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刘彭华;孟凯龙;魏聘

关键词:子宫肌层, 脂肪抑制, 脂肪成分, 增强扫描, 阴道出血, 腰部疼痛, 高信号, 分隔, 低密度灶, 子宫内, 软组织, 不均匀, 病灶内, 诱因, 体检, 平扫, 呕吐, 间断, 活动, 患者
摘要:患者女,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下腹间断胀痛1周余,不伴恶心、呕吐及腰部疼痛,无大小便异常及阴道出血.体检:宫颈光滑,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3 cm肿物,活动、轻压痛,边界清楚.CT平扫:子宫内示低密度灶,CT值-58 HU,其内见索条状软组织影(图1).MRI:子宫右上方类圆形肿物,T1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为不均匀低信号,其内见分隔,与右侧附件分界不清;T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示病灶内分隔轻度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一致,脂肪成分未见强化(图2~4),.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腭部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在腭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腭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轴位扫描,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MPR.结果 腭部肿块8例,其中硬腭2例,软腭4例,软、硬腭交界区2例;局部软组织增厚4例.腭骨骨质破坏4例;周围组织结构受累8例;头颈部淋巴结转移6例.CT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轻度至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PR能清晰显示肿块与软腭、硬腭及周围咽腔等结构的大体解剖关系和肿块累及范围.结论 CT增强扫描对判断腭部肿瘤的性质、累及范围及判断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MPR能多平面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大体解剖关系.

    作者:钟进;曾泳瀚;郝彩仙;乔辉;程金宝;朱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内门-体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诊断(附7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Venous shunts,IPSVS)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从3360例接受MSCT动态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的患者资料中,选出7例IPSVS病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结果 7例中6例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在MSCT像上均出现门静脉右后支增粗,并沿肝裸区迂曲走行,终汇人下腔静脉,在CPR及VR图像上显示更加逼真.1例无肝脏基础病的IPSVS,其MSCT图像显示门静脉右后支与肝右静脉间形成动脉瘤样通路,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VR图像清晰地显示了分流血管的情况.结论 采用MSCT的二维MPR、CPR和三维VR等后处理技术,能清晰、逼真地显示IPSVS血管全程走行及分流道局部情况,可作为IPSVS的主要诊断手段.

    作者:ZHANG Xiang;张翔;于长鹿;韩玉娟;白人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舌根部异位甲状腺伴腺瘤囊性变一例

    患者男,39岁.10余年前偶然发现舌根部中央一无痛性肿物,起初不易触及,近两年肿物缓慢增大至鸽蛋大小,影响发音及吞咽.专科检查:言语障碍,舌根部前缘正中可触及肿物前界,质地中等、偏硬.圆形,直径约5 cm,基底宽,不能移动,无波动及压痛,表面黏膜正常.CT平扫:示自舌根部至舌骨水平圆形肿块影,大小约5.0 cm×5.0 cm,中心密度偏低且均匀,周围有环形高密度影包绕(图1),颈前正常位置未见甲状腺.MRI:病灶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中心信号更高(图2、3);增强后呈环状强化(图4、5).

    作者:张仕兵;沈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肺内肿物的64层VCT灌注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64层容积CT(VCT)灌注成像对肺内肿物的诊断价值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采用64层VCT灌注成像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体积1.47cm3~115.68 cm3肺肿物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和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主动脉第一时相为14~28 s,平均20 s.结核性与恶性肿物之间的BV值、BF值、MTT值和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BV≥6 ml/100 g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其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5.71%、准确性为91.07%;以PS≥15 ml·100 g-1·min-1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则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86%、准确性为98.21%.以BV≥6 ml/100 g同时PS≥15 ml·100 g-1·win-1作为恶性结节的阈值,则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4.64%.肺癌的拟合TDC和主动脉的关系密切,峰值在主动脉峰值区域或稍后,61.90%(B型,26/42)呈下降型.肺癌的灌注值与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论 VCT灌注成像对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昆如;康江河;段少银;黄益民;吕绍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二例

    例1 男,14岁.反复头痛2年余,加重伴四肢抽搐10余天.患者约于2年前出现运动后枕部疼痛,可自动缓解,10天前患者于睡眠中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呼吸困难,持续约5 min后缓解.

