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叶内型肺隔离症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

石建成;朱石柱;刘怀军;李晖

关键词:肺隔离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 观察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影像特征,分析疾病发病机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对16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发病部位、形态、病变周围情况、病变与血供关系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16例中病变位于右下肺5例,左下肺11例.表现为大片状不均实变其间囊状透亮区8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或囊实性肿块影4例,表现为单纯囊性肿块3例,仅见到异常供血动脉而肺组织未见明确异常l例.除以上表现外,异常供血区内肺组织见到肺气肿8例,支气管扩张4例.所有病例均经MPR、MIP及CPR等重组方法发现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体循环供血动脉均来自主动脉,供血动脉1支15例,2支1例,只有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无隔离肺肿块1例,引流静脉为肺静脉14例,引流人奇静脉2例.供血动脉分支范围在病变范围内10例,供血动脉分支范围大于病变范围6例.结论 叶内型肺隔离症实质是局部肺血供的异常,体循环异常供血动脉既供应影像学表现异常的肺组织,同时也可供应其周边的影像学表现正常的肺组织;异常供血区内可见到正常、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及囊肿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间无明确分界,并非真正肺组织的隔离.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F52-8C程控X线机故障检修二则

    故障现象—开机自检到外电源频率显示是“0”,紧接着出现故障代码“Err3”,自检不能完成.故障分析与检修故障显示“Err3”,提示外电源频率超标.电源频率自检电路,首先将外电源交流380V通过T1变压器降压,然后经VI硅桥将交流变成脉动直流,后通过v3三极管将脉动直流转化为同步信号输入计算机板进行检测.用示波器测电源板上TP5同步信号测试点,无同步信号,再向前测D2反向器及R19电阻,均无同步信号.

    作者:侯晓;徐彦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扩散峰度成像(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主要应用于脑组织各方向白质纤维及纤维束的评价[1].扩散加权成像( DWI)及DTI的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呈正态分布[2];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基于DTI技术上的延伸,为描绘组织内非正态分布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较传统的DT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3].笔者旨在简要综述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应用及DKI与DTI在相关方面作一定的比较.

    作者:曾丁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胃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一例

    患者男,30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不适3年”入院.体检:腹平,触诊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未及明显包块,肝肾区无叩痛,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作者:付芳芳;沈海林;王聚宝;尚海龙;刘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慢性肾病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慢性肾病(CKD)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CK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57例,采用b值500 s/mm2在屏气情况下进行肾脏冠状面DWI.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收集血清肌酐水平(SCr)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肾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分析患者肾脏ADC值与SCr、肾小球滤过率(GFR)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肾脏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6,P<0.01).病例组双肾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与CKD1期患者肾脏ADC值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与CKD2~5期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肾脏ADC值与SCr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9,P=0.001).病例组肾脏ADC值与肾脏核医学GFR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6,P=0.011).结论 DWI不但有助于CKD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对于CKD的分期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徐学勤;林晓珠;陈克敏;凌华威;李晓;徐耀文;陈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恒峰;韩萍;吴发银;桂广华;陈平;余佑高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肾上腺外髓样脂肪瘤二例

    例1男,66岁.体检发现后腹膜占位.患者无畏寒、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病史.体检:腹平软.未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输尿管径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

    作者:石双任;陈宏伟;姚选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的CT与MRI诊断

    目的 分析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70例病变中下腔静脉变异16例;奇静脉、半奇静脉曲张5例;主动脉夹层59例;腹主动脉动脉瘤15例;骨质增生20例;椎旁脓肿3例;淋巴结肿大76例;食管裂孔疝30例;食管破裂感染伴纵隔积气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畸胎瘤3例;肿瘤直接侵及41例.结论 正确认识膈肌脚及脚后间隙解剖结构有助于脚后间隙病变的诊断.

    作者:刘文华;彭卫斌;王冬青;殷瑞根;赵亮;李月峰;刘文;孙维斌;赵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胸腔多发骨外骨肉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咳嗽、胸闷3周”入院.无发热、咳痰及咯血,抗炎治疗无效.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外院纤维支气管镜提示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支气管外压性隆起.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腹部B超未提示异常.肺功能基本正常,轻度肺气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HBsAb(+),HbcAb(+).胸腔冲洗液瑞氏染色未见癌细胞.

