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李银官;曹代荣;胡建平;王行富
患者男,30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不适3年”入院.体检:腹平,触诊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明显包块,肝肾区无叩痛,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付芳芳;沈海林;王聚宝;尚海龙;刘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 女,41岁.咳嗽伴胸闷气急1个月,发热,盗汗.体检:T 36.7℃,两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量湿啰音,肝区轻压痛,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术及.血常规提示严重贫血,血红蛋白58 9/L,骨髓涂片示缺铁性贫血.结核抗体阴性.肿瘤全套正常范围.
作者:王芳芳;胡春洪;张敏鸽;张京刚;胡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6例进行了3D TOF MRA且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对照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以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参照标准,以患者为分析单位评价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能力.对3D TOF MRA均检出动脉瘤者,分别测量动脉瘤的长径、短径和瘤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DSA和/或手术检出28例患者有28个动脉瘤,8例患者无动脉瘤;3D TOF MRA检出31例患者31个动脉瘤,5例患者无动脉瘤.以DSA和/或手术结果为参照,以患者为分析单位,3D TOF MR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75.0%、75.0%.3D TOF MRA和DS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长径、短径和瘤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结论 3D TOF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高的敏感性和中等的特异性,高的假阳性率提示在作出小动脉瘤的诊断时需谨慎.
作者:郑玲;张龙江;路莉;朱飞鹏;赵艳娥;卢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头颈联合CTA成像采用64排128层共轭采集技术改善图像Z轴分辨率,显示细微结构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连续选取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00例,采用128层40 mm的容积数据采集.B组100例,采用64层40 mm的容积数据采集.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以双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同时记录空腔、血管腔内和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有效剂量,计算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7±0.50和3.1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P<0.05),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2)A、B两组图像空腔、血管腔内和软组织的图像噪声值分别为14.2l±1.37和16.48±1.62、10.43±0.57和14.06±1.03 、20.79±1.01和24.26±1.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两组图像的有效剂量分别是(4.02±0.58)mSv和(4.09±0.60)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结论 头颈联合CTA成像中,采用共轭采集技术,在没有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提高Z轴分辨率,清晰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整体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吕仁锋;谭晓天;骆承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的胸部及腹盆部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LAM患者胸部及腹盆部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直径约0.5-2 cm的无壁或薄壁的小囊腔,其中10例囊状影弥漫性分布,1例散在分布,1例仅有数个小囊腔;伴有气胸、胸腔积液7例;11例(92%)患者腹盆部出现异常,其中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4例(2例伴有腹腔及盆腔大量积液,其中1例伴有卵巢畸胎瘤、1例伴有双侧卵巢囊肿)、合并肝肾及盆腔多发血管肌脂瘤1例、合并肾血管肌脂瘤1例;此外7例中,子宫肌瘤2例,肝肾多发血管肌脂瘤伴子宫肌瘤、胆囊息肉伴子宫肌瘤、肝多发血管肌脂瘤伴子宫肌瘤、肝脏囊肿、腹腔积液各1例.结论 LAM是一种多系统的疾病,其胸部及腹盆部病变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梁辉清;关玉宝;刘海明;黄锦钊;曾庆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 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l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I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作者:应世红;徐晓俊;张敏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30岁.鼻塞、嗅觉减退6个月、加重20天.体检:鼻黏膜慢性炎症,鼻中隔左偏,双侧下鼻甲肿大.右侧鼻腔内息肉样肿物.咽部急性炎症.实验室检查及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袁涛;全冠民;卢明明;车东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恒峰;韩萍;吴发银;桂广华;陈平;余佑高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小腿围测量判断劣势腿在骨密度测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择46例行腰椎和左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的患者(排除髋部、腿部疾患,明显疼痛症状和肢体不利者等),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同时行右髋部检查,进行双髋部骨密度、T值的配对统计学检验,小腿围之差与相应部位骨密度、T值差值的相关性分析,以三个部位的低T值为金标准,比较腰椎、左髋部、右髋部、优势侧髋部、劣势侧髋部及腰椎和各髋部组合T值的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量正常的诊断性指标,进一步分析双髋部T值不在同一诊断类别的患者.结果双髋部骨密度、T值差异无显著性,双侧小腿围之差与双侧髋部相应部位骨密度、T值之差无相关性,组合腰椎与劣势侧髋部T值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高,均为100%.结论 根据小腿围判断劣势腿组合腰椎是佳骨密度组合测量方法.