    作者:王卫斌;刘智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手术病理证实前均行T1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2FLAIR、SWI及增强T1 FLAIR检查的51例脑肿瘤患者资料.计算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校正相位值(CP),并对SWI与增强T1FLAIR显示的肿瘤静脉、出血产物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SWI对于肿瘤内的出血及小静脉显示敏感,病灶与正常对照区的CP值分别为-0.288±0.332及0.050±0.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9,P<0.05).SWI比增强T1FLAIR能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结构的细节.结论 SWI对肿瘤的边界、内部结构、出血和静脉血管及水肿区的显示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肿瘤的准确分级可能有用.

    作者:张军;李克;汤伟军;耿道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增强FLAIR序列和磁化传递对比在脑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磁化传递对比(MTC)两种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显示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0例拟诊脑转移瘤的患者行MR常规扫描后采用T1WI、FLAIR、MTC序列再行增强扫描,并分别统计三种序列各自显示的病灶位置和个数及三种序列上转移瘤的病灶/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比.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发现脑转移瘤,共计131个病灶,增强后常规T1WI显示112个,FLAIR显示126个,MTC显示125个,三种序列上转移瘤的病灶/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后FLAIR序列和MTC对部分脑转移瘤的显示和诊断具有特殊意义,联合使用能提高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玉林;孔祥泉;陈宪;徐宁;张照喜;安连峰;徐海波;刘定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致歉声明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临床放射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巨大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患者女,29岁.左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6个月入院.患者6个月前自觉左上腹膨隆,腹胀,食欲不振.体检:左上腹膨隆,扪及直径约15 cm巨大肿块,质稍硬,轻压痛,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冯海;朱玉春;王建良;沈纪芳;冯雪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编辑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后,行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编辑减影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行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患者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4~83岁,平均47.5岁.扫描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处理软件为设备所带3D卡中的常规软件object editor.同一定位像下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平扫薄层图像进行骨骼对象编辑后保存至3D Application Data,利用此数据进行编辑减影去骨处理,完成动脉期、门静脉期血管成像.结果 68例中,除2例因身体移动不能编辑减影外,余66例均编辑减影成功,均较好完成血管成像,其中,图像质量评为4分者39例,占59%;3分21例,占32%;2分6例,占9%;无一例图像被评为1分.整个过程约1~7 min,平均2 min.结论 多层螺旋CT腹部编辑减影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去骨,清晰显示腹部血管.

    作者:陈海东;毛俊;杜中立;彭秀斌;孙放;刘玉涛;龙雪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组合在主动脉MSCTA中的探讨

    目的 比较相同碘浓度和注射流率、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情况下,主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将9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在对比剂浓度300 mgI/ml、注射流率3 ml/s相同的情况下,分别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案行主动脉MSCTA.A组:注射对比剂100 ml;B组:注射对比剂60 ml后用40 ml生理盐水冲刷;C组:注射对比剂85 ml.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的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255 HU、240 HU、247 HU,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3%(84/90)清楚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6.67%(6/90)显示两侧肾动脉及分支欠清楚.结论 应用对比剂60 ml注射+40ml生理盐水冲刷行主动脉MSCTA能够满足主动脉检查要求,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作者:付传明;邹建华;陈伦刚;龚晓红;王开华;陈文;赵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上期读片窗答案

    术前影像学诊断右侧中央型肺癌(起源于中间-下叶支气管),伴同侧纵隔、隆突下、右肺门淋巴结转移.手术所见肿物位于右肺下叶、下肺静脉旁及右主支气管周围,大小约7.0 cm×6.7 cm×6.2 cm,质地硬,形态欠规则,与周围结构粘连明显,后纵隔及右肺门多个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巍巍;全冠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癌介入治疗靶血管损伤原因及防治探讨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原因及其预防、处理.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至2007年7月行肝TACE术患者164例,观察并分析术中肝动脉及其分支损伤情况. 结果 164例中发生血管损伤者57例(34.76%),其中47例(28.66%)发生血管痉挛,8例(4.88%)发生血管穿孔,2例(1.22%)发生内膜撕裂.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发生与术者操作、导管头位置、患者血管条件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预防、处理.

