    作者:崔兴宇;方向明;陈寅;钱萍艳;鲍健;陈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乳包块4天入院.体检: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2.0 cm质硬包块,边缘欠光滑,活动度可.穿刺细胞学示慢性囊状乳腺病(部分细胞呈中度核异质改变).乳腺钼靶(图1、2):示左乳外上象限一直径约2.5 cm肿物,边缘欠清,肿物密度均匀,内可见斑片状、线样、弧线样钙化.

    作者:陈腊梅;廖明俊;张代伦;刘科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n=9)及临床随访(n=6)证实的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采用西门子单排螺旋CT(n=2)及Sensation64层螺旋CT(n=13)进行扫描,并行增强扫描(n=11),由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处理及观察分析,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5例含脂肪成分的肝脏病变(5例脂肪瘤,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例肝癌术后病灶,2例肝包膜假脂瘤),病灶的临床特征、发生部位、脂肪体积占比、脂肪分布及实质成分强化方式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肝脏病变脂肪成分的检出对判断病变特征有较高价值,结合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后表现可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明确诊断.

    作者:盛美红;崔磊;龚沈初;黄胜;季娟;何伯圣;陈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胃左静脉MSCTA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胃左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16层螺旋CT对7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大密度投影(MIP)对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组,观察胃左静脉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并测量胃左静脉大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组胃左静脉大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宽(P=0.0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组、未出血组胃左静脉大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胃左静脉大内径7.0 mm为判断出血的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5%、77.1%、71.6%.结论 MSCTA可以清晰显示胃左静脉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胃左静脉增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胃左静脉内径的测量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宋兵;李彩英;刘增品;赵林;白文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MR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在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MR优于CT的原因.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42例肝硬化背景下SHCC患者资料,均行螺旋CT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的MR动态增强扫描.CT采用双源64排螺旋CT机(Siemens),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5~30 s)、门静脉期(注射对比剂后50~60 s)及延迟期(注射对比剂后120~180 s)扫描.MR采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LAVA序列增强多期增强扫描.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影像学专家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分析SHCC各时相表现,分别确定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当二人意见不相同时,可进行讨论直至二人意见相同.数据统计采用х2检验.结果 42例患者共发现53个病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90.57%和86.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71,P<0.05).结论 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均可显示SHCC的强化特征,结合LAVA序列上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作者: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黄婷婷;蔡磊;陈勇;闫少宁;侯登华;朱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资科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进行CT平扫及MRI平扫和增强.结果 5例肿瘤均位于幕上,3例位于右侧颞叶,1例位于左侧颞叶,1例同时位于右侧额颞叶;5例中3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例为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强化;4例见到钙化;5例肿瘤中仅1例于肿瘤周围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颅内节细胞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作者:孙晓东;丁怀银;白卓杰;卜顺林;王小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腰椎管副神经节瘤一例

    患者男,51岁.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逐渐放射至双下肢,伴双下肢麻木,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好转,3个月前症状加重影响日常生活而来本院就诊.体检: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各方向主动活动受限,下腰椎处叩痛,L4/5左侧棘突旁压痛,双下肢肌肉有萎缩表现.实验室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MRI表现:L1.2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下见一椭圆形肿块,大小约3.6 cm×1.8 cm×1.2 cm,边界尚清,终丝及部分马尾神经受压向前移位,肿块内及上部可见少许流空的血管信号.T1WI以等信号为主,中央混杂少许低信号,T2WI中央为高信号、边缘为低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但不均匀,周边见小斑片状低信号区(图1~3).

    作者:蒋书情;周海军;龙江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关键技术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B超及CT证实的外伤性肝破裂出血患者50例,采用超选择插管至病变血管,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结果 9例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41例用明胶海绵颗粒+钢圈联合栓塞.47例一次肝动脉栓塞后即成功止血;3例于首次栓塞后12~72 h复发出血,行第二次肝动脉栓塞后有2例完全止血康复,1例于第二次栓塞后2周并发肝脓肿和腹腔感染而死亡.49例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出血.结论 肝动脉导管栓塞治疗外伤性肝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作者:赵永昌;陈士新;崔祥滨;李强;刘晓晨;王亚莉;豆发福;冷保山;胡骁;张玉云;衡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作者:宋涛;黎海亮;窦新民;吴越;刘予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搜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皮样囊肿患者资料,对其CT、MRI表现、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7例同时行CT、MRI检查,其中l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临床以头痛、癫痫为主要症状,7例中,5例年龄<30岁,其中额叶3例,颞叶2例,顶叶及小脑蚓部各l例.6例CT表现为欠均匀低密度,CT值呈负值具有特征性,1例呈稍高密度,病变边缘见断续的环形或不规则形钙化.6例MRI表现T1WI呈高信号,T2WI呈灰或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混杂信号,1例呈稍长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STIR)高信号脂肪均消失;4例行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均无瘤周水肿;3例MRA显示周围血管受压移位、僵直.l例CT、MRI可见蛛网膜下腔及左侧脑室前角内散在少量脂肪滴.结论 脑实质内皮样囊肿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诊断优于CT.