    作者:郭小芳;刘玉林;陈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肝移植(LT)术后胆道并发症(BC)的介入治疗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9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41例LT术后B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BC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诊断,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黄疸相关指标综合评判,采用SPSS 18.0软件对黄疸指标进行统计分析,P<O.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1例患者BC包括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32/41)、局限性胆管狭窄(16/41)、胆漏、胆汁瘤(3/41)、胆泥淤积(2/41)、胆管结石(1/41)、肝外胆管迂曲延长(2/41).全部患者术后近期(1个月内)黄疸明显缓解,黄疸指标显著下降(P<0 05);多数患者中远期黄疸复发,但予以介入干预后均再获缓解.结论 胆管狭窄是LT术后常见的BC,经皮穿刺胆汁引流适用于各型BC,球囊扩张成形对局限性胆管狭窄效果良好.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适当的介入治疗有助于患者顺利渡过LT危险期,随后适时的介入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春旺;郑加生;黄强;高堃;王剑峰;于平;戴定可;翟仁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巨大子宫肌瘤MRI与病理、临床对照研究(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病理与MRI表现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巨大子宫肌瘤4例,结合文献复习其MRI形态及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及临床症状对照.结果 4例巨大子宫肌瘤均位于浆膜外并沿于宫长轴方向生长,3例以左侧阔韧带为蒂偏侧生长;2例见“桥接血管征”.临床上以压迫症状为主无妇科症状.MR脂肪抑制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似“大理石花纹”样,T1WI呈等信号,增强呈结节样不均匀强化.对应于病理上肌瘤变性,包括4例玻璃样变、4例黏液样变,2例囊变,1例梗死.结论 掌握肌瘤变性的病理背景及相关临床特点有助于巨大子宫肌瘤的准确诊断.

    作者:刘颖;李银官;曹代荣;胡建平;王行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伴多部位转移一例

    患者 女,41岁.咳嗽伴胸闷气急1个月,发热,盗汗.体检:T 36.7℃,两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量湿啰音,肝区轻压痛,无叩击痛,肝脾肋下术及.血常规提示严重贫血,血红蛋白58 9/L,骨髓涂片示缺铁性贫血.结核抗体阴性.肿瘤全套正常范围.

    作者:王芳芳;胡春洪;张敏鸽;张京刚;胡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螺旋CT表现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HA,进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评估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密度特点及动态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结果 6例中,弥漫多结节型4例,巨块型2例.6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弥漫多结节型病灶大部分呈中心斑点状强化,少数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随后病灶强化区域明显扩大而呈典型的渐进性强化特点;延迟扫描部分或全部病灶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强化.巨块型病灶多呈小片状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整个病灶的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及周围的血管.结论 PHA的田表现为中心斑片状渐进性强化的特点,不典型时需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及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徐嬿;陈燕萍;王琦;吴芹;刘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单侧卵巢Brenner瘤一例

    患者女,75岁.反复不规则阴道少量流血 10年,再发14天.体检:右附件医可触及一实性包块,大小约10 cm×7 cm,边界清,可活动.

    作者:陈妙玲;李新春;陈镜聪;赵康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lCC)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经PICC专科护士会诊或操作后在床边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用难或失败的52例患者,在DSA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对静脉显影不佳者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靶静脉,对静脉迂曲或变异者采用微导丝导引法置管.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成功置入PICC管,置管成功率96.1%.其中46例一次成功置管,4例第一次置入失败,第二次置入成功;全部病例均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21例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法,4例因头静脉注入深静脉角度过锐或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段狭窄,走行迂曲而使用微导丝导引克服血管迂曲后置管成功,2例因双侧肘正中静脉缺如,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狭窄、闭塞置管失败.50例置管患者中,平均留管时间73天,2例(4.0%)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l例(2.0%)发生致命性肺栓塞;l例(2.0%)发生无菌性静脉炎.结论 DSA导引下运用介入方法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床边置管的盲目性.

    作者:赵建新;朱晓黎;孙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R T2WI肝脏信号强度指标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脂肪抑制T2W1肝脏信号强度指标(SII)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例,正常18例.扫描序列主要为脂肪抑制T2WI,肝脏SII为肝脏与右侧背肌信号强度之比.结果 肝脏SII平均0.966±0.172.多因素方差分析G分组F=8.608,P=0.000;S分组F=4.032,P=0.009;G和S交互作用F=2.374,P =0.050.偏相关示SII与G间r=0.622,P=0.000;与S间r=-0.361,P =0.011.接受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示SI1诊断中重度肝炎曲线下面积=0.925,P=0.000,佳诊断界点SII=0.97.结论 MR脂肪抑制T2WI肝脏SII与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其判断中重度炎症活动的值为>0.97.

