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

刘衡;杨智强;王永涛;刘炫;陈华;张体江;骆科进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 颅内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1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1扫描.结果 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均为单发,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直径1.2-6.5 cm.发生于颞叶例,鞍内1例,桥小脑角区1例,中后颅窝三叉神经走行区1例,顶叶1例.CT平扫病灶均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 T1WI上3例病灶为等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低信号.T2WI上3例病灶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高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高信号.MRI增强所有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T2W1低信号区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 T2WI上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较具特征.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介入法在难置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lCC)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经PICC专科护士会诊或操作后在床边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用难或失败的52例患者,在DSA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管.对静脉显影不佳者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靶静脉,对静脉迂曲或变异者采用微导丝导引法置管.结果 52例患者中50例成功置入PICC管,置管成功率96.1%.其中46例一次成功置管,4例第一次置入失败,第二次置入成功;全部病例均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21例采用顺行浅静脉造影穿刺法,4例因头静脉注入深静脉角度过锐或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段狭窄,走行迂曲而使用微导丝导引克服血管迂曲后置管成功,2例因双侧肘正中静脉缺如,头静脉及贵要静脉狭窄、闭塞置管失败.50例置管患者中,平均留管时间73天,2例(4.0%)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l例(2.0%)发生致命性肺栓塞;l例(2.0%)发生无菌性静脉炎.结论 DSA导引下运用介入方法提高了PICC的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床边置管的盲目性.

    作者:赵建新;朱晓黎;孙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心包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50岁咳嗽、咳少量痰,伴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肢体乏力及夜州盗汗.实验室检查:CK-MB 46.4 U/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73×109/L X线胸片示纵隔肿物CT(图1~4):示中纵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肿物,平扫CT值约14 ~19 HU,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大小约11 cm×9 cm×11 cm,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20~28 HU,肿物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物与邻近血管分界清楚,血管推压移位;两肺实质未见异常,心包少量积液,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作者:料波;俞志坚;王显龙;章绪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股骨骨干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者女,1岁.间断发热5天,步态异常20余天入院.体检:右大腿肿胀,压痛,局部不红,无波动感,右下肢活动受限.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表浅淋巴结未及肿大,无外伤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9 ×109/L,中性粒细胞0.2184,淋巴细胞0.

    作者:王立英;李欣;王春祥;闫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胸腔多发骨外骨肉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咳嗽、胸闷3周”入院.无发热、咳痰及咯血,抗炎治疗无效.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外院纤维支气管镜提示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支气管外压性隆起.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左室高电压.腹部B超未提示异常.肺功能基本正常,轻度肺气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HBsAb(+),HbcAb(+).胸腔冲洗液瑞氏染色未见癌细胞.

    作者:郭小芳;刘玉林;陈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慢性肾病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慢性肾病(CKD)肾功能损害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CK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57例,采用b值500 s/mm2在屏气情况下进行肾脏冠状面DWI.所有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收集血清肌酐水平(SCr)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肾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分析患者肾脏ADC值与SCr、肾小球滤过率(GFR)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组肾脏ADC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6,P<0.01).病例组双肾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与CKD1期患者肾脏ADC值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与CKD2~5期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肾脏ADC值与SCr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9,P=0.001).病例组肾脏ADC值与肾脏核医学GFR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6,P=0.011).结论 DWI不但有助于CKD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对于CKD的分期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徐学勤;林晓珠;陈克敏;凌华威;李晓;徐耀文;陈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螺旋CT表现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PHA)的螺旋CT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PHA,进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评估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密度特点及动态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结果 6例中,弥漫多结节型4例,巨块型2例.6例CT平扫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弥漫多结节型病灶大部分呈中心斑点状强化,少数病灶呈边缘结节状强化,随后病灶强化区域明显扩大而呈典型的渐进性强化特点;延迟扫描部分或全部病灶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强化.巨块型病灶多呈小片状不均匀渐进性强化,整个病灶的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及周围的血管.结论 PHA的田表现为中心斑片状渐进性强化的特点,不典型时需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及原发性肝细胞癌鉴别,终确诊还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徐嬿;陈燕萍;王琦;吴芹;刘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巨大子宫肌瘤MRI与病理、临床对照研究(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病理与MRI表现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巨大子宫肌瘤4例,结合文献复习其MRI形态及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及临床症状对照.结果 4例巨大子宫肌瘤均位于浆膜外并沿于宫长轴方向生长,3例以左侧阔韧带为蒂偏侧生长;2例见“桥接血管征”.临床上以压迫症状为主无妇科症状.MR脂肪抑制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似“大理石花纹”样,T1WI呈等信号,增强呈结节样不均匀强化.对应于病理上肌瘤变性,包括4例玻璃样变、4例黏液样变,2例囊变,1例梗死.结论 掌握肌瘤变性的病理背景及相关临床特点有助于巨大子宫肌瘤的准确诊断.