    作者:梁德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罕见降结肠弥漫性淋巴瘤并破裂一例

    患者女,71岁.因突发腹痛3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 h突然出现腹部胀痛,持续性加重,改变体位及休息后疼痛不能缓解,伴寒战、发热.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30年,患高血压3年,自服药物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等病史,无外伤及遗传病史.X线腹部平片:左中上腹部见多个高低不等短小液平面,结肠行程内见较多内容物存留影,未见游离气体和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考虑为小肠梗阻.急查全腹CT:结肠内可见大量内容物影,降结肠明显扩张,肠壁增厚,部分肠壁内可见低密度水肿及串珠状气泡影(图1).

    作者:吴著;李绍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严重尿道狭窄应用血管介入治疗导管导尿一例

    患者男,40岁.因感腰疼不适、活动受限入院.入院诊断为腰椎Ⅱ度滑脱后择期手术治疗,术前导尿时导尿管无法置入,立即前往放射科行逆行尿道造影,见后尿道严重狭窄无法容纳正常导尿管通过(图1),行血管介入治疗导丝探查并通过其狭窄的后尿道,逐渐推人血管介入治疗导管至膀胱内,拔除导丝,见尿液排出通畅(图2),蝶形胶布固定导管,手术完成后保留导尿管5天,尿道口无红肿及明显脓性分泌物,拔除后患者恢复正常排尿,无不适感.

    作者:周菲;彭巧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3T磁共振动态磷谱对糖耐量异常患者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

    目的 用3T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无创性评价糖耐量异常(IGT)患者骨骼肌线粒体的功能.资料与方法 对16例IGT患者和10名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匹配的正常自愿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分析,对磷酸肌酸(PCr)、无机磷(Pi)、三磷酸腺苷(α-,β-,和γ-ATP)的半绝对定量分析,同时计算ADP、Pi/PCr、细胞内pH值及恢复期PCr、ADP起始恢复速率.分析静息、运动及恢复期两组受试者骨骼肌能量代谢特点以及线粒体功能状况.结果 IGT组PCr、β-ATP含量各期均低于对照组;ADP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期,IGT组PCr、ADP的初始恢复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i、Pi/PCr、pH值两组变化趋势相同,组间无差异.结论 IGT患者的骨骼肌基础能量代谢率降低,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

    作者:陈婷;吴飞云;陆永刚;秦斌;涂慧娟;齐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影像学诊断

    目的 评价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髋周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42例行CT检查,24例行MRI检查.结果 骨囊肿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骨巨细胞瘤6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样骨瘤3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嗜酸性肉芽肿3例,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骨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2例,转移瘤17例.良性骨肿瘤17例(占20.7%),肿瘤样病变38例(占46.4%),原发恶性骨肿瘤10例(占12.2%),转移瘤17例(占20.7%).结论 髋周是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X线平片+CT或X线平片+MRI是较好的综合检查手段.

    作者:唐浩;邹丹凤;赵静;贾铭;陈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分析

    目的 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CE CMR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50%)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与23名自愿者分别行CE CMRA及不使用对比剂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CMRA),经Soap-Bubble软件重组后处理获得左、右冠状动脉图像,比较其血管锐利度差异;其中行CE CMRA患者与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照,按冠状动脉解剖节段进行配对比较,评价CE CM-RA对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CE CMRA与CMRA分别获得20例、22例有效图像数据;CE CMRA与CMRA的冠状动脉血管锐利度分别为:RCA(63±12)%、(55±10)%;LCA(LM+LAD)(57±12)%、(47±16)%;LCX(47±13)%、(37±16)%;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为参照标准,CE CMR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91.6%、89.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6%和95.2%.结论 CE CMRA可定性评价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尤其适用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排除性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肖平;高立;娄明武;赖文娟;谭理连;王秀荣;黄伟年;方胜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急性颞顶叶局灶性脑梗死后胼胝体DTI变化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一侧颞顶叶急性脑梗死梗死灶面积与胼胝体不同区域各向异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变化.资料与方法 连续采集病灶位于一侧颞叶、顶叶或一侧颞叶、顶叶均有病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40~85岁,其中40~49岁10例,50~59岁18例,60~69岁20例,70岁以上18例.病灶面积≤200mm2者44例,>200 mm2者22例(剔除).选取同期连续采集获得的与病变组44例匹配的正常成人作为对照分析组.病变组及正常组均行正中矢状位25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在正中矢状位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体部后1/3处及压部的FA值,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胼胝体体部前1/3处、体部中部及体部后1/3处的FA值均为正常组大于病变组,其中体部前1/3处及体部后l/3处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838,P<0.05;t=8.223,P<0.05).病变组胼胝体膝部及压部FA值均大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8,P<0.05;t=-2.392,P<0.05).结论 颞顶部发生面积≤200 mm2的急性梗死时,功能上连接该部位的胼胝体的相应区域各向异性减低,而其他区域升高,可能与补偿及代偿有关.