    作者:陈光斌;李江山;曾小丽;唐先志;张迎春;聂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 mA X线机腰椎摄影改良方法

    腰椎摄影传统方法:患者仰卧,双下肢弯曲,中心线对准L3、4腰椎平面(脐部高度)垂直射入胶片中心.将12×15 in(1 in=0.0254 m)的X线胶片改裁为6×15 in的胶片置于暗盒中部,依次拍摄腰椎正位和侧位片.如用一张未改裁的12 × 15 in胶片拍摄,须将暗盒放入托盘中,暗盒上面以6×15 in铅皮分左右两次遮挡,拍摄腰椎正位和侧位片.

    作者:邬涌;黄国樟;何明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CT、MRI表现

    目的 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DSRC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中单发2例,多发5例;病灶直径>10 cm者5例.7例均行CT检查,2例在1周内行MRI.结果 腹、盆腔内可见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其内有小片状坏死,5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病灶与浆膜面关系密切,对周围组织及血管呈推移、包绕、侵犯倾向,但无明显起源关系,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状强化血管影.2例伴腔积液;2例肝转移、骨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MR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更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结论 CT和MRI表现为腹、盆腔内巨大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特别是位于膀胱后方或子宫直肠区域,与周围器官无明显起源关系,广泛腹膜、网膜种植,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内见斑点状钙化及小片状坏死,腹腔积液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可考虑DSRCT的可能.

    作者:刘红艳;张雪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复习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上皮肿瘤的63例患者术前的CT影像资料,按照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进行重新分型,将观测的CT征象与简化的组织学分型组(低危组胸腺瘤、高危组胸腺瘤、胸腺癌组)对照.结果 63例中,低危组胸腺瘤35例,高危组胸腺瘤16例,胸腺癌组12例.CT显示胸腺癌组更多见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其他脏器受侵和远处转移等征象;低危和高危组胸腺瘤更多见边缘光滑、分叶和类圆形轮廓、纵隔脂肪层清晰(P<0.05).结论 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纵隔脂肪层浑浊/消失、淋巴结肿大、胸膜受侵、其他脏器受侵和远处转移应提示胸腺癌的诊断,而边缘光滑、分叶和类圆形轮廓、纵隔脂肪层清晰则提示低危组和高危组胸腺瘤的诊断.CT鉴别低危组和高危组胸腺瘤存在一定困难.

    作者:叶兆祥;张晓瑞;张云亭;孙蕾娜;战忠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附5例报告)

    目的 探讨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前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研究. 结果 5例中,幕上3例,为间变性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脑实质内,病灶中心表现为等、短T1信号,等、短或混杂T2信号;幕下2例,为室管膜瘤伴部分间变,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底.病灶呈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见多发略短T2信号,瘤周无水肿,延髓及小脑受压移位.结论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改变有关联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陈利军;陈士新;印弘;徐俊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在可疑肺栓塞患者的初步应用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在可疑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临床拟诊PE的患者在双源CT上行对比增强双能量模式扫描.利用双能量分析软件(Lung PBV)分析.以肺叶为单位,记录DEPI和CT肺动脉成像(CTPA)上PE的数目和位置.以CTPA为参照标准,评价DEPI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DEPI上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与心血管测量参数的关系.结果 19例共行20次DECT扫描,共有98个肺叶纳入分析.10例未检出PE,9例确诊为PE,23个肺叶的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以CTPA为参照标准,两位医师利用DEPI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6%和82%、95%.PE患者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似与右室功能障碍有关.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模式扫描可同时获得全肺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在PE的诊断和随访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龙江;吴新生;赵艳娥;周长圣;柴学;黄伟;卢光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