    作者:刘颖;李银官;曹代荣;胡建平;王行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后CT血管造影(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89例患者均接受64-MSC-TA检查,每例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参数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后进行自动减影,对减影后的数据进行三维容积再现(3D-VR)及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并对狭窄血管进行评估、诊断.其中60例患者在2周内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其作为金标准,探讨D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经MSCTA检查后128例示头颈部血管狭窄,其中60例经DSA检查对比,得出Ms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96.5%、特异性99.3%、准确性98.6%、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9.8%.结论 DSCTA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图像优良,操作省时、方便,具有去除骨质、凸显血管的优点;尤其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方面,可以替代DSA成为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疾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史恒峰;韩萍;吴发银;桂广华;陈平;余佑高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表观扩散系数值鉴别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价值

    目的 评价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儿童小脑常见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3例经临床治疗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患者中,髓母细胞瘤24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例,室管膜瘤9例.所有患者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MBI检查,在重组的ADC图像上比较肿瘤实质与正常小脑实质的信号强度,定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ADC值.三组肿瘤实质的ADC值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ADC图像上24例髓母细胞瘤中,9例肿瘤呈低信号、12例呈略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0.70±0.11) ×l0-3mm2/s.所有10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均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80±0.30)× 10-3 mm2/s.9例室管膜瘤中,5例肿瘤呈略高信号、4例呈高信号;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为(1.16±0.18) ×l0-3 mm2/s.髓母细胞瘤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4,P值<0.01).髓母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9,P值<0.01).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室管膜瘤的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P值<0.05).结论 脑肿瘤实质ADC值的测量简便易行,可用于术前鉴别儿童后颅窝肿瘤,尤其有助于鉴别髓母细胞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作者:季学满;张宗军;卢光明;毕俊;袁彩云;王俊鹏;贾传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WB-DWI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评价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6名健康自愿者及1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WB-DWI,利用三维大密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骨转移部位分为颅骨、肋骨、胸锁骨、脊柱、骨盆、四肢骨六个区域,计算骨转移在各个区域的真阳性数、假阳性数、假阴性数及准确率.测量骨转移及正常骨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背景抑制的WB-DWI经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转移病灶清晰显示.WB-DWI发现骨转移病灶的能力能够满足临床的要求,平均准确率达85.6%,诊断四肢骨转移的准确率低(66.7%).在b=800 s/mm2的图像中,骨转移与正常骨间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WB-DWI显示乳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优势,ADC值为确定转移病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能够满足临床筛查骨转移的要求,为临床确定肿瘤的TNM分期提供新的影像检查手段.