作者:龙淼淼;刘丽华;张晨;冯杰;沈文;祁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肝移植(LT)术后胆道并发症(BC)的介入治疗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9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41例LT术后B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BC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诊断,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黄疸相关指标综合评判,采用SPSS 18.0软件对黄疸指标进行统计分析,P<O.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1例患者BC包括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32/41)、局限性胆管狭窄(16/41)、胆漏、胆汁瘤(3/41)、胆泥淤积(2/41)、胆管结石(1/41)、肝外胆管迂曲延长(2/41).全部患者术后近期(1个月内)黄疸明显缓解,黄疸指标显著下降(P<0 05);多数患者中远期黄疸复发,但予以介入干预后均再获缓解.结论 胆管狭窄是LT术后常见的BC,经皮穿刺胆汁引流适用于各型BC,球囊扩张成形对局限性胆管狭窄效果良好.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介入治疗有助于患者顺利渡过LT危险期,随后适时的介入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春旺;郑加生;黄强;高堃;王剑峰;于平;戴定可;翟仁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回顾分析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lCC)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经PICC专科护士会诊或操作后在床边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用难或失败的52例患者,在DSA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对静脉显影不佳者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靶静脉,对静脉迂曲或变异者采用微导丝导引法置管.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成功置入PICC管,置管成功率96.1%.其中46例一次成功置管,4例第一次置入失败,第二次置入成功;全部病例均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21例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法,4例因头静脉注入深静脉角度过锐或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段狭窄,走行迂曲而使用微导丝导引克服血管迂曲后置管成功,2例因双侧肘正中静脉缺如,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狭窄、闭塞置管失败.50例置管患者中,平均留管时间73天,2例(4.0%)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l例(2.0%)发生致命性肺栓塞;l例(2.0%)发生无菌性静脉炎.结论 DSA导引下运用介入方法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床边置管的盲目性.
作者:赵建新;朱晓黎;孙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应用于肝脏磁敏感成像(SWI)中的佳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对20名成年健康自愿者行肝脏SWI,比较不同SENSE因子及激励次数(NEX)对图像质量的影响.SENSE因子分别取1.0、1.5、2.5、3.5,NEX分别取1、2、3.结果 在不同参数的比较中,SENSE因子为1.5的图像质量较好,NEX为1的图像质量较好.结论 应用SENSE技术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SENSE为1.5、NEX为l是肝脏SWI较好的扫描参数.
作者:李秋云;肖恩华;李华兵;贺忠;陈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组织各方向白质纤维及纤维束的评价[1].扩散加权成像( DWI)及DTI的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呈正态分布[2];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基于DTI技术上的延伸,为描绘组织内非正态分布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较传统的DT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3].笔者旨在简要综述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应用及DKI与DTI在相关方面作一定的比较.
作者:曾丁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女,75岁.反复不规则阴道少量流血 10年,再发14天.体检:右附件医可触及一实性包块,大小约10 cm×7 cm,边界清,可活动.
作者:陈妙玲;李新春;陈镜聪;赵康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故障现象—开机自检到外电源频率显示是“0”,紧接着出现故障代码“Err3”,自检不能完成.故障分析与检修故障显示“Err3”,提示外电源频率超标.电源频率自检电路,首先将外电源交流380V通过T1变压器降压,然后经VI硅桥将交流变成脉动直流,后通过v3三极管将脉动直流转化为同步信号输入计算机板进行检测.用示波器测电源板上TP5同步信号测试点,无同步信号,再向前测D2反向器及R19电阻,均无同步信号.
作者:侯晓;徐彦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 男,34岁.排尿不畅伴尿痛,偶有血尿3个月余,近2天出现排尿困难,尿痛,来院就诊.体检:膀胱区膨隆,可触及肿块.膀胱镜:前列腺中叶增大.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下尿路梗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前列腺特异抗原(PSA)l.12 ng/ml(正常(0~4),等克分子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CPSA)1 00 ng/ml(正常0~3.6).