    作者:杨军乐;高燕军;徐敏;马鸣岳;宁文德;郭佑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一例

    患者女,47岁.以下腹部不适半年人院.既往有妊娠大出血子宫切除病史20年.体检:中下腹部扪及多发肿块,活动度差,腹腔积液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指标CA125轻度增高,AFP,CEA,CA199正常.影像表现:CT平扫显示中下腹部、后腹膜多个大小不一肿块,边界清晰,大肿块位于盆腔偏左侧,大小约5.6 cm ×6.7 cm(图1、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质基本均匀强化,腹膜后肿块环形强化,内见小片无强化区(图3、4);静脉期多发肿块进一步均匀强化,部分肿块环形强化,内见小片无强化区;腹膜后多发结节融合(图5~7).拟诊:左侧附件来源肿瘤伴腹膜后多发转移.

    作者:朱玉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Rosai-Dorfman病一例

    患者女,28岁.间断性头痛半年,近5天加重.无恶心、呕吐.半年前右眼间断出现黑朦,持续约半天.无视物模糊及视物成双.无耳鸣及听力下降.全身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正常.头颅CT平扫(图1):示左侧枕部基底位于颅骨内板下方类梭形稍高密度病变,CT值约为53 HU,局部颅骨内板轻度增生性改变,相邻脑组织受压向内侧移位,且周围可见水肿,病变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

    作者:杨子权;刘黎明;李旭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正常成人面部表情情绪识别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成人面部表情识别的神经基础,为神经心理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资料与方法 利用1.5 TGE Signa HD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24名(男、女各12名)健康自愿者识别喜悦、愤怒及悲伤三种表情所产生的脑血液动力学响应,采用SPM2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统计分析,获得脑功能区激活图.统计分析采用SPM2基本模型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组分析.结果 在终纳入的22名被试者中,前额叶及边缘系统在不同表情加工整合过程中均有激活,而在不同的面部表情加工中又存在不同通路.识别喜悦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左侧杏仁核-左侧扣带回”;识别愤怒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双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识别悲伤表情时,主要通路为“额叶-右侧杏仁核-双侧扣带回”.表情识别神经基础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只有在识别喜悦及悲伤两种表情时,女性的杏仁核激活强度及范围较男性大,另外,当男性识别喜悦及悲伤表情时,海马及海马旁回才明显激活.结论 在正常人不同效价表情的识别加工过程中,各脑区功能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由多个区域协同完成.其中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及基底节等是其加工中的重要结构.不同表情情绪的加工整合过程既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又有其独特的整合特点.

    作者:周全;杨侃荣;高鹏;李洁;杨大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踝关节扭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pseudoaneurysm following ankle sprain,PAFAS)的影像学表现,推测其可能的发病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1例经手术证实的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PAFAS病例,并结合11篇文献资料分析.结果 平片及CT平扫能显示踝关节软组织肿胀、邻近骨质吸收及骨赘形成;MRI平扫T2WI见“洋葱”样分层软组织肿胀伴粗大搏动伪影,MRI增强扫描显示显著强化瘤腔“鸟嘴”样突起与供血动脉相连.超声可显示瘤腔紊乱血流及附壁血栓.血管造影检查可显示动脉瘤染色、供血动脉及侧支血管.12例PAFAS中,5例由胫前动脉供血,6例由腓动脉供血,1例同时由胫前动脉和腓动脉供血.结论 PAFAS的影像学检查首选超声,CT、MRI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检查可做出定性诊断,金标准仍然是动脉血管造影检查.PAFAS可能与解剖学基础、机械力作用、炎症介质损伤及踝关节活动频度大等因素有关.

    作者:许凡勇;陈君蓉;肖家和;尼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