    作者:张洪涛;刘倩;陆虹;盛复庚;乔鹏岗;周娟;李功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并腋窝淋巴结结核一例

    患者 女,36岁,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乳包块并逐渐增大,不伴乳头回缩、皮肤凹陷及乳头溢液.体检于右乳12点钟处扪及4.0 cm×3.5 cm×2.5 cm的包块,质硬,表面欠光滑,无压痛,边界不清,活动欠佳,无波动感 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

    作者:蒋国元;申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前列腺炎的MRI及MRS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前列腺炎外周带的MRI表现及MR波谱(MRS)特征.资料与方法 21例前列腺炎患者行MRI平扫加MRS成像,观察前列腺外周带的信号形态及信号强度,同时计算感兴趣区的胆碱(Cho)+肌酸(Cre)/枸橼酸盐(Cit)比值.结果 21例前列腺炎患者平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是31.80 ng/ml.2例呈非结节局灶低信号,10例显示为双侧外周带弥漫低信号,3例显示为一侧外周带弥漫低信号,l例显示为结节状局灶低信号,其余5例没有信号异常.14例MRS谱线示Cho峰升高,Cit峰下降或消失,另7例MRS谱线正常,21例(Cho+Cre)/Cit均值为6.44.结论 前列腺炎外周带低信号(T2WI)对前列腺癌并不具有特异性,前列腺炎的MRS谱线可类似于前列腺癌的波谱特征,可导致前列腺癌的假阳性诊断.

    作者:周芳;张同华;陈建新;徐正道;胡惠良;胡翼江;陈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成像对兔VX2肝移植瘤疗效评价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体部成像(MR DWIBS)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治疗VX2肝移植瘤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荷瘤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ES组经耳缘静脉注射ES0.7 mg·kg-1·d-1,连续应用12天;TACE+ ES组经肝动脉给予超液化碘油0.2 ml/kg和阿霉素2 mg/kg,并经耳缘静脉注射内皮抑素0.7mg·kg-1· d-1,连续应用12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MR DWIBS检查,分别测量各组肿瘤组织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评价DWIBS及DWIBS原始图经3D MlP重组及黑白翻转获得类PET图像的图像特征.结果ADC值从治疗后第3天起即有变化,TACE+ ES组ADC值在治疗后第3、7、13天均高于ES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lBS可以在治疗早期动态评价TACE术联合静脉注射血管生成抑制剂ES对VX2肝移植瘤的疗效.DWIBS结合ADC值的定量测量及类PET大范围成像,可以无创性活体评价药物抗肿瘤的治疗反应,为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葛艳明;李耀武;王滨;孙业全;戴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单侧卵巢Brenner瘤一例

    患者女,75岁.反复不规则阴道少量流血 10年,再发14天.体检:右附件医可触及一实性包块,大小约10 cm×7 cm,边界清,可活动.

    作者:陈妙玲;李新春;陈镜聪;赵康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 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1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和MR1扫描.结果 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均为单发,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直径1.2-6.5 cm.发生于颞叶例,鞍内1例,桥小脑角区1例,中后颅窝三叉神经走行区1例,顶叶1例.CT平扫病灶均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 T1WI上3例病灶为等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低信号.T2WI上3例病灶表现为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高信号;1例为多发分隔囊状高信号.MRI增强所有病灶实质部分显著强化,T2W1低信号区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 T2WI上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较具特征.

    作者:刘衡;杨智强;王永涛;刘炫;陈华;张体江;骆科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敏感性编码技术在肝脏磁敏感成像中应用的参数优选探讨

    目的 探讨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应用于肝脏磁敏感成像(SWI)中的佳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对20名成年健康自愿者行肝脏SWI,比较不同SENSE因子及激励次数(NEX)对图像质量的影响.SENSE因子分别取1.0、1.5、2.5、3.5,NEX分别取1、2、3.结果 在不同参数的比较中,SENSE因子为1.5的图像质量较好,NEX为1的图像质量较好.结论 应用SENSE技术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SENSE为1.5、NEX为l是肝脏SWI较好的扫描参数.