作者:陈世贵;成善泉;王志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3D-MSCTA)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3例同时行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脑AVM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3D-MSCTA诊断准确性,评价指标包括病灶检出率、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畸形血管团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脑内合并病灶.结果 33例患者,3D-MSCTA检出32例35个AVM,1例未检出AVM;DSA检出33例36个AVM,3D-MSCTA检测AVM总的诊断敏感性为96.9%,假阴性率为3.1%.3D-MSCTA在显示AVM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方面与DSA没有显著性差异,诊断基本一致;3D-MSCTA同时显示24例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结论 3D-MSCTA是一种基本可以替代DSA作为诊断颅内AVM的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作者:刘碧英;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胡建平;江飞;邢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影像特征,分析疾病发病机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对16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发病部位、形态、病变周围情况、病变与血供关系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16例中病变位于右下肺5例,左下肺11例.表现为大片状不均实变其间囊状透亮区8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或囊实性肿块影4例,表现为单纯囊性肿块3例,仅见到异常供血动脉而肺组织未见明确异常l例.除以上表现外,异常供血区内肺组织见到肺气肿8例,支气管扩张4例.所有病例均经MPR、MIP及CPR等重组方法发现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体循环供血动脉均来自主动脉,供血动脉1支15例,2支1例,只有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无隔离肺肿块1例,引流静脉为肺静脉14例,引流人奇静脉2例.供血动脉分支范围在病变范围内10例,供血动脉分支范围大于病变范围6例.结论 叶内型肺隔离症实质是局部肺血供的异常,体循环异常供血动脉既供应影像学表现异常的肺组织,同时也可供应其周边的影像学表现正常的肺组织;异常供血区内可见到正常、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及囊肿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间无明确分界,并非真正肺组织的隔离.
作者:石建成;朱石柱;刘怀军;李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儿童小脑常见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经临床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患者中,髓母细胞瘤24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所有患者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MBI检查,在重组的ADC图像上比较肿瘤实质与正常小脑实质的信号强度,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三组肿瘤实质的ADC值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ADC图像上24例髓母细胞瘤中,9例肿瘤呈低信号、12例呈略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0.70±0.11) ×l0-3mm2/s.所有10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80±0.30)× 10-3 mm2/s.9例室管膜瘤中,5例肿瘤呈略高信号、4例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16±0.18) ×l0-3 mm2/s.髓母细胞瘤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值<0.01).髓母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9,P值<0.0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P值<0.05).结论 脑肿瘤实质ADC值的测量简便易行,可用于术前鉴别儿童后颅窝肿瘤,尤其有助于鉴别髓母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作者:季学满;张宗军;卢光明;毕俊;袁彩云;王俊鹏;贾传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扫描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在确定肠梗阻部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肠镜和病理证实的肠梗阻患者108例,均采用64层GE Light speed VCT机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将薄层容积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后重组处理,获得兴趣区的多平面重组(MPR)图像、曲面重组(CPR)图像、滑动薄层块大密度投影(STS-MIP)图像.对肠梗阻的梗阻部位做出诊断,然后与手术及肠镜结果进行逐一对照.统计比较两名阅片者在常规MSCT与MSCT结合计算机后处理图像诊断肠梗阻之间诊断符合率,双盲法阅片的诊断一致性以及肠梗阻诊断的信心指数评分.结果 MSCT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诊断肠梗阻平面的总符合率为82.4%.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诊断符合比例分别为:9/9、16/21、24./35、10/11、6/7、9/9、11/12,4/4.如将病例分为十二指肠组、空、回肠组及结、直肠三组,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9,40/56、40/43.三者诊断符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x2=9.92,P=0.007 <0.05).两名阅片者在常规MSCT与MSCT结合计算机后处理图像诊断肠梗阻之间,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8%、82.4%,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x2 =2.1429,P >0.05),但不同阅片者双盲法阅片的诊断一致性(κ值)提高分别为0.71、0 82,阅片者的诊断信心进一步增加,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285 <0.05).结论 MSCT及计算机后处理技术诊断肠梗阻在确定梗阻平面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十二指肠和结、直肠梗阻诊断符合率高于空、回肠梗阻诊断符合率,可以作为肠梗阻患者的首选检查技术.另外运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不同诊断医师诊断一致性,提高对肠梗阻定位诊断信心指数.
作者:许传军;李晓东;刘林祥;邵长青;蒋学美;朱西琪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