    作者:舒健;赵建农;韩福刚;唐光才;阿晓鹏;陈欣;罗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淋巴管肌瘤病的胸腹盆部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的胸部及腹盆部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LAM患者胸部及腹盆部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直径约0.5-2 cm的无壁或薄壁的小囊腔,其中10例囊状影弥漫性分布,1例散在分布,1例仅有数个小囊腔;伴有气胸、胸腔积液7例;11例(92%)患者腹盆部出现异常,其中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4例(2例伴有腹腔及盆腔大量积液,其中1例伴有卵巢畸胎瘤、1例伴有双侧卵巢囊肿)、合并肝肾及盆腔多发血管肌脂瘤1例、合并肾血管肌脂瘤1例;此外7例中,子宫肌瘤2例,肝肾多发血管肌脂瘤伴子宫肌瘤、胆囊息肉伴子宫肌瘤、肝多发血管肌脂瘤伴子宫肌瘤、肝脏囊肿、腹腔积液各1例.结论 LAM是一种多系统的疾病,其胸部及腹盆部病变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

    作者:梁辉清;关玉宝;刘海明;黄锦钊;曾庆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1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1扫描.结果 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均为单发,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直径1.2-6.5 cm.发生于颞叶例,鞍内1例,桥小脑角区1例,中后颅窝三叉神经走行区1例,顶叶1例.CT平扫病灶均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 T1WI上3例病灶为等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低信号.T2WI上3例病灶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高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高信号.MRI增强所有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T2W1低信号区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 T2WI上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较具特征.

    作者:刘衡;杨智强;王永涛;刘炫;陈华;张体江;骆科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成像对兔VX2肝移植瘤疗效评价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体部成像(MR DWIBS)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治疗VX2肝移植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荷瘤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ES组经耳缘静脉注射ES0.7 mg·kg-1·d-1,连续应用12天;TACE+ ES组经肝动脉给予超液化碘油0.2 ml/kg和阿霉素2 mg/kg,并经耳缘静脉注射内皮抑素0.7mg·kg-1· d-1,连续应用12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MR DWIBS检查,分别测量各组肿瘤组织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评价DWIBS及DWIBS原始图经3D MlP重组及黑白翻转获得类PET图像的图像特征.结果ADC值从治疗后第3天起即有变化,TACE+ ES组ADC值在治疗后第3、7、13天均高于ES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lBS可以在治疗早期动态评价TACE术联合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ES对VX2肝移植瘤的疗效.DWIBS结合ADC值的定量测量及类PET大范围成像,可以无创性活体评价药物抗肿瘤的治疗反应,为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葛艳明;李耀武;王滨;孙业全;戴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WB-DWI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评价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6名健康自愿者及1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WB-DWI,利用三维大密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骨转移部位分为颅骨、肋骨、胸锁骨、脊柱、骨盆、四肢骨六个区域,计算骨转移在各个区域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及准确率.测量骨转移及正常骨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背景抑制的WB-DWI经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转移病灶清晰显示.WB-DWI发现骨转移病灶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的要求,平均准确率达85.6%,诊断四肢骨转移的准确率低(66.7%).在b=800 s/mm2的图像中,骨转移与正常骨间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WB-DWI显示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优势,ADC值为确定转移病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满足临床筛查骨转移的要求,为临床确定肿瘤的TNM分期提供新的影像检查手段.

    作者:张洪涛;刘倩;陆虹;盛复庚;乔鹏岗;周娟;李功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前列腺间质肉瘤一例

    患者 男,34岁.排尿不畅伴尿痛,偶有血尿3个月余,近2天出现排尿困难,尿痛,来院就诊.体检:膀胱区膨隆,可触及肿块.膀胱镜:前列腺中叶增大.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下尿路梗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前列腺特异抗原(PSA)l.12 ng/ml(正常(0~4),等克分子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CPSA)1 00 ng/ml(正常0~3.6).

    作者:陈世贵;成善泉;王志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