    作者:李秋云;肖恩华;李华兵;贺忠;陈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叶内型肺隔离症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

    目的 观察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影像特征,分析疾病发病机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对16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发病部位、形态、病变周围情况、病变与血供关系等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16例中病变位于右下肺5例,左下肺11例.表现为大片状不均实变其间囊状透亮区8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或囊实性肿块影4例,表现为单纯囊性肿块3例,仅见到异常供血动脉而肺组织未见明确异常l例.除以上表现外,异常供血区内肺组织见到肺气肿8例,支气管扩张4例.所有病例均经MPR、MIP及CPR等重组方法发现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体循环供血动脉均来自主动脉,供血动脉1支15例,2支1例,只有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无隔离肺肿块1例,引流静脉为肺静脉14例,引流人奇静脉2例.供血动脉分支范围在病变范围内10例,供血动脉分支范围大于病变范围6例.结论 叶内型肺隔离症实质是局部肺血供的异常,体循环异常供血动脉既供应影像学表现异常的肺组织,同时也可供应其周边的影像学表现正常的肺组织;异常供血区内可见到正常、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及囊肿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间无明确分界,并非真正肺组织的隔离.

    作者:石建成;朱石柱;刘怀军;李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目的 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 HSOS)的CT和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诊断为HSOS患者的CT和/或MRI增强扫描表现,其中22例有土三七服用史.结果 25例患者均可见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稍高密度或T1WI稍高信号、T2WI稍低信号灶,并且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灶增大,强化更加明显.21例肝静脉未见对比剂充盈,2例模糊显示,1例显示肝静脉较细,l例仅左肝静脉清晰显示.肝脏肿胀21例,腹腔积液24例,门静脉增宽9例,脾静脉增粗8例,脾增大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5例,胆囊壁增厚水肿I2例,小肠壁增厚水肿4例,门静脉周围水肿1例.结论 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以第二肝门为中心环绕三支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爪”形肝实质渐进性强化及肝静脉不强化或显影较差的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HSOS.

    作者:应世红;徐晓俊;张敏鸣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F52-8C程控X线机故障检修二则

    故障现象—开机自检到外电源频率显示是“0”,紧接着出现故障代码“Err3”,自检不能完成.故障分析与检修故障显示“Err3”,提示外电源频率超标.电源频率自检电路,首先将外电源交流380V通过T1变压器降压,然后经VI硅桥将交流变成脉动直流,后通过v3三极管将脉动直流转化为同步信号输入计算机板进行检测.用示波器测电源板上TP5同步信号测试点,无同步信号,再向前测D2反向器及R19电阻,均无同步信号.

    作者:侯晓;徐彦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基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右半肝肝动脉的应用解剖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探讨活体右半肝肝动脉在肝内分布情况,为右半肝肝脏疾病的诊疗提供形态学资料.资料与方法 采集120例受试者肝脏CT图像,经容积再现(VR)技术重组肝动脉.测量右半肝肝动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发生率为13.3%,变异的肝右动脉可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腹腔干;肝右动脉主干长度为(57.19±24.61)mm;肝右动脉主干起始处、中点(1/2处)、分叉处内径分别为(3.61±0 77) mm、(3.33±0.72)mm、(3.21±0.65);肝右动脉发出左内叶支的出现率为35.0%,其起始处距肝右动脉主干起点处的长度为(22.18±13.63)mm;在肝右叶实质内肝右动脉主干分为2支型、3支型、4支型、5支型的出现率分别为75.8%、3.3%、13.3%、1.7%;肝右动脉右前叶支与右后叶支主干的夹角为(72.70±20.28).,二者主干长度和起点处内径分别为(27.31±16.13)mm、(2.41±0.67)mm和(33.41±26.48)mm、(2.20±0.64)mm.结论 64-MSCTA可真实、准确地提供活体肝右动脉的形态学资料;肝右动脉在肝内的分支分布较为复杂,在右半肝内以二分支(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为主,肝右动脉右前叶支和右后叶支主干的夹角以锐角为主.

    作者:郑登儒;周庭永;钱学华;张慧;徐伟;李林宏;刘智华;